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以實踐方式展現(xiàn)“實用”價值,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特點。教師應從實用閱讀和實用交流兩個方面,指導學生洞察兩者之間的關系,從實用閱讀中習得實用交流的方法,借助實用交流推動實用閱讀。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爬山虎的腳》的課后習題要求學生進行仔細觀察,并做好記錄。對于這一習題,教師不能讓學生只停留在觀察和記錄上,而要借助這一觀察成果促進學生實用閱讀能力和實用交流能力的提升,助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可以先從觀察和記錄爬山虎入手,指導學生實現(xiàn)從閱讀到交流的轉(zhuǎn)化。
一、依托觀察記錄成果,創(chuàng)設真實明確的交流情境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屬于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教師要借助實踐活動,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整理加工前期觀察、記錄到的信息,獲取豐富而積極的語用效果。
在《爬山虎的腳》一文中,作者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觀察,并將獲取到的信息轉(zhuǎn)化成生動形象的語言。根據(jù)單元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向弟弟妹妹們介紹爬山虎”的學習情境,要求學生借助觀察記錄單中的關鍵信息,給弟弟妹妹講清楚。教師應指導學生從信息提取轉(zhuǎn)化為信息輸出,讓學生的口頭介紹更加清晰明了。
課堂中,教師依托情境任務,先從“幫助弟弟妹妹們認識爬山虎”入手,引導學生通過品讀第2自然段,提煉出爬山虎葉片的信息:如顏色從“嫩紅\"到“嫩綠”,形態(tài)從“一順朝下\"到“均勻”;再緊扣“新鮮”“舒服”“好看得很\"等關鍵信息,體會作者觀察之余的真實感受,并進行提煉和記錄。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相機組織學生串聯(lián)全段,向弟弟妹妹介紹爬山虎,以幫助他們在真實生活中快速識別爬山虎。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了文本經(jīng)典語句蘊藏的教學價值,在品味和體會的過程中,先指導學生從觀察的維度將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觀察記錄的信息,之后,讓學生從講述者的角度,借助情境和任務驅(qū)動,對記錄的信息進行提取和轉(zhuǎn)化。如此一來,學生完成“介紹”的過程,不再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直接復制,而是對信息進行了理解內(nèi)化、重新構建,推動了學生語言思維意識的不斷形成。
二、遷移運用觀察策略,組織真實體驗的觀察活動
首先,語言表達的準確生動源于深人細致的觀察。很多學生表達混亂,主要是因為觀察不夠細致,對事物僅有籠統(tǒng)的感知。借助這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可以通過細致觀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對事物產(chǎn)生更加細致而深入的了解。如《爬山虎的腳》一文中對“腳\"的描寫堪稱經(jīng)典,作者由表及里、從淺入深地先整體把握其形態(tài),再分別從其生長位置、具體形態(tài)、顏色數(shù)量等諸多細節(jié)進行觀察和表達。由此,教師可以設置“體驗還原\"的觀察活動,要求學生模仿作者當時觀察爬山虎的場景,在實踐操作中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獲取豐富的信息,了解“觀察”與“表達\"之間的關系。
其次,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連續(xù)觀察才能準確把握事物的動態(tài)變化。教師可指導學生持續(xù)數(shù)小時,甚至多天、數(shù)月觀察,讓學生以語言文字、圖式等方式客觀、真實地描述觀察成果,以提升觀察記錄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可靠性。以介紹“爬的過程”為例,學生在整體把握和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從作者視角探尋并品味了課文中準確生動的語言,相機記錄下爬山虎向上爬時的一系列過程:伸一觸一巴一拉。教學至此,學生僅僅實現(xiàn)了閱讀后的理解,對于作者是如何寫出這些文字的,需要以怎樣的觀察作為基礎并不了解,教師則需要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即用演示的方式,通過對比逐一定格,展現(xiàn)爬山虎緩慢向上爬的過程。由此原本對于學生來說枯燥生硬的詞語也變得妙趣橫生,學生學習的興趣被瞬間點燃,邊演示邊介紹,對于理解不到位的關鍵之處,教師稍加點撥,并通過央視“科學頻道”中的紀錄片展示爬山虎一步步向上爬的畫面,讓學生再次品味作者遺詞造句的生動準確。經(jīng)歷了這樣的過程,學生能夠認識到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是極其緩慢的。那作者是怎樣發(fā)現(xiàn)這一過程中“伸一觸一巴一拉”的動作變化呢?這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借助深人的連續(xù)觀察,感受爬山虎爬行過程中的細微變化。
細致觀察和連續(xù)觀察作為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彼此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分別設置了“體驗還原觀察”和“動作演示展現(xiàn)\"等實踐活動,以文本語言為跳板,讓學生經(jīng)歷從觀察到表達的思維歷程,學會了在觀察的基礎上準確提煉核心信息,從而在不拘一格的形式中進行真實的記錄。
三、合理甄別觀察記錄,推動由讀到寫的實踐轉(zhuǎn)化
實用性文本有著鮮明的示范性和借鑒性,便于學生在轉(zhuǎn)化和介紹過程中進行模仿和遷移,以實現(xiàn)讀中融寫、寫中促讀。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汲取的方式,以觀察記錄為支架,提升學生實用性交流的能力。
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其本質(zhì)就是要關注事物之間的變化過程。因此,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將前期的觀察記錄中能夠體現(xiàn)事物變化的關鍵信息標注出來,以確立撰寫觀察日記時的詳略點。其次,教師遵循\"按照一定順序講述\"的要求,指導學生模仿《爬山虎的腳》一文從整體到部分的構思布局,對觀察記錄中所重點關注的顏色、長度、大小以及生長過程中根部、莖部和葉片的細微變化進行重點描繪。為了體現(xiàn)表達的精準性和明晰度,教師可以適當穿插觀察的時間,并借助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作為串聯(lián)的依據(jù),從而將遴選的重點內(nèi)容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最后,學生寫觀察日記不能僅僅停留在真實客觀的信息層面上,還要關注自身觀察時的感受與情感,這就需要教師繼續(xù)依托學生觀察和記錄的實踐基礎,針對記錄時簡化的語言進行必要的修飾與完善,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觀察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緊扣2022年版課標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內(nèi)涵,凸顯實用性價值和實踐性過程,讓學生通過實實在在的觀察體驗和準確客觀的記錄,在實用閱讀和實用交流的切換與轉(zhuǎn)化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塔山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