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為慧 李 虎
[關鍵詞]一屆人大,插圖,質(zhì)疑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9)19—0055—03
在介紹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時,人教版教科書選用了下面這幅照片,并在圖的下方注有“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字樣。
照相機不會撒謊,拍攝者也沒有撒謊,這幅照片本身應是真實的,但把它置于此處并如此標注卻令人生疑。
第一,從圖片的細節(jié)看,它的拍攝時間值得懷疑。
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于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對憲法草案進行表決是在9月20日(農(nóng)歷八月二十四日)。根據(jù)圖注可知,筆者認為此照片拍攝于1954年9月20日。
查閱氣象資料發(fā)現(xiàn),北京九月份的平均氣溫不到20℃,正常情況下,下旬的溫度還要低一點。但從照片上看,將近秋分(9月23日)時節(jié),不少人仍穿著單衣,有的老同志還穿著短袖襯衫。從生活常識的角度推測,圖很可能不是1954年9月20日拍攝的。
為了證明這一推測,我們又從中國人大網(wǎng)關于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的資料中選取了七幅照片。
除8外,其余六幅照片在拍攝時幾乎沒有刻意安排,從這七幅照片中可以看出,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男代表大多穿著中山裝或西服,女代表也穿著較厚的外套,沒有人穿短袖衫。
《人民日報》在報道憲法的通過這一消息時,選用了該報記者朱波拍攝的一幅照片,圖的左側(cè)還注有這樣的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一致通過后,全體代表起立歡呼?!痹谥懈菊也坏酱┒绦渖赖拇?。
再看會場的布置。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是在懷仁堂召開的。在會場中,只有第一排設有會議桌,而在其他三幅圖所示的會場中,會議桌則不僅僅只出現(xiàn)在了第一排。根據(jù)大會安排,9月20日下午的日程是對憲法草案進行表決。大會秘書處的同志首先朗讀了憲法草案的全文,在人大代表沒有任何修改意見的情況下,再由與會代表進行表決。當時每位代表都有一份憲法草案文本,給他們提供會議桌應在情理之中。絕大多數(shù)代表沒有會議桌的會場極有可能與“通過憲法”一事無關。
因此我們認為,不是1954年9月20日通過憲法時的照片,甚至不是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拍攝的。
第二,從圖片的主題看,它與所要反映的史實不符。
從圖注中可以看出,編者認為:1954年憲法是由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以舉手表決方式一致通過。但是圖中至少有兩人沒舉手:右側(cè)第一排左五和第二排左三(橢圓圈出者)。根據(jù)他們在會場的位置看,兩人都是正式代表,不是工作人員。這可以說明:本次表決不是一致通過的。退一步說,假如上述兩人舉過手后又放下了,那么,選用圖來反映“一致通過”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顯然與文字說明不符。
據(jù)《人民日報》載,1954年9月20日下午的“會議在通過憲法之前,首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進行無記名投票辦法》”。穆兆勇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實錄》(以下簡稱《實錄》)中對投票表決憲法的過程有詳細的介紹:
……隨后大會工作人員開始分發(fā)表決票。淺紅色的表決票上,用漢、蒙、藏、維四種文字印著:“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表決票”,旁邊的框框里也用上述四種文字印著:“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頂上的長方格是投票人同意畫圈或不同意畫×的地方。
《實錄》還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人大代表投票時的激動心情。農(nóng)民代表申紀蘭稱這個表決票為“福票”,說它可以“保證我們的幸福生活”;英雄代表李永為了畫好表決票,“事先在日記本上畫了幾十個圓圈”。
投票結(jié)束后,立即進行計票。
5時55分,計票工作結(jié)束。周恩來宣布表決結(jié)果:投票數(shù)1197張,同意票1197張?!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于1954年9月20日通過。
聽到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代表們?nèi)w起立,歡呼鼓掌……
劉政也有過類似的介紹,此處不再贅述。
據(jù)此可以看出,1954年憲法的確是“一致通過”的,但采用的是投票表決方式,而不是舉手表決方式。
圖既不是拍攝于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與“通過憲法”也不相干,因此我們認為,教科書的編者選錯了照片。如果想借助圖像幫助學生形成關于這一問題的歷史印象,建議改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