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寓言篇幅簡短、言簡意賅、內涵深遠,具有明顯的思辨價值。特別是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內容,更是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尤具證悟和思辨意義。鑒于此,文章嘗試通過構建寓言閱讀思辨課堂,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以生活實踐提供“證悟”寓言故事的可行性,帶領學生向著文本深層逐漸邁進。
關鍵詞:小學語文;寓言;思辨課堂
寓言以簡短的比喻性故事向人們傳達深刻道理,帶有諷刺、勸諫或警示的作用,已經成為兒童理性啟蒙的重要文學體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熱衷于用寓言來啟迪學生智慧,帶領他們了解故事中所表現出的人生感悟。雖然這些寓言故事篇幅簡短、一讀就懂,但是學生卻不容易掌握其中的深刻寓意。小學語文低年級寓言教學常常因為與生活關聯(lián)不夠緊密,導致學生無法從內涵豐富的寓言中獲得思辨能力,這也是造成學生在學習寓言時不能完成以生活“證悟”的重要原因。筆者主張通過生活實踐與文本理論相結合,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深入寓言文本,啟發(fā)思辨學習思維,在不斷深入的思索中形成獨立的閱讀能力。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寓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挖掘其中包含的生活意義,將寓言作為鑰匙開啟學生的思想之門,啟發(fā)學生智慧的同時,增強學生思辨性閱讀的學習意識。
一、小學語文教材選編寓言類課文的類型
寓言是在極簡篇幅中蘊藏著深刻道理,這種寄寓性主題極其豐富的故事類型,能讓人在閱讀時因故事的荒誕而哂笑,卻又會讓人在不經意間陷入對道理的思索。因為寓言常以生活故事的形式向人進行說理、勸諫,閱讀趣味性較高,能有效教人分辨是非,所以有用寓言來為兒童進行理性啟蒙的慣例。這種啟蒙思想延續(xù)至今,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部分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以簡短的篇幅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以精巧的文字深化學生對故事內涵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思辨能力。
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統(tǒng)編版教材”)選編了多篇寓言故事,如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二年級下冊《亡羊補牢》,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四年級上冊《扁鵲治病》,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等。這些寓言故事或出自中國古代典籍,或整理自外國民間傳說,既通俗易懂,又風格獨特,充滿意趣,發(fā)人深省。筆者將統(tǒng)編版教材選編的寓言故事分為三大類:一是勸誡,如《亡羊補牢》;二是諷刺,如《自相矛盾》;三是說理,如《兩小兒辯日》。很多寓言已經被凝練為常用成語,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寓言的思辨性價值來源于現實生活,包羅萬千,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有著其他文學體裁無可比擬的社會價值。小學語文教材選編寓言的目的是利用其思辨性引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探尋寓言中蘊藏的生活思辨價值。
二、制訂小學語文寓言閱讀思辨課堂教學目標
正如嚴文井先生將寓言比喻為“魔袋”那樣,寓言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蘊藏著豐富的教學價值,既能引發(fā)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想象,又能涵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特別是寓言的雙重結構性特征,以“故事 + 寓意(道理)”的寫作方式使學生在閱讀表層故事結構后,逐漸理解深層故事結構的寫作內涵,這是一種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學習過程,主要作用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育健全,從感性的、表象的思維向理性的、思辨的思維發(fā)展。為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制訂小學語文寓言閱讀思辨課堂教學目標。
一是能獨立閱讀寓言故事,對教材中選編的寓言故事有基本了解,根據故事聯(lián)系實際生活,并透過表層故事讀懂深層寓意,從短小的寓言故事中讀出生活的道理。
二是能小組合作分析寓言故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對提高學習效率有重要作用。通過小組分工合作匯集不同學生的閱讀思路,多思維、多視角深入挖掘寓言故事的內核價值,開闊學生學習視野。
三是能在思辨閱讀中形成自己對寓言故事的理解,根據實際生活經驗,對寓言故事中的矛盾、荒誕、不合理之處有觀察和分辨的能力;能通過質疑與討論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形成自己對故事內涵的判斷。
綜上所述,制訂小學語文寓言閱讀思辨課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寓言故事,透過表層故事情節(jié)體會其中蘊藏的深刻道理,通過獨立思考、合作觀察、思辨深讀等過程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推理能力,并結合生活實踐重塑寓言故事的自我感知,由此內化對寓言故事的理解,達到“以生活‘證悟’寓言道理,以寓言反哺生活”的最終目標。
三、小學語文寓言閱讀思辨課堂的有效構建策略
1. 自主閱讀:提煉故事梗概,歸納核心寓意
從統(tǒng)編版教材內容的選編情況來看,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有意識地接觸寓言,教材中設置了常態(tài)化閱讀內容,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翱鞓纷x書吧”“閱讀鏈接”等欄目作為單元教學的課后資料,補充并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也激發(fā)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強,具備了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心理準備,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自主閱讀,提煉寓言的梗概,歸納核心寓意。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為薄弱,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歸納寓意時往往出現問題,這時教師可以將寓言與生活內容相聯(lián)系,基于生活中一些類似的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喚醒其認知經驗,并結合生活現象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從而助力其更好地理解寓言、歸納寓意。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上冊中的《烏鴉喝水》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寓言故事,為了拉近課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統(tǒng)編版教材搭配了富有童趣的插圖:一只嘴里銜著小石子的烏鴉,正要將石子放進瓶子里。學生在插圖的引導下,很快就能抓住故事梗概,并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根據課后題“說一說烏鴉是用什么辦法喝著水的”聯(lián)系生活內容啟發(fā)學生:“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是不是只要開動腦筋、冷靜思考,再難的問題也都會迎刃而解呢?”隨后,教師讓學生嘗試復述故事,闡述自己的理解。又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閱讀鏈接”選編了《南轅北轍》?!赌限@北轍》的故事寓意是無論做什么事情,行動與目標要一致,只有選擇正確的方向才能成功,否則只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學生經過自主閱讀提煉出故事梗概后,可能在歸納核心寓意時遇到困難,教師同樣可以用生活實踐經驗來引導學生:“當我們感冒時,吃感冒藥才能好起來。而有的學生為了快點好起來,便盲目增加藥的劑量,或者一起吃多種感冒藥,這樣會不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呢?”很多學生恍然大悟,重新審視了自己生病時“吃藥的方法”。教師以生活情境為例,讓學生領悟到《烏鴉喝水》的真正智慧,用小石子一點點提高水位的方法看似非常笨拙,烏鴉卻最終喝到了水;而《南轅北轍》中有著快馬、好車夫的人,卻因為方法不當、方向不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跑越遠。通過自主閱讀,學生在提煉了兩篇寓言的故事梗概后,發(fā)現《烏鴉喝水》《南轅北轍》的核心寓意有較強的思辨對比作用,具體為:遇到困難時不要放棄,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達成目的;而方法錯誤還不聽勸導的人最終成為了別人的笑柄。學生聯(lián)系實際,認識到了掌握正確學習方法、及時改變學習態(tài)度的重要性。
2. 合作共讀:整合多角度視野,綜合多智慧思維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共讀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種以小組為單位的閱讀模式,并非簡單地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各自閱讀,而是一種以觀點分享與想法討論為主的學習模式,不僅挑戰(zhàn)性更強,還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思考角度。對于小學生而言,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觀點,并進行口頭表達,是鍛煉思辨能力、整合思維方向的重要形式。在小學語文寓言閱讀思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共讀模式,或以一篇寓言為主,或選擇多篇寓言作比較,或讓學生隨機選擇寓言。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合作共讀的過程中,整合不同的思考角度,開闊閱讀視野,綜合多人智慧,豐富個人思維。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中的《守株待兔》是小學階段首篇以古文形式呈現的寓言故事,要求學生要在能讀懂的前提下,理順文言文的寫作形式,并理解課文注釋。在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對教材注釋的學習情況,要求每名學生都能獨立、精準地翻譯文言文,在掌握故事梗概以后,嘗試歸納其核心寓意。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合作共讀的形式展開如下討論:說說那個農夫為什么會被宋國人笑話。多數學生認為農夫愚蠢,白撿了一次兔子就想著再撿,這種不勞而獲的心態(tài)不可取,做事就應該腳踏實地。但也有學生不這樣認為,提出“農夫很幸運,他的問題在于沒有從幸運中得到啟示,卻偏偏希望幸運能永遠降臨,如果農夫想繼續(xù)得到兔子,完全可以通過挖陷阱、設機關的方式,在兔子的必經之路上捕獵”。這一思路被提出后,很多學生的思維都被激活,有學生提出“農夫被笑話不只是因為他想不勞而獲,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沒有抓住機會去學習新的生存技能”。教師提倡把這種思辨方式帶入生活中,以“釣魚”為例,我們在釣魚時可能會發(fā)現即使沒有使用任何釣魚技巧,魚兒也會“上鉤”,于是就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釣魚時只需要待在原地,拋出魚竿,等著魚兒上鉤就行了。針對這一想法,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有的學生說:“這與‘守株待兔’的故事一樣,只是巧合罷了?!币灿袑W生產生了新的見解:“魚兒之所以‘上鉤’,是不是需要某些技巧呢?如選擇合適的‘釣點’,掌握‘打窩’的技巧?!痹趯W習寓言故事的過程中,通過聯(lián)系生活情境和現象,學生進行思維碰撞,充分打開思路,產生新的理解,提高思維能力。
3. 思辨深讀:知寓言、懂生活,悟生活、證寓言
寓言因其雙重結構性特征而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寓言與生活關聯(lián)極為緊密,讀懂寓言能反哺生活,實踐生活能品悟寓言。因此,在學習寓言時,學生只有做到自主閱讀思索、合作共讀深化思維,才能進入閱讀的高級環(huán)節(jié)——思辨深讀。這種閱讀形式能優(yōu)化高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最終達到“以生活‘證悟’寓言,以寓言反哺生活”的教學目標。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中的《兩小兒辯日》是以孔子的口吻記敘的寓言,不同于中、低年級學習的能讓學生提煉出一個觀點、結論或哲理的寓言故事,在這篇寓言中學生無法斷定兩小兒的觀點誰對誰錯。故事將孔子作為旁觀者,向讀者說明就連聰慧博學的孔子,也不能分辨兩小兒各自的道理。有的學生認為,這篇寓言的論點不成立,人對太陽遠近、大小、冷熱的感覺不能說明日地距離變化。但也有學生反駁,古人缺乏宇宙科學知識,無法分辨兩小兒的理論十分正常,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去苛責古人。教師鼓勵兩種思考結論的碰撞,并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在自己生活周圍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在論證一件事時,因為有不同的理由,所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有學生很快就聯(lián)想到生活中坐車時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我們坐在車上看窗外的景物時,發(fā)現景物都在不斷后退,但是抬頭看月亮時,卻發(fā)現無論車開多快,月亮總是“跟著”,于是就得出了“人走月亮也跟著走”的結論。圍繞這一論點,其他學生紛紛展開討論,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并給出了自己的理由。這樣的思辨形式非常有趣,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加深了學生對寓言故事的思辨,為知寓言、懂生活,悟生活、證寓言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索過程,是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四、結束語
寓言故事的主題包羅萬象,這些故事取自生活、反哺生活,是前人生活智慧和經驗的總結,也是指導后人生活實踐的文學工具。小學語文教材選編寓言故事,目的是發(fā)揮寓言的教學價值,幫助學生通過寓言故事來感悟生活,逐漸形成思辨閱讀意識。學生經歷自主閱讀、合作共讀、思辨深度的過程,能夠提高思辨能力,反哺實際生活。
參考文獻:
[1]韓依依,韓雄飛.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寓言教學策略研究[J]. 文學教育(下),2023(6):51-55.
[2]姚蘇平. 所羅門的瓶子:寓言的旅行與兒童的接受:《快樂讀書吧》解讀之三[J].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3(5):5-13.
[3]金小娟. 引導法在小學語文寓言故事教學中的應用[J]. 小學生(中旬刊),2023(4):13-15.
[4]黃亞倩. 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困境與優(yōu)化策略探析[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3(8):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