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人口的老年化,加之農村養(yǎng)老保障還不健全,一部分已經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的且沒有享受養(yǎng)老保險待遇的超齡農民工仍然在務工,他們到底屬不屬于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他們與用工單位之間的關系到底是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他們在養(yǎng)老、工傷等方面的權益急需給予保護。
關鍵詞 超齡 農民工 權益保護
作者簡介:曾慶濤,貴州大學管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255
農民工是我國城鄉(xiāng)二元制結構的特殊產物,他們大多因為經濟原因背井離鄉(xiāng)進入陌生的城市,城市為他們提供了就業(yè)機會和經濟收入,他們也為城市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2015年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中顯示,我國2015民工總數27747萬人,而50歲以上的農民工達占比達到了17.9%,共4966萬人。在這些50歲以上的農民工中,按照我國現行退休年齡男60歲、女工人50歲、女干部55歲退休的規(guī)定,其中有一部分就屬于超過退休年齡的超齡農民工,有不少超齡農民工的狀態(tài)是“工作時只夠糊口、老來時無保障”,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還處于較低的水平,這些超齡農民工以“工”養(yǎng)“己”,用他們勤勞的雙手通過工作來養(yǎng)活自己,如何保障超齡農民工的權利就顯得特別重要。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讓每一個人“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工傷時能有保障”,當前我國農村的合作醫(yī)療已經基本能解決超齡農民工的病有所醫(yī)的問題,但農村的養(yǎng)老保障水平低下,每月幾十到幾百不等的養(yǎng)老金水平還難以保障老有所養(yǎng)的需求,超齡農民工一旦發(fā)生工傷事故,用人單位一般拒絕承認勞動關系,工傷認定及工傷賠付面臨重重困難。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達到退休年齡但未享受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待遇的超齡農民工。
一、超齡農民工權益保護面臨的兩個主要問題
(一)養(yǎng)老保險缺乏
要么用人單位不愿意繳納社會保險,要么是社保機構不同意繳納社會保險。目前我國實行的養(yǎng)老關系城鄉(xiāng)二元化,農村的養(yǎng)老以家庭養(yǎng)老為主,超齡農民工大多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加之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的下降,從事保潔、清潔、建筑業(yè)勞工等低端的工種,“工作時工資低,年老時沒保障”這是許多超齡農民工的現實寫照。實踐中,達到退休年齡未享受養(yǎng)老保險待遇的超齡農民工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用人單位依法為其繳納了養(yǎng)老保險,但繳費年限不足15年;二是有養(yǎng)老保險賬戶,但用人單位未為其繳納養(yǎng)老保險費;三是超齡農民工根本就沒有養(yǎng)老保險賬戶,如達到退休年齡后初次加入超齡農民工的隊伍的超齡農民工。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這些超齡農民工均面臨著養(yǎng)老保險的缺失的問題。如黃冠俠訴鳳臺縣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處(淮南中院2016皖04民終720號判決)一案,黃冠俠,女,1952年3月12日出生,2000年7月入職鳳臺縣環(huán)衛(wèi)處,入職時已滿48周歲,一直在單位工作從事清潔工作18年,月工資從2000年的210元到2014年的1050元,按理她應該在50歲退休,但單位一直未為其繳納社會保險,導致其成為一名超齡的環(huán)衛(wèi)工人,2014年鳳臺縣市容管理局與長沙玉城清潔服務公司簽訂《鳳臺縣市容環(huán)境衛(wèi)生服務采購合同》,將部分路段的清潔、保潔工作外包,并將所屬路段環(huán)衛(wèi)工人的編制進行轉移,黃冠俠與玉城清潔服務公司簽訂了“勞務臨時協議”。2014年9月,黃冠俠以鳳臺縣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處為被告訴至法院,請求: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32100元;支付自工作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的養(yǎng)老保險和其他保險780 51.6元。法院經審理后認為,雙方的勞動關系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即已終止,雙方的用工關系為勞務關系,對其要求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賠償金的請求予以駁回;同時對其社會保險費的請求也予以駁回。但該案值得慶幸的是黃冠俠已于2015年填寫了未參保集體企業(yè)退休人員申請參保申請表,并一次性補繳了基本養(yǎng)老保險。
(二)受工傷時相關權益保障不到位
目前社保繳費多實行養(yǎng)老、醫(yī)療、工傷等捆綁式繳費,對于超齡農民工即使用人單位想要主動繳費,社保部門也可能拒絕辦理,一旦發(fā)生工傷事故,社會保障的矛盾即推給用人單位,由用人單位承擔工傷待遇支付義務,把本應由國家承擔的社會保障義務轉化為用人單位承擔,加重了用工單位的負擔,同時也讓超齡農民工的權益保障收到威脅。一旦發(fā)生工傷事故,用人單位為減輕自身負擔,首先抗辯是不存在勞動關系,不屬于工傷,當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2010年《關于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進城務工農民因公傷亡應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請示的答復》,用人單位聘用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務工農民,在工作時間內因工作原因傷亡的,應當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工傷認定,依照該規(guī)定明確應當認定為工傷。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有不將超齡農民工在工作中傷亡認定為工傷的實例,如石玉梅等訴北京京林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的糾紛中(北京二中院2016京02民終628號判決),石某,男,農民,1953年6月10日出生,2015年7月29日入職北京京林,約定月薪2300元,2015年7月30日上班過程中突發(fā)心臟病倒地經搶救無效死亡,其家屬要求認定為工傷,最終法院以石某入職時已滿62周歲,已達退休年齡,不具備勞動主體資格,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為由予以駁回請求,又如潘文碧與貴陽霸潔清洗有限公司糾紛,潘文壁,女, 1956年2月1日出生,于2013年11月入職貴陽霸潔,2014年9月28日打掃衛(wèi)生時手部骨折,2014年10月17日向貴陽市白云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該局以潘文碧已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為由作出了工傷認定不予受理通知書;其次,一旦已經被認定為工傷,實務中用人單位經常拒絕支付一次性工傷醫(y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殘疾就業(yè)補助金,因為一次性工傷醫(y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yè)補助金與退休年齡相關,如上?!豆kU實施辦法》第41條第2款規(guī)定:“……解除勞動關系時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一次性工傷醫(y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yè)補助金遞減20%……”,而超齡的又沒有養(yǎng)老保險待遇的農民工具有其特殊性,他們一旦因公受傷后大多再次回到農村,靠務農維持自己的后半生,而其勞動能力因工傷受到影響,法律更應該傾斜保護他們,應該讓其享有一次性工傷醫(y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yè)補助金;再次,即使法院判決用人單位按照工傷賠付標準賠付,執(zhí)行也回面臨重重困難。
二、超齡農民工就業(yè)之法律關系判斷
對法律關系的主體的定性是進行法律關系識別的前提,從勞動法立法的角度而言,對勞動者概念的界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者直接關系到那些主體可以納入勞動法調整的范圍并受勞動法的保護,而對于勞動關系的認定標準主要有英美法系的“控制說”、大陸法學的“從屬說”。我國實踐主要采用“從屬說”進行勞動關系的判斷。
理論界及實務界對于超齡農民工就業(yè)的法律關系主要存在如下五種學說:一是勞動關系說,該學說認為超齡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所形成的關系是勞動關系,認為超齡勞動者雖然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其勞動權利能力并不因退休年齡的達到而喪失,其仍然是勞動者,且是更需進行傾斜保護的弱勢的勞動者;二是勞務關系說,認為超齡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只能建立勞務關系而不是勞動關系,超齡勞動者已經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已經不是適格的勞動者,勞動者主體資格喪失,同時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是導致勞動關系終止的法定事實;三是非法用工說,該學說認為超齡勞動者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成為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喪失訂立合同的主體資格,與童工一樣,屬于“非法用工”關系;四是社會保險標準說,以退休后是否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為準,按照法定的退休年齡退休并依法享受養(yǎng)老保險的超齡勞動者再就業(yè)的,與用人單位的用工關系按照勞務關系處理;反之則按勞動關系處理;五是特殊勞動關系說,將超齡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定性為介于標準勞動關系與民事勞務關系的中間狀態(tài),在涉及勞動者基本權益保障的標準方面可參照執(zhí)行勞動法的相關規(guī)定。筆者贊同“勞動關系說”,超齡農民工就是勞動大軍中的一名普通勞動者,勞動者雖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但并不因此而喪失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其與工人單位之間的用工關系仍然屬于勞動關系。
三、超齡農民工的權益保護措施
在司法實踐中,用人單位與超齡農民工一旦發(fā)生糾紛,經常發(fā)生“勞務關系說”與“勞動關系說”的沖突,一旦勞資雙方產生糾紛,用人單位一方均主張是勞務關系,勞動者一方均主張是勞動關系。超齡農民工已經成為就業(yè)大軍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強資本弱勞動”的勞資關系中,不應硬性排除超齡農民工適用勞動法的主體資格。
(一)承認勞動關系
對超齡農民工權利的保護,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應當明確超齡農民工的在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如果明確其屬于勞動者,則其權益的保護可依勞動法、勞動合同法進行保護。我國《勞動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禁止用人單位招聘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我國勞動法只規(guī)定了勞動者參加勞動的年齡下限,但并沒有對勞動者的年齡做上限的規(guī)定,公民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的終止取決于勞動者是否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而不取決于法定的退休年齡,更何況,農民并沒有退休一說,硬將這一對城鎮(zhèn)職工的退休年齡強塞給農民工本身就不合理;1978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中關于退休年齡的規(guī)定并不是從法律層面終止了勞動者的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同時《憲法》第44條規(guī)定國家依照法律實行退休制度,退休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權利而不是義務,法律規(guī)定退休的目的是主要是讓勞動者“退”而且“休”,其核心是“休”,是國家對達到一定年齡的勞動者的福利,享受相應的退休待遇,讓勞動者退休后領取退休金,避免經濟上陷入困境,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老年生活,而不是作為對其繼續(xù)工作的限制條件。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達到退休年齡的勞動者禁止被雇傭,對普通公民而言,法律未禁止的就是允許的,勞動法的立法價值取向必須站在保障勞動者生存權的高度去調控整個社會的勞動關系,超齡農民工通過自己的勞動自己養(yǎng)老,應對其生存權予以更多的關注。
(二)松綁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應當在便于管理和勞動者的權益保障之間做出抉擇,保障超齡農民工的權益是對人權的關注,社會保險應當對超齡農民工開放,允許其與普通勞動者一樣享有社會保障權,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對于養(yǎng)老保險,養(yǎng)老保險費可由雙方繳納,若繳足者可以足額享受養(yǎng)老保險待遇,不能繳足者可適當降低待遇讓其按比例享受待遇;對于工傷保險,更需要對超齡農民工松綁,如果不能繳納其他社會保險,至少要允許用人單位單獨繳納工傷保險;對于其他保險如生育保險、失業(yè)保險、醫(yī)療保險若有相應政策規(guī)定則按規(guī)定辦理,無政策規(guī)定,不予辦理??傊?,對超齡農民工權益保障在社會保險方面重點是工傷保險和養(yǎng)老保險,國家應當對超齡農民工松綁這兩個險種。
參考文獻:
[1]陸淑珍、盧璐.“養(yǎng)”與“工”——超齡農民工養(yǎng)老模式的探索性研究.南方人口.2015(6).
[2]譚曇.超齡勞動者再就業(yè)法律關系探究.現代經濟信息.2016(12).
[3]韓紅、張淑紛、朱敬忠.超齡農民工工傷時的權利保護.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科版).2016(2).
[4]張艷.對超齡勞動者的法律保護.人民司法.2015(6).
[5]郝海燕.論我國超齡勞動關系的認定.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2).
[6]任憲華.應允許未領取退休待遇的“超齡”人員建立社保關系——兼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1條的規(guī)定.中國勞動.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