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整個初中階段的教育教學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非常重要,它不僅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而且是學生必須牢固掌握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因此,教師可以將文本知識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呈現(xiàn)真實場景,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文章從“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意義”和“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策略”兩個方面展開,詳細闡述了教師應如何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指導學生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fā),更好地解決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 生活化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生活化教學模式。教師將這種模式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能逐步縮小實際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進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使學生的學習成效更加顯著。教師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fā),將文本內容與生活實例緊密相連,這對學生樹立良好的法治意識和道德觀念具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師應重視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模式,為促進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快速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一、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意義
(一)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引入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具有重要意義。該模式強調學生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通過融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進行課程教學,使學生能夠借助顯性經(jīng)驗,深入掌握抽象知識。例如,某些學生能迅速理解知識點,正是因為他們能將知識與實際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從生活角度掌握所學內容。相反,僅依賴字面意思的學生往往難以形成深刻理解。因此,教師若能將生活化教學理念融入課堂,引導學生建立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將極大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進而顯著提高他們的知識掌握程度。
(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生活化教學模式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還重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對學生生活技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呈現(xiàn)生活情境,要求學生結合親身經(jīng)歷進行主動探索。通過深入挖掘和思考,學生不僅能順利解決問題,還能將所學知識遷移至實際生活中,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特別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其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便利。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教材情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提高教師教學質量
生活化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如能力水平和知識基礎,使學生能快速集中注意力到課堂上。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理解所學知識,使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使他們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逐步對教師產生信任感,進而積極配合教師開展課程教學。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課堂教學質量將得到顯著提升,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產生顯著影響。
(四)增強學生思辨能力
在實際生活和教學中,學生總會遇到各種問題,而他們對問題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即為明辨是非的能力。價值選擇的基礎在于價值判斷,只有正確的價值判斷才能導致合理的價值選擇,這與道德與法治的要求相符。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更加重視學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有效訓練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這一過程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訓練過程,學生在價值判斷中不斷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做出更準確的價值選擇。因此,將生活化教學模式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既能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又能提升他們的明辨是非能力。
二、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導入部分尤為關鍵,它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巧妙地將學生熟知的實際生活信息融入課堂導入中。這樣不僅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促使他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中。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利用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來引導學習。
例如,在講授“珍視生命”這一主題時,為讓學生充分集中注意力,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兩則新聞。這兩則新聞的共同主題是“輕生”:一則新聞中,一名學生因學習壓力過大而選擇跳樓結束生命;另一則新聞中,學生則因遭受校園霸凌而選擇輕生。在學生全神貫注觀看課件時,教師可以深情地說:“同學們,這些案例真是令人痛心。這兩名學生本該擁有美好的青春,卻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家能分析出他們輕生的原因嗎?生命是如此寶貴,無論我們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都不應輕易放棄生命。我們要在任何時候都懂得珍惜和愛護生命。”
在教師的情感渲染下,學生們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此時,教師可以順勢組織學生開展本節(jié)課的活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內容入手,巧妙地導入新課知識。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還能為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語言生活化,拉近師生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對學生的腦力勞動頻率起著決定性因素的便是教師在課堂當中的語言修養(yǎng)。”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生活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及其內容,能給學生帶來真實感,有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溝通,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參與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活韻味。
例如,在講授“少年有夢”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夢想入手,巧妙設計教學語言。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夢想嗎?你們又有著怎樣的夢想呢?”面對教師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踴躍回答。有的學生說:“我的夢想是當一名超人,打敗世界上的壞蛋,幫助更多的好人!”有的學生表示:“我以后想做一名人民教師,教會他人讀書寫字?!边€有的學生說:“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因為我想飛到太空上看看?!备袑W生分享:“我的夢想是養(yǎng)更多的小動物,讓動物不再流浪、孤獨?!贬槍W生們的回答,教師深情回應:“同學們有著豐富多彩的夢想,老師也有夢想。一個人只有擁有夢想,才會朝著夢想努力。正值青春的你們,一定要敢于追夢?!?/p>
這些語言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夢想,不僅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還為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
(三)教學情境生活化,增強學生適應能力
在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模式。它要求教師結合具體文本內容,通過特殊形式創(chuàng)設出特定情境,指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更好地展開表達,從而逐步提升自身能力。然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一大目標就是指導學生面對、融入并認識生活,這一學科具有極強的生活性和情境性。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確保學生都能融入其中,這對增強學生生活適應能力大有裨益。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生活需要法律”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舉例的方式,幫助學生直觀感受法律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逐步樹立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段騎共享單車的男孩出交通事故的視頻,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都騎過共享單車嗎?”隨后,教師通過課件展示“未滿12周歲的學生不得使用共享單車”的法律規(guī)定,引導學生探討這一規(guī)定的背后原因。這種做法有助于學生理解生活與法律的交集。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諸如“電商店主主動申報納稅”以及“送6歲孩子上小學的母親”等實際案例,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感受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這種教學方式緊密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能夠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拓展思維,并進一步加強法治意識。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識,還能將法律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和適應能力。
(四)課堂提問生活化,深化學生知識理解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能夠通過恰當?shù)膯栴}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引導他們對生活和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從而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價值觀。然而,傳統(tǒng)教學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個人感受和深層次思考,這可能導致學生只是表面上理解了知識,而未能真正內化。相比之下,有效的課堂提問則能夠促進學生知識的深化理解。在教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提出具體生活場景中的問題。這種做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還有助于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守望精神家園”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理解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含義,并學會做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中國人;二是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討等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感。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體課件,如展示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奪冠的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對于女排的此次奪冠,你們有何感受?”“如果女排在賽場上失利了,女排精神是否還會存在?”這些問題,使學生能夠從生活化的角度去思考,從而加深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和體會。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更加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感悟和思考也會更加深刻。
(五)課后延伸生活化,實踐中學以致用
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僅有45分鐘,課堂學習固然重要,但課后的鞏固與實踐同樣不可或缺。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教師在確保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還應引導他們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
以“情緒的管理”這一部分內容為例,通過課程講解,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多種情緒管理的方法。然而,傳統(tǒng)的課后作業(yè)往往形式單一且量大,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全身心投入。鑒于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教師可以轉換思路,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fā),設計一些實踐性強的作業(yè)。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人們是如何進行情緒管理的,以此來加深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這樣的課后作業(yè)不僅能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運用到所學知識,還能促使他們主動挖掘、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更好地鞏固課堂所學,還能在實踐中獲得更深的體驗和感悟,使做作業(yè)的效果更加理想。
三、結語
教師將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顯著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深入了解,從而調動起學習此門課程的積極性,漸漸消除傳統(tǒng)模式存在的弊端。學生會樹立正確的三觀,為他們今后更好的生活以及學習奠定夯實基礎。不僅如此,這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會起到直接的影響,如此一來,他們在面對諸多的事情之時,便會嘗試站在多個角度展開思考。
參考文獻:
[1] 高俊平. 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 新智慧,2021(36):54-56.
[2] 陳秀宜. 用好中國故事協(xié)調學科任務落實核心素養(yǎng):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做負責的人”為例[J]. 名師在線,2021(36):80-81.
[3] 陳彩萍. 議題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探析[J]. 新課程導學,2021(Z1):22-23.
[4] 劉玉芬. 互動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4):140-141.
[5] 虞志華. 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策略研究[J]. 考試周刊,2021(A4):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