陳旭蘭
摘 要:作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概念,活動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了新課程實施的基本精神。本文探討了活動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尤其是在英語課堂上的運用及實施原則。
關鍵詞:小學英語 活動學習 課堂教學
活動學習是指拓展了學習途徑和學習空間,以豐富多樣的活動為形式,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學習。英語活動學習是指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以建構具有實際性、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層次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實踐,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一種新型英語學習方式。學生的活動學習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英語活動學習的理論基礎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無論是學習活動還是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然而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把各種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沒有自主性,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自覺學習意識薄弱,覺得學習淡然無趣,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學習,很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顒訉W習是針對這樣一種教育困境,提出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顒訉W習有別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它們各自強調的都只是學生學習的一個方面。作為這三種學習方式的概念,活動學習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強調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合作性和創(chuàng)造性。
作為一門語言,英語有別于其他學科。語言是圍繞人類交際而存在的,是用于人類交際的一種口語的符號系統(tǒng)。語言學家Krashen強調,語言習得發(fā)生于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之中,不是發(fā)生于對語言技能的練習或者對語法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之中。可以說,活動學習是英語學習的基本途徑,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學習和練習,才能達到靈活運用英語的目的。
二、小學英語活動學習的分類
根據(jù)可觀性和可調控性原則,英語活動學習可分為內隱活動學習和外顯活動學習。內隱活動學習主要指學生通過自身的總結和歸納,運用圖式知識理解新知識等腦內活動來學習,內隱活動發(fā)生在每個學生的頭腦內部,所以不易觀測和調控,但老師可以通過恰當?shù)闹笇硖岣邔W生內隱活動的效率。外顯活動學習根據(jù)活動的時間和地點又可以分為課堂活動學習和課外活動學習。課堂活動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通過各種活動來掌握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增強交際能力的學習方式,時間和地點僅限于課堂,如練習性活動,競賽性活動和交際性活動等。課外活動學習是指在英語課堂之外學生在老師的間接指導下,通過各種活動進行英語學習的方式。當然,內隱活動和外顯活動是不可分割的,相輔相成。
三、小學英語課堂活動學習的實施
1.練習性活動
練習性活動中教師介入、指導的比重相對其他兩種活動而言要大。學生通過開展練習性活動掌握基本英語知識,包括英語句型,英語語法結構等,同時練習性活動還是練習英語發(fā)音的重要途徑,如語音,語調,連讀,略讀等。
典型的練習性活動有簡單問答,替換練習、問答練習、看圖說話、口頭作文、用課文中所學單詞、詞組造句等。練習性活動主要運用于學習某一新語言項目,尤其是新的語言結構時。例如在學習牛津小學英語 4A Unit1 C Ask and answer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提供多種文具,如:pen,pencil,rubber,notebook,pencil case,copybook,ball pen,bookmark,book等,供學生練習“May I have...?”“Yes./Sure. Here you are.”句型。
練習性活動旨在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所學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為發(fā)展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打好基礎。小學作為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尤其要重視練習性活動在課堂上的運用。隨著學習階段的推進,到了中高級階段,練習性活動可以相應地減少,多增加一些交際性活動。
2.競賽性活動
競爭是社會發(fā)展的一種動力,也是個體展現(xiàn)個人價值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方式。競賽性活動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課堂上可開展的競賽活動主要有:單詞接龍、知識搶答、表演比賽、聽力比賽、猜謎、辯論等。
每節(jié)英語課都可以根據(jù)學習內容安排適當?shù)母傎惢顒?。老師可以把班級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根據(jù)具體情況安排競賽活動。如在學習牛津小學英語4A Unit2 B部分,可以把班級分成紅隊和綠隊,在初步學習了 dog,cat,tiger,lion,panda,monkey,bear,rabbit等8種動物之后,教師可以舉著動物圖片,讓學生看圖識物,看哪一隊又快又準。采用競賽性活動,可以變枯燥為生動,學生懷著極大的熱情參與活動,不但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強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在組織競賽性活動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處理好競爭與合作之間的關系,要在班級形成團結合作、友好競爭的氛圍,避免出現(xiàn)惡性競爭。
3.交際性活動
正如語言學家Widdowson所說:“語言的精髓是他的交際功能”,交際不僅是英語學習的目的,也是學習英語的途徑?!睂W生的交際性活動應貫穿于每一節(jié)英語課。課堂上可采用的交際活動有很多,如自由對話、角色扮演、語言游戲、講故事、模擬情景對話、解決問題等。角色扮演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情景,規(guī)定角色,讓學生進行模擬情景會話練習,如牛津英語4A每一單元的A部分都可以請同學表演,讓學生在表演和觀看表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練習和鞏固每一單元的重點句型。
交際活動具有趣味性、交際性、科學性、拓展性,既交流了信息,又培養(yǎng)了學生英語交際的能力,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堅持使用英語講課,其次要營造盡可能真實的英語交際環(huán)境,如:go shopping, have a party,hold a sports meeting,ask way,see a film 等,活動中教師應鼓勵所有學生開口說英語,并通過采取多種形式,保證每位同學都有練習、表現(xiàn)、展示的機會。
四、課外活動學習
課外學習活動同樣也是英語活動學習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 讀書活動、書信交流、藝術活動、探究活動、熱門話題的資料查詢與準備相關詞匯和句型的收集等。課外活動能鞏固、拓展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是增長學生英語文化知識,擴充詞匯量,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重要保障。學生課外活動的時間遠遠超過課堂活動時間,有巨大的開發(fā)潛能,如何高效地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學習,對提高學生英語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外的讀書活動是增長英語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英語水平、個人喜愛,提供一些閱讀書目,讓學生課后去閱讀,另外在班級可以定期舉行讀書會,互相交流、互相學習。
五、內隱活動學習
內隱學習活動伴隨著外顯活動同時存在,學生在接觸和練習英語的同時也在進行著內隱加工和處理。語言知識、交際技能在學生頭腦中儲存和積累,需要他們進行積極的總結和歸納,這樣才能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如在學習介詞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碰到介詞+動詞的短語和句子:after having dinner, 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be good at playing basketball等,善于思考的學生可以自己總結出介詞應該加動詞的-ing形式,通過內隱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可以保持較長時間。教師要給予學生恰當?shù)闹笇?讓他們及時梳理、歸納、總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內隱學習能力,探索和總結學習技巧,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從而為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六、活動學習在英語學科中實施和應用的原則
1.實際性原則
活動學習中所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安排和組織要符合實際性原則,也就是說要綜合考慮到各種實際因素,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充分考慮活動效果和可操作性。首先應全面了解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僅要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如英語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還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別情況,如學習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恰當?shù)匕才藕徒M織學習活動;其次還要考慮到實際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實際教學內容等;最后實際的教學條件,如教室的大小、設施情況等都是安排活動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2.趣味性原則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安排活動時要注重趣味性原則,這樣更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以便更好的完成任務。例如,可以將課堂上使用較多的練習活動與競賽性活動相結合。還可以通過采用多種形式來增加其趣味性,可以采用兩人練習、多人練習、小組練習、男女生練習等形式來避免單一的練習形式。長期采用同一種練習形式,學生會覺得索然無趣,從而影響其學習興趣,多種形式替換進行,使課堂豐富多彩,可以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
3.層次性原則
英語活動學習中活動的組織還要符合層次性原則,在學習新內容時要按照先練習性活動后交際性活動這一順序進行。學生先通過練習活動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再通過交際活動操練和鞏固所學內容,真正使所學知識和技能內化為自身的本領。另外,學習活動的安排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學習活動有張有弛。
4.創(chuàng)造性原則
創(chuàng)造性原則要求所開展的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組織和開展各種活動時不能拘泥于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課本,而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去設計和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組織和幫助學生實施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啟發(fā)性的學習活動,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參與意識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何侃.活動學習的概說與實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0(65)
2.戴煒棟.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 1981
4.Widdowson,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