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譜
- 尋根
議,祖輩們開啟了修譜尋源的艱辛旅程。車輛船舶,崇山峻嶺,急流險灘,所到之處,或通訊不便,或環(huán)境惡劣,可三位族人毫無退縮之意,縱然困難重重,仍在途中積極搜尋祖跡,唯恐稍有遺漏,以傷宗譜謹密。最險要之處,當數(shù)車禍之難。三位族人行至灰山港一帶,不幸遭遇車禍。三人均不同程度受傷,只好停滯數(shù)日,暫做休整。當時,三人暫居于其友之家,很是憂心,夙夜難眠。友問其故,他們只是垂眉低眼,難掩抑郁地說:“修譜之事,事關(guān)宗祖根源,有譜為據(jù),才能使后世查根有源,長幼有序。而此次一停
作文與考試·初中版 2023年18期2023-07-14
- 一肩挑起“非遺名片”
,造就了“三世不修譜,當以不孝論”的宗族觀念,修譜成了當?shù)氐娘L俗,活字印刷修譜也就成了幾十年不變的傳統(tǒng)。在王超輝的記憶中,他的爺爺就做得一手好譜。小的時候他總喜歡黏著爺爺,他崇拜爺爺在黃梨木上刻反字,在一盤一盤按照偏旁部首有序排列的漢字中,念念有詞地背著160字撿字口訣撿字、碼字入印版、潤版、添墨。他被爺爺?shù)囊慌e一動吸引著,每次看著爺爺做這些修譜的細致活時,總是一臉羨慕??炊嗔?,他也會伸出小手“添亂”一下,“‘安’在這兒,‘明’在這兒?!倍慨斶@時爺爺總是
思維與智慧 2023年9期2023-03-13
- 一肩挑起“非遺名片”
,造就了“三世不修譜,當以不孝論”的宗族觀念,修譜成了當?shù)氐娘L俗,活字印刷修譜也就成了幾十年不變的傳統(tǒng)。在王超輝的記憶中,他的爺爺就做得一手好譜。小的時候他總喜歡黏著爺爺,他崇拜爺爺在黃梨木上刻反字,在一盤一盤按照偏旁部首有序排列的漢字中,念念有詞地背著160字撿字口訣撿字、碼字入印版、潤版、添墨。他被爺爺?shù)囊慌e一動吸引著,每次看著爺爺做這些修譜的細致活時,總是一臉羨慕??炊嗔耍矔斐鲂∈帧疤韥y”一下,“‘安’在這兒,‘明’在這兒?!倍慨斶@時爺爺總是
思維與智慧·下半月 2023年3期2023-03-12
- 體制不一,存乎其人
——徽州譜學家方信的譜學成就*
政聲[3]卷一:修譜表,明代方信英敏好學,博通于子史百家,以明經(jīng)入應天府學生員,改本郡府學生員,補以廩祿,以例入太學生[4]小傳。方信一生撰述宏富,纂有《金陵志》《徽州府志》《皇明文苑》等書[4]小傳。盡管上述著作大都亡佚,然《新安志補》卻流傳至今。需要注意的是,方信一生編修過四部族譜:《新安宋氏宗譜》《竦塘黃氏統(tǒng)宗譜》《新安許氏世譜》《靈陽方氏譜》,這一現(xiàn)象在徽州頗為罕見。其原因大抵與其家族修譜傳統(tǒng)有關(guān)。靈陽方氏家族修譜情況的梳理詳見表1。表1 靈山修譜
圖書館研究與工作 2022年10期2022-10-10
- 民國時期徽州宗族的修譜、理主活動
——以歙縣南鄉(xiāng)東源張敘倫祠文書為例
南東源張敘倫祠的修譜、理主1.修譜、理主之組織與具體實施東源張氏自前次道光年間修譜之后,到該冊文書聚焦的民國年間修譜、理主,相距“約計九十年矣”。對此,書中的一份通知指出:……吾族祠內(nèi)現(xiàn)在粉牌尚有可稽,即粉牌無考,或有支譜可稽,否則問之族老,所有生歿以及娶室姓氏,庶幾可考,是以急宜實行其事。務(wù)宜各房各支以及在家在外、娶室姓氏,各房長理宜承值,盡心竭力,挨戶細查,早日集齊。決于△月△日,請各房長到祠繳簿,萬不可延。如再延久,粉牌損壞,支譜無存,耆老已歿,則欲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3期2022-06-06
- 民國時期四種珍稀家譜文獻考釋
[2]11。盛世修譜,華夏民族自古就有尊宗敬祖的思想。修譜者認為修家譜同修國史一樣重要,如廣東廉江《龐氏族譜序》中載:“國有史,家有譜,名雖殊,義則一,皆所以紀實錄而傳后世也。然史別善惡,譜衍宗支,作譜之難,與作史等”[3]。在《程典·宗法志》中載:“人之生也,本之為祖,統(tǒng)之為宗,散之為族。祖也者,吾身之所自出,猶木之根也;宗族也者,吾身之所同出,猶木之支干也,是皆生理之自然,而不可忽者矣?!盵4]吉林大學圖書館是國內(nèi)收藏家譜文獻較多的高校圖書館之一。本文
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6期2022-03-13
- 政治在場與話語轉(zhuǎn)譯:論明初士人的譜序書寫
起,中國進入私家修譜時期,但歷元季兵亂后各家譜牒多已損毀不存。明初,國家安定。洪武九年(1376)明王朝又頒布修譜詔(1)馮爾康等:《中國宗族社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第189-204頁。,民間遂競相修譜,譜牒數(shù)量遠軼前代。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也曾兩次頒修譜詔,然止于提及譜牒的“世教”功能,更傾向寄望家族修譜以達“自立”(2)《宋真宗敕文武群臣修家譜詔》:“朕聞古者因生賜姓,故有著姓氏之書,別類分門,爰銘司姓氏之職,有關(guān)世教之大者,莫若譜也……秩秩昭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6期2021-12-08
- 中國人為什么堅持修家譜
寫,主要包括此次修譜的緣起、目的、修譜經(jīng)過、家族歷史淵源、遷徙經(jīng)過及譜學理論等,目的主要是宣揚祖先功德,引導后人敬祖向善。其次,家譜里面的核心內(nèi)容是家族發(fā)展的世系。即記錄家族中每個人的個人信息,包括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況、官爵情況、生卒情況等。在排世系的時候,都是從始祖開始,通常情況下,家譜會以古代名人或傳說中的人物作為家族始祖,例如姜姓家譜認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會在家譜里面記載炎帝的歷史傳說。最后,家譜還會記錄一些重要的家族文獻。主要包括家訓族規(guī)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6期2021-06-07
- 《思綏草堂藏稀見名人家譜匯刊》第六輯影印出版
趙嘉祥纂修,為四修譜。家譜名人有趙錄績、趙儷生。第二種家譜為湖南長沙《赤山張氏譜》,民國4年(1915)木活字本,缺卷十,存十三冊,張百均等纂修,為七修譜。家譜名人有張百熙、張西曼、張懷。第三種家譜為安徽太湖《朱氏宗譜》,民國6年(1917)白鹿堂木活字本,八冊,朱文忠主修,為五修譜。家譜名人有朱湘。第四種家譜為湖南汝城《朱氏族譜》,民國7年(1918)木活字本,十四冊,朱眉峰等總理,為六修譜。家譜名人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朱良才。第五種家譜為湖北黃岡、浠水
藏書報 2021年32期2021-05-30
- 高級譜牒師書寫家族血脈故事
陳若航出生在一個修譜世家,其祖輩最早從事修譜要追溯到清道光年間。陳家的歐體手寫族譜技藝傳到他這,已是第六代。2014年底,陳若航獲評為“中國高級譜牒師”。在陳若航的記憶里,他的爺爺是修譜好手,在閩侯當?shù)匦∮忻麣狻?歲那年,陳若航便跟著爺爺苦練歐體字。18歲起,他就參與一同編寫、修撰族譜。陳若航端坐在案臺前一筆一劃地認真書寫。他表示,族譜是民間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一般都用手寫。小學的時候,爺爺經(jīng)常帶著他去寫字;在爺爺?shù)难罩?,他慢慢寫到十幾歲,“后來,就開始幫他
文萃報·周五版 2021年12期2021-04-12
- 明代蘇州宗族形態(tài)探研
: 明人追求通過修譜與祠祭表達祖先崇拜和宗族共同體的意識。明人的祖先祭祀,依據(jù)祭祖地點,可以劃分為墓祭、家祭、祠祭。婁堅《徐氏宗譜序》分析了明代江南故家大族與譜牒不盛的問題,認為吳人不能聚族在于習俗的鄙、奢所造成的,強調(diào)通過宗族建設(shè)移風易俗。明代族譜更加盛行,表現(xiàn)出強烈的以譜法接濟宗法的觀念。蘇州士大夫發(fā)揚光大了宋代范仲淹設(shè)置義田、義莊的傳統(tǒng),以此贍族進行宗族建設(shè),官府倡導并保護義田與義莊,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區(qū)宗族形態(tài)的特色。明代蘇州處于宗族組織化的新階段
史學集刊 2021年1期2021-01-13
- 族譜編纂之法與客家聯(lián)修:以謝氏、劉氏族譜為例*
的《近觀江西民間修譜活動》與《誰在修譜》兩篇文章(《社會觀察》,1995年第2、3期)都檢視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江西的修譜現(xiàn)象,探討了修譜對于族人的意義;蔣國河的《贛南閩西農(nóng)村修譜活動的組織過程分析》(《農(nóng)業(yè)考古》,2010年第3期),對修譜過程是如何組織起來的進行了大致梳理;王鶴鳴的《中國家譜通論》(2010年)關(guān)注了中國家譜體例及內(nèi)容,對各個內(nèi)容進行了簡要的概述與分析;郭志超的《新修譜牒的時代精神——評述》(匯編在《閩臺譜牒民俗研討會論文集》,200
贛南師范大學學報 2020年4期2020-09-07
- 淺議新時期續(xù)修家譜
——以山東長白山馬氏第六次續(xù)修家譜為例
家族文化的載體,修譜是推進家庭及家族文明建設(shè)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家譜、方志、國史是中華史學大廈的三大支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應時代要求,體現(xiàn)時代精神,推陳出新,創(chuàng)新修譜,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服務(w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1 家譜是尋根的路線圖回想起來,筆者接觸家譜是從尋根開始的,是從研究馬氏家族歷史開始的。改革開放之初,大批海外華人華僑歸國尋根祭祖,激起了人們的尋根熱情,也喚起了自己的尋根意識。面對千里迢迢回國尋根的海外游子,自己身在祖國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20年2期2020-06-05
- 孔德墉:《孔子世家譜》不僅是血緣,更是文化
的流變孔氏宗族視修譜為合族大事,通過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緣關(guān)系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從而達到“詳世系、聯(lián)疏親、厚倫誼、嚴冒紊、序照穆、備遺忘”的目的,修譜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滲入??资先逯接凶V,始于宋朝元豐甲子年間(公元1089年),迄今已歷九百余年。在此以前也有族譜,不過只收長支,不及旁系??鬃蛹易V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
中華兒女 2020年3期2020-05-11
- 族譜改良與近代徽州宗族文化的嬗變
察,民國時期各地修譜活動不僅未曾中斷,許多宗族還紛紛對家譜編纂進行改良,以期與時俱進。④馮爾康:《18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8 -314頁。而既往研究不免受到趨新意識影響,側(cè)重于考察通商較早和革命活躍地區(qū),諸如江浙、閩粵、湖湘等⑤林濟《文化沖擊、革命與近代宗族社會——以近代湖北黃州宗族社會為例》,《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梁洪生《辛亥前后江西譜論與社會變遷——讀譜筆記三則》,載《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2期2020-03-26
- 修譜儀式的教育學層面分析研究綜述
071002)把修譜儀式作為一種文化行為進行教育學層面的專門研究的專著和論文至今還沒有,這也是本選題可供研究的動因之一。但與本選題某些方面的內(nèi)容相關(guān)或相近的研究則為數(shù)不少,這些研究文獻大致可以分為修譜、傳統(tǒng)教育等兩個方面。下面通過綜述這兩個維度,并使之建構(gòu)成一個支架,力圖最終將這個支架的交點共同指向修譜儀式的教育學層面分析的價值所在,以說明打通民俗學、文化學、歷史學、人類學、教育學之間聯(lián)系的可能性。一、關(guān)于修譜的研究(一)修譜目的馮爾康認為明清以來,宗族修
黑龍江史志 2019年9期2020-01-13
- 延續(xù)七百年的生命檔案:湖北嘉魚湖西李氏纂修族譜考述
共有十次大規(guī)模的修譜經(jīng)歷。為更好了解這個荊楚右族的歷史傳承及家族認同,茲從修譜目的、時間、參修人員及族譜特點諸方面,對李氏修譜情況予以考察。一、嘉魚湖西李氏歷代修譜目的探析南唐時,李璠由江西武寧遷到嘉魚,世世耕讀于此,以第四世李宗儒、李宗儀創(chuàng)立湖西義學而名播四方,故稱其為湖西李氏,但此時段相關(guān)事跡留存較少。從第七世李格開始,不同時期,都有相關(guān)李氏子弟牽頭編修族譜,借以維護和彰顯一個地方望族的形象。許孚遠在《嘉魚湖西李氏族譜序》中稱修譜的目的在于“尊祖故敬宗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20年4期2020-01-06
- 漫從家譜說家風
,便催生了當下的修譜熱。就我有限的觀察,這一輪民間修譜熱來勢甚猛,且并非高門世家所獨致,一般人家也在同宗同姓之間聯(lián)系搜羅?;诖硕呱?span id="0youoqc" class="hl">修譜生意,讓一些有點傳統(tǒng)文化底子的中老年人在民間大為搶手。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出錢,修家譜的號召力空前強大起來。另一方面,古舊書店的家譜、族譜等書籍也開始熱銷,有些盡管不是正規(guī)出版社出版,有的干脆由家人掏錢自費印刷,但也一樣受市場歡迎。編和修的手法與思路,正在成為后來者很好的借鑒。先行者提供的參考,在書店和圖書館里很容易就被
中外文摘 2019年6期2019-11-13
- 因為修譜先生,木活字依然是“活”的
行走的“活字典”修譜師傅王超輝來自瑞安飛云江畔的東源村。60多歲的他,有著將近40年的修譜經(jīng)驗,是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第23代傳人。正式修譜之前,他需要先搜集信息,核對族人姓名和血緣關(guān)系,這需要他花上大半年工夫,挨家挨戶地上門調(diào)查。古代取名很有講究,老人名字里的生僻字層出不窮。但王超輝總是能第一時間準確讀出讀音,而且對一些意義豐富的字詞出處爛熟于心。村里有位老人名叫“明珰(dāng)”,沒讀過書的她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什么意思,王超輝就向她解釋:“明珰”的
藝術(shù)啟蒙 2019年4期2019-09-10
- 修繕家譜 傳承好家風
后生們鄉(xiāng)愁情結(jié),修譜意愿倍增,深感時不我待。修繕家譜之初,我們先是征求最年長的長輩谷根才的意見,他老人家表示全力支持,并在病床上首先給《谷氏家譜》提名。我們家族的年輕后生們都積極行動起來,紛紛參與家譜的編輯工作。那一段時期,家族內(nèi)的谷文鵬、谷龍龍、谷專元、谷妍妍、谷四四等人想方設(shè)法搜集資料,并拍攝了大量相關(guān)照片。過去,我們谷家沒有一個識文斷字的人,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后來,“家人苦供,娃娃苦學”成為家風,家族中涌現(xiàn)了研究生和本、??坪笊鷶?shù)十位,如今開枝散
北廣人物 2019年12期2019-04-19
- 蔡元培譜牒學思想述論
行,眾多文人參與修譜活動,其中歐陽修、蘇洵所采用的格式體例深受推崇;再至明清兩代,我國家譜發(fā)展成熟,盛行民間[1]。清末及民國時期,國家面臨內(nèi)憂外患,新思潮不斷沖擊舊體制,而蔡元培的譜牒學思想也深刻印證了時代變遷。二、蔡元培所題譜序現(xiàn)存情況目前收集到的蔡元培所作家譜序文及相關(guān)討論文共有15篇。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蔡元培全集》共收錄6篇;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義烏墨韻》載有1篇;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毛澤東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19年2期2019-02-22
- 鄉(xiāng)村宗族道德權(quán)威的治理影響:一項修譜案例研究
多的祭祖、建祠、修譜等宗族復興現(xiàn)象,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guān)注宗族傳統(tǒng)與鄉(xiāng)村社會治理結(jié)構(gòu)和治理方式轉(zhuǎn)變的關(guān)系問題。從歷史的角度看,以祖先崇拜為核心的宗族傳統(tǒng)既是一種信仰體系,也是一種社會秩序,宗族的文化網(wǎng)絡(luò)曾長期作為鄉(xiāng)村的權(quán)威秩序結(jié)構(gòu)而發(fā)揮社會治理影響。此種鄉(xiāng)村社會治理傳統(tǒng)被著名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稱為“皇權(quán)和紳權(quán)”的“雙軌政治”[1],亦被歷史學家杜贊奇概括為“權(quán)力的文化網(wǎng)絡(luò)”[2]323。而“權(quán)力的文化網(wǎng)絡(luò)”亦構(gòu)成了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治理權(quán)威形成的合法性基礎(chǔ)
韶關(guān)學院學報 2019年7期2019-02-20
- 木活字:譜師刻字,生死入冊
家祖地擁有濃厚的修譜傳統(tǒng),木活字印刷術(shù)也因此得以傳承至今。當?shù)厝肆晳T將用木活字修族譜的人稱作“譜師”,他們大多以“堂”為單位,在村莊間游走修譜。然而當我們造訪寧化時,這里仍以木活字為主業(yè)的譜師只剩邱恒勇一位,傳統(tǒng)漸逝,譜師們早已各奔東西。八年前,“木活字印刷術(shù)”被列入聯(lián)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全國僅剩福建寧化縣和浙江瑞安東源村仍在使用這項傳統(tǒng)技藝。外界大多認為寧化木活字能保留至今,皆得益于客家人有修族譜的習慣,他們敬祖穆宗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更是
海峽旅游 2018年8期2018-12-29
- 一肩挑起“非遺名片”
,造就了“三世不修譜,當以不孝論”的宗族觀念,修譜成了當?shù)氐娘L俗,活字印刷修譜也就成了百年不變的傳統(tǒng)。在王超輝的記憶中,他的爺爺就做得一手好譜。小的時候,他總喜歡黏著爺爺。他崇拜爺爺能在黃梨木上刻反字,能在一盤一盤按照偏旁部首有序排列的漢字中,念念有詞地背著160字撿字口訣撿字、碼入印版、潤版、添墨。他被爺爺?shù)囊慌e一動吸引著,每次看爺爺做這些修譜的細致活時,總是一臉羨慕??炊嗔耍矔斐鲂∈帧疤韥y”一下,“‘安’在這兒”“‘明’在這兒”……而每當這時,爺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3期2018-11-26
- “明代三朝宰相”徐階的家譜
族由盛轉(zhuǎn)衰。保持修譜之風的華亭徐氏家族華亭徐氏家族長期保持著修譜的延續(xù)傳統(tǒng)。據(jù)譜內(nèi)記載,華亭徐氏最早的修譜者即為徐階,他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親自撰修了家譜,但徐階并未將《族譜》付梓刊行,而是將其傳授給長孫徐元春,指望其繼之。后元春去世,族譜遂長期擱置而無增續(xù)付梓。之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徐氏第六世孫徐琳將《徐氏族譜》增輯并首次刊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徐氏第十世孫徐儉偶然從家中尋到修輯譜稿《世系》一冊,“啟卷披閱,愴然于懷,敬為裝訂添
家族企業(yè) 2018年6期2018-09-10
- 家譜里有什么?
統(tǒng)計、領(lǐng)譜字號、修譜及捐助姓名等。譜序和譜跋:譜序又作譜敘,譜序一般置卷首,譜跋置卷末,主要敘述修譜的意義、緣起、家族由來以及本譜的纂修歷史與過程等。譜序除了記錄最新一次修譜的序言外,還往往將歷次修譜的舊序一并收錄。一般來說,譜跋大多為修譜者所撰,譜序除了修譜者和族人題寫外,或為外人所題贈,其中不乏名人作序。凡例:又作譜例,主要介紹家譜的編纂體例、收錄范圍、著錄規(guī)則等說明條例。目錄:羅列家譜收錄的卷次及各卷的內(nèi)容。姓氏源流:講述家族姓氏的來源、演變及遷徙源
家族企業(yè) 2018年5期2018-09-10
- 一肩挑起“非遺名片”
,造就了“三世不修譜,當以不孝論”的宗族觀念,修譜成了當?shù)氐娘L俗,活字印刷修譜也就成了幾十年不變的傳統(tǒng)。在王超輝的記憶中,他的爺爺就做得一手好譜。小的時候他總喜歡黏著爺爺,他崇拜爺爺在黃梨木上刻反字,在一盤一盤按照偏旁部首有序排列的漢字中,念念有詞地背著160字撿字口訣撿字、碼入印版、潤版、添墨。他被爺爺?shù)囊慌e一動吸引著,每次看著爺爺做這些修譜的細致活時,總是一臉羨慕??炊嗔耍矔斐鲂∈帧疤韥y”一下,“‘安在這兒,‘明在這兒?!倍慨斶@時爺爺總是疼愛地
思維與智慧·上半月 2018年5期2018-06-26
- 我們?yōu)槭裁匆藜易V?
孝古語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歷史教授馮爾康認為,中國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皩じ鶈栕?,是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根系源流。家譜,延續(xù)著家族的血脈,更傳承著祖上的遺訓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續(xù),或綿延家風,或與時俱進,而為人孝悌,始終是治家根本?!钡拦饽觊g湘鄉(xiāng)匡氏修譜,彭心鑒為之作序云:“三世不修譜不孝,士君子家藏譜帙,因時增修,此孝悌之心油然之所致也?!惫湃擞^念以三十年為一世
家族企業(yè) 2018年3期2018-05-30
- 孔子后人孔德墉:修家譜是家事也是國事
兒說來太巧,原本修譜輪不到我,都“怨”一個韓國人,沒他我就見不到谷牧了,也就用不著我修譜了。這韓國人是韓國圣人李退溪的后代,李退溪把儒學帶到了韓國。這么一說,我跟這韓國人還有點同門師兄弟的關(guān)系。1987年,這個韓國人想到北京開個儒學研討會,但那時候中韓還沒建交,所以這事兒行不通。得給他想辦法?。∪ケ本┺k儒學會肯定不行,但新加坡和我們建交了,我就讓他從新加坡來,參加中國和新加坡合辦的國際儒學討論會,地點在曲阜,也不算虧了他。就是在這個會上,我被谷牧給逮著了。
環(huán)球人物 2018年2期2018-04-09
- 陸氏譜牒 源遠流長
。因而世家大族纂修譜牒均由官方出面甚至由皇帝欽定,如陸氏譜牒即在東漢初年(公元一世紀)由十六世祖陸閎(字子春,任潁川太守,升尚書令)奉旨創(chuàng)修。譜牒之學也是世家大族(士族)維持門閥地位的工具。晉太元中,賈弼撰《姓氏簿狀》,子孫相傳,號為“賈氏譜學”。梁朝王僧孺因賈弼舊本,改撰《十八州譜》等書,號為“王氏譜學”。北魏太和年間,詔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為舉選,名“方格司”。可見從漢魏到南北朝,士族階級是依靠譜牒維系門閥勢力的。這個時期,門閥勢力對于社會政治的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8年5期2018-03-29
- 湖南翦姓維吾爾族文化融合研究
——以維吾爾族《翦氏族志》為例
分,少數(shù)民族原無修譜建祠的習俗,隨著政治地位的提高、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些少數(shù)民族也開始仿照漢族之例修纂家譜?!薄?〕湖南翦氏族人從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64年)開始編修族譜,迄今已完成四次修訂。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翦氏家族第一次修譜;二次修志,由翦氏后人翦煥南與恒發(fā)、恒泰、恒成等,于光緒十五年(公元1882年)完成;三修由翦氏后人敦頌、恒炳、萬效于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完成;四修族譜迄今也有20年了,由翦氏宗族德高望重的長者牽頭于1996年修訂
大理大學學報 2018年1期2018-02-01
- 孝感《王氏族譜》考(二)
的世系正文。此次修譜,應是孝感王姓族人第一次正式修譜。十一世孫珪如公在序言中提到乃父晴川公“情殷收族,而有志未遂”,曾囑咐子弟修譜。兆康公序言也說“先父晴川公有志創(chuàng)建,未果而卒”。兄弟二人在同治庚午年(1870年)始商議“建祠序譜,我輩之責。茍視為緩圖,將有愈遠愈難者”,庚午年冬月帶頭捐錢,發(fā)動首人,決定先建祠,后修譜。同治辛未年(1871年)祠堂建成。兆康公建祠七律注文說“同治辛未年迎祖入祠,族內(nèi)百余家,莫不備其禮,內(nèi)揭其誠”。到光緒十一年(1885年)
尋根 2016年6期2017-08-16
- 父親的譜事
受到當時各地紛紛修譜的做法誘導,也可能是本來就溶于血液的家族情結(jié)起了作用,在其反復游說下,父親動了心思。續(xù)修家譜,說說容易做起來難。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正努力邁上正軌,但是“文革”的陰霾真正散去尚有一個過程。政治氣候既不可捉摸,民間能否組織起來也是個問題。人們對這類一貫視為“封建”的東西心有余悸。從我家來說,“地主”的帽子父親戴了三十多年,當時父親已經(jīng)六十多歲,承包地不過人均一畝三分,我又先后在縣城省城讀書,家中依靠種田為生,父親常常為我的書學費而頗費躊
海外文摘·文學版 2017年6期2017-07-26
- 族譜修纂與身份重構(gòu)
——以清代清水江下游遠口吳氏族譜為例
討清水江下游區(qū)域修譜活動的特點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一、清代遠口吳氏的修譜活動遠口吳氏始遷祖吳盛,在宋高宗時期曾官至大理寺丞,后來以言事忤宰相,于是棄官從江西廬陵安塘遷至遠口?!皡鞘?,安塘第二世祖磐之仲子也,由宋高宗朝官至大理寺丞,以言事忤宰相,遂棄官避地于遠口,子孫因家焉,為開基創(chuàng)業(yè)始祖,置由(有)二百余頃,存戶稅糧六百余石,世稱為吳半州。”①嘉靖《吳氏族譜》之《吉安廬陵安塘分居會同遠口之派》,天柱縣博物館藏本,第37頁。吳盛有一子八郎,八郎有三子,即大
珞珈史苑 2017年0期2017-06-30
- 民間修譜悄然興起 武漢有人花120萬元修家譜
近年來,一股民間修譜熱在武漢興起。剛剛花了120萬元修完家譜的蔣先生拿到家譜后,激動地說,終于有了一本屬于蔣家人的教子秘方。家譜記錄祖上家訓“清正廉明”“拿外人當榜樣,不如拿自家祖先當榜樣更有說服力。”去年,蔣先生從網(wǎng)上找到武漢歡樂大道一家專業(yè)修家譜的公司,想將家庭成員的信息匯總,編印成家譜。經(jīng)過一年多的編印,不久前正式完成,共錄入本族30代成員、2萬人左右,花費120萬元。其中60萬元左右交給了修譜公司,排版印刷了300冊,其余的60萬元,用于族人四處出
赤子 2017年5期2017-06-30
- 家譜用聯(lián)寓意深
●焦相山盛世修譜。近兩年來,年近七十的我被家族眾人『逼上梁山』擔當了南召焦氏家族聯(lián)誼會會長,主修《南召焦氏族譜》,經(jīng)艱難磨礪,勞心費力,『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八個月后終使四百余年無譜無牒的南召焦氏家族有了一部較為完整的傳世家譜,并在第三屆中華家譜展評大會上被評為『中華好家譜』最佳傳承特等獎,成為中華焦氏家族第一部獲大獎的精品譜牒?!赌险俳故献遄V》分上下卷兩冊出版,大十六開宣紙印刷,仿古線裝,共計五百零八頁。 家譜編制規(guī)范,很具特色,除家譜專家認定的『世系完
對聯(lián) 2017年12期2017-06-14
- 基于t檢驗的實測載荷置信度分析與修譜技術(shù)研究
載荷置信度分析與修譜技術(shù)研究吳堂珍,熊 欣,趙 江(中國直升機設(shè)計研究所,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1)直升機實測載荷譜的準確性是結(jié)構(gòu)疲勞評定的關(guān)鍵。疲勞載荷的隨機性特點,使得判斷其準確性存在困難。以往設(shè)計員只能定性地去判斷飛行各架次載荷的分散性,對數(shù)據(jù)的差異只能被動接受,這使得最終編制用于疲勞評定的載荷譜的精度不高,從而影響疲勞評定結(jié)論。提出了一種對實測載荷譜載荷統(tǒng)計檢驗的方法,通過計算載荷子樣的置信度,以控制置信度水平,達到提高實測載荷譜精度的目的。載荷
直升機技術(shù) 2017年1期2017-04-10
- 歙縣《潭渡孝里黃氏族譜》編修考述
為基礎(chǔ),彥康進行修譜,請坐館其家的塾師凌文善協(xié)助編修。凌文善在修譜序文中稱:“欲余作譜,為文以敘之,庶幾久而不泯焉,誠為幸?!盵1](卷首·舊序·凌文善序)在族譜編纂過程中,彥康之侄彥初、彥文“協(xié)贊厥事,譜遂克成”[1](卷首·舊序·江瓏),也積極參與修譜。當時的編修采取,“每十一世為一圖,支分派別,采取記載”[1](卷首·舊序·鄭戩序),這樣就達到“胥有足征,可謂詳而核,簡而明也”[1](卷首·舊序·鄭戩序)的成效。譜成之后,并未刊刻,而是以抄本形成流傳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期2017-03-28
- 財力與才能的施展
——明清徽商參與家譜纂修考論
述了明清徽商參與修譜的基本形態(tài),一是捐資修譜,徽州家譜纂修與刊刻需要巨額經(jīng)費,徽商財力雄厚而踴躍捐資;二是主持修譜,一些徽商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往往親自主持修譜;三是協(xié)助修譜,一些徽商發(fā)起修譜倡議、積極聯(lián)絡(luò)宗族成員參與修譜,并在修譜過程中承擔資料收集與資金管理等職責。這三種形態(tài)是徽商參與修譜中財力與才能施展的具體表現(xiàn)。明清;徽商;修譜;財力;才能普遍地說,明清徽商不僅善于經(jīng)營、財力雄厚,他們還“賈而好儒”、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并享有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美名
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5期2017-02-24
- 代際分化與“俱樂部式宗族”的形成
并發(fā)現(xiàn)宗族成員在修譜過程中呈現(xiàn)出明顯的代際分化。其中,老一輩是族譜重修的主要發(fā)起者與組織者,強調(diào)宗族的規(guī)范性與文化作用,以及基于宗族的集體歸屬感,對承載文化與象征意涵的族譜賦予重要意義。而宗族中大部分的青年成員,則將宗族紐帶當作個體化的社會資源,試圖憑借宗族關(guān)系實現(xiàn)自身利益,因而在修譜過程中,相比族譜本身,其附帶的宗族“通訊錄”編撰受到出乎意料的熱情支持。作者認為,這其中體現(xiàn)的新宗族特性,與傳統(tǒng)宗族不可同日而語,它是一種新型的“俱樂部式宗族”,成員之間的關(guān)
文化縱橫 2017年1期2017-02-15
- 晚清江南望族的修譜動員
——以《申報》為中心
·晚清江南望族的修譜動員 ——以《申報》為中心康 健 郭睿君(安徽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咸同兵燹對近代中國江南社會經(jīng)濟和宗族秩序造成重大沖擊的同時,也為江南望族重建宗族秩序提供了新的契機。戰(zhàn)亂之后,江南望族紛紛在《申報》上刊登修譜廣告,掀起修譜動員熱潮,試圖通過續(xù)修族譜來重建宗族秩序。修譜廣告內(nèi)容豐富,尤以修譜類型、譜資來源、修譜要求、通訊地址、譜局和落款等內(nèi)容為主。雖然在近代化早期,由于戰(zhàn)爭影響和報紙閱讀群體的限制,致使短期
安徽史學 2017年4期2017-01-30
- 明清時期徽州家譜編修的難題及解決措施
李姣修譜的發(fā)起、統(tǒng)修與支修徽州多世家大族,丁繁派多,一般在修譜之前,族人之間都要聯(lián)絡(luò)各支派,取得修譜的共識。乾隆婺源《慶源詹氏宗譜》:今乾隆辛丑,慶源又復邀修統(tǒng)譜。我派子孫素明尊祖大義者,恐族大支繁,夙被所愚之人仍蹲故轍,爰于壬寅孟夏約集遠近宗支,開局祖祠,特于嘉靖譜底匯出云煙宗派,厘其支裔。慶源詹氏鼓勵子孫后人秉承尊祖敬宗的觀念,為厘清支裔后代情況,倡導編修、續(xù)修家譜。民國歙縣《蔚川胡氏家譜》;庚辰秋,清華世賢堂傳單會修統(tǒng)宗。于是本族國和,清一、森田等欲
尋根 2016年4期2016-11-18
- 修譜與削譜
·柳哲/文修譜與削譜·柳哲/文盛世修譜,值得稱道;古之家譜,三代有之。中國是一個推崇道德、注重忠孝的文明古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古代圣賢,告誡后人,三十年不修譜,視之為不孝。即使在內(nèi)憂外患之際,有識之士也無不克服重重困難,編纂家譜族史,延續(xù)血脈,傳承文化,令人肅然起敬。甚至在天災人禍面前,為保護家譜,敢于舍家棄命,從容“殉道”,“留取丹心照汗青”。翻閱家譜,編修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家譜,比比皆是。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之特殊時期,不少有
志苑 2016年4期2016-09-24
- 中國家譜研究的現(xiàn)狀和應注意的問題
宇。臺灣人民更有修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近50年來,海峽兩岸遭人為的隔離,臺灣人民掀起了一股宗親、修譜的熱潮。早在1945年臺灣光復后,臺南陳仁德就曾經(jīng)發(fā)起和創(chuàng)立臺灣族譜學會,為了調(diào)查和收集現(xiàn)存的臺灣族譜,他四處奔波,從臺南跑到臺北收集有關(guān)族譜資料。1956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開始著手對民間收藏的臺灣家譜進行普查。在收集家譜的過程中,臺灣有些社會人士還請著名歷史學家戴炎輝教授出面,于1977年成立臺灣地區(qū)“宗親譜系學會”,以此來推動臺灣地區(qū)族譜的收藏、編修與研究。
中華魂 2016年7期2016-08-12
- 家譜的故事
十多年了,去前年修譜的宗親還來借閱過,以考證我們是屬于哪房支系。當時是20世紀80年代,我還在讀書,閑暇之余也看下家譜,譜里記載謝氏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周宣王之母舅,封母舅申伯于謝國,后來失去爵位,謝國為楚國所滅,子孫四處逃亡,以國都為姓,稱謝氏。 謝氏到兩晉南北朝時,英才輩出,謝安、謝玄、謝靈運等揚名海內(nèi),在朝為官者眾,與當時另一豪族并稱“王謝”。謝氏族人多居于河南,祖庭河南南陽東謝營村,因戰(zhàn)亂遷徙流亡,四處分散安居各地??傋V保留了北宋著名詩
人生與伴侶·共同關(guān)注 2016年6期2016-03-04
- 東源木活字印刷工藝與修譜民俗
木活字印刷工藝與修譜民俗羅佳洋(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圣彼得堡)浙江瑞安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工藝是至今唯一留存的我國古代木活字印刷的活化石,遺存的原因一方面緣于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越,另一方是因為以“修譜”為核心的傳統(tǒng)民俗的根深蒂固的作用。該文力圖通過討論工藝與生產(chǎn)、手藝人與工藝、工藝與民俗的三對關(guān)系,進一步剖析木活字工藝存亡中的民俗學淵源。木活字印刷工藝;家譜;民俗;倫理需求浙江省瑞安市平陽坑鎮(zhèn)東源村里,至今還完整保留著中國古代木活字的印刷工藝,可謂中國木活字印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9期2016-02-13
- 蘇洵譜法探析
體操作,后世家族修譜模仿者不多;有則都相應的對其進行變體改進后才用。蘇洵大宗譜法是其修完族譜后補著的,更難操作,后世未曾見家族模仿過。蘇洵;譜法;小宗譜法;大宗譜法;族譜眾所周知,歐(陽修)蘇(洵)譜法在中國譜牒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歐蘇譜法中,歐法的探討較多,而蘇法研究尚未見過專文。清初萬斯大曾言“世之為譜者,多從歐陽而不從蘇氏”*萬斯大:《宗法八》,《學禮質(zhì)疑》卷2,清刻本。。鑒于此,筆者嘗試通過分析蘇洵所著族譜和后世其他家族用其法所修多部
安徽史學 2016年6期2016-02-03
- 文天祥的譜牒序跋及其價值
之現(xiàn)狀,開始倡導修譜立祠活動,并創(chuàng)立歐、蘇譜法,成為后世修譜典范。文天祥一生恪守封建禮法,在譜牒學方面,雖然沒有歐、蘇那樣的巨大影響,但在流傳下來的眾多譜序中,也體現(xiàn)了一定的譜牒學思想。(一)修譜態(tài)度:求真寫實、秉筆直書唐末五代以降,譜牒大多亡佚,人們已經(jīng)很難描述清楚家族源流,在修撰家譜時,往往喜歡附會青史留名的人物,以此來提高家族的聲望。于是,將先朝的某些賢人名士認作家族始祖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對于這種攀附前賢、亂認祖宗的行為,文天祥持否定態(tài)度。他在《跋彭和
山西檔案 2016年4期2016-02-03
- 中國家譜沉浮
世紀90年代民間修譜開始出現(xiàn)萌芽,當時有很多人找他咨詢?nèi)绾涡藜易V,“都還不敢張揚。”1993年,有位老人找到他,拐彎抹角地討教:家里有一個人是在1949年后被判刑的,還有兩個于“文革”期間被劃為右派的,能寫進家譜嗎?如果寫進去,有關(guān)部門會不會來家里“抓人”?其修好家譜后也不敢出版。不過,直至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官方對民間修譜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修譜最先形成氣候的江浙一帶,則是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率先復蘇的區(qū)域?!耙恍┠戏绞∈械膫鹘y(tǒng)宗族制度很發(fā)達。”中國社會科學
瞭望東方周刊 2015年18期2015-05-19
- 此身何處來
。”作為中國民間修譜人中的一位,甯長占在2003年挖出了關(guān)系祖先遷移的關(guān)鍵證據(jù):被埋在地下的村碑。那年剛剛60歲的甯長占老淚縱橫,難掩激動,心臟病復發(fā),當場暈厥。人子知分曉,此身何處來。多少修譜人,仍走在尋根路上。家族的執(zhí)念甯長占永遠不會忘記那“神圣的一夜”。2005年,春節(jié)前的冬夜,黃帝陵的出山路黑漆漆的,只有手電筒一束孤零零的光柱,寒風卷著枯葉呼嘯而過,兩側(cè)的高大松柏驟然作響,一片肅穆。心臟不好的甯長占再次心跳過速,強忍著腳被磨破的痛楚,和老伴牽著手,
瞭望東方周刊 2015年18期2015-05-19
- 從族譜修撰看徽州的宗族控制
故現(xiàn)今存世的徽州修譜方面的原始文書尚不多?,F(xiàn)存的文書檔案中,僅有少數(shù)以備修譜之用的人丁簿、生卒簿、添丁簿以及修譜賬簿、領(lǐng)譜字據(jù)等資料。上海圖書館館藏民國12年(1933年)《績溪洪川程敦睦堂統(tǒng)系譜》中收錄了該族撰修族譜的歷史過程,我們以此為例,嘗試重構(gòu)徽州宗族修譜的一般過程,以探討徽州社會的宗族控制問題。一、洪川程氏宗族與《績溪洪川程敦睦堂統(tǒng)系譜》家譜是記載宗族歷史的典籍,“譜者,家之大典,姓氏之統(tǒng)于是乎出,宗祖之績于是乎章,自姓之緒于是乎傳,宗法于是乎立
泰山學院學報 2015年1期2015-02-13
- 木活字:不止活在記憶里
會產(chǎn)生的疑惑?!?span id="cc0we0m" class="hl">修譜?!蓖醭x用簡簡單單的兩個字道出了緣由。據(jù)長期研究浙南族譜文化的吳小淮介紹,浙南一帶是典型的移民社會,當?shù)氐南让褚词窃谒未郧盀楸軕?zhàn)亂遷到閩南地區(qū),然后在明清時期遷到浙南一帶,要么是在北宋南渡時遷徙到此定居。顛沛流離、聚族而居的生存背景,造就了當?shù)厝藦娏业淖谧逵^念,“三世不修譜,當以不孝論”,即使在“文革”期間,這一帶的修譜傳統(tǒng)也不曾中斷過。王超輝家族的《太原郡王氏宗譜》記載了木活字印刷術(shù)來到東源的歷程。元泰定元年(1324年)前后,
中華手工 2014年8期2015-02-09
- 寧化,手上譜牒
要修族譜了,上次修譜是中國最后一個皇帝宣統(tǒng)帝在位時的最后一年,即1912年,始修年代不詳。著錄人開始了忙碌的查證工作,這是一部童氏家族近百年的生死錄?!翱上?,日期不曉得,哪天死掉的?!薄拔乙涞娜兆樱猩鸵馈迕鞴?jié)上譜,上午上添丁譜(紅譜),下午上亡人譜(卒譜),還要上那個,比如娶進來的。這次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要半年時間才可以……”有些生卒不詳?shù)募易宄蓡T,著錄人還要查詢幾公里之外墳碑上的記錄。當童氏修譜理事會認為關(guān)于所有家族成員的記錄都齊整了,他
海峽旅游 2014年9期2015-01-14
- 徽州家譜編修特點與價值研究——以《館田李氏宗譜》為例
、敬宗、收族”的修譜思想,反映了明清時期徽州鄉(xiāng)村社會的原貌和變遷,為了便于學界更加了解該譜,本文擬就其內(nèi)容、特征和價值做出如下探討,敬請方家批評指正。一、《館田李氏宗譜》的內(nèi)容以及編修過程據(jù)《宗譜》所載,館田李氏始祖千三公于南宋理宗淳年間因避戰(zhàn)亂始遷江南寧國府望仙館田溝村,為館田李氏始祖,自此后裔蕃衍,發(fā)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宗族。由于“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已是清初以來的修譜慣例。[2]同時李氏族人鑒于“承平以來,男谷女桑,生齒日重,世系尊卑有知者有之,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年6期2014-08-15
- 江西修水客家陳姓擬制宗族的個案分析
的鄉(xiāng)紳,聯(lián)宗建祠修譜、重建宗族一時蔚成風氣。到道光年間,各姓建祠修譜已經(jīng)普及,即使是人數(shù)很少的古、馮、連、卓、繆等姓,也都編修了宗譜。宗族形成的最初原點是“血緣關(guān)系”,比照“血緣關(guān)系”的結(jié)構(gòu)原則,將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同姓組合成一個同姓組織,社會學、人類學稱之為“擬制宗族”。據(jù)統(tǒng)計,修水客家人有102個姓氏、近千個開基祖。他們同姓卻不同宗,但他們互認本家,建立起區(qū)別于本地同姓的宗族組織。修水客家人宗族的擬制重建有一個較長的磨合時期。他們來自不同地區(qū),族源復雜
江西社會科學 2012年11期2012-04-18
- 2萬份家族“隱私檔案”
、祖先像、目錄、修譜名錄、譜序、世系表、傳記、祠堂、墳塋、契約、族產(chǎn)、字輩排行、領(lǐng)譜字號、家規(guī)家法、風俗禮儀、恩榮錄、先儒譜論等內(nèi)容。1997年,國家檔案館等合編的《中國家譜綜合目錄》收錄了家譜1.5萬余種,但還遠不夠完備。2000年,上海圖書館的《中國家譜總目》項目正式立項,“我們想把2003年之前刊印的,全世界范圍內(nèi)公藏和私藏的華人家譜編成提要式目錄?!蓖斛Q鳴說。這項工程進行了整整9年。日前剛剛出版的《中國家譜總目》中,收錄了世界上留存最早的紙質(zhì)中國家
瞭望東方周刊 2009年35期2009-11-17
- 中國家譜體例概說(一)
譜在譜名上即標出修譜的次數(shù)。如《(江蘇鎮(zhèn)江)潤東嚴莊葉氏重修族譜》(光緒五年,朱明旵纂修)、《(湖南)寧鄉(xiāng)道林蔣氏九修族譜》(光緒十五年,蔣本璞等纂修)、《(浙江金華)東山傅氏十九修宗譜》(民國10年,傅以梯纂修)等。在譜名中,盡管有家譜、宗譜、族譜等名稱區(qū)別,但大多是記述一姓一宗一房一支的家譜,也有少數(shù)稱為通譜、統(tǒng)譜,就是統(tǒng)貫分布于各地各宗支于一的大型家譜。“通譜者,會諸譜而作也”,“會者,會其源萬殊而歸一本也。通者,通其派一本而達之萬殊也”(明景泰二年
尋根 2009年1期2009-03-11
- 《中華姓氏史話》叢書面世
映便是各族姓間的修譜蔚然成風。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和萬余個姓氏家庭組成的民族大家庭。5000多年來,許許多多姓氏的繁衍遷徙、悲歡聚散,反映了中華民族祖祖輩輩艱苦創(chuàng)業(yè)、生生不息的歷程,構(gòu)成了中國歷史的一個個豐富多彩的側(cè)面。如果說撰修史志是朝廷和地方官府層面上的一種政治行為,那么,民間修譜則是族姓間的一種自覺行為;如果說史志是浩瀚的中華文化之海,那么,各族姓譜牒就是匯入這浩瀚之海的無數(shù)涓涓溪流。作為炎黃子孫,既應該了解中華民族的大歷史,也要了解本族姓的“小歷
全國新書目 2005年4期2005-07-09
- 重修家譜
老話說,三十年不修譜就是不孝。如果按著祖上所言,今日有相當多的人是不孝后人。好在,民間還有人在默默修譜。他們在尋找祖上的記憶,在續(xù)寫家族的繁衍史。然而,隨著城市化這一不能阻擋的勢力橫掃中國,隨著地區(qū)間和人群間的不均衡發(fā)展,我們的家族中人為了爭取不同的生存資料,注定要各自奔散。家族意識將越來越淡。如是,重修家譜,雖然重新勾起了人們對傳統(tǒng)中國家族的美好記憶,但,面對漸去漸遠的親人的背影,我們無能挽留。
中國新聞周刊 2005年5期200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