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聚焦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滲透,旨在探索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感與社會責任感的教學策略。通過采用資料分析與案例研究的方法,文章深入剖析了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若干教學策略,包括課程內容的合理整合、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實踐以及評價體系的科學構建。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策略的實施顯著增強了學生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從而驗證了所述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關鍵詞】 中職教育;語文閱讀;家國情懷;人文素養(yǎng)
一、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剖析
(一)學生基礎薄弱
在中職教育階段,學生基礎相對薄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問題。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側重于基礎知識的鞏固與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如字詞學習、基本閱讀技巧的訓練等。盡管教學方式已從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轉向了學生主體、教師輔助的模式,但由于學生基礎薄弱,主動學習難以有效實施,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依然普遍存在。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基礎教育的普及與標準化,但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深層次思維能力方面卻顯得捉襟見肘。此外,家國情懷等深層次文化價值的傳遞與教育在此模式下也顯得力不從心,難以對學生產(chǎn)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二)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脫節(jié)
中職語文閱讀教學面臨的另一大挑戰(zhàn)在于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的嚴重脫節(jié)。當前教材過于注重知識點的全面覆蓋,而忽視了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導致學生難以在閱讀過程中找到情感的共鳴點,進而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使閱讀課淪為簡單的知識灌輸過程,而非思想的碰撞與情感的交融。更為關鍵的是,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未能有效融入課程體系之中,缺乏具體可行的教育策略,這無疑為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責任感的培育設置了障礙。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與深度,相關教育工作者亟須通過教學改革來尋求突破。
二、家國情懷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家國情懷的內涵、重要性及其教育意義
家國情懷,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價值理念,深刻體現(xiàn)了個體與國家、民族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聯(lián)系。它不僅是對國家的深情厚誼與忠誠不渝,更涵蓋了對家庭、社區(qū)乃至整個社會的責任擔當。在中職教育這一關鍵階段,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性愈發(fā)顯著。通過教育的精心引導,學生得以形成對國家發(fā)展進程的準確認知,進而激發(fā)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有效的家國情懷教育,不僅能夠深厚學生的愛國情感,還能極大地鼓舞他們積極投身社會建設,為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石。
(二)教育滲透理論的支持與實踐應用
教育滲透理論強調,教育目標與內容應自然而然地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確保教育過程與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生活背景緊密相連。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廣闊天地里,這一理論的應用尤為關鍵。它要求教師精心挑選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閱讀素材,使得家國情懷的教育不再停留于空洞的說教,而是借助具體的文本內容、生動情境及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深刻領悟。例如,通過引入描繪歷史事件、民族英雄或重大時代變遷的文學作品,學生能在閱讀的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觸摸到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精髓。同時,巧妙結合現(xiàn)代媒體與先進技術手段,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展現(xiàn)這些內容,將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深化他們對家國情懷的理解與認同。
三、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策略
(一)整合與優(yōu)化課程內容
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廣闊舞臺上,課程內容的整合與優(yōu)化無疑是實現(xiàn)家國情懷教育滲透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通過精心策劃的教學內容,教師能夠有效地引領學生深入理解和深切感受家國情懷的豐富內涵與深遠意義。
以《國殤》這一屈原的傳世之作為例,《國殤》以其悲壯激昂的語言和深沉厚重的主題,生動展現(xiàn)了屈原對國家的無限忠誠與個人命運的悲壯哀嘆。在教學此篇課文時,教師應運用多種策略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與優(yōu)化,以確保其更加貼合家國情懷的教育目標。在課程設計的初始階段,教師應著重突出屈原的愛國情懷以及詩歌中所蘊含的深刻民族情感,并巧妙地將其與當代社會的愛國主義教育緊密相連,使學生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中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同時,充分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強大優(yōu)勢,如引入視頻資料、音樂詩歌演繹等多元化元素,以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沖擊下,更加全面地體驗詩歌所蘊含的情感與意境。此外,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與深刻反思,如共同探討屈原的個人品質與其詩歌中的愛國情感如何啟迪人們今天的生活與學習。
(二)創(chuàng)新與實踐教學方法
1. 討論與反思:深化理解,促進應用
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廣闊天地中,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無疑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其中,討論與反思作為一對黃金搭檔,對促進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材料、引發(fā)情感共鳴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以第四單元“表達與交流”為舞臺,教師可以精心組織學生圍繞課文內容進行熱烈的小組討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對課文主題的獨到見解和個人感受。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信息,還能讓他們在思想的碰撞中汲取新的靈感,拓寬思考的維度。討論之后,教師需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深刻反思,讓他們思考如何將課文中所學的表達與交流技巧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如何運用這些技巧去有效地傳達個人的家國情懷。為此,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系列反思問題,如“你在日常交流中是如何表達對國家深情的?”“課文中的哪些表達手法能夠助力我們更好地傳遞對社會的責任感?”這些問題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還將促使他們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實現(xiàn)知行合一。
2. 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身臨其境,情感共鳴
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是另一種極具魅力的教學方法。它們通過讓學生親身置身于特定的歷史或文化背景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而深刻體驗角色的思想感情,加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與感悟。在“表達與交流”教學時,教師可以巧妙設計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的模擬活動。如,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通過模擬對話或激烈的辯論,生動展現(xiàn)各個時期人們的表達風格與交流技巧。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在角色的沉浸中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情感脈絡與時代背景,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家國情懷是如何在不同歷史時期被人們深情表達與堅定維護的。
(三)構建與完善評價體系
1. 形成性評價的深入應用
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廣闊舞臺上,形成性評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教學質量提升與學生學習成效增進的道路。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持續(xù)而全面的評估,教師能夠精準地把握學生在學習征途上的每一步進展,從而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精準對接學生的學習需求。以第四單元十五課《拿來主義》的教學為例,形成性評價可緊密圍繞學生對魯迅深刻觀點的理解程度、參與課堂討論的活躍度,以及家國情懷表達的深度與廣度展開。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可精心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如審閱學生的閱讀筆記、評估小組討論報告、觀賞角色扮演的精彩表現(xiàn)等,這些均可作為衡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課堂參與度的有力依據(jù)。更為巧妙的是,教師可引導學生撰寫反思性日志,讓他們深入思考如何將魯迅的拿來主義思想與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脈絡緊密相連,以及這一思想如何啟迪他們對國家與文化的深刻認識。這種評價形式不僅助力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更激發(fā)了他們將學習內容與個人經(jīng)歷、社會現(xiàn)實相融合的熱情。
2. 反饋機制的全面完善
一個行之有效的反饋機制,無疑是教學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它讓學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學習優(yōu)勢與待改進之處。在《拿來主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致力于提供明確、具體且富有建設性的反饋,幫助學生準確判斷自己對魯迅文本的解讀是否精準到位,表達是否能夠恰如其分地反映文章的深層意蘊。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可通過一對一的深入討論、書面評論的細致剖析,或是課堂上的即時反饋等多元化方式,將反饋機制落到實處。例如,在角色扮演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針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具體而微的反饋,既肯定他們在表達家國情懷時的閃光點,又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悉心指導他們如何更高效地運用語言與表達技巧。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電子平臺,如學校的教學管理系統(tǒng),定期發(fā)布反饋報告,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與努力方向。通過這樣全面而完善的反饋機制,學生將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支持與鼓勵。
四、實踐案例與效果分析
(一)案例介紹
本實踐案例聚焦中職語文教學中的第一單元“我愛你,中國”,旨在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深化學生對國家的熱愛與理解。
1. 背景鋪墊與教學實施
在教學活動正式展開之前,教師首先為學生鋪設了堅實的歷史背景知識,詳細講述了國家重大歷史事件,確保學生能夠在充分的知識儲備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隨后,通過多媒體手段生動展現(xiàn)歷史影像與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成就,讓學生在視覺與情感的雙重沖擊下產(chǎn)生共鳴。在此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深情朗讀“我愛你,中國”,并鼓勵他們分享個人對這些詞句的獨特感受與對祖國的深情厚誼。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我愛你,中國”中每句話的深層含義與情感體驗,通過小組討論與個人表達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深入探討自己與國家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此外,教師還別出心裁地組織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鼓勵他們以個人的筆觸重新詮釋對中國的愛。
2. 教學活動設計的精妙與執(zhí)行的高效
本案例設計的核心活動包括“寫給中國的一封信”與“我的中國夢”演講比賽。在“寫給中國的一封信”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基于“我愛你,中國”課文的理解,傾訴自己對國家的感激之情與美好期望。每封信件完成后,教師安排同學間進行互評,旨在借助同伴的視角,進一步拓寬與深化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知邊界。在執(zhí)行階段,教師首先對學生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寫作技巧指導,從如何在信中真摯表達情感,到如何運用修辭增強表達效果,都一一悉心傳授。在實際寫作過程中,教師親臨一線,巡視課堂,針對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困惑與難題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與反饋。完成初稿后,學生在小組內熱烈分享自己的信件,通過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了精心的修改與完善,使每一封信都凝聚著他們對家國情懷的深刻思考與真摯情感。
(二)教學效果評估
1. 學生反饋的積極與行為變化的顯著
針對所實施的教學活動,學生普遍給予了積極反饋。眾多學生紛紛表示,“寫給中國的一封信”與“我的中國夢”演講比賽不僅極大地加深了他們對國家歷史與現(xiàn)狀的全面了解,還激發(fā)了他們內心深處表達愛國情感的強烈愿望與實際能力。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展現(xiàn)出的高度熱情與積極參與,無疑是對家國情懷主題深刻認同與真摯情感投入的最好證明。通過這些富有意義的活動,學生們的國家認同感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更加勇于在公共場合慷慨陳詞,表達對國家的深厚愛意與強烈責任感。更為可喜的是,學生在日常行為上也悄然發(fā)生了積極變化。在社交媒體上,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與國家重大事件緊密相關的熱烈討論中;在校內外各類活動中,他們也更加積極地投身于相關實踐活動,展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
2. 教學成果的豐碩與具體表現(xiàn)的突出
在學術成果層面,學生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語文成績及相關學科的表現(xiàn)均實現(xiàn)了顯著提升。這得益于教學中對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精心培育,使學生們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能游刃有余地運用這些寶貴技能,特別是在處理復雜問題與進行學術寫作時更是得心應手。教師通過細致對比活動前后的學生作業(yè)與考試成績,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語言表達的流暢性與文本分析的深刻性上均取得了顯著進步,這無疑是對教學效果最有力的佐證。
參考文獻:
[1] 楊湘枝. 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任務驅動的實踐研究[J]. 教育視界,2024(26):23-25.
[2] 徐慶博,趙蕾. 淺議中職閱讀教學問題及其對策[J]. 新閱讀,2024(05):90-91.
[3] 舒懷. 品紅色經(jīng)典育家國情懷:中職語文紅色課文教學的實踐探索[J]. 湖南教育:B版,2020(01):30-31.
[4] 張思文. 指向學生家國情懷發(fā)展的語文“紅色經(jīng)典”閱讀活動策略探究[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0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