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農林人才,以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為例,探索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混合式教學的設計思路,實施任務模塊化課程、混合式課程學習鏈和全過程評價體系。具體來說,采用OBE理念構建任務模塊化課程,包括農藥毒力與藥效分析、農業(yè)有害生物化學防治、有害生物抗藥性監(jiān)測與治理、農藥施用與環(huán)境安全4個任務模塊。基于超星學習通和MOOC平臺初步構建混合式課程學習鏈,采用探究式、任務驅動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建立全過程課程評價體系,采取考試與平時表現(xiàn)相結合的考核形式。在該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明顯提升,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關鍵詞" 新農科;植物化學保護學;混合式教學;生物抗藥性;農藥
中圖分類號" G642.0;S4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05-0114-03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24
Design and practice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l for Plant Chemical Protection course
SHEN Dengrong HE Chao YANG Shiyou LIU Na SONG Wenfei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99,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that meet social needs, taking the course of Plant Chemical Protection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ideas of blended teaching for applied course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were explored, implemented task modular courses, blended course learning chains, and a full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Specifically, the OBE concept was adopted to construct a task modular course, which included 4 task modules: pesticide toxicity and efficacy analysis, agricultural pest chemical control, pest resistanc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Based on Chaoxing Learning platform and MOOC platform, a hybrid course learning chain was initially constructed, used inquiry based and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s to guide students to review and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they had learned.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combined exams with regular performance. Under this blended learning model,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interes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Plant Chemical Protection; blended learning; biological drug resistance; pesticides
植物化學保護學是植物保護專業(yè)的核心主干課程之一,以植物化學保護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術為主線,將理論和技術進行有機融合,培養(yǎng)學生在生產實踐中科學合理施用藥劑等能力,以充分發(fā)揮藥劑對農作物的保產、增產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對農產品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實現(xiàn)農產品安全和農作物病蟲害的可持續(xù)治理[1-2]。該課程涉及學科門類眾多,具有知識點龐雜、應用性強、產品和技術更新速度快等特點,常規(guī)授課模式已難以適應學科發(fā)展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需求[3-4]。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成為該課程建設和改革的熱點。
關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較多,李榮玉等[1]采用慕課(MOOC)、翻轉課堂和超星學習通平臺構建植物化學保護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李凌緒等[2]基于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建立了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線上線下“五位一體”的混合式“金課”教學模式,明顯提升了課程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梁巧蘭等[4]基于教學網(wǎng)絡和MOOC平臺,構建了植物化學保護學網(wǎng)絡課程,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劉明等[5]提出基于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的植物化學保護學應用型教學改革策略,結合雨課堂平臺進行課前設計,拓展知識面,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本文結合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經(jīng)驗,探討新農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混合式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基于超星學習通和MOOC平臺初步構建了混合式課程學習鏈,采用OBE理念構建任務模塊化課程,并建立全過程課程評價體系,學生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明顯提升。
1 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
1.1 構建基于OBE理念的任務模塊化課程
基于OBE理念,將課程知識點按照任務模塊進行歸類,設置以下4個任務模塊。(1)農藥毒力與藥效分析模塊:①基礎知識,包括理解農藥分散度、農藥助劑對農藥性能的影響,掌握農藥毒力和藥效的測定原理和方法、農藥常用施用方法;②能力培養(yǎng),根據(jù)作物癥狀表現(xiàn)識別農藥藥害類型,具備分析農藥對供試生物的毒力和藥效作用的能力。(2)農業(yè)有害生物化學防治模塊:①基礎知識,包括掌握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等作用機制、主要種類以及防治對象;②能力培養(yǎng),運用3類農藥防治主要農業(yè)病蟲草害,具備從事作物健康生產、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的實踐能力。(3)有害生物抗藥性監(jiān)測與治理模塊:①基礎知識,包括理解害蟲、病原物和雜草抗藥性的形成機制、綜合治理策略;②能力培養(yǎng),能夠制定3種有害生物抗藥性監(jiān)測和綜合治理方法。(4)農藥施用與環(huán)境安全模塊:①基礎知識,包括理解農藥環(huán)境行為特性,農藥殘留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和食品安全的影響,掌握農藥混配混用基本原則;②能力培養(yǎng),能夠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合理的農藥施用。
馬悅等[6]按照新農科背景下植物保護專業(yè)本科生的培養(yǎng)要求,將課程知識點碎片化、模塊化,按照邏輯將知識點串聯(lián),形成新的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教學體系。實踐中,教學團隊構建任務模塊化課程體系,將知識點組合為具體任務,通過任務驅動方式提升課程知識點的關聯(lián)性和課程的應用性,彰顯出課程“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和學用相長”的特點,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 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學習鏈
基于超星學習通和MOOC平臺自建的課程資源,開展“線上+線下”課程教學,形成“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的完整學習鏈。
1.2.1 課前預習階段 預習內容包括在線教案、案例分析、在線討論和其他資源等,教師在課前利用超星學習通等平臺推送學習資源和任務,引導學生對新知識、新問題進行探索和思考,對其預習和討論情況進行評分,主要考查學生對課程知識的預習和理解情況。在課前將教學視頻、多媒體課件、教學圖片、課前任務及復習題庫等資源上傳至超星學習通平臺,并設置為任務點,讓學生在課前完成預習[7]。
1.2.2 課中學習階段 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以及探究式、參與式、討論式和多媒體演示等教學法,在超星學習通平臺導入教學案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對課程案例和相關知識的思考和討論,對章節(jié)的學習目標、知識點進行講授,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點評;通過線下課堂進行案例剖析和知識點精講。以小組形式開展專題匯報和討論,如農藥與食品安全、農藥環(huán)境行為特性、農藥殘留毒性等知識點,以增進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氛圍,考查學生的審辯思維、合作學習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1.2.3 課后復習階段 要求學生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完成章節(jié)、階段性測試和項目報告撰寫等任務,采用探究式、任務驅動式等教學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通過網(wǎng)絡平臺監(jiān)測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效果,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其所遇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對學生的章節(jié)測試和項目報告撰寫情況進行評分和反饋,考查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 建立全過程評價體系
根據(jù)課程教學特點,調整課程評分比例,采取考試與平時表現(xiàn)相結合的考核形式[8],建立全過程課程評價體系??己顺煽冇删€上和線下兩部分組成,其中線上成績包括預習和討論(5%)、章節(jié)和階段性測試(25%)以及項目報告(10%),總計40%;線下成績包括出勤率(5%)、專題匯報(5%)和期末考試成績(50%),總計60%,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出勤、專題匯報和討論情況等對其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2 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效果
對2020、2021級植物保護專業(yè)4個本科教學班106名學生開展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混合式教學,其中,98.40%的學生按時完成了線上學習和測試,線上測試平均成績88.65分;88.65%的學生參與了線上、線下討論,參與度較高,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混合式教學,學生學習成績明顯上升,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提高了6.24分,優(yōu)秀率提高了20.74%,課程教學目標整體達成度在0.813以上;學生對課程的評分在92.0分以上,課程整體達成度和滿意度較高。根據(jù)超星學習通平臺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及時講解易錯知識點,并動態(tài)調整課程教學難度。此外,該專業(yè)學生的升學率逐年提升,在全國生命科學競賽、云南省“互聯(lián)網(w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中獲得多項榮譽,展現(xiàn)了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科學探究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表明該課程混合式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3 結語
隨著新農科建設的不斷推進,地方本科高校要將新農科建設與自身辦學定位進行有機融合,聚焦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該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要立足新農科建設與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要求,基于OBE理念確定課程教學目標,構建知識任務模塊,選擇合適的線上教學平臺,建立有效的課程評價體系。
綜上,本文通過構建任務模塊化課程、混合式課程學習鏈、全過程課程評價體系,初步構建了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的應用性和時效性得以發(fā)揮,進一步深化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辯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學團隊后續(xù)需通過教學反饋、同行評教和課程研討等途徑,對該課程混合式教學進行優(yōu)化。例如,持續(xù)改進超星學習通平臺線上資源,通過錄制微課視頻平衡線上學習時長和作業(yè)量;優(yōu)化課堂授課環(huán)節(jié),課上完成部分線上測試,以減輕課后學習壓力;融入思政元素,培養(yǎng)學生的“三農”情懷和“愛農知農為農”素養(yǎng);不斷吸收現(xiàn)代教學技術和方法,以提升學生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的,持續(xù)改進課程評價體系。該教學模式深化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明顯提升,教學效果明顯改善,為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的建設和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李榮玉,廖遜,吳小毛,等. “植物化學保護”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以貴州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植物化學保護” 課程為例[J]. 科教導刊,2022(9):85-87,91.
[2] 李凌緒,楊從軍,張清明,等. 基于SPOC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植物化學保護課程“金課” 建設探索與實踐[J]. 農業(yè)技術與裝備,2023(10):138-141.
[3] 沈登榮,何超,李珣,等. 植物化學保護學實驗應用型課程改革與實踐[J]. 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0):148-149.
[4] 梁巧蘭,楊寶生,楊順義,等. 植物化學保護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以甘肅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課程教學為例[J]. 甘肅高師學報,2023,28(2):79-83.
[5] 劉明,郭永霞,孔祥清,等. 基于OBE理念的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改革[J].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22(2):85-88.
[6] 馬悅,李榮玉,尹顯慧,等. 新農科背景下植物化學保護課程“一優(yōu)二轉三創(chuàng)” 改革研究與實踐[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24,52(6):270-273.
[7] 馬樹杰,李亞青,張利輝,等. 基于學習通的BOPPPS教學模式在植物化學保護學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 安徽農學通報,2022,28(11):179-180,183.
[8] 車志平,田月娥,黃曉博. “植物化學保護學” 課程教學新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3(42):53-56.
(責任編輯: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