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提升小學體能教學的質量與效果,豐富與創(chuàng)新體能教學設計的思路與方法。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剖析小學體能教學設計的要素與內容等,并給出切實可行的策略。緊密圍繞要求與提示,提出小學體能的設計理念:遵循學生生長規(guī)律,合理且全面地設計內容;增強學練的趣味性,系統構建學練賽評;優(yōu)化教學方法,全面合理地規(guī)劃學練負荷;豐富學練途徑,強化終身體能鍛煉的意識。在此基礎上,提出實施策略:組合體能以激發(fā)學練興趣,促使身體素質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與技能協同,在知行并進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立足生活將各學科有機融合,提升體能學練的幸福感;借助信息技術為場地器材賦能,提高體能學練的卓越成效;家校社內外聯動,構建合理安全的學練智庫。
關鍵詞:小學體能;教學設計;實施策略;身體素質
中圖分類號:G807.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2-0026-04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保證學生掌握多種技能,強調多方面的有機融合。體能作為《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五類內容之一,其學練對增進學生體質健康和專項運動技能學習有重要意義,且建議每節(jié)課有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然而在《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落實中,部分教師的體能教學存在內容無趣、方法固化、手段單一等問題,缺乏系統性、進階性和合理性?!读x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單獨設置體能內容,促進體能教學實踐,提高體能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價值。基于此,依據體能學練標準,結合小學體能練習特點,分析設計要素、內容與目標,并提出實施策略。
一、小學體能教學設計的要素
(一)緊扣《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和提示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體能學練設置在水平二至水平四,對不同水平的體能學練內容、學業(yè)要求和教學提示作出明確指示。上海市小學階段(水平二、水平三)各年段學期課時均為9個課時且與10分鐘體能課課練同時進行,高度重視學生體能發(fā)展。從內容上要求,水平二至水平三要求由知道學練重難點,到運用基礎知識和多種學練方法,即知行并進,再到水平四要求理解和運用體能發(fā)展的原理和方法,能夠自主制訂適宜鍛煉計劃。從學業(yè)上要求,使學生核心素養(yǎng)整體逐步發(fā)展。如,從熟悉知識,體驗學練內容,到比賽中運用和理解多種練習方式,直至參與和組織比賽;從樂于學練到適應負荷變化,最后能主動組織活動,控制情緒,克服困難,比賽中越挫越勇。從教學提示上要求,水平二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方法的學練體驗,多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依據學生敏感期窗口選擇適宜教學內容,以柔韌、靈敏和速度等素質發(fā)展為主;水平三強調學練內容的關聯和完整性,系統性規(guī)劃體能學練,多進行組合式、結構化與綜合性體能學練,引導學生積極自測,科學鍛煉。
(二)基于學生生長規(guī)律,全面設計學練內容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發(fā)育和體能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小學低年級,學生骨骼較軟,肌肉力量不足。此時的體能教學內容應以簡單、趣味性強的活動為主,諸如短距離的趣味跑、簡單的跳躍游戲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協調性和基本運動能力。隨著年級升高,學生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爆發(fā)力等素質開始逐步發(fā)展。教學內容可增加一些連續(xù)做俯臥撐、仰臥卷腹、俯臥兩頭起和負重匍匐前進等練習,增強肌肉力量。升到高年級,學生身體機能進一步發(fā)展,可設計綜合性的體能學練內容,如,小型的障礙跑,融合跑、跳、攀爬等多種動作,全面提升體能。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需遵循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采用均衡發(fā)展、關注薄弱環(huán)節(jié)且及時補償的教學手段與形式,以此促進學生身體形體、素質及技能的全面發(fā)展。
(三)提高學練趣味性,系統創(chuàng)設學練賽評
以趣味性的教學內容貫穿體能學練的全過程,有效提升教學實效,激發(fā)學生主動性。
1.重點在學,以練固學
學會體能練習的方法和手段,指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豐富有趣的課內外體能鍛煉方式。圍繞水平二、水平三體能的內容結構和學習要求,設計發(fā)展體能與健康、體能與運動健康、體能綜合運用及體能測試評價的3個核心任務,分解核心任務、設計趣味活動,整體呈現體能教學結構和教學活動,以游戲化的方式改編傳統項目。如,快速跑可設計為“動物大遷徙”游戲:學生分組扮演不同速度的動物,兔子組快速跑,烏龜組緩慢跑,模仿動物的奔跑姿勢和節(jié)奏。分層設置內容,低年齡段學生注重基礎動作的趣味性練習。中年齡段學生,適當增加難度,通過反應球訓練、短跑接力、舞蹈與體操結合表演、平衡板挑戰(zhàn)等,提高學生反應速度和手眼協調能力、身體協調性。高年齡段學生,可以進行綜合性的體能練習。如,將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與耐力鍛煉融合在“體能小勇士”的體能課程,包括高、低姿匍匐前行、快速鉆越、“愚公移山”搬運重物、反應球擊打等組合動作。
2.豐富比賽與展示形式
課內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小型校內競賽相結合,增強學練成效的及時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練情況。如,上肢力量練習環(huán)節(jié),由半支撐雙臂懸掛于單杠到單臂無支撐懸掛,再通過“云梯摘果”進行體能展示與比賽;比賽環(huán)節(jié),開展班級間的接力賽,在常規(guī)的跑步接力中,融入多種體能項目:第一棒是圍繞各種圖形進行動物跳闖關;第二棒是“穿山越嶺”爬越矮墻,鉆越窄道;第三棒是“高人看世界”,踩高蹺手腳協調跨越障礙通道;第四棒是“我是扣籃王”,助跑起跳扣低矮籃框。
3.采用多元化評價指標
除測量常規(guī)的速度、力量、耐力等數據之外,應考慮不同項目之間的綜合體能得分。教師可根據學生在接力賽中各個項目的完成情況,按照一定的權重計算出綜合體能成績,也可通過參與度的評價,觀察學生在學練賽過程中的積極程度。如,主動參與練習的頻率、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表現等,給予相應的分數。還可通過增值性評價,對比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體能提升情況。如,對比學期初和學期末的短跑速度、跳遠遠度等數據,對于進步明顯的學生給予額外的獎勵和肯定。
4.優(yōu)化教學方式,全面合理安排學練負荷
基于學情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因材施教,直接教學與個別化指導相結合,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練相結合等。依托信息化運動監(jiān)控,諸如運動手環(huán)、體征監(jiān)測器、3D全維度測試儀等設備對體能學練成效進行檢測,及時優(yōu)化教學方式,合理制訂運動負荷,調整學練形式、路線、頻次等。如,開展“體能大闖關”游戲,每個關卡設置不同的體能任務,第一關:跨越障礙(提升敏捷性和平衡能力),第二關:快速搬運小球(考驗肌肉力量和位移速度)等。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逐步承受體能負荷,同時保持高度的積極性。小學低年級學生身體機能尚在發(fā)育初期,應以低強度、高頻率、短時練習為主,中高年級學生的體能應有所增強,可適當增加強度和時間。如,模擬“長征急行”(深蹲跳躍、單腳跨跳)、障礙挑戰(zhàn)、器材搬運與配合以及隊形變換與指揮等多樣化活動。關注性別差異,男生在力量和速度方面可能具有優(yōu)勢,女生在柔韌性方面表現更佳。同時,對于體質較弱或者有特殊情況的學生,要根據醫(yī)生建議調整學練負荷。
5.豐富學練手段,強化終身體能鍛煉意識
融合學練內容,將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元素有機結合。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游戲,提升體能。如,跳皮筋能鍛煉學生的彈跳、身體協調與節(jié)奏感。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豐富體能學練方式。如,運動類App中的互動體能練習內容,能通過虛擬教練的個性化指導,滿足不同學生的體能發(fā)展需求,利用多媒體展示功能,為學生呈現世界各地的體育文化和前沿的體能練習理念。
拓展學練環(huán)境,室外的學練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然空間;校園定向越野則將體能鍛煉與智力挑戰(zhàn)相結合,學生在尋找目標的過程中穿梭于校園各個角落,在提升體能的同時培養(yǎng)空間認知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室內的學練環(huán)境為應對惡劣天氣或特殊情況提供保障。在室內進行簡單的體操練習,塑造學生良好的身體姿態(tài)和身體控制能力;體操、墊上運動、瑜伽球練習則可增強學生的核心力量和身體平衡感。
二、小學體能設計的實施策略
(一)組合體能激發(fā)學練興趣,全面發(fā)展身體素質
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是《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育人目標的基本要求,體能發(fā)展也具有全面性的特點。通過組合體能的學練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練興趣的同時,又能均衡發(fā)展各項身體素質,全面增強學生體質健康。
組合學練內容深入且系統地對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韌性、反應能力、位移速度、協調性、靈敏性、爆發(fā)力、平衡能力等多種素質進行融合。如,設計“體能綜合挑戰(zhàn)營”,以短跑(位移速度)為起始內容,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爆發(fā)出最大的能量,感受速度的激情。接著安排急速跳繩接力(心肺耐力),在持續(xù)的跳躍過程中,學生需要克服疲勞,鍛煉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隨后是跨越障礙(靈敏性)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迅速做出反應,靈活調整身體姿態(tài),穿梭于各種障礙之間,較大地考驗和提升靈敏性。再以仰臥兩頭起(肌肉耐力)作為收尾項目,強化核心力量?;谏眢w素質發(fā)展的相互關聯性,通過不同身體素質之間的協同增效,使學生全面提升各項身體素質。
組合學練形式將個體學練與團隊協作進行有機結合。個體學練方面,教師根據每名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制訂個性化的練習計劃。如,對于肌肉力量較弱的學生,安排有針對性的力量提升練習,如“模仿圓規(guī)”練習,將雙腳擱置于臺階上,上肢移動支撐畫圓,由半支撐到無支撐實現上肢力量逐步增強。在個體學練過程中,學生能夠專注于自身的能力提升,掌握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從而建立起自我效能感,而團隊協作形式則為學生提供社交和互動的平臺。
(二)創(chuàng)設多情境協同技能,知行并進培育核心素養(yǎng)
情境創(chuàng)設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體能鍛煉興趣的建立,寓教于樂,享受體能活動的愉悅感。在情境創(chuàng)設環(huán)節(jié)中巧妙融入體能與技能協同發(fā)展的相應身體素質,使學生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方面知曉原理并能靈活運用,在平時鍛煉、展示與比賽中充分展現。如,以體能與愛國主題教育《紅軍長征》相融合,創(chuàng)設情境“飛奪瀘定橋”,促進學生協調性和肌肉耐力的發(fā)展。如,環(huán)節(jié)1可將戰(zhàn)前演練、匍匐前進(手腳協調性)運用于墊子上,采用匍匐前進的方式,讓學生學會手腳交替行進,鍛煉手腳協調能力。環(huán)節(jié)2引導學生進行“發(fā)動進攻、穿越索橋”(協調性、肌肉耐力)練習,采用雙手交替拉繩、雙腳交替蹬地的方式,解決學生爬行時手腳不能協調配合的困難,鍛煉學生手臂肌肉的耐力和手腳的協調能力。環(huán)節(jié)3引導學生進行“槍林彈雨、防護進攻”(協調性、肌肉耐力),采用橫向爬行與拉繩前進的方式,增強學生協調性與肌肉耐力。環(huán)節(jié)4引導學生進行“攻占堡壘、飛奪瀘定橋”(體能綜合運用)練習,學生通過雙手交替拉繩、雙腳交替蹬地,綜合提升體能。通過“學、練、賽、評”等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練激情,在運動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相互合作、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體育品德。
(三)立足生活有機融合其他學科,增強體能學練幸福感
生活中的各類真實場景和實際問題為體能教學提供切實且豐富的素材。在體能與勞動教育融合方面,可創(chuàng)設“清潔校園”的勞動真實情境,將體能與勞動學科等相融合,促進學生的肌肉耐力、肌肉力量、心肺耐力的發(fā)展。如,環(huán)節(jié)1進行“巧創(chuàng)百變抹布”游戲,運用校園廣播創(chuàng)設以校園大掃除為主題情境,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勞動場景,運用四折疊的“抹布”通過支撐移動的方式“清潔教室桌面”;運用三折疊的“抹布”以及展開后的“抹布”完成支撐蹲跳、1人蹲立1人拉拽的方式“清潔教室地板”,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fā)學生在勞動中提升對體能的學練興趣。環(huán)節(jié)2進行同質分組學練,在“雙人清潔地板”環(huán)節(jié),為避免因體重相差過大導致“拉不動”或“沒感覺”的情況,可進行同質分組,以組間比遠以及個體比遠等精準評價肌肉力量的學練效果。環(huán)節(jié)3進行小組合作競賽。在“清潔草坪”環(huán)節(jié),學生之間存在體能水平的差異,通過發(fā)揮組內學生的體能優(yōu)勢,根據能力的強弱幫扶結隊共同完成游戲或比賽,讓每名學生都能有相應的提升,并獲得成功體驗。
體能與國防教育的融合,如,分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精神的內涵,通過平衡木、跳躍障礙后變向跑、快速俯臥撐、單手擲實心球、實心球投準、推小車、開合跳等,發(fā)展學生的平衡能力、爆發(fā)力、協調性等體能。將教學內容通過不同形式的融合,豐富體能教學的內涵,實現多學科教育價值在體能教學中的體現,體能+X學科,促進學生體會體能學練的多元價值,增強體能運動幸福感。
(四)信息技術賦能場地器材,提升體能學練卓越成效
數字化平臺系統整合各類數據資源,為體能教學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光電球的應用為體能練習增添精準性,記錄運動軌跡、速度、方向等數據,為學生的體能表現繪制細致的圖譜。運動手環(huán)與多媒體大屏幕的組合,為個體運動數據的采集終端,實時獲取學生心率、步數、能量消耗等關鍵信息。在體能的學練、展示以及比賽過程中,教師依據運動手環(huán)傳輸至多媒體大屏幕上的實時心率數據,對運動強度進行精準監(jiān)控,適當調整練習計劃,如,降低難度或延長休息時間,避免學生因過度疲勞或運動強度過高而面臨受傷風險;當心率過低時,說明運動強度可能不足,教師可增加練習難度或強度,從而提升體能學練的成效。iPad和魔鏡等設備也各有其獨特功能,如,iPad可用于播放教學視頻、展示動作規(guī)范,魔鏡則能通過虛擬成像等技術讓學生直觀感受自身的動作姿態(tài),有助于提升學生在體能學練中的參與度和練習效果。
如,四年級“體能:協調性和靈敏性”與信息技術相融合,運用光電球、心率手環(huán)等智能化教具,提高體能鍛煉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環(huán)節(jié)1可進行“士兵突擊”,在熱身過程中,教師使用心率手環(huán)實時監(jiān)測學生的心率變化,確保熱身活動既充分又安全。環(huán)節(jié)2可進行“隱蔽行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名學生,在敏捷墊上設置起點和終點,學生采用匍匐前進的方式通過敏捷墊,到達終點后返回起點,利用光電球計時。環(huán)節(jié)3可進行“排雷先鋒”,學生采用小步跑過敏捷墊,然后快速攀爬過攀爬架,最后拍滅不同方向的光電球。光電球會隨機閃爍,學生需要快速反應并拍滅它。利用光電球數據PPT課件展示學生的拍擊次數和時間。環(huán)節(jié)4進行“穿越火線與勝利會師”,學生需要利用跑步、滑步等形式快速穿越障礙路線,并拍滅沿途的光電球,光電球會隨機閃爍并發(fā)出聲音提示學生。
(五)家校社內外聯動,打造科學安全學練智庫
構建合理安全的學練智庫需要家校社內外聯動。家庭與學校之間保持密切的信息交流,家長及時反饋孩子在家中的體能鍛煉情況和身體狀況變化,學校向家長教授體能學練知識,反饋學生在學校的體能學練表現。學校與社區(qū)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學校利用社區(qū)的資源豐富體能學練的形式和內容,社區(qū)則在學校的指導下開展更符合學生需求的體育活動。
家庭在聯動體系中起基礎性作用。家長對孩子的生活習慣、身體特征、興趣愛好等有著深入且細致的了解,為學校和社會提供學生的個性化信息,也對設計科學的體能學練計劃至關重要。還要關注學生是否存在先天性的疾病、過敏情況,或體能強弱項等情況。
學校是學生體能學練的主陣地。教師憑借其專業(yè)的教育背景和教學經驗,能夠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家庭體育活動情況,設計系統且科學的體能學練內容。依托“作業(yè)助手”,師生可進行家庭體能作業(yè)計劃的設計與實施。水平二、水平三由教師制訂多樣化的“菜譜”,學生選擇性“點餐”。在校內,課間、課后還可組織引導學生進行人機互動式鍛煉,如,利用魔鏡、智慧體測屏等設備,豐富校內體能學練形式。
社會資源為小學體能學練智庫注入強大的外部活力。社區(qū)作為孩子生活的重要社會環(huán)境,其運動場地、健身設施等資源為學生的體能學練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社區(qū)可組織親子運動會、社區(qū)馬拉松、體能嘉年華等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通過家校社內外聯動,整合各方的資源優(yōu)勢、知識經驗和信息數據,從而打造一個集科學性、安全性于一體的小學體能學練智庫,為學生的體能發(fā)展提供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