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豐富教學資源的必然選擇。本文通過探討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融入問題,分析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現實狀態(tài),提出了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教學的途徑和方法,以更好解決課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揭示黨的重要會議精神與思政課程相融合的實際效果。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能夠在過程中提高學生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認同,并對國家認同感、自豪感、幸福感的提升產生積極影響,引導學生更好地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讓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走進課堂、融進教材、裝進頭腦、記在心間。
[關鍵詞]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7.011
教育事關百年發(fā)展大計,是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首要思政課程,其教學內容和方法一直備受關注。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的發(fā)展需求,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成果,被納入了教育領域的研究范疇,但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如何更好地契合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契合程度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一、課程現狀問題
(一)傳統(tǒng)式教學模式難以吸引學生興趣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現有很多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但仍離不開傳統(tǒng)式教學這一主要模式,即傳統(tǒng)教室為空間,教師為課堂主體進行授課,學生被動聽課。在當前網絡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學生的個性、差異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十分突出,敢于接觸新事物,善于接納新事物,更希望通過具體的案例或實際問題來學習和理解生活中的原則和規(guī)范。而現行的教學模式就顯得相對陳舊,難以適應當代學生追求新鮮感、渴望汲取新知識的強烈要求,出現課堂教學無法完全滿足學生需求的情況,無法吸引學生興趣,致使學生對這門課的理解和認同度不高,進而影響課程的教學實效。
(二)灌輸式教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共鳴
理論性的課程在教授過程中,教師往往容易陷入灌輸式教育陷阱,教學方式普遍是以大量的理論知識伴以說教的方式向學生講授傳遞,甚至存在著課程“滿堂灌”的現象。也正因為課程本身的特征,教師容易出現把整個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案過程的誤區(qū),而非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違背了教育初衷。
雖然大學生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態(tài)度積極,且總體認知水平較高,但涉及到具體的精神內涵時明顯還掌握不夠,因此對一些知識點沒有回應,難以引起共鳴;同時在這種教學方式下難以深入思考,所學知識和自身實踐相結合的程度較弱。。灌輸式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師的教,主要突出以教為中心的目標,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腳步去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從而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分離式課堂氛圍難以激發(fā)學生認同
思政課堂最好的效果莫過于師生一體探討知識,但當前課堂中明顯存在分離式的氛圍形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表現為教師與學生的分離。在課堂中,教師心無旁騖地講,學生中不少人卻似聽非聽,,兩者仿佛身處不同空間,課堂氛圍難以達到師生同頻,自然也難以激發(fā)學生對授課教師和課程的深度認同,無法形成從知識體系到信仰體系的轉化[1]。
另一方面表現為在教學中缺乏與黨和國家政策方針認識理解上的的更高契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高校大學生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不僅需要教材知識,更需要結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既讓學生深入了解國家大事,也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現行教學中更多為理論以及一些案例的講授和探究,在與黨的重要會議精神及路線方針政策的結合上還有欠缺,這就會導致學生對黨的重要會議精神和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力不強和認識程度不高。
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意義
(一)夯實理論基礎,提升學生素養(yǎng)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融入對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實施效果及影響,這一實施效果不僅體現在學生對黨的重要會議精神和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認同上,還體現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上。當前國際上與社會中紛繁復雜的思潮席卷而至,容易對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學生產生較大影響,通過多種方式將黨的重要會議精神及路線方針政策融入課堂,使學生的認知和認同得到了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和歷史經驗的知識的理解和共情程度也有所提高。這表明將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一項值得推廣和深入研究的重要教育實踐。
(二)明晰學理闡釋,增強教學實效
十九屆六中全會報告是思政課堂的重要內容,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也是當前的一項重大任務。思政課堂作為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場所,在課程中融入全會精神這一時代主題內容,既緊密結合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與青年學生的思想實際,也豐富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發(fā)揮了思政課堂作為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既增強了學理闡釋的需要,也增強育人實效的需要。在學習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理解和感知,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讓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和民族復興目標,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三)探索契合關鍵,提供理論實踐指導
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教學資源,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與實踐指導。通過探索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契合點,緊扣大學生的需求,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體驗,充分開展理論與實踐的教學,分析全會精神融入教學的實施效果,更好地探究出將黨的重要會議精神融入課堂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優(yōu)勢和不足之處;將會議精神的學習宣傳全方位融入課堂,并為今后課程的理論實踐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進而也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三、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路徑
(一)內容整合
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前提是對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進行深入研究和梳理,明確其核心內容,在準確認識課程使命基礎上找準融入側重點,將其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整合,將全會精神有機地融入課程中,引導學生加深對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認知認同[2]。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相關的內容,講清楚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報告中蘊含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通過講解和討論,讓學生了解和理解黨的重要決策和指導思想,并將其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相結合,例如在教授公民道德方面的內容時,可以引用黨的重要會議精神中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教授公民理想信念時,可以引用黨的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和歷史經驗,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增強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二)案例分析
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講深講透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讓學生深入領會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道理與內在價值。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將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到教學中,將講述黨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成就中,深入闡釋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相關的實際案例,重點解析案例中的道德問題和法治問題,并引導學生從黨的重要會議精神和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通過案例分析,以小事件說明大道理,以小事例引證大情懷,解讀黨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講透黨的理論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講透國家民族的發(fā)展都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學生由此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應用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自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三)實踐探索
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講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以增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參與度,以加深學生對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認知與踐行的自覺性。價值觀的影響必須要融入到社會生活中,讓人們在實踐中去感知、去領悟,才能真正發(fā)揮其作用。有效推進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保證會議精神對學生影響長效性,不能僅停留在口頭宣傳上與書本內容中,而應該走進實踐教學里;要在深入研究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融入方法的選擇,力求使其從理論變?yōu)楝F實、從說法變?yōu)樽龇?,將文件上的內容、書本上的知識變得形象化和具體化,成為學生可感知、能習得的實踐活動。
實踐形式的體現要注重在“落實”上下功夫,要貼近實際、注重實效、更好參與,可結合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參觀黨史館、法治教育基地等地,讓他們親身感受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實踐成果;組織學生開展校園主題活動,讓他們在濃郁環(huán)境氛圍中加深會議精神的認知,切實體驗到黨的重要會議精神對對思政課、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
四、結語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提供了豐富知識寶庫和有益實踐經驗的借鑒。將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強化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政課程教學的現實力度,實現全會精神和思政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學生對黨的重要會議精神的理解以及對思想道德和法治課程的認可,堅定政治立場,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的責任感,進而對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將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相融合,抓好課程建設,提升教學效果,深耕鑄魂育人。[3]
參考文獻:
[1]劉凱.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論課的思考與對策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9(2):79-82.
[2]余緒鵬,劉念.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探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3,32(9):69-76.
[3]白海燕,付聰.《決議》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邏輯進路[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5):35-37.
基金項目:校級一般項目,項目名稱: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研究(項目編號:jg2245)
作者簡介:任慧(1993.1-),女,漢族,河南登封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