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地理類研究生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足、融入方式單一的問題,該文以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地理建模為例,在梳理課程性質、定位、教學目標以及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的優(yōu)勢與難點的基礎上,明確課程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構建思政元素案例庫,并提出多元化的融入方法,實現(xiàn)思政教育與專業(yè)知識教授的有機融合。研究可為相關高校地理類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課程思政;研究生課程;案例庫建設;地理建模;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09-0193-04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issues of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and limite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urrent graduate courses on geographic sciences, this study used the \"Geographic Modeling\" course at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s a case study. It identifi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at c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ourse and proposes diverse methods for their incorporation, aiming to achieve a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is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ourse's nature, positioning, teaching objectives, as well as the key challenges in exploring and integrating these elements. The findings provide actionable guidance and practical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ographic sciences graduate programs at other institution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aduate courses; case database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 model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課程思政是指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達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同步進行的一種教學理念[1]。近年來,我國高校教育逐漸從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強調各類課程都應承擔育人職責,推進“大思政”建設,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這一轉變已經成為國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尤其在研究生教育中更顯重要[3]。
為了貫徹課程思政理念,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意見》提出,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體系和完善相關機制,作為構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體系、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研究生教育強國的首要任務[4-5]。對于地理類研究生課程,如地理建模,其專業(yè)性和理論性較強,內容廣泛且知識點繁雜[6-7];因此,在此類課程中合理、有效地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彰顯課程思政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然而,在地理類研究生課程中,尤其在地理建模課程中,當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夠。多數(shù)課程在教學設計中側重于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潛力,導致思政元素未被充分挖掘[8]。其次,思政元素融入方法單一。目前的課程思政實踐多以簡單的案例引入或道德宣講為主,缺乏與專業(yè)內容的深度融合,未能充分體現(xiàn)課程思政在課程中的育人作用[9]。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地理建模為例,探索如何深入挖掘并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構建富有專業(yè)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以期為地理類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一" 地理建模課程基本情況
(一)" 課程性質與定位
地理建模是安徽師范大學地理類研究生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它旨在培養(yǎng)學生構建和應用地理模型的能力,幫助他們掌握空間分析、數(shù)據處理與建模技術,建立復雜地理過程的數(shù)學和計算機表達方式。通過課程學習,學生不僅能系統(tǒng)掌握地理建模的基本原理與方法,還能拓展多學科融合的視野,將地理學與數(shù)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相結合。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使他們在應對實際地理問題時具備科學的分析方法和綜合解決能力。此外,課程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的結合中,提高學生對空間數(shù)據的分析與建模水平,為他們從事科研、城市與環(huán)境管理等領域的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 課程的教學目標
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強調掌握地理建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熟悉多種模型的構建與應用。學習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遙感和相關軟件工具(如Matlab、Python等)進行空間數(shù)據處理、分析與建模。培養(yǎng)學生具備自主設計、構建、優(yōu)化地理模型的能力,并能夠運用這些技能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如城市擴張、土地利用、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旨在通過課程學習,掌握地理建模的完整流程,包括數(shù)據收集、數(shù)據處理、模型構建、結果分析、模型驗證與評價。強調實踐操作,通過案例分析、情境模擬和專題研討等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意在引導學生認識地理建模在解決社會和環(huán)境問題中的重要性。通過課程中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應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理念。此外,在建模過程中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求實的精神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使學生具備以科學方法應對現(xiàn)實挑戰(zhàn)的信心和素養(yǎng)。
二" 地理建模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的優(yōu)勢與難點
盡管地理建模課程在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方面存在一定優(yōu)勢,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難點,具體如圖1所示。
(一)" 基礎優(yōu)勢
地理建模課程內容涵蓋城市與交通建模、災害與風險建模等,為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天然的社會與環(huán)境基礎。首先,本課程與現(xiàn)實社會問題緊密相連。例如,在教授城市擴張模型時,可以討論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資源分配,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其次,本課程具有跨學科融合的特點,涉及數(shù)學、計算機等多領域知識。這樣的融合性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使得課程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又能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通過跨學科視角,課程可引入如社會公平、全球環(huán)境問題等話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全球視野。
(二)" 難點
1" 專業(yè)知識復雜性導致挖掘困難
地理建模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難點主要在于其專業(yè)知識的復雜性和高度技術性。課程內容涉及大量的專業(yè)術語、模型構建和空間分析方法,學生在學習中常常將注意力集中于技術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這些知識背后的社會價值與責任。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社會問題相結合,挖掘思政元素。
2" 教師挖掘思政元素的教學難點
教師在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存在困難。一方面需要精通專業(yè)知識,另一方面要將抽象理論知識與具體社會問題相結合,這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思政教育意識。以災害與風險建模教學為例,教師不僅要從專業(yè)角度分析災害模型構建原理,還要引導學生思考模型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應對全球性災害挑戰(zhàn)中的社會責任和意義,這需要對專業(yè)知識和社會現(xiàn)實有深入理解和把握。
3" 思政元素融入方法的難點
當前課程思政實踐中,思政元素融入的難點在于方法單一和缺乏創(chuàng)新。多數(shù)情況下以案例引入為主,這種方式往往難以與專業(yè)知識深度融合,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介紹一些地理建模案例時,如果只是簡單地提及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而沒有深入探討案例與專業(yè)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學生可能只是表面地了解思政內容,而無法真正將其內化于心。
三" 地理建模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方法
(一)" 思政元素案例庫構建
在地理建模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重點在于構建思政元素案例庫,其過程需基于課程內容的專業(yè)特點,并緊扣學科知識點、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培養(yǎng)要求(圖1)。通過系統(tǒng)的設計,將思政元素案例與專業(yè)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以此構建思政元素案例庫,該案例庫涵蓋科學思維方式、方法論以及價值觀的培養(yǎng)。表1展示了構建的與知識點相對應的10個典型思政元素案例,借助將思政元素自然且巧妙地嵌入教學內容這一方式,助力學生在扎實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有效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生態(tài)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全球視野,最終達成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二)" 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
為了將挖掘出的思政元素自然、高效地融入地理建模課程中,教師需充分考慮課程特點、知識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選擇最為合適的教學方法??茖W合理地設計思政融入的方式,是實現(xiàn)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完美統(tǒng)一的關鍵,同時也能夠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入思考社會責任、生態(tài)保護和科技創(chuàng)新等重要價值觀[10-11]。經過教學實踐探索,總結出以下四種行之有效的融入方法(圖1),旨在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
理論教學法:理論教學作為課程知識傳授的核心環(huán)節(jié)[12],在思政元素融入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教授地理建模的基礎理論與模型構建時,教師應敏銳地捕捉與知識點相關的思政元素,并適時引入課堂教學。例如,當涉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等思政元素時,教師可以在講授城市擴張模型時,深入闡述這類模型在國家戰(zhàn)略中的關鍵作用,引導學生探討如何通過科學規(guī)劃實現(xiàn)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接受社會責任和國家意識教育,從而逐漸培養(yǎng)起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與正確的價值觀。這種融入方法使思政教育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思想的熏陶。
研討教學法:研討教學是思政元素融入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別適合復雜模型與實際應用的教學內容[13-14]。教師通過圍繞地理建模中的熱點問題和實際應用場景精心組織專題研討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討論與交流中不斷深化對知識和思政元素的理解。例如,在遙感數(shù)據處理課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深入討論遙感技術在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科技創(chuàng)新如何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關注科技發(fā)展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進一步探討遙感數(shù)據在國土安全、自然災害監(jiān)測等多個方面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通過這樣的研討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扎實地掌握技術知識,還能深刻理解科技對國家發(fā)展和生態(tài)保護的深遠意義,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是一種將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問題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它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內容[15]。在地理建模課程中,教師通過引入實際案例來生動展示地理建模在解決社會問題中的實際作用,從而實現(xiàn)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例如,在講解城市擴張模型時,教師可巧妙地結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深入分析城市交通規(guī)劃與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復雜關系。通過這種案例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專業(yè)知識直接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學以致用的價值觀,同時激發(fā)學生服務社會的內在動力。案例教學法讓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
實踐教學法:實踐教學是將學生置身于真實情境中,讓學生親自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和科學精神的關鍵途徑[16]。對于地理建模課程而言,實踐教學可以通過實地調研、數(shù)據采集、建模與分析等一系列實際操作來實現(xiàn)。例如,在水文模擬部分,學生可以積極參與洪水模型的建立和水資源管理的實踐活動。通過這些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地理信息技術在應對自然災害、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資源管理等實際應用中的強大作用,深刻理解科技服務社會的重要意義。此外,實踐教學還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數(shù)據處理與模型構建的過程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對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責任感。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在知識和技能方面得到顯著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深切感悟到地理建模的社會價值,從而增強自身的學科自豪感和使命感。
通過上述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方式,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地理建模課程中。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技能與理論,更培養(yǎng)了科學思維、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實現(xiàn)了課程思政的“三位一體”育人目標。
四" 結束語
本文以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地理建模為例,在梳理課程性質、定位、教學目標以及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的優(yōu)勢與難點的基礎上,明確課程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構建思政元素案例庫,并提出了多元化的融入方法,實現(xiàn)了思政教育與專業(yè)知識教授的有機融合,旨在為地理類研究生課程的思政建設提供可操作的實踐路徑,提升課程的育人效果。
盡管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理建模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仍面臨以下挑戰(zhàn)。首先,課程思政需要教師具備更高的綜合素養(yǎng)和教學設計能力,以充分挖掘學科內涵與社會價值的結合點。其次,融入方式的創(chuàng)新是未來教學改革的重點,需要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化他們對知識和社會責任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孫躍東,曹海艷,袁馨怡.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6):77-88.
[2] 譚舒.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反思與改——基于“價值最小單元”的探索[J].教師教育學報,2021,8(5):62-69.
[3] 呂笑非,石明娟,胡立,等.研究生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以現(xiàn)代環(huán)境監(jiān)測技術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4,10(11):193-1196.
[4] 馮徽徽,鄒濱,翟亮,等.遙感類課程思政元素的探索與挖掘[J].測繪工程,2022,31(3):75-80.
[5] 邵振峰,徐小迪,吳文福,等.前沿科研和課程思政驅動的城市遙感教學改革與實踐[J].測繪地理信息,2024,49(2):135-138.
[6] 徐麗華,盛慶紅,李兵,等.高校測繪類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5(9):168-172.
[7] 李曉明,洪武揚,王偉璽,等.新工科背景下地理信息系統(tǒng)教學改革探討[J].地理空間信息,2022,20(10):158-160.
[8] 李勇威.價值,問題與路徑:新時代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論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1):87-93.
[9] 崔楠,丁彤彤.研究生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四個維度”[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7(4):130-134.
[10] 馬聰慧,肖龍龍,潘升東,等.“衛(wèi)星遙感及應用”課程思政元素構建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3(39):113-116.
[11] 劉憲鋒,李晶.課程思政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學專業(yè)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4(4):91-96.
[12] 魏進家,齊寶金.課程思政內容與教學方法探索以過程設備設計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3,9(27):160-164.
[13] 徐培培,宋立生.學科交叉背景下遙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模式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4,47(8):1-3.
[14] 熊輝,吳曉.論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政課研討式五環(huán)教學法[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3(4):64-68.
[15] 謝東聞.基于案例教學的管理會計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教育研究,2022,5(6):84-86.
[16] 凱曲.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數(shù)值分析教學方法與研究[J].教育研究,2020,3(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