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引領學生從多維時空、縱深視域認識世界、激活思維、深化理解的認知過程,其在初中生認知發(fā)展的旅途中,始終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而注重課內外閱讀的科學整合,為學生在內涵豐富且外延寬泛的課內外閱讀資源、素材等刺激下發(fā)展語文閱讀理解能力、關鍵思維品質等奠定了基礎,既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切實關注的重點,又是助推塑造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堅實保證?;诖?,教師應以深入探析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思路、策略、模式,以此為著力點,本著“立足課內,拓展課外”的導向,切實強化對豐富課內外閱讀引領途徑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為學生在課內掌握主要閱讀方法、在課外進行廣泛涉獵而拓寬渠道,使課內外閱讀的有機整合,更好作用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深層次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整合思路;語文素養(yǎng)
在初中生語文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過程中,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缺一不可,且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中,課內閱讀是夯實基礎、掌握方法、增強素養(yǎng)的載體,而課外閱讀,則是拓寬視野、豐富體驗、廣泛涉獵的鋪墊。實現課內與課外閱讀的有機整合,能助力學生在靈活運用不同閱讀方法的基礎上開展自主閱讀、踴躍嘗試、深度探究、品鑒感知,這既是豐富學生知識儲備量、擴充學生閱讀量的有力支撐,又是增強閱讀之感染力、生命力的必然選擇。
基于此,教師在落實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指導時,應以適度、合理、精準整合課內外閱讀為依托,靈活借助多種途徑、多樣手段細化與革新課內外閱讀指導策略,讓學生在教師的適度引領以及自身主動探究中,逐步增強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切實發(fā)展語文綜合素養(yǎng),且使閱讀教學的外延、范疇得以深層次拓展。
一、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整合的理論依據
在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的過程,其對學生視域拓寬、體驗豐富、認知發(fā)展均具有意義,教師應注重對課內外閱讀的整合,為學生在課內閱讀中掌握方法與技巧,在課外閱讀中進行感知與探究而奠基。其從高點站位出發(fā),既詮釋了實現課內外閱讀整合的重要性,又為閱讀教學之定位、導向轉變,以及全新閱讀模式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參考。由此可見,確保課內外閱讀的深度整合,既是踐行新課標思想與理念的現實需要,又是助推學生認知發(fā)展的有力支撐。
二、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整合的價值與意義
在課內外閱讀的雙重驅動下,學生參與閱讀的方式、途徑自會無限拓展,這勢必更利于閱讀教學之外延拓展、內涵升華,且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理解能力,進而達到更好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育人目標。
(一)有助于閱讀教學著力點的遷移
傳統(tǒng)初中語文閱讀指導中,往往將課內閱讀作為重點,而對課外閱讀,則不夠重視。這種僅局限于教材、課內的閱讀導向,勢必不利于拓展學生的閱讀視域和豐富閱讀體驗。而在課內外閱讀整合的驅動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著力點也會發(fā)生進一步傾斜、偏移,這勢必更利于拓寬閱讀教學之范疇,同時更利于構建全新閱讀生態(tài),以及打造多維閱讀模式,以確保閱讀實施方式的多元化、閱讀開展策略的針對性,且會為新課標思想、理念的踐行而奠基。
(二)有助于學生語文認知力的增強
初中生閱讀量、思維力、理解力的發(fā)展,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通過課內外閱讀的深度整合,教師會為學生靈活借助多種途徑自主閱讀、深入閱讀而搭建平臺,這必然會為學生結合教師指引自行選取不同讀物、參考不同文本進行閱讀而奠基,以確保學生閱讀興趣的進一步激發(fā)、良好習慣的深層次養(yǎng)成。進而為學生提供更多廣泛涉獵、主動積累、深度品鑒的機會,這也是發(fā)展學生語文認知能力的核心保證。
三、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整合的基本原則
在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整合實踐中,教師必須以學情為參考,在切實明確課內外整合之定位、導向的基礎上,對學生提供適度指引,以確保閱讀實效,讓其更好地作用于塑造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
(一)兼顧學情原則
不論是課內閱讀指導、還是課外閱讀引導,均應以深入剖析學情為切入點,為閱讀定位、導向確立提供支持,使所選用課內外閱讀資源、素材等,無限貼近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guī)律,且更好地作用于學生閱讀量的擴充、理解力的增強、思維力的發(fā)展,從而確保整合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二)適度引導原則
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整合中,學生始終是主體。因此,教師應充分扮演好引導者、組織者、幫扶者角色。在課內閱讀中加強對方法、技巧的指導,而在課外閱讀中,則需做好對相關讀物、文本、作品的推薦。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感知課內外閱讀整合之重要性,且逐步提升自身閱讀理解能力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三)循序漸進原則
教師必須認識到:初中生課內外閱讀意識、能力、素質等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且在指導過程中,應確立遞進式、層次性的閱讀計劃與方案,在征得學生認可的前提下,適度拓展課外閱讀之范疇、領域,以此來促進學生科學選用多種途徑開展課內外閱讀,且為課內外閱讀的整合而奠基助力。
四、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整合思路
教師通過對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來豐富學生體驗、拓寬學生視域,不僅是重構全新閱讀生態(tài)的現實需要,而且更有利于閱讀教學之延展性、生命力的彰顯。因此,教師在落實課內外閱讀的整合思路探究時,應從深入分析學生閱讀現狀切入,在充分借助教材閱讀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找尋課內外閱讀的契合點、銜接點、關聯點,為學生在多層面閱讀、多維度涉獵、多視角積累而搭建平臺、提供支持。以通過課內外閱讀的驅動與引領,為學生擴充知識儲備、發(fā)展閱讀能力、增強語文素養(yǎng)而助力,從而實現對初中語文全新閱讀模式的深層次構建。
(一)在課內外延伸拓展中豐富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興趣
在落實課內閱讀指導中,教師適度滲透一些課外讀物、作品中的經典片段、關鍵素材進行閱讀導入,落實閱讀指導,勢必更易激發(fā)學生的課內閱讀興趣,且對學生涉獵、積累一些有價值的課外語文素材也具有積極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內閱讀指導時,應本著“立足課內,立足教材”的導向,在切實優(yōu)化導入設計、細化閱讀策略的過程中,加強對關鍵閱讀方法、技巧的指導與點撥,讓學生在精準、科學、豐富的課內閱讀時空內,靈活選用多種方式開展自讀、精讀、細讀、泛讀、略讀,逐步夯實閱讀基礎、不斷豐富閱讀體驗。
同時,對所選用的課外素材,教師應深度研判、深入剖析,以確保其在內容上、主題上、思想上與教材課文、學生認知實際深度契合,調動學生課內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而在豐富課內閱讀資源的刺激下,課內閱讀指導的形式也會更加豐富,這也是激發(fā)學生課內閱讀興趣,且提升閱讀教學實效的有力支撐。
例如,在《藤野先生》的閱讀導入時,教師可以依托《師說》中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一句進行閱讀導入,并讓學生分享在學習旅途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師,以及發(fā)生在彼此間的經典事例,以此來優(yōu)化課內閱讀導入設計,激發(fā)學生的課內閱讀興趣。并且在課內閱讀指導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引領學生結合課文主要片段、關鍵內容、重點語句等開展自讀、泛讀、細讀,為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技巧與方法,并將其靈活運用至課外閱讀實踐而提供鋪墊,使課內閱讀成為開啟課外閱讀的有力支撐與重要依托。
(二)在課內外資源整合中拓展教學領域,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是與作者對話、文本對話的重要認知過程,落實對豐富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勢必對學生思維品質升華、理解能力提升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指導時,應以切實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為核心,就育人導向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對課內閱讀資源的解讀、品鑒、賞析,衍生出諸多與之相關的課外素材,使閱讀的范疇得以無限拓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在充分整合課內外閱讀資源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思想、情感、認知等進行洗禮與浸潤,以實現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深度銜接,為學生精準把握同一作者、同一主題下的不同文本之內涵、主旨而奠基,提升閱讀的吸引力與豐富性。
例如,在《濟南的冬天》的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分析作者描寫“濟南的冬天”時的切入點、著力點、側重點等入手,讓學生在品味課文意境之美、語言之美、情感之美中獲得認知蛻變,進而提升其理解能力。而在完成對課文的講解、分析后,教師可以順勢引入老舍的《四世同堂》等同類作品,讓學生自行確立課外閱讀計劃,且針對性開展對老舍同類作品的閱讀,使學生的認知視域得以無限拓展;或向學生推薦若干與老舍同時代的其他作家的經典作品,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增加其閱讀量。
又如,在完成對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后,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在課外自讀魯迅的《朝花夕拾》或其他作品,讓學生在不同的作品中深入了解魯迅的童年趣事、寫作風格、作品特點等,拓寬閱讀領域,擴充學生知識儲備。
(三)在課內外閱讀活動中革新教學路徑,培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在充分借鑒課內閱讀素材的基礎上,設計閱讀活動,為學生在活動中的感知、體驗、探究創(chuàng)設條件,是培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語文認知能力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內外閱讀整合實踐時,除了抓好對一些內涵豐富的課外讀物的推介、課外名著的推選外,更應加強對趣味性課外閱讀活動的構建。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研討交流、寫作實踐、情境演講、心得分享等實踐中,萌生對課外閱讀的無限熱愛,以達到于潛移默化中培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育人目標。
例如,在詩作《送元二使安西》的課內品鑒中,教師可以以《南浦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詩詞為依托,指引學生在對比分析中體味同為“送別”之作,因語言風格、意象選用、傾注情感之差異,不同作品在表達、抒發(fā)“離愁別緒”時的異同,增強學生的語文品鑒能力,以及人文素養(yǎng)。
又如,在《皇帝的新裝》教學后,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安徒生童話集閱讀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外自選閱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且就閱讀所獲、所思、所感在課內進行分享交流,以此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再如,在閱讀《女媧造人》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山海經》等書籍,在其中洞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風采與韻味?;蜃寣W生將《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海》等故事與西方神話中的亞當夏娃的傳說、泰坦神族、睡神、天神等進行比較,提煉出自己的認識與看法,且以“中西方神話的共性和不同”為主題,完成課外閱讀后的寫作訓練,使課內外閱讀引領下的課外創(chuàng)作,更好作用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塑造,為課內外閱讀的整合向多維時空輻射而拓寬渠道。
總之,正如著名教育家呂叔湘所說: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而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機整合、深度銜接,則既是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的有力支撐,更是拓寬閱讀外延的必然選擇。學生在課內自主、深入掌握一些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的基礎上,將其運用至課外閱讀領域,不僅會獲得認知視域的拓展、知識儲備的擴充、理解能力的升華,又是確保其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以深度塑造的關鍵保證。可以說,“立足課內”是確保學生閱讀基礎夯實的必然選擇,而“拓展課外”又是助推學生語文素養(yǎng)深度發(fā)展的有力支撐。因此,教師在探索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整合思路時,應以教材、學情等為參考,在精選閱讀素材、活用豐富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閱讀需要,在課內抓好方法指導,在課外強化深度引領,為學生從多領域、多視角開展對不同文本、各類作品的解析與品鑒、體味與感知而搭建平臺,使所組織的課內外閱讀活動、所整合的課內外閱讀資源等,無限契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需要,且讓其更好作用于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深層次、全方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林曉怡. 立足課內拓展課外: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整合思路探索[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1):111-112.
[2] 許志博. 基于群文閱讀的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整合研究[J]. 家長,2021(27):94-95.
[3] 周秀華. 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J]. 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1):67-68.
[4] 唐?。?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整合的有效策略初探[J]. 新課程導學,2018(33):54.
[5] 劉艷紅. 立足課內拓展課外: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整合[J]. 中學語文,2017(30):22-23.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