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dictive value of maternal role adaptation level to postpartum depression risk in primipara
ZHAO Hongyan,GAO Shi,HU Wei,SHAO Lun
Tongji Hospital,Tongji Medicine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43003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SHAO Lun,E-mail:844810933@qq.com
Keywordsprimipara;postpartum depression;maternal role adaptation;risk factors;predictive value;nursing
摘要目的:探究母親角色適應水平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風險的預測價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選擇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6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采用一般資料問卷、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母親角色適應問卷等進行調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母親角色適應水平對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的預測效能。結果:160例初產婦產后抑郁量表得分為(13.05±4.28)分,其中37例(23.1%)發(fā)生產后抑郁;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初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包括家庭功能、新生兒有無并發(fā)癥、產后是否母嬰分離、焦慮或抑郁傾向、母親角色適應水平、睡眠質量、產后社會支持水平(Plt;0.05);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母親角色適應水平預測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65[95%CI(0.813,0.918)],最佳截斷值為44.72分,約登指數最大值為0.720,敏感度為0.827,特異度為0.893。結論:初產婦產后母親角色適應較好,產后抑郁發(fā)生危險因素復雜,母親角色適應水平能有效預測初產婦的產后抑郁風險,臨床應加強對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水平的調節(jié),以疏導產后抑郁情緒。
關鍵詞初產婦;產后抑郁;母親角色適應;危險因素;預測價值;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6.026
產后抑郁癥是臨床產婦常見的情緒障礙,多表現為情緒低落、運動抑制、睡眠障礙等[1]?!对挟a婦心理健康管理專家共識(2019年)》[2]將產后抑郁作為孕產婦心理健康管理的重點內容,強調要加強對產后抑郁風險的評估與預防。蔡慧筠等[3]的調查顯示,產后4~6周抑郁發(fā)生率高達25.53%,且癥狀可持續(xù)數月。臨床醫(yī)學暫未明確產后抑郁癥的病因,但普遍認為其發(fā)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且并發(fā)產后抑郁的產婦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軀體癥狀,產婦及其家屬生活質量均明顯降低[4]。母親角色適應是指經過一段時間的母嬰共處而逐漸對母親角色有所認知、社會化的過程。相關研究顯示,母親角色轉變過程中,多數產婦有緊張、焦慮等角色不適感,且以初產婦最為明顯,對產婦身心、產后生活均有不良影響[5]。現有研究多圍繞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開展系列研究[6],雖明確了產婦心理因素對產后抑郁的影響,但鮮有文獻就母親角色適應與產后抑郁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未能明確其對產后抑郁的預測價值。本研究就初產婦產后抑郁、母親角色適應現狀實施調查,并分析母親角色適應水平對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選擇湖北省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婦產科收治的16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首次分娩;自然受孕,單胎、活產;分娩孕周≥37周;既往無精神疾病史;孕期、產前任意1次抑郁癥測評均為陰性;認知、溝通能力正常,且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或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產后轉入重癥監(jiān)護室者;正接受心理治療、智力低下者;伴有嚴重的軀體疾病者;拒絕隨訪,臨床資料缺失者。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審批號:No.TJIRB20210755;且產婦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調查工具
1.2.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該問卷包括前言和信息調查兩部分,前言部分解釋了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并征求被調查者同意;信息調查部分包括年齡、文化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孕次、分娩方式、分娩孕周、妊娠期合并癥、圍產期健康教育、新生兒體重、新生兒喂養(yǎng)方式、新生兒有無并發(fā)癥、產后是否母嬰分離、焦慮或抑郁傾向13個條目。
1.2.2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
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對初產婦產后抑郁水平進行評價[7],該量表共1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單項得分0~3分,總分為0~30分,臨界值為13分,即≥13分表示有產后抑郁癥,lt;13分則表示無產后抑郁癥,得分越大表示產后抑郁傾向越嚴重。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70。
1.2.3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
采用HADS對初產婦的焦慮、抑郁傾向進行評價[8],該量表包括焦慮、抑郁2個維度,各7個條目,單項得分0~3分,每個維度的總分為0~21分,以7分為臨界值,0~7分為無焦慮或抑郁情緒,gt;7分則表明存在焦慮或抑郁傾向。
1.2.4中文版家庭功能評定問卷(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
采用我國學者李榮風等[9]修訂的FAD評定初產婦的家庭功能,包括情感交流、自我主義、積極溝通、問題解決、家庭規(guī)則5個維度,共3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單項得分1~4分,總分30~120分,30~60分代表家庭功能良好,>60分代表家庭功能較差,得分越高則表示家庭存在的問題越多。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50,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5母親角色適應問卷
由本研究團隊參考文獻[10]自行編制母親角色適應問卷,對初產婦產后母親角色適應情況進行評價,包括新生兒喂養(yǎng)、新生兒日常護理、新生兒生長發(fā)育監(jiān)護、母親日常護理、母親營養(yǎng)及飲食5個維度,共16個條目,采取Likert 5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別計1~5分,總分16~80分,≤47分表示母親角色適應差,gt;47分表示母親角色適應較好,得分越高表示產婦母親角色適應水平越好。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26。
1.2.6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11]測定初產婦產后睡眠質量,包括主觀睡眠質量、睡眠障礙、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催眠藥物7個維度,涉及自評(19個條目)和他評(5個條目)兩個部分,僅條目1~18自評條目參與計分,采取Likert 4級評分法,各維度得分0~3分,總分0~21分,評分越小則表示睡眠質量越好。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45。
1.2.7產后社會支持量表
采用中文版產后社會支持量表[12]測定初產婦產后社會支持水平,包括物質支持(9個條目)、情感支持(10個條目)、信息支持(10個條目)、對比支持(5個條目)4個維度,共34個條目,采取Likert 7級評分法,從“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別計1~7分,總分34~238分,得分越高則表示社會支持水平越高。該量表總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41。
1.3資料收集方法
研究團隊建立專項調查微信群,以電子問卷形式將調查問卷發(fā)至微信群,向產婦說明問卷調查的匿名性、隱私性原則,強調所有問題均為必答項,研究對象根據自身情況如實填寫問卷,并于3 d內完成填寫并提交。調查結束后由護士檢查回收問卷內容,剔除無效問卷。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62份,回收有效問卷160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8.77%。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描述,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描述,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并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進一步分析母親角色適應水平對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的預測價值。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影響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單因素分析
初產婦產后抑郁量表得分為(13.05±4.28)分,其中存在產后抑郁癥的產婦共37例(23.1%),母親角色適應問卷得分為(49.52±7.69)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得分為(11.74±6.82)分,產后社會支持量表得分為(175.48±17.62)分。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
2.2初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將產后抑郁作為因變量(未發(fā)生=0,發(fā)生=1),將單因素分析得到的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構建Logistic回歸分析方程,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功能、新生兒有無并發(fā)癥、產后是否母嬰分離、焦慮或抑郁傾向、母親角色適應水平、睡眠質量、產后社會支持水平是初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lt;0.05),見表3。
2.3母親角色適應水平對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的預測價值
繪制母親角色適應水平預測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的ROC曲線,采用ROC曲線下面積(AUC)來評估其在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中的預測價值,其中AUCgt;0.7表明預測價值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母親角色適應水平在預測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中的AUC為0.865[95%CI(0.813,0.918)],最佳截斷值為44.72分,約登指數最大值為0.720,敏感度為0.827,特異度為0.893,表明母親角色適應水平能夠較好地區(qū)分初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的風險,對臨床實現早期篩查和風險識別具有一定意義。見圖1。
3討論
3.1初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風險及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初產婦產后抑郁量表得分為(13.05±4.28)分,存在產后抑郁癥的產婦共37例,與楊小羽等[13]的研究結果相似,表明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較高。分析原因可能與初產婦經歷了懷孕和分娩等生理過程,身體激素水平發(fā)生劇烈變化有關,特別是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急劇下降可能影響情緒穩(wěn)定性,增加產后抑郁的風險。其次,初產婦可能面臨對母親角色的不確定性,且缺乏有效的生產經驗和產后護理知識,從而影響其情緒狀態(tài),增加了抑郁風險[14]。本研究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產后抑郁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分析如下。
3.1.1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作用和協(xié)調的能力,包括家庭內部的溝通、支持、決策、問題解決和適應等方面。家庭功能越差的初產婦產后抑郁的發(fā)生風險越高,原因可能與家庭內部的沖突、緊張關系和不穩(wěn)定情況對初產婦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有關,這種緊張關系可能增加初產婦的壓力和焦慮,使其更易出現抑郁癥狀。同時,溝通困難和不良溝通模式可能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隔閡和情感斷裂。如果初產婦在家庭內部無法有效地表達其情感和需求,可能使其感到被忽視和不被支持,進而增加產后抑郁的風險[15]。
3.1.2新生兒有無并發(fā)癥、產后是否母嬰分離
陳君君等[16]的調查發(fā)現,新生兒健康狀況是二胎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新生兒健康狀況是產婦產后最關心的問題,新生兒有并發(fā)癥時需入院接受治療,造成母嬰分離,不僅增加家庭經濟負擔,還會加劇新生兒痛苦;同時,產婦因擔憂新生兒病情進展易產生焦慮、恐懼情緒,增大產后抑郁發(fā)生風險。沈衛(wèi)英等[17]的研究發(fā)現,母嬰分離是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對產后抑郁發(fā)生風險有預測價值;但因該研究所選對象為高齡產婦,故與本研究中母嬰分離對產后抑郁發(fā)生風險的影響存在差異。
3.1.3焦慮或抑郁傾向
有焦慮或抑郁傾向的初產婦產后抑郁的發(fā)生風險更高,原因可能與有焦慮或抑郁傾向的女性在孕前或孕期已經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有關,包括抑郁癥、廣泛性焦慮癥或其他焦慮癥狀等,而懷孕和分娩過程中,女性體內的激素水平會經歷急劇的變化,增加焦慮和抑郁的風險[18]。同時,在產后初產婦需面臨著巨大的生活變化,新的角色和責任可能導致焦慮和壓力的增加,從而引發(fā)更為明顯的焦慮和抑郁癥狀。
3.1.4睡眠質量
楊雅卉等[19]的調查發(fā)現,產后產婦睡眠障礙發(fā)生率為65.28%,提示產婦產后睡眠質量整體較差,而新生兒哭鬧、母乳喂養(yǎng)等均會影響產婦的睡眠質量。產后睡眠障礙會影響產婦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不僅會造成產婦情緒低落,還會加重其疲乏感,導致其缺乏足夠精力照顧新生兒,并產生較為強烈的失落感、挫敗感,對自身育兒能力產生懷疑,加速產后抑郁的形成。李鵬等[20]的研究證實,睡眠質量與產后抑郁狀態(tài)具有相關性,且睡眠質量對產后抑郁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間接作用,能為本研究結論提供支持。
3.1.5產后社會支持水平
產后社會支持水平反映了產婦產后獲得的物質、情感及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情況,產婦從配偶、親友等方面獲得有效的支持和關懷能為產婦應對負性生活事件、負性情緒增加動力,促進其盡快實現角色轉換,且有助于增強產婦育兒勝任感,能減少產后負性情緒的產生,故產后抑郁風險相對偏低。陳艷莉等[21]的研究顯示,產婦社會支持與產后抑郁呈負相關,即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則產婦產后抑郁風險越低,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3.2母親角色適應水平對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的預測價值
陳曉美[22]的研究顯示,初產婦產褥期母親角色適應處于一般水平,且其影響因素復雜。本研究結果顯示,母親角色適應水平是初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的影響因素,與王永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母親角色適應水平在預測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的AUC為0.865(gt;0.7),其最佳截斷值為44.72分,提示母親角色適應水平對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有較好的預測效果,也提示母親角色適應水平得分≤44.72分的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更大。分析原因:1)母親角色適應水平較高時,初產婦產后抑郁的發(fā)生風險通常較低,高適應水平的母親能調整自我認同,接受并適應母親角色,能將自己的生活重心轉移到育兒上,并適應自己從單身/妻子到母親的角色轉變;同時適應水平較高的母親可能具備更好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有效應對各種情緒和壓力,從而減少產后抑郁的風險;此外,高適應水平的母親通常對自己的育兒能力和母親角色有較高的信心,其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各種困難和責任,并能有效地克服挫折,這種自我效能感能降低產后抑郁的風險[24]。2)母親角色適應水平較低時,初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的風險通常較高,適應水平較低的初產婦自我認同感較低,經歷身份轉變的困惑和混亂,無法接受和理解新的角色,因而增加了產后抑郁的風險;同時,適應水平較低的產婦往往缺乏良好的育兒信心,導致在應對育兒挑戰(zhàn)事件中更易采取消極的應對策略,從而加重心理精神負擔,提高產后抑郁風險[25]。
4小結
綜上所述,初產婦發(fā)生產后抑郁風險較大,母親角色適應處于中等水平,且產后抑郁發(fā)生危險因素復雜,母親角色適應水平能有效預測初產婦產后抑郁風險,臨床應加強對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水平的調節(jié),進一步疏導其產后抑郁情緒。
參考文獻:
[1]郭同,張琴,梁蕓丹,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產后抑郁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23,18(5):670-674.
[2]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心身健康學組,中國婦幼保健協(xié)會婦女心理保健技術學組.孕產婦心理健康管理專家共識(2019年)[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9,30(7):781-786.
[3]蔡慧筠,陳鳳,劉曉紅,等.產后抑郁發(fā)生情況及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醫(yī)刊,2021,56(5):569-571.
[4]程玉敏.產后抑郁癥患者心理評估及其危險因素[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0,47(3):550-552.
[5]吳婉華,陸紅.初產婦產褥期母親角色適應狀況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7):596-598.
[6]劉書鳳,王君,趙雪琴.高齡初產婦剖宮產術后主觀幸福感狀況與其母親角色適應的關系[J].全科護理,2022,20(27):3856-3859.
[7]毋小茜.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在產后抑郁癥篩查中的應用[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0,47(2):343-346.
[8]孫振曉,劉化學,焦林瑛,等.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7,11(2):198-201.
[9]李榮風,徐夫真,紀林芹,等.家庭功能評定量表的初步修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7):996-1000.
[10]張曉麗.152例初產婦剖宮產術后母親角色適應現況調查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21,28(15):47-48.
[11]路桃影,李艷,夏萍,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4,43(3):260-263.
[12]陸婷,高鈺琳,張近近,等.中文版產后社會支持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5):26-28.
[13]楊小羽,何榮霞.蘭州市211例產婦產后抑郁情況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9,45(2):42-46.
[14]劉寒靜,趙金龍,程桂芹,等.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及正念減壓療法對產婦認知和EPDS評分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23,38(7):1262-1266.
[15]李艷平,張譽馨,樊其亮,等.2012—2021年我國產后抑郁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23,13(16):94-97.
[16]陳君君,路紅春,梁宇鳴,等.二胎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及決策樹預測模型構建[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23,45(4):607-612.
[17]沈衛(wèi)英,陸愛芬,袁國芳,等.高齡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構建與驗證[J].中國現代醫(yī)生,2023,61(20):44-48.
[18]謝巧慶,何春梅,郭志東,等.心理韌性在早產初產婦產后負性生活事件與產后抑郁間的中介效應[J].現代臨床護理,2022,21(9):28-34.
[19]楊雅卉,李靜逸,張鳳.產婦睡眠質量與產后疲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9,34(22):16-19.
[20]李鵬,張妍,馮瑤,等.睡眠質量與產后抑郁狀態(tài)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7):1369-1372.
[21]陳艷莉,郭娜菲,張?zhí)m.母乳喂養(yǎng)自我效能在產婦社會支持與產后抑郁的中介效應[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2,19(6):163-166.
[22]陳曉美.初產婦產褥期母親角色適應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2,29(6):34-37.
[23]王永,張麗,孟金來.產婦產后抑郁癥相關因素與母親角色適應、社會支持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21,34(2):160-163.
[24]吳爾,廖瑛華,陳少玉,等.母親角色適應在初產婦社會支持和養(yǎng)育效能間的中介效應[J].護理學報,2018,25(13):55-59.
[25]李凌虹.住院期間產婦母親角色適應的影響因素與干預策略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22,12(23):124-128.
(收稿日期:2023-11-10;修回日期:2024-08-01)
(本文編輯趙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