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奇
【摘要】教育來源于實際生活,所以必須回歸于現(xiàn)實生活?!稓v史與社會》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改革中一門極其重要的綜合人文社會學科課程。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努力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氛圍,使歷史與社會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lián)系,把歷史與社會問題與生活情景相結合,讓歷史與社會課生活化。這既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時代的需要,更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關鍵詞】生活化 歷史與社會 實踐 思考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往往把現(xiàn)有的典型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輸式地逼迫學生去接受。學生由于不懂得“生活”的
真正內涵,脫離了理解過程,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節(jié),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實現(xiàn)不了教育的預期目標,也達不到教書育人之目的?!吧罨苯虒W模式體現(xiàn)了“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新教學理念,更是在教學實踐層次上的課堂革命。它以課堂為載體,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該去學會生活、懂得生活,使書本上的理念在學生生活中真正得到體現(xiàn)。這樣,就真正體現(xiàn)了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在課堂上要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給他們以充分的自主,并發(fā)揮其主動性、參與性、體驗性和創(chuàng)造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原有的知識結構,關注他們的內心體驗和獨特感受,使其感受學習的樂趣,體會生活的幸福。
一、《歷史與社會》“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實踐
1.創(chuàng)設情景,新課導入生活化。
筆者在歷史與社會教學課中,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chuàng)造了生活情景,使學生在熟悉的歷史與社會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教學七年級(上)《我的家在哪里》時,筆者出示了學校所在街道的平面圖,讓學生找學校所在的位置,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對于社區(qū)知識,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還告訴他們地圖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看圖時一定要記住這三個要素。并且讓學生學會活學活用。這樣,他們就會發(fā)言積極,情緒高漲,很快就落實了這個知識要點。接著,筆者又拿出我校的平面圖,讓學生以搶答的形式回答食堂、宿舍、實驗室、圖書室各在哪里。然后,再比較這兩幅圖幅的大小,以引出比例尺大小的知識點,并介紹應如何選擇地圖。班級里的學生大都來自五湖四海,所以筆者就拿出了一張中國交通地圖,讓他們選擇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走怎樣的路線才能快速到家。將生活中的問題情景化以后,學生學得有興趣,學習效率也提高了。課后,筆者布置學生畫自己家所在社區(qū)的平面草圖,并抽取幾張離校較近的草圖,分小組按圖找到該生的家。這就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畫圖的能力,又增強了他們的識圖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
2.挖掘資源,教學內容生活化。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教材的可操作性增強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也更加緊密,給教師和學生留下了更加廣闊的發(fā)揮空間。因此,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確定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內容,找準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的交匯點,使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
(1)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教材中處處充滿了生活化的教學資源。例如,七年級下冊的教材涵蓋了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等不同生活領域的內容,教材內容都與生活密切相關,如第八單元從怎樣花錢(消費),怎樣掙錢(投資)到怎樣管錢(理財),處處都充滿了生活氣息。因此,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并加以適當運用。對于那些較難理解的知識,如法律、經濟等,教師更要充分挖掘教材,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九年級《同樣的權利,同樣的尊嚴》一課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個學生熟悉的教學案例。以外來民工子女小紅一家的經歷為主題,用一個個場景把教學內容串起來。又如,九年級《“看不見的手”》的教學,筆者以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還》導入,把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進行擴展,從他倆男耕女織的生活到購買織布機大批量織布,再到因鄉(xiāng)親們都參與到這個行業(yè)中,使得布滯銷。董永又開始染七彩布,開創(chuàng)新市場,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有相應的問題,從而把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市場配置等知識都蘊含在其中。
以上兩堂課把難懂的法律、經濟知識巧妙地融于學生倍感親切的生活情景中,使枯燥乏味的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趣味和作用,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真實而深刻的。
(2)要善于挖掘有地方特色的生活資源。生活處處是課堂,教師要善于開發(fā)和利用身邊的資源。如身邊有著名的紅十三軍紀念館等可利用的社會資源,有做年糕、曬霉干菜等地方特色的生活。另外,城市鄉(xiāng)村的歷史變遷、成功企業(yè)的發(fā)展過程、所在學校的發(fā)展變化等,都是寶貴的人文歷史資源。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適當結合地方特色的生活資源進行講授。如學習“經濟全球化”時,可結合“鞋業(yè)博覽會”;學習“遵循規(guī)則,尋求雙贏”時,可結合本地鞋業(yè)怎樣才能在世界經濟的舞臺上跳好“國際舞”。讓學生走向最熟悉的生活氛圍,他們就會頓生愛家鄉(xiāng)的豪情,同時也將目光投向我們生活區(qū)域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其他領域,從而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對知識和技能的整合能力。
(3)要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來分析生活中的現(xiàn)象。我們的課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而且還必須關注他們未來的生活。因此,課堂要強調對“生活的回歸”,并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九年級《應對資源危機》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了解了中國資源問題的嚴峻性及產生的原因后,筆者及時引導他們思考: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浪費資源的行為?為了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中學生平時應該怎樣節(jié)約用水、節(jié)約用電呢?
3.搭建平臺,活動方式生活化。
(1)社會調查。新課程提倡讓學生更多地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并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關心自己的生活世界,從而體驗社會責任,讓學生親歷親為,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其中,社會調查是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
例如,本校所在的社區(qū)是環(huán)境污染的重災區(qū),在學習了九年級《環(huán)境亮起“黃牌” 》后,筆者就組織初三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關于環(huán)境問題的社會調查活動。分別就固體廢棄物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方面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做了關于學校前面河道水污染的小實驗。通過這次社會調查,學生加深了對環(huán)境問題的認識,提高了環(huán)保意識和參與社會的能力。
(2)角色扮演。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根據(jù)故事、事件的情節(jié),扮演各種社會角色,引導他們 “進入”情景,體驗相應角色的感受,并真切地思考、分析問題,從而實現(xiàn)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以更好地理解知識。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家住平原——用機器種莊稼》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三組記者(自然環(huán)境組記者、農業(yè)生產組記者、社會生活組記者)到美國中部平原采風,采訪喬治一家及其工人。為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學生們在課外收集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料,并精心設計了一些富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課堂上,同學們一問一答,一來一往,氣氛活躍。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遠比教師純粹的講解要深刻得多。
另外,模擬聽證會、小組合作學習等也都是很好的教學活動形式。
二、《歷史與社會》“生活化”課堂教學的思考
1.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使整個課堂都沉浸在一種生動活潑、樂于嘗試的境界中,教學緊密聯(lián)系生活,充分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使學生以濃厚的興趣、較大的熱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2.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
“生活化”課堂教學,使學生更加關注他們生活的世界,培養(yǎng)了他們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促進了教師的發(fā)展。
“生活化”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牽著走”,“不能跟著跑”,教師必須把握好度,把馳騁亂跑的學生思維不動聲色地拉回來。教師由“傳授者、授業(yè)者、解惑者”變成了課堂上的“節(jié)目主持人”,這就促使教師更加認真地備課、充電,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4.“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反思。
教學必須聯(lián)系生活,但并不意味著生活等同于教學。我們的教學決不是現(xiàn)實生活的克隆或翻版,其間還需要辨別與選擇、矯正與改造、提煉與提升。同時,教師還要學會傾聽,學會對話,學會機智。這樣的課堂才有學生發(fā)揮的余地,他們才會興趣盎然,實現(xiàn)情感互動,教學效果才會顯著。為此,教師必須正確處理好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與引領學生探究知識的關系,既要避免牽強附會,又要防止流于形式,使教學既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要符合本學科的教學實際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羅明.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鄭金洲.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