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教學通過開展實踐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得新知識。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探究教學更注重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小學英語探究作業(yè)強調以多種多樣帶有趣味性的方式,使得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增強語言運用能力,提升英語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英語;作業(yè)設計;立學課堂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立學課堂理念下小學英語探究性作業(yè)設計研究”(課題立項編號:JY202106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仲怡(1986—),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實驗小學。
立學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特點,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的一種課堂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秉持立學課堂理念,設計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多樣化、創(chuàng)新性的探究作業(yè),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初期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組織話劇表演,提升交際能力
話劇表演是一種藝術形式,將它與英語作業(yè)結合起來,能夠增強作業(yè)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話劇表演以臺詞為支撐,能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生需要與自己的伙伴協(xié)調合作,這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1]。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時,教師可以由課本內容延伸出去,讓學生圍繞“animal”主題,或去尋找相關的寓言故事并且排練、演繹出來,或聯合幾個同學一起編創(chuàng)劇本并表演。如有小組選擇了一個人盡皆知的中國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對此,他們需要分配好角色,主角是狐貍和老虎,配角有森林中的野兔、山羊、野豬等,還需要一位旁白。接著,小組成員需要一起討論,將故事通過英語對話的形式表達出來,為角色編寫臺詞。以最后一幕狐貍領著老虎去森林里面示威為例,他們是這樣編寫的:
狐貍:“Oh,my dear. How dare you say that? I′m the king of the forest. If you want to eat me, I will let you die right now.”(噢,親愛的,你怎么敢那樣子說?我是森林之王,如果你要吃了我,我會立刻讓你死掉。)
老虎:“Are you the king of the forest? you′re che- ating me? I′m the king of forest here.”(你是森林之王?你在開玩笑嗎?我才是森林之王。)
狐貍:“Haha, you don't believe me? follow me, come and see.”(哈哈……你不相信嗎?跟著我來看一看吧!)
老虎:“OK! Let′s go.”(好的,走吧。)
旁白:“The tiger and the fox, go to the lake together. Near the lake, some animals are looking for food.”(老虎和狐貍,來到了一個湖的附近。一些動物正在尋找食物。)
狐貍:“Hello, my friends!”(喂,朋友們。)
動物們:“Hi, fox. Oh, tiger, run fast!”(你好啊,狐貍。哦,老虎!快跑。)
狐貍:“Mr tiger, you see. They′re so frightened. They all run away.”(老虎先生,你看到了?他們這么怕我,全部都跑光了。)
老虎:“Yes, you′re right. It′s true. I′m very sorry. You′re the king of the forest. I will run away.He is the king, he is the king.”(是的,你是對的。我非常抱歉,你才是森林之王,我會離開。他才是森林之王,他才是森林之王。)
旁白:“Oh, poor tiger.He didn′t know the fox was cheating him. He′s so foolish.”(可憐的老虎,他不知道狐貍欺騙了他,他真愚蠢。)
在這一段對話的編寫中,學生很好地兼顧了不同動物的性格,并且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每個動物的語氣也在變化,老虎從一開始的威風到后來的自我懷疑。通過對臺詞“I′m the king of forest here.”和“I′m very sorry.You′re the king of the forest.”的對比,能清晰地看出學生兼顧了演繹時候人稱的區(qū)別,將旁白和其他演員的用詞進行區(qū)分。在排練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仔細地聆聽其他演員的臺詞,這樣才能作出相應的反應,這其實是一種持續(xù)的聽力訓練,能幫助學生更加熟悉英語的自然語流、語音的特點以及語境的使用。在表演的時候,學生需要流利地說出臺詞,這能鍛煉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以及溝通能力,有助于學生在口語交流方面有所提升。
從自我編創(chuàng)英語臺詞到合力演出,學生需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這能使他們的腦力和體力都得到很好的鍛煉。在編創(chuàng)臺詞的環(huán)節(jié),學生要考慮語言內容、風格與人物的適配性,熟練運用已學的語法知識;在演出環(huán)節(jié),學生要進行流利的表達和精準的發(fā)音,這能讓他們在增長英語知識的同時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
二、自制主題手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英語主題手帳是一種結合英語學習與個人手帳制作的創(chuàng)新方式,它能夠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使其變得清晰易懂。手賬文字與圖畫相結合的方式能讓學生擺脫枯燥的純文字作業(yè),通過手帳體現圖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圖文的排布與協(xié)調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Unit 3" This is my friend的教學中,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對人的特征進行描述。教師可以布置主題手賬形式的作業(yè),讓學生腦海中的模糊印象立體化。在布置這個繪畫作業(yè)之前,教師要先對學生進行培訓,教會他們基本的人物描繪方法:介紹一個人要講究邏輯順序,遵循由外到內的順序,即從外貌描寫(macroscopic features)到性格特征(traits of character)、興趣愛好(hobbies and interests)等進行描寫[2]。在描寫外貌的時候,最好也能遵循從上到下的順序,這樣才能更有條理。繪畫部分完成之后,學生要完成最重要的一步:分板塊用英語介紹自己的朋友。如一名學生是這樣安排的:正中間畫出自己朋友的卡通形象,然后將其四周分為四個區(qū)域:左上為第一部分“macroscopic features”;左下為第二部分“traits of character”;右上為第三部分“hobbies and interests”;右下為第四部分,記錄了兩人之間記憶最深刻的一件事“beautiful memory”。第一部分,這名學生運用了學過的外貌描述詞short and thin、black eyes and hair等;第二部分,則運用到書本上“friendly”這個描繪性格的詞。如果覺得單個詞匯顯得單薄,學生還可以用幾句話寫出表現這種性格的事跡,如“Whenever I am in trouble, he is always willing to give a helping hand.”。對于第三部分的興趣愛好,學生還沒學到這一部分知識所以先進行一個拓展,如“喜歡游泳(like swimming)、喜歡唱歌(like singing)等”;在“最難忘的事”部分,教師要求學生先用五十字的中文簡單介紹一下,有能力的學生則直接用英語表達出來。在第二天的課堂中,教師將學生制作的主題手帳用投影儀展示出來,同時和講臺下的學生一起用英語翻譯被展示作品的第四部分,并讓他們把涉及的詞匯先抄寫在生詞記錄本上。為了增加課堂趣味性,教師還可以增加一個“猜猜他是誰”的環(huán)節(jié),分享學生對朋友的描述,讓全班學生猜一猜描述的是誰,看看這名學生描繪的是否生動傳神,這能極大激發(fā)學生完成這項作業(yè)的積極性,增加他們完成這項作業(yè)的投入度。在制作手賬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有仔細觀察的能力和感知能力,捕捉到被觀察的人或物的顯著特征,還要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從排版到繪畫,都要設計得合理而美觀,同時這也能幫助他們回顧課上的內容,鍛煉他們的信息篩選能力、審美和情商[3]。此外,主題手帳將英語學習和藝術創(chuàng)造緊密結合起來,這是一種跨學科學習的表現,這種學習方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感,使他們更好地進行知識的整合和應用。
英語手帳具有簡潔性、碎片性、美觀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手賬可以記錄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他們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有著私人化的設計,這是他們表達自己想法,抒發(fā)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所以他們可以對其進行任何藝術的加工,鍛煉創(chuàng)新思維的同時提高審美情趣。
三、創(chuàng)編英語歌曲,增強語言運用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發(fā)揮歌曲教學的作用,就能創(chuàng)設輕松的英語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節(jié)奏的敏感度,培養(yǎng)學生聽、說能力,深化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擴充學生詞匯量。由此,一方面,教師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另一方面,學生也真正體會到了研究英語的樂趣,從而提高了英語學習質量。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一個實踐作業(yè):去公園進行實地觀察,以歌曲的形式唱出自己在公園里的所見所聞。首先,教師選擇一首容易改編、旋律輕快的歌曲,如經典歌曲“Do Re Mi”,教學生記住這個旋律。原曲的歌詞如下:“Do, a deer, a female deer.Re, a drop of golden sun.Me, a name I call myself.Fa, a long, long way to run.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其次,學生到公園進行觀察實踐,仔細觀察身邊的人或事,結合所見所聞改編原曲的歌詞。在公園中,學生看見綠油油的草地、五顏六色的花兒、隨風飄動的風箏、潺潺的流水以及幸福野餐的一家人等。最后,學生根據所觀察到的內容改編歌詞:“Do,a green lawn.Re,some colorful flowers.Me,a flying kite.Fa,some happy families...”。學生在創(chuàng)編的時候做不到像原曲一樣有合適的節(jié)奏和韻律,教師要和他們一起不斷修改完善,讓語音語調、節(jié)奏等方面盡可能和諧,這種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除了盡情地歌唱,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給曲子加上對應的舞蹈。如:唱到“Do,a green lawn.”這一句時,學生可以躺在草坪上打滾;唱到“Re,some colorful flowers.”這一句時,學生可以俯下身子聞一聞花兒的芬芳;唱到“Me,a flying kite.”這一句時,學生可以做出飛翔的動作;唱到“Fa,some happy families.”這一句時,學生可以手拉手轉圈。在悠揚的旋律中,在生動的肢體語言表達中,學生能更快速地牢記這些表達,這是傳統(tǒng)抄寫作業(yè)不能達到的學習效果。同時自我創(chuàng)編也能夠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大腦得到開發(fā)。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教學英語歌曲可以擴充學生詞匯量,使學生學到課本上沒有的詞匯。學唱英語歌曲,除了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已學詞匯的發(fā)音、詞義和用法等,還可以擴充學生的“隱性詞匯”,使其初步熟悉一些陌生詞匯,這對學生日后將這些“隱性詞匯”變?yōu)椤帮@性詞匯”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改編英語歌曲則更上一層樓,讓學生在前者作用的基礎之上對詞匯的運用更加熟練。
四、收集英語標牌,拓寬文化視野
隨著語言環(huán)境的不斷開放,英文標識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隨處可見,特別是公共服務領域,這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一個非常便利的條件。收集英語標牌除了可以讓學生直接記憶單詞、獲取服務信息,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英漢翻譯中的文化信息,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學生的文化意識,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這也能為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一個作業(yè):請大家觀察,身邊有哪些英語標牌上面有關于保持城市清潔的內容,找到后把它們畫下來。這是一個實地考察作業(yè),學生在完成這個作業(yè)時能挖掘出生活中的許多細節(jié)。如在許多公共場合,都有禁止吸煙(No Smoking)、禁止扔垃圾(No Littering)的標識。在一些特定的場合,還有一些特定的標牌。如在路邊有禁止泊車(No Parking)的標識,其目的是讓路面更加整潔更容易通行,也屬于保持城市清潔的內容,所以學生也可以將其畫下來。除了這些,一些標語如禁止說話(No Speaking)、禁止鳴笛(No Tooting),在聲音方面對城市面容做出要求,也是契合主題的。在尋找英語標識的過程中,學生要開動自己的腦筋,不能只局限于物理意義上的“清潔”,更要關注精神文化傳播方面的“整潔”,這對學生的文化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出了要求。而通過這些標牌,學生還可以發(fā)現一個特殊的短語用法,在禁止類的標語中,“No”的后面通常都用的動詞“ing”形式,教師要解釋清楚這里的動作類詞語并不代表一個動作,而是代指一類行為,所以使用的是“動名詞”,也就是將動詞轉化為名詞的表達方式。教師還需要解釋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警示牌都是使用這種形式,例如禁止踐踏草坪(keep off the grass),這里使用的就是動詞短語,學生可從中學到“禁止”的同義詞“keep off”。這種實踐類作業(yè)不僅能夠擴充學生的詞匯量,幫助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學到語法知識,還能夠讓學生了解居民行為規(guī)范和城市規(guī)則,拓寬文化視野。除此之外,英語標牌還包含了英語國家的文化元素,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知識、社會習俗以及價值觀念。
圖片是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最為形象的學習工具之一,因為它具有鮮明的特點,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生活中隨處可見標識,學生收集和繪制這些標識能夠快速理解并記憶相對應的含義,在增加英語知識量的同時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提升素養(yǎng)。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英語教師要秉持立學課堂理念,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立德”。教師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不拘泥于過往的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新設計探究性作業(yè),讓學生在提升英語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等。
[參考文獻]
王燕.指向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小學英語單元作業(yè)設計與實施[J].小學教學研究,2024(7):92-93.
鄧秋莉.“雙減”背景下基于模塊整體教學的小學英語課時作業(yè)設計研究:以Module 2 Animals為例[J].英語教師,2024,24(6):180-184.
樓玉桃.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英語單元作業(yè)設計探究:以Unit 5 What does he do?為例[J].英語教師,2024,24(6):173-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