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指向?qū)徝绖?chuàng)造的小學古詩教學是加強美育滲透的有效途徑。古詩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內(nèi)涵,是進行美育滲透的重要載體。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入手,通過實施“以情境為基礎(chǔ),營造情感美;以圖畫為輔助,再現(xiàn)意境美;以語言為支撐,品味韻律美;以背景為契機,感受人格美”等一系列策略,以期讓小學古詩教學中的美育滲透落細、落實。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美育滲透;審美創(chuàng)造
小學語文教學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課堂教學的審美體驗,提升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古詩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凝結(jié)了豐富的意蘊和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是美育滲透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小學階段開展古詩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有著精煉雋永的語言、豐富多彩的意象、動人心弦的情感,能夠滿足學生對美的需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很多詩詞中蘊含的意象清新自然,情感真摯動人,完美契合了小學生的審美特點和接受能力。因此,積極開展指向?qū)徝绖?chuàng)造的小學古詩教學,為美育滲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一、小學古詩教學美育滲透現(xiàn)狀分析
1.情感挖掘相對不足
一些教師在執(zhí)教《泊船瓜洲》時,只注重字詞句解釋,對膾炙人口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思鄉(xiāng)之情的挖掘嚴重不足,導致學生詩意體驗流于表面,情感共鳴未能有效喚起。還有的教師在《憫農(nóng)》教學過程中,情感導入環(huán)節(jié)多為“你有沒有見過農(nóng)民伯伯在田里辛勤勞作的樣子”這種淺顯的問題,缺乏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與深層次挖掘。調(diào)查我校語文教師的多份教案發(fā)現(xiàn),在“品析情感”環(huán)節(jié),不少教師止步于淺層梳理,對作者喜怒哀樂的精微刻畫、題旨寄托的審美思考不夠深入,忽視了詩中情感在當下文化語境中的價值引申和精神滋養(yǎng)。
2.教學手段相對單一
部分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枯燥說教占比過大,忽視了情境教學的重要價值。例如,在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時,一位教師局限于羅列寫景名句,未能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手段欣賞西子湖上“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如畫美景。在吟誦環(huán)節(jié),師生共同朗讀居多,缺乏骨干生示范、齊讀齊背、自由吟誦等形式。很多課堂教學缺少圖片、音頻、視頻等直觀形象的輔助手段,并且對學生的吟誦表現(xiàn)缺乏有效指導。
3.實踐環(huán)節(jié)相對薄弱
在古詩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方面,教師仍存在操作層面的短板。一些教師表示在課堂上很少開展詩詞續(xù)寫、意境繪畫、故事編演等拓展實踐活動。在訪談中,不少學生反映:“老師偶爾布置一些創(chuàng)編小詩的作業(yè),但缺乏鼓勵創(chuàng)新和點評指導,我們很難將所學詩詞融入生活實踐中去。”有的教師反饋,在教學進度壓力下,實踐活動常被縮減,古詩教學“重知輕能”的傾向較為明顯。
二、小學古詩教學中推進美育滲透的路徑
1.以情境為基礎(chǔ),營造情感美
古詩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情感,是詩人情感的升華和表達。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詩歌意境,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歌的美。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得以陶冶性情,培養(yǎng)品德。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選取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詩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詩歌意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領(lǐng)悟詩歌的情感美。
例如,教師先講述一個游子遠行,路遇楓林的故事——他獨自一人來到空山,沿著蜿蜒的石徑拾級而上。正值深秋,楓葉滿山飄紅,宛如二月春花,一片絢麗。游子停下車,坐在楓林中,凝望著這片美麗的紅葉發(fā)呆。故事講述到這里,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思考:面對如此美景,游子為何卻久久凝望呢?他的內(nèi)心是怎樣的感受?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小組討論,感受到游子內(nèi)心的孤獨和寂寞。進而引導學生把詩句和游子的心情聯(lián)系起來,體會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以及在政治上失意后的孤獨與無奈之情。
通過故事講述這一教學方式,學生在沉浸式的情境體驗中,更容易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蘊含豐富情感和詩意美的情境,學生不僅能領(lǐng)悟詩歌的情感內(nèi)涵,還可以升華自己的情感,獲得心靈的滋養(yǎng)。
2.以圖畫為輔助,再現(xiàn)意境美
古詩往往通過簡練的語言勾勒出美妙的意象,形成優(yōu)美的意境。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以圖片、音樂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直觀感受詩歌意境之美,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教師要合理運用圖畫輔助手段,通過圖畫再現(xiàn)、圖畫創(chuàng)作、互評互鑒,促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領(lǐng)略詩歌的意境,加深對詩歌意象的理解。
在以圖畫為輔助的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指導方法,幫助學生精準把握詩歌意象,用色彩和線條表現(xiàn)意境之美。以一年級下冊古詩《春曉》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帶領(lǐng)學生朗讀詩歌,引導學生觀察詩中描繪的景物意象,如“春眠不覺曉”中的“曉”、“處處聞啼鳥”中的“鳥”等。學生通過想象,在腦海中初步構(gòu)建詩歌的意境。接著,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繪畫技巧,選擇恰當?shù)纳蚀钆?,對于“春眠不覺曉”一句,可以選用淡雅的色調(diào),如淡黃、淺綠等,營造溫馨靜謐的氛圍。對于“夜來風雨聲”一句,則可以選用冷色調(diào),如灰藍、墨綠等,表現(xiàn)春雨的潮濕感。此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運用線條,表現(xiàn)景物的特征,如“花落知多少”一句,可以用曲線勾勒花瓣的形態(tài),用散點表現(xiàn)花瓣飄落的姿態(tài),從而表現(xiàn)“花落”的意境美。
通過圖畫再現(xiàn)、圖畫創(chuàng)作、互評互鑒,學生加深了對詩歌意象的理解,提升了藝術(shù)修養(yǎng),獲得了創(chuàng)新靈感。一位學生在學習完《春曉》后,創(chuàng)作了一幅春日田園風光畫,勾勒出“處處聞啼鳥”的盎然春色。他在繪畫感想中寫道:“春天的到來,給大地帶來勃勃生機,小鳥在枝頭歡快地歌唱,仿佛在歡迎春天的到來。在繪畫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詩歌所描繪的美麗春光,也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庇纱丝梢?,在圖畫創(chuàng)作中引導學生思考詩歌意象,運用色彩和線條表現(xiàn)意境,不僅能讓學生在形象直觀中獲得更深刻的感悟,還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3.以語言為支撐,品味韻律美
古詩運用聲律對仗等手法,營造和諧悅耳的節(jié)奏感,形成獨特的韻律美。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吟誦詩歌,感受其中的音韻之美。通過示范朗誦,引導學生掌握節(jié)奏停頓,感受詩詞語言的起伏變化。在反復吟誦中,學生逐步理解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欣賞詩歌語言的巧妙構(gòu)思,體會詩句深意。不僅如此,吟誦詩歌還有助于學生積累優(yōu)美詞句,提高寫作時的語言表現(xiàn)力。因此,教師要精心挑選富有韻律美的詩歌篇章,以吟誦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吟誦,感悟詩歌韻律之美。
在誦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的誦讀方式,感受詩歌韻律美的多重魅力。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古詩《詠鵝》時,教師先示范低聲細語地朗讀全詩,語調(diào)輕柔緩和,讓學生感受詩歌舒緩、恬靜的意境,體會詩中對鵝優(yōu)雅從容、曲項向天的細膩描繪。接著,教師示范高亢有力地朗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磅礴大氣的一面,體會詩人對鵝挺拔高傲的形象刻畫。通過不同誦讀方式的對比,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歌韻律美的獨特內(nèi)涵。
除了教師示范引導外,學生的親身參與也是感受詩歌韻律美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分角色誦讀活動,將全班分為兩組,一組吟誦“鵝,鵝,鵝”,另一組接“曲項向天歌”,兩組交替吟誦,共同完成詩歌朗讀。這種參與方式能調(diào)動學生參與吟誦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團隊協(xié)作中加深對詩歌韻律的理解。
在多樣化的吟誦活動中,學生逐步提升了對詩歌韻律美的感知力。在反復吟誦《詠鵝》后,有學生在朗讀感言中寫道:“開始我只覺得這首詩朗朗上口,后來在老師引導下,我嘗試用不同的語調(diào)來讀,感受到詩歌柔和與豪邁并存的美。小鵝的形象在詩人的筆下顯得優(yōu)雅高潔,令人喜愛?!苯?jīng)歷親身感受,學生不僅領(lǐng)略了詩歌語言的韻律美,也感悟到了詩歌蘊含的精神力量??梢姡髡b教學對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塑造學生的心靈品質(zhì)有著重要意義。
4.以背景為契機,感受人格美
古詩折射出詩人的人生閱歷和精神追求,展現(xiàn)了詩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挖掘詩詞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的人格和情操,從而受到品德陶冶和人生啟迪。通過將詩人生平事跡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世界,體會詩人的高尚情操。在對詩人精神品格的感悟中,學生獲得情感熏陶,將學到的高尚人格轉(zhuǎn)化為自身的精神力量,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品德。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古詩《游子吟》時,教師可以充分融入詩歌中的人格美,來升華教學的高度。
首先,介紹孟郊的生平經(jīng)歷——他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早逝后家境貧寒,母親一人撫養(yǎng)孟郊和弟弟長大成人。在講述到孟郊離家求學的經(jīng)歷時,教師適時提問:“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離開家人的經(jīng)歷?那時候是什么感受?”用一系列問題來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第一次參加夏令營、第一次外出比賽或第一次到外地親戚家做客時的情景。通過這種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真切地理解了游子在外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然后,教師帶領(lǐng)學生品讀“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針對這些詩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在你離家前,媽媽是怎樣為你準備行裝的?有沒有特別叮囑你的話?通過聯(lián)系自身經(jīng)歷,學生回憶并體會母親送別時的不舍與牽掛。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遠行的游子,收到了母親親手縫制的衣服,你會想些什么?教師通過提出體現(xiàn)換位思考的問題,旨在讓學生具身代入情境中,感受母愛的偉大與無私。
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詩中的母親和游子讓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哪些事?通過這樣的討論,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親情的珍視,擁有感恩之心,也讓學生理解孟郊筆下“寸草心”難報“三春暉”的深意。
以上教學設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詩人的人格魅力,讓古詩中的情感真正滲透學生的心靈。在類似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意:活動設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難度要適中;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如創(chuàng)作方法指導、藝術(shù)技巧示范等;在課堂的后半段要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組織交流分享,讓創(chuàng)造之美在互動中不斷升華。可見,教師以詩歌背景為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感受人格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小學古詩教學中的多維度滲透美育,使得學生學習狀態(tài)發(fā)生了積極改變。他們對古詩的學習態(tài)度由“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獙W”,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主動性。許多學生開始自覺誦讀吟詠古詩,在創(chuàng)意表達方面也變得更加活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所學古詩與習作實踐相結(jié)合,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詩詞意象、韻律等元素,使得語言表達更加優(yōu)美、生動,富有詩意。一些學生還嘗試將古詩與其他藝術(shù)形式相融合,如創(chuàng)編古詩戲曲、繪制詩詞意境畫等。在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指向?qū)徝绖?chuàng)造的小學古詩教學充分達成。
[參考文獻]
[1]王磊.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路徑[J].天津教育,2023(25):156-158.
[2]陳菁.文化語碼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中小學班主任,2024(08):20-23.
[3]王詠梅.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路徑探索[J].新課程,2022(40):175-177.
[4]尤碧芬.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如何滲透美育[J].家長,2021(19):173-174.
[5]黃敏敏.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探索[J].學苑教育,2016(05):38.
朱彩玲" "甘肅省平?jīng)鍪嗅轻紖^(qū)峽門回族鄉(xiāng)桂井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