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23-05-23 "修回日期:2023-11-17
基金項目基金項目: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21SFB4041)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楊繼文(1985—),男,山西大同人,博士,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副教授,華東政法大學中國環(huán)境犯罪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法律大數據;劉華(1978—),男,貴州石阡人,貴州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律大數據。本文通訊作者:劉華。
摘要摘 要:有組織科研的“一強化、兩加快、兩提升、四推進”重點舉措,目標在于加快推進關鍵技術研發(fā)、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力量建設、科研評價機制改革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有組織科研推進過程中,存在組織機制、創(chuàng)新的法治保障與激勵、科學家權益保護、“有組織科研”與“自由式探索”的關系協(xié)調等方面的問題。有組織科研相關問題的法治解決路徑主要包括:署名問題的知識產權法治應對;以有組織的科研法人模式打通產學研全過程;完善科學家權益的法治保護機制;構建“有組織科研”與“自由式探索”相互協(xié)調的法治保障進路。
關鍵詞關鍵詞:有組織科研;法治保障;權益保護;科研評價
DOIDOI:10.6049/kjjbydc.YX20230518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中圖分類號:G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001-7348(2024)23-0011-08
0 引言
2022年8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的“一強化、兩加快、兩提升、四推進”重點舉措,目標在于加快推進關鍵技術研發(fā)、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力量建設、科研評價機制改革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1]。在大數據時代,數字社會發(fā)展與建設需要適應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和有組織科研推動科技發(fā)展并實現科技治理[2]。高校作為科研創(chuàng)新的主要陣地之一,應當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科研機制建設,促使高校教師向高水平學者轉型,形成高校有組織科研的基本體系?!坝薪M織科研”的實質在于,通過完善科研組織方式,快速產出國家急需的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
有組織科研在實踐中也面臨一些問題,如重大攻關項目往往集中在“大?!泵拢嬖凇爸怀雒怀隽Α钡默F象;某些重要性一時無法顯現的項目可能被邊緣化,無法激發(fā)科研人員創(chuàng)新精神。這些問題的應對與解決,急需依靠法治路徑,加強科研的法治建設。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法治領域的體現,也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法治保障[3]。因此,本文以有組織科研為研究對象,揭示有組織科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尤其是法律問題,進而構建有組織科研的法治保障路徑,為相關問題的解決提供法治思路和方案。
1 有組織科研的類型與特征
1.1 有組織科研的類型
推動有組織科研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路徑[4]。有組織科研的規(guī)范發(fā)展,有利于我國科研組織的良好運行和技術創(chuàng)新,促進科研人員流動與經費管理優(yōu)化,實現科研成果創(chuàng)新與評價有機銜接。在這種組織化的體系中,有組織科研的組織性和前沿性進一步凸顯,體現其獨特特征和優(yōu)勢。例如,科研組織模式創(chuàng)新是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的重要內容,當前高校有組織科研可以分為建設重大科研平臺、設立科研特區(qū)、設立獨立新型科研機構等9種組織模式。高校采用何種組織模式受到服務面向、經費來源、研究問題清晰程度、研究實力強弱等具體情境的影響。高校加強有組織科研,要開展有組織科研戰(zhàn)略謀劃,整合優(yōu)化有組織科研載體,創(chuàng)新有組織科研運行機制,改革科研管理體制[5]。
目前,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組織形式主要有4種類型:一是依托學術機構或研究基地,如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面向特定領域持續(xù)開展有特色的科學研究。二是高層次人才、知名教授引領的學術梯隊模式,大多承擔有重大科研項目,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科研團隊,有組織科研的特征也比較明顯。三是擔任行政職務的領導牽頭組建學術團隊,依托行政資源,開展與學科發(fā)展方向相關的研究。四是最常見的“教師+學生”課題組模式,由一位或幾位老師帶領研究生團隊開展研究,或依托課題,或自由探索,雖然建制化程度不高,但比較有活力。
這4種類型的選擇,與有組織科研涉及的主題、科研隊伍及科研成果形成機理等密切相關。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為提升自身的全球科研競爭力,倡議在國家科學基金會成立科學與技術部門,投資關鍵技術領域,開展戰(zhàn)略性研究,同時拓展大學伙伴關系,推進研究型大學有組織科研,完善科研生態(tài)系統(tǒng),體現了美國科教政策變革的有組織科研取向。中國可借鑒美國經驗,構建國家新型科研體制,加強科研資助,發(fā)揮政府在科研創(chuàng)新共同體中的統(tǒng)籌協(xié)調作用,鼓勵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開展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6]。再如,法國和德國推動有組織科研具有不同側重點,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與德國馬普學會,在組織運行上,前者注重中央集權,后者側重分權制衡;在人員與經費管理形式上,前者嚴格管理而后者靈活多變;在評價體系上,前者側重事前評價,后者側重動態(tài)持續(xù)評價;在創(chuàng)新與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上,均注重成果轉化效率且形式多樣;在國際交流合作上,均與多主體建立廣泛的合作機制。又如澳大利亞,有組織科研深嵌于高??蒲型獠恐卫碇?,體現為學術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合作關系。近年來隨著知識生產模式的轉變,澳大利亞通過優(yōu)化分類資助的科研撥款機制、采取績效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觀照責任倫理的科研誠信政策、指向數據驅動的科研管理系統(tǒng)等,重構高??蒲型獠恐卫眢w系,呈現出國家利益驅動、獨立機構管理、多元主體參與、目標分類設置等特征,以此推進世界級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7]。對此,中國可借鑒國外成熟經驗,明晰有組織科研的革新路徑,堅持科研自主和誠信理念,優(yōu)化人才隊伍建設與結構布局,完善評價體系,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國內外交流合作(胡德鑫,2023)。
1.2 有組織科研的主要特征
(1)有組織科研的組織性。在新興科技革命時代,科研組織模式發(fā)生了改變。從文藝復興到二戰(zhàn)前,科學研究的主陣地在歐洲,這個階段科研還沒有完全職業(yè)化、組織化。當前,各國家和地區(qū)日益強調科研組織模式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科學研究成為一種有組織的職業(yè),科研群體規(guī)模不斷擴大。同時,科學研究越來越同質化,產生了一定的“馬太效應”。為避免科研創(chuàng)新性原創(chuàng)性的匱乏,國家提出了有組織科研的組織性問題,推出促進科研人員積極創(chuàng)新的機制,探索“破五唯”的科研評價體系。
(2)有組織科研的前沿性。當前,有組織科研需要解決與解釋的科學問題發(fā)生了重大改變。例如,生成式的法律大數據、人工智能研究[8],其目標是開發(fā)具有自主感知、認知、決策、學習、執(zhí)行和社會協(xié)作能力,符合人類情感、倫理與道德觀念的通用智能體。智能體在日常生活中,同時需要具備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機器學習、認知推理、機器人學、多智能體等多方面能力,既要考慮客觀的物理環(huán)境與數據,又要考慮主觀的價值、心智與意識,這就需要用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賦能大量智能體,迫切需要組織跨領域的交叉研究,以系統(tǒng)論、整體論思維開展有組織的團隊科研攻堅。
(3)有組織科研的綜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科技領軍企業(yè)是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主體,應面向國家需求,發(fā)揮多主體協(xié)同優(yōu)勢,推進綜合性的有組織科研,持續(xù)強化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針對研究選題溝通不暢、科技資源分配有待優(yōu)化等有組織科研存在的共性問題,應優(yōu)化頂層設計,聚焦科技創(chuàng)新“四個面向”;統(tǒng)籌資源配置,給予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長期穩(wěn)定的支持;構建靈活的組織模式,促進多主體深度融合;完善組織運行機制,營造包容共享的科研環(huán)境[9]。在新發(fā)展階段,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yōu)勢,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化解“卡脖子”風險隱患的根本途徑。明確高校有組織科研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中的作用機制,需要提煉高校有組織科研的本土概念,探討其關鍵優(yōu)勢及下一步發(fā)展空間。高校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以基礎研究和技術突破為主要方向,需要主動瞄準國家戰(zhàn)略前沿,組建跨學科集成創(chuàng)新團隊,貫通“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機制,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務國家戰(zhàn)略需求(劉震,2023)。
2 有組織科研的結構要素及其法治問題
從風險治理角度來看,組織合法性是組織良性發(fā)展的核心內容。科學研究具有不確定性和偶然性,過度組織化或自由化都不利于有組織科研目標的實現??茖W內在的不確定性和科研外在的復雜性導致科研項目存在風險性,雖然一般項目倡導風險包容以促進高創(chuàng)新性的科學研究,但是,重大科技項目成本高而且數量少,難以像一般風險項目投資那樣,用少數成功的高風險項目的超額收益彌補多數失敗項目的成本,越是重大科技項目越具有風險厭惡的特征。重大科技項目的高復雜性使得其需要通過多重委托代理的方式實現有組織科研的分工與合作,除科學的內在風險之外,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利益不一致等因素,也會產生代理人控制、逆向選擇、形式主義、效用衰退等風險[10]。
科研組織方式與科研生產方式不匹配以及不適切的科研評價,是我國高校在推動原始創(chuàng)新、解決“卡脖子”問題、回應重大社會需求等方面仍顯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構建高??蒲猩a方式與科研產出目標相統(tǒng)一的資源配置方式、管理與評價體系,是建設世界科學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的關鍵。加快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強化高??蒲蟹战洕鐣l(fā)展的重要作用,要在深刻把握高??蒲猩a組織形式和方式歷史演變的前提下,開展遵循邏輯的改革創(chuàng)新(杜育紅,2022)。因此,應通過制度化和剛性的法治思維進行審視,反思科研的自反性合法性和外部性合法性,重點關注組織要素、創(chuàng)新要素、主體性和外部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協(xié)調學術民主與學術權威、學術自由與組織化、科學不確定性與技術目的性、專家決策與多元利益共同體關系[11](見表1)。
2.1 組織要素問題:“只出名、不出力”
組織要素鮮明地體現為有組織科研的決策機制問題。高校有組織科研的組織要素及其決策機制,應充分考慮高校自身特點,防止出現科研人員“掛名”現象。一方面要著眼于當下,發(fā)揮轉承啟合的作用,將國家戰(zhàn)略意圖、產業(yè)和區(qū)域發(fā)展的現實需求與高校資源及能力基礎對接起來,明確有組織科研成員的任務定位,并據此引導科研團隊的科研行為;另一方面,要有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瞄準世界科學前沿,探索國家可能有需求、市場可能有機會、科研人員自身有一定基礎條件的新興領域,開展科研力量的前瞻性部署和研發(fā)能力的戰(zhàn)略性儲備。
有組織科研的組織要素及其決策機制,既要充分發(fā)揮校內高層次人才和學術骨干的作用,也要汲取國內外相關學科領域的戰(zhàn)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企業(yè)技術帶頭人以及科技智庫的智慧;既要考慮有組織科研的方向選擇、制度保障和資源統(tǒng)籌,也要加強與學校人才培養(yǎng)、學科發(fā)展、隊伍建設等重要決策的互動,避免有組織科研中“只出名、不出力”的問題。
2.2 創(chuàng)新要素問題: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創(chuàng)新激勵問題
歷史上每次國際格局發(fā)生重大改變的關鍵時期,都催生了重大科技成果。究其原因,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驅使各國必須面向國家戰(zhàn)略需求,并以此為指引,有組織地攻關根本性問題。創(chuàng)新的法治保障,體現為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創(chuàng)新評價與激勵問題,即評價和考核機制調整問題。高校教師個體的科研行為受到評價和考核指揮棒的影響,而當下高??蒲性u價和考核機制對于有組織科研并不友好。首先,這一問題體現為“導向虛化”,有組織科研要求聚焦國家戰(zhàn)略需求,并指向產業(yè)轉型升級和區(qū)域高質量發(fā)展。但是,這些理念層面的概念較為抽象,高校很可能出現理解上不充分不準確、行動上難以落實的情況。其次,高??蒲性u價體系主要關注學科發(fā)展指標,雖然也體現了以上需求,但在操作層面這些導向很可能被形式化。因此,需要在評價和考核中將這些導向盡可能地具象化,除進一步完善相應指標外,還需要著重考慮如何健全相關機制。最后是“首位偏好”問題,體現為有組織科研的成果應用及合作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這涉及創(chuàng)新保障與激勵機制。在科研評價和考核中,日益強調“首席”,課題要求是“主持人”,論文必須是“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獲獎要求“第一完成人”,其他科研合作者的貢獻則被低估甚至忽略。如果人人都爭“頭把交椅”,那么有組織科研可能將無從談起。因此,需要保障有組織科研中各參與人的知識產權,保障相關主體的權益,以激勵其創(chuàng)新。
2.3 主體性問題:科學家權益保護問題
科研活動的主體是人,保障科學家權益就是保護科研生產力。只有以人為本,才能真正激發(fā)和釋放科研隊伍的創(chuàng)造力[12]。“有組織的基礎研究”的3個原則體現為以科學目標為導向、以自由探索為科學活動的根本形式、以科學家為主導[13]。因此,有組織科研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保障科學家的權益。
(1)科學家可能存在法律知識的欠缺??茖W家作為科學研究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領軍者,具有相關學科、專業(yè)的深厚知識儲備,但是,對涉及科學研究的民法、知識產權法、刑法等相關法律知識可能不甚了解。面對日益增多的科研活動具體事務時,科學家很難真正明確、精準和高效地了解法律風險審查與識別,在科學研究推進、科研經費使用、成果轉化等過程中存在法律盲區(qū),亟待專業(yè)性、職業(yè)性的法律專業(yè)人員提供法律智力支持。例如,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付林涉嫌貪污,造成220余萬元科研經費損失,如果當時有法律顧問參與,那么可能會是另一種結果。2018年9月21日,付林收到(2017)京0108刑初1423號裁定書,海淀區(qū)檢察院指控被告人付林犯貪污罪、挪用公款罪,于2017年5月27日向海淀區(qū)法院提起公訴。訴訟過程中海淀區(qū)檢察院于2018年9月20日決定對被告人付林撤回起訴。海淀區(qū)法院經審查該項撤訴符合法律規(guī)定,裁定允許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檢察院撤訴[14]。
(2)科研經費使用的法律風險。在有組織科研中,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是一種契合科研規(guī)律與公共財政基本要求的經費管理方式,但關于包干制的內涵及其制度建構尚未形成共識,存在內涵界定不清、包干方式不明問題。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應從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現實情境出發(fā),在分析總結改革政策落地難的基礎上,理順并打通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的法治脈絡,并依據中央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的頂層設計,重塑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的法治范式,進而推動有助于改革政策落地的具體制度建構,最終實現經費使用包干制和“放管服”改革的有機融合[15]。在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國家配備高額的科研經費和昂貴的科研儀器設備,以保證科研項目的順利開展和持續(xù)推進。當前我國科研經費管理的立法較為粗疏,經費管理過程中存在過度行政化問題,忽視科研經費使用的自主性,經費使用責任界定不明等,致使科研經費的使用往往存在較大法律風險??蒲薪涃M使用過程中違反科研合同的違約行為、違反科技法律的違法行為,會導致違約民事責任、違法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3)科研檔案管理中的法律風險。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開放交流合作、科技資源優(yōu)化配置與共享以及開放創(chuàng)新生態(tài)建設,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chuàng)新,積極融入全球創(chuàng)新網絡??蒲袡n案是國家科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質量科技供給的重要信息支撐,其開放共享對推進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信息支撐作用[16]?!吨腥A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從權利與義務相平衡的視角,主張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公民依法享有利用檔案的權利。該權利從第五條的字面解讀來看,似乎可理解為狹義上的“查閱、復制”等利用權利,但從該法全文的深度解讀來看,更應該借鑒廣義上的“凡涉及檔案有關”的所有權利,故統(tǒng)稱為“檔案權利”[17]??茖W家從事科學研究的科研檔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在科研項目推進和成果轉化過程中,由于科研人員、檔案管理人員“檔案權利”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不足,可能導致學術研究中具有商業(yè)價值的檔案、數據和信息被不合理使用、盜取或者泄露?,F實中,涉及專利、版權乃至保密事項的知識產權法律侵權、法律投訴與司法訴訟層出不窮。此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科研檔案必須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guī)定予以妥善管理,否則會給國家、社會和個人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4)所辦關聯企業(yè)的法律風險。為了促進科學研究成果的集中轉化和良好應用,科學家及其科研團隊往往利用相關科研人才、先進設備和實驗技術等條件,興辦一些關聯企業(yè)??蒲惺聵I(yè)單位關聯業(yè)務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套取科研經費,科研事業(yè)單位的業(yè)務范圍與所辦企業(yè)的經營范圍相近,關聯方之間財務核算混亂,成本在科研事業(yè)單位核算,收益由關聯公司收取,部分科研人員甚至通過簽訂假合同、購買假發(fā)票、隨意拆借資金等方式套取科研經費。二是國有資產流失,關聯業(yè)務的無對價性決定了關聯方內部市場的特殊性,這些交易可能被人為操縱,最終導致國有資產流失[18]。關聯公司或者企業(yè)在市場利益驅動下,實際經營中可能面臨許多法律風險,如公司成立時的出資人權屬判斷與爭議問題,公司與科研項目的關聯交易問題,科研合同、公司擔保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風險問題。例如,在中國工程院原院士、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李寧案中鮮明地體現了關聯企業(yè)的刑事法律風險問題。2020年1月3日,吉林省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發(fā)布消息,公開宣判中國工程院原院士、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李寧及同案被告人張磊貪污一案,對被告人李寧以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00萬元,對被告人張磊以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8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萬元;對貪污所得財物予以追繳,上繳國庫[19]。
2.4 外部性問題:有組織科研與自由式探索的關系協(xié)調問題
如何有效開展有組織科研,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組織形式;二是資源配置和條件保障。在資源配置和法治保障方面,大多數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存在用于有組織科研的資源有限、自由式探索的法治保障乏力等問題。在有組織科研中,雖然高??蒲薪涃M規(guī)模少則數千萬元,多則上百億元,但從經費來源結構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或是縱向,來自各級政府部門,或是橫向,主要來自企業(yè)及院所,通常以“四技”(技術開發(fā)、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的形式體現,具有鮮明的組織性與團體性。而在自由式探索研究中,一般科研經費對每位科研人員都有明確的任務、成果和進度約定,有利于激勵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和科學家們的自由式學術探索。因此,在有組織科研的外部性方面,亟待協(xié)調團隊意義上的有組織科研和個體意義上的自由式研究探索。
3 有組織科研問題的法治應對路徑
3.1 規(guī)范科研論文署名
有組織科研除要組織科研人員齊心協(xié)力攻堅克難外,還強調科研人員擁有責權利相統(tǒng)一的科研主體權,這是激發(fā)科研人員創(chuàng)新欲望、工作熱情的根本制度保障。某些高級別項目的總負責人僅對項目分包、經費劃分等問題作出決策,其余環(huán)節(jié)則很少過問,而對于總負責人不上心的項目,分項目負責人一般也不會全心投入,科研人員也不太積極、主動。因此,在有組織科研中,應明確規(guī)定著作權權屬、完善署名規(guī)則,解決負責人“只出名、不出力”的掛名問題。在大型項目研究過程中,必要時可以聘請著作權專業(yè)律師。
3.2 構建有組織科研的法人模式
高??蒲谐晒D化對經濟發(fā)展與產業(yè)升級十分重要,但當前高??蒲谐晒D化情況不容樂觀,高??蒲谐晒D化相關立法存在滯后、可操作性差、認識不到位、規(guī)范性文件位階較低以及主體不明確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完善立法、提高市場轉化立法認識、提升規(guī)范性文件的位階、立法中明確市場轉化主體等措施,改善高??蒲谐晒D化環(huán)境,促進產學研結合、經濟與科技共同發(fā)展[20]?;诮M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理論,高校產教融合的制度建設強調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文化—認知性,通過約束性與激勵性兩類合法機制發(fā)揮功效。強化高校產教融合的制度建設,通過政策細化提供明確的法治保障;通過價值觀、行業(yè)標準、行業(yè)協(xié)會與組織建設提供專業(yè)規(guī)范;通過社會文化理念、高??蒲腥藛T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文化的融入提供行動邏輯;通過激勵制度與運行規(guī)范、典型案例宣傳推動產教融合的理性認知和自覺行動[21]。
在組織要素中,通過法人模式、法人制度和法人權益保障機制促進產學研融合。產學研包含創(chuàng)新鏈上的三個不同階段,要真正打通這個鏈條并不容易,原因在于這些階段具有不同的科研文化與群體,需要通過規(guī)范化的法治機制進行整合。有組織科研需要發(fā)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yōu)勢,縱向貫通產學研、橫向實現大交叉,在共同目標下形成“縱橫交織”的創(chuàng)新聯合體。例如,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通過搭建科研集成平臺,打造原創(chuàng)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統(tǒng),促進院企聯合實驗室公司法人建設,采取研究院與大型國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一批院企聯合實驗室,對接國企承擔的國家重大需求,解決有組織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難點與痛點。
3.3 完善科學家權益的法治保護機制
(1)構建科學家法律顧問制度。為保障科學家“將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yè)中”,應為頂級科學家配備專門的法律顧問。頂級科學家的法律顧問應由知名高級律師擔任,以服務頂級科學家為宗旨,專業(yè)從事科研、開發(fā)、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咨詢和服務工作。法律顧問的工作重點在于開展科研法律風險的事前防范,提供專業(yè)的法律咨詢、法律建議。其一,在頂級科學家的對外合同事務中,積極參與起草、審查和建檔等法律工作。其二,在頂級科學家參與或組織的科研項目招投標過程中,提供科技項目、儀器設備采購等工作的法律建議。其三,在頂級科學家主導的科研成果轉化和專利、著作權、商標等申請過程中,做好相關法律知識的供給和法律預案準備工作,保護頂級科學家的知識產權和智力成果。
(2)完善科研經費使用的法治保護進路??蒲许椖拷涃M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是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的核心之舉。我國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存在組織機制不科學、運行機制不順暢等問題,阻礙經費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現代化進程的穩(wěn)步推進??蒲许椖拷涃M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法治化的本質是在尊重科學契約關系的基礎上,實現科學家在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中權力(利)、義務和責任配置的規(guī)范化。
在“放管服”背景下,隨著科研經費管理模式由監(jiān)督管理向規(guī)范服務轉變、由項目負責人責任制向法人責任制轉變、由過程控制向結果導向轉變、由精細預算向包干預算轉變,科研經費內部控制的重點也發(fā)生了變化,由項目層面為主的風險轉變?yōu)閱挝粚用鏋橹鞯娘L險[22]。實現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法治化,應以優(yōu)化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權力配置為基礎,以增強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權利保障為目標,以實現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責效兼容為保障,探索既符合公共財政管理基本要求又契合科研活動基本規(guī)律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法治化道路,助力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23]。立足于科研管理與財政撥款實踐,拓寬科研績效評價內涵,從科研投入—過程—結構—產出—效果多維指標層面構建科研評價體系,把握科研“量”與“質”之間的互變邏輯,形成學科評估與經費撥款相適應的治理框架,建立成本補償與績效激勵兼具的經費支持機制[24]。
科研經費的合理使用,需要通過法治進路和法律機制進行引導,保障科學家的科研自主權,完善單位組織與科研人員之間的法律關系。其一,需要構建科研經費合理使用的目的約束機制,合理編制科研經費預算,完善預算執(zhí)行與支出過程中基于合理訴求的動態(tài)調整機制。其二,借鑒“清單管理”制度,變“監(jiān)管”為“管理”,在科研經費申請、審批、調整、使用和審計等重要環(huán)節(jié)設置管理“清單”和具體指標,克服科研經費管理的行政化弊端和隱性壁壘。其三,完善科研經費使用的法律責任風險防控機制,改進科研經費使用相關立法,明確科研經費使用過程中的違約、違法邊界。
(3)基于《知識產權法》和《保守國家秘密法》為科研檔案提供專業(yè)保護??蒲袡n案的知識產權保護,需要樹立科研人員和檔案管理人員的證據法律理念,做到檔案管理工作“處處留痕”,妥善保存項目申請書、儀器設備審批書、立項通知書等有關文件,有效管理項目階段性報告、結題報告、專利、論著等資料。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第九條第五項規(guī)定,“科學技術中的秘密事項是國家秘密”,國家項目和個人項目中的研究報告、工藝配方、信息數據等秘密事項都是國家秘密,需要科學家、科研人員和科研檔案管理人員按照國家秘密的要求進行管理和保護。
(4)促進所辦關聯企業(yè)的合規(guī)審查機制構建。在關聯企業(yè)市場交易過程中,需要構建企業(yè)合規(guī)審查機制。其一,科學家及依托科研項目創(chuàng)辦的關聯企業(yè)和公司,應當遵循利益回避原則,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由科學家所在的科研單位申請牌照、登記和備案。科研經費來源于國家有關部門,屬于財政資金,必須專款專用,科研經費劃撥給高校后,其屬性仍是國有財產,而不是屬于課題負責人或課題組的個人財產。依據法律規(guī)定,侵吞、騙取科研經費的行為構成貪污罪。因此,科研經費的用途具有明確的專屬性,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予以截留、套取。其二,在科研合作過程中,科學家的法律顧問要做好盡職調查,科學地進行價值評估,在合同交易過程中完善約定條款以防范法律風險。其三,提高關聯企業(yè)管理經營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水平,明確招投標、合同簽訂與履行、知識產權保護過程中的法律法規(guī)。其四,參照國家標準化委員會頒布實施的《企業(yè)法律風險管理指南》(GB/T27914-2011),對市場交易過程中的法律風險進行預判和評估。其五,構建企業(yè)決策的法律論證前置制度,著重考查與科學家、科研人員以及科研項目相關的市場交易行為。
3.4 加強“有組織科研”與“自由式探索”相互協(xié)調的法治保障
有組織科研深嵌于科研治理之中,是學術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達成合作關系的體現(張強,2023)。有組織科研與自由式探索不是對立關系,而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1)為自由探索提供法治保障,是有組織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法律層面,鼓勵從0到1的原始創(chuàng)新。對于不確定性高、基礎性強的研究,應建立鼓勵冒險、允許失敗的自由探索機制。新時期的有組織科研不應該局限于大科學工程,而是面對復雜的科學問題,開展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科技創(chuàng)新。在此過程中,自由探索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例如,在大數據時代,國家應當通過相關促進型法律,支持鼓勵科研人員對在線訴訟等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形成著眼于解決復雜司法難題、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引領性的科研成果[25]。
(2)有組織科研的探索,需要運用法律保障國家戰(zhàn)略需求導向,從更高的視角謀劃全局,協(xié)調好計劃性和探索性科研任務的合理布局,整合優(yōu)勢資源,形成高效的組織體系和架構,避免各自為政和無序發(fā)展。自由探索產出的是“珍珠”和“寶石”,而有組織科研把“珍珠”串成“項鏈”,把“寶石”鑲嵌到科學的“王冠”上。例如,法學家應當積極回應國家人工智能戰(zhàn)略需求,構建專業(yè)性的數據保護法律規(guī)則和促進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法律原則,通過法律保障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科研的整合[26]。再如,在當前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背景下,基因技術風險主要體現為基因資源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基因科技風險防范與公平以及基因科技體系化法律保障機制欠缺等方面的問題。有組織科研的探索,需要構建基因風險的“協(xié)同治理模式”,在“回應法治”的合作協(xié)同理念和主體協(xié)同優(yōu)化的要求下,明確基因風險治理的預防原則、及時原則和跟蹤原則,健全基因風險事件的專業(yè)評估機制,構建重點案件的協(xié)調保障機制,注重事中和事后的銜接治理機制,建立基因風險環(huán)境事件證據保全機制[27]。
(3)有組織科研的法治保障,需要鼓勵科研人員突破現有思維框架、科研范式的束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與國家重大需求,實現原始創(chuàng)新和重大突破。例如,司法機關針對區(qū)塊鏈技術的發(fā)展現實,支持鼓勵法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進行集中攻關和跨科學合作,在司法解釋中明確區(qū)塊鏈證據的屬性與效力,提供智慧司法的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28]。內生偏好是教師科研創(chuàng)新的重要動力,科研偏好不僅直接影響科研創(chuàng)新,還能通過強化科研投入產生間接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學術制度認同制約教師的科研投入??蒲衅门c學術制度認同交互作用,可以促進科研投入,且隨著教師學術制度認同水平的提升,內生科研偏好會比外在學術制度發(fā)揮更強的作用(蔡紅紅,2023)。
尊重科研人員的科研自主權和提升科研績效一直是近年來我國科研管理政策改革的重要內容。2018年7月24日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優(yōu)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這是科研治理變革的重要舉措。細研該政策文件可以發(fā)現,政策改革走向與規(guī)則設計背后蘊含并釋放出相關法治理念和精神信號,即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協(xié)作關系的建構,以契約為基礎的科研權利運行機制的拓展,以及以理性為品質的科研績效評價體系的打造等[29]。當前我國科研事業(yè)正從引進吸收、跟蹤跟進向原始創(chuàng)新、自立自強轉型和躍升,只有弘揚科學精神,積極推進有組織科研,實事求是地直面挑戰(zhàn),破除頑瘴痼疾,才能實現既定目標[30]。
總之,隨著新興技術的迭代發(fā)展,傳統(tǒng)意義上的科研模式亟待向有組織科研模式轉型。在有組織科研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法律相關問題,需要專業(yè)的法治手段進行審視和專門的法律規(guī)則進行規(guī)制。
本文貢獻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明確了有組織科研的重要意義、主要類型和基本特點。有組織科研是我國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和實現科技強國的重要途徑之一。有組織科研根據主體要素可以劃分為平臺模式、梯隊模式、學術團隊模式和課題組模式四大類型,具有組織性、前沿性和綜合性等基本特點;第二,從法學的視角來看,本文合理界定并剖析了有組織科研過程中存在的法律相關問題,具體體現為有組織科研的組織機制、創(chuàng)新的法治保障與激勵、科學家權益保護、有組織科研與自由式探索的關系協(xié)調等方面的問題;第三,本文構建了有組織科研相關問題的解決路徑與具體規(guī)則,主要包括:署名問題的知識產權法治應對;以有組織的科研法人模式打通產學研全過程;完善科學家權益的法治保護機制;構建“有組織科研”與“自由式探索”相互協(xié)調的法治保障進路。通過法律保障高水平有組織科研的開展,有利于我國全面加強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為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zhàn)略需求提供更加堅實的科研力量。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將加強有組織科研攻關[EB/OL].(2023-07-12)[2023-08-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307/t20230712_1068578.html.
[2] 劉華,劉秀華,楊繼文.數字社會建設中的科技治理問題及其法治保障路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14):114-121.
[3] 陳柏峰.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中國特色[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23,29(2):5-25.
[4] 胡德鑫,李慧瑤,符杰.國際科研機構“有組織科研”發(fā)展分析[J].中國高??萍?,2023,37(5):77-81.
[5] 陳霞玲.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的組織模式、經驗特征與問題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25(7):78-87.
[6] 周光禮,姚蕊.有組織科研:美國科教政策變革新趨勢——基于《無盡的前沿:未來75年的科學》的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3,44(2):12-20,138.
[7] 張強.何以有組織:澳大利亞高??蒲械耐獠恐卫頇C制[J].中國高教研究,2023,39(1):57-63.
[8] 楊繼文,范彥英.大數據證據的事實認定原理[J].浙江社會科學,2021,37(10):46-54,156-157.
[9] 蔣劼.融合與共享:有組織科研的問題與發(fā)展路徑研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3):31-36,76.
[10] 蘇明.重大科技項目高校有組織科研的風險問題——基于委托代理的風險分析框架[J].江蘇高教,2023,39(7):38-45.
[11] 蘇明.高校有組織科研合法性的形成與協(xié)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1(2):110-115.
[12] 保障科學家就是保護科研生產力[N].光明日報,2021-08-26(02).
[13] 潘教峰,魯曉,王光輝.科學研究模式變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12):1395-1403.
[14] 胡巍.檢察院撤訴,清華教授付林無罪 終獲清白[EB/OL](2018-09-29)[2023-10-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913654921224776amp;wfr=spideramp;for=pc.
[15] 李石勇.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的法治邏輯[J].法學評論,2022,40(5):44-53.
[16] 虞香群.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背景下科研檔案開放共享模式研究[J].檔案學通訊,2023,45(5):108-112.
[17] 王運彬,王小露,李健.新《檔案法》背景下檔案權利的全域審視與全程保障[J].檔案學刊,2023,43(3):1-14.
[18] 張世偉,高軍,李文邦.科研事業(yè)單位關聯業(yè)務風險及其應對措施[J].財務與會計,2018,40(23):70.
[19] 李萬祥.歷時5年,“最年輕院士”李寧貪污案判了[N].經濟日報,2020-01-03.
[20] 任海濤,雷檳碩.高??蒲谐晒袌鲛D化的法治保障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8,16(5):32-38.
[21] 肖綱領,李威,林榮日.地方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制度建設困境的審視與紓解——組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的視角[J].高教探索,2023,39(3):12-18,70.
[22] 涂淑娟,黃厚生,王玲.“放管服”背景下的科研經費管理內部控制研究——基于全面預算績效管理[J].會計之友,2020,38(12):77-83.
[23] 蔣悟真.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的法治化路徑[J].中國法學,2020,37(3):185-205.
[24] 張強,周志剛.有限績效與多維評價:國外科研績效撥款機制及其實踐——以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22,49(6):111-128.
[25] 楊繼文.在線訴訟場景理論的建構[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23,29(3):170-189.
[26] 楊繼文.智能法學時代證據法學教學改革的基本路徑[J].光華法學,2021,15(1):89-94.
[27] 楊繼文.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背景下的基因風險協(xié)同治理模式構建[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0,14(3):149-159.
[28] 楊繼文.區(qū)塊鏈證據規(guī)則體系[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6(3):86-95.
[29] 蔣悟真.科研管理政策改革釋放的法治信號解讀——以《關于優(yōu)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為例[J].法學,2018,63(10):120-129.
[30] 劉益東,高璐.弘揚科學精神、工匠精神,構建愿景驅動的自組織科研[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3,39(5):17-23.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萬賢賢)
英文標題
The Legal Solution Path to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blems
英文作者Yang Jiwen1, Liu Hua2
英文作者單位(1.School of Criminal Law,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20, China;2.College of Law,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英文摘要Abstract:In the current era of big data,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society needs to adapt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ies and then promote and realiz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governance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Generally speaking, promoting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China to achieve a high level of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build a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wer. Notwithstanding its significance, there are challenging issues in the practice of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instance, there are research projects guided by top researchers who contribute mainly by attracting public attention and gaining government trust, but by the end, it is difficult to produce satisfactory results. Some projects whose importance cannot be shown for a while or that are not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operation may be marginalized and thus cannot stimulate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research groups and scientists,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integrate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ogether. Thu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verify the path,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cont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its organization, its research frontiers, and its comprehensiv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governance,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is the core content of benign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Due to the uncertainty and contingency of research, both overorgan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mode mismatch amo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duction, and the inappropriate evaluation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in promoting original innovation, solving bottleneck problems, and responding to major social needs.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mode, the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at unif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goa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key elements to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strengthen the important role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in serv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arry out logic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on the premise of deeply grasping the diversifie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metho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adopting the key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accelerating, improving, and advancing\"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t is aimed to accelera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key technolog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and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mechanism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re ar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issues, requiring innovative legal guarantees and incentiv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cientists,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ed research\" and \"free exploration\".
Hence, it is advocated to examine through institutionalized and rigid rule of law systems , reflect on the reflexive legitimacy and externality legitimac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ocus on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novation factors, subjectivity and externalities, and ensure academic democracy and academic authority, academic freedom and organization, scientific uncertainty and technical purpose, expert decision-making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interest communities. Furthermore, because the rule of law solution path for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blems mainly includ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ule of law response to the issue of authorship, it is necessary to open up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with the model of an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legal person, improve the mechanisms for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cientists under the rule of law, and build a coordinated approach to the rule of law with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free-style exploration\". In summary, taking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main problems, especially legal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n constructs a legal guarantee path for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vides a rule of law solution for problems related to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英文關鍵詞Key Words: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te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Protection of Rights;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