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技術在學校的心理健康學科教育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可以應用人工智能對學生進行心理評估、心理咨詢、心理調適、心理干預。人工智能使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個性化、智能化、高效化。人工智能可以讓學生的心理不斷地走向健康、和諧、潤澤。
[關鍵詞]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育
初中生是學生心理完善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作為教師,要充分應用初中心理健康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緩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效能、品質,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充分發(fā)揮人工智能的育人功能,彰顯人工智能的育人價值。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展開心理評估、心理咨詢、心理疏導、心理調適、心理干預等相關活動。人工智能讓教師能夠更科學、更合理、更優(yōu)化地改善學生的心理機能,為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
一、應用人工智能對學生進行心理評估
心理評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沒有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科學、合理、恰當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容易“不足”或“過度”。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狀態(tài)進行評估,教師才能采用更為有效的方法、措施、策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評估,能有效區(qū)分出初中生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等高風險或中風險、低風險等。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從網絡上根據大數據搜尋相關信息,以便設計、制作心理健康評估量表。教學匯總,一方面教師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心理健康量表,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性的心理健康評估;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知識等,自主研發(fā)、設計相關的心理健康評估量表。一般來說,心理評估量表都是以問題的形成呈現,讓學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作答。心理健康量表一般可以分為一到五表示時間級別等。如“你是否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受到勞累?”“你是否經常感到緊張?”等。這樣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快速地從“幾乎沒有”到“所有時間”進行應答,或者就“輕重視角”加以回答,如“沒有”“輕度”“中度”“偏重”“嚴重”等。通過分析學生的應答,根據量表的科學評分細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分析。這樣的一種應人工智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進行科學評價的方法、策略,不僅能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同時也能促進教師對學生的認知。作為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不斷改進心理健康評價量表的細則、評分標準等,從而讓心理評估更科學、更精準、更合理等。
應用人工智能對學生的心理咨詢服務,不僅能對學生的心理咨詢進行近程服務,同時還能對學生的心理咨詢進行遠程服務。如,初中生在線、慕課、智慧教育平臺、家校通等各種公共平臺。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同時,還可以充分借助平臺,用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視頻、課程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常態(tài)教育。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用人工智能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評估,較之傳統(tǒng)的通過學生的行為表現來進行的評估更為準確。應用人工智能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評估,就是要讓教師引導學生直面自我的心理,揭示自我的心理、敞亮自我的心理,從而讓教師更為有效、精確、科學合理地觸摸到學生的心理,有針對性、實效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應用人工智能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將學生置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性地位。所謂“心理咨詢”,就是指“存在心理障礙、困惑或問題,需要幫助、支持、治療、指導而積極尋找解決心理問題的辦法、方法的過程”。心理咨詢是一種積極主動地發(fā)問、探求的過程。通過心理咨詢,學生能自我認識心理問題、障礙、困惑,并能在心理健康專業(yè)教師的指引下,有效地進行自我心理認識、疏導的一個過程。應用人工智能,引導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能為學生設計、研發(fā)最佳的心理優(yōu)化方案、心理疏導方案、心理診療方案等。
人工智能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本質上是充分利用大數據對學生咨詢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研判。相比較于人的主觀分析,大數據分析更為客觀、更為精準、更為有效。針對學生的心理咨詢問題,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能研判出學生的心理傾向、心理特征、心理偏好、心理偏執(zhí)等。同時,應用人工智能可以對學生的心理咨詢問題展開個別化、個性化的指導。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咨詢,并獲得來自人工智能的基于大數據的心理咨詢答復。作為教師,要強化人工智能的供給,豐富人工智能心理咨詢的資源、素材等。借助人工智能,能讓學生在不暴露自己心理隱私的情況下,對自我的心理展開認識、糾正。這樣的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咨詢,能讓學生避免咨詢時的尷尬、能消除學生咨詢的顧慮。在教學中,還可以借助人工智能來打造心理咨詢平臺,構建心理咨詢論壇,豐富心理咨詢的社交媒體等,從而讓學生的心理咨詢真正超越時空、擺脫時空的限制。如,筆者在教學中,借助于AI大數據模型,引導學生自我發(fā)問,讓學生與AI數據大模型聊天,從而讓學生的心理問題、情緒等得到充分的宣泄,讓AI數據大模型去解答學生的問題,去按摩學生的心理,讓學生的心理咨詢得到有效的、私密的答復。人工智能的介入,提升了學生心理咨詢的效能,讓學生的心理咨詢具有泛在性、私密性、針對性等。
人工智能是學生心理咨詢的重要利器。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還可以引入智能機器人、虛擬治療師等技術。相比較于人工心理咨詢,人工智能心理咨詢具有低成本性、可定制化、無障礙性、即時性等特質,而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咨詢需求、訴求。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疏導、認知矯治等??梢赃@樣說,人工智能給學生的心理咨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能使學生的心理更加健康、心理機能更加完善。
三、應用人工智能對學生進行心理調適
心理疏導、心理調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實踐活動。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心理障礙、心理困惑等是明顯的,而心理問題等應當是較輕的,往往都處于萌芽狀態(tài)。作為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按摩、疏導、調適等,從而讓學生的心理更健康、更完善、更和諧、更豐盈、更潤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用人工智能提升對學生的心理疏導、調適的效能。
應用人工智能進行心理按摩、疏導、調適等,能擴展其邊界、提升其效能。作為教師,要積極開展在線心理輔導,如開辟校園廣播熱線、校園電話、校園電子郵件輔導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微信、釘釘、QQ等,與學生“一對一”的互動、對話、交往。伴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的發(fā)展,教師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技術越來越豐富。作為教師,還可以開辟心理健康輔導網站、心理健康輔導平臺、心理健康輔導小程序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讓學生的心理不斷地走向健康、走向完善。在心理健康輔導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在線小游戲、在線心理測試等活動,來促進學生彼此之間的互動。尤其是,教師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簡稱 VR)、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等,將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巧妙地融合,從而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將多媒體、三維建模、實時跟蹤及注冊、智能交互與傳感等融為一體,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擬真性、仿真性、傳真性、逼真性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獲得多維的感知。一方面讓學生的心理更健康、更和諧;另一方面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心理問題端倪、心理障礙源頭、心理困惑成因等,并由此采用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方式、策略,幫助學生解決自身的心理障礙、困惑與問題。
應用人工智能對學生進行心理調適,關鍵是要借助于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時候相比較于學生根據計算機的編碼、指令等進行被動應答,就顯得比較機械。因此,有時候人工智能設備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完全代替人與人面對面的情感互動與交流。這樣一種面對面的情感互動與交流,更充滿著一種關愛、溫度,更能傳遞一種關愛之情、包容之情等。但是,隨著人工智能設備越來越先進,很多具有面對面互動的有情感的人工智能設備已經誕生。作為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進一些高階的人工智能設備,如高智能機器人等,可以與學生面對面地展開日常的互動、交流。因為這樣的一種人工智能設備即機器人能結合人的言語反映、面部表情、語調等來評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狀態(tài),以及抑郁、焦慮、創(chuàng)傷后的應激障礙等,通過智能設備機器人等都有所反映。通過人工智能,能優(yōu)化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疏導、調適、矯治等。
四、應用人工智能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相比較于心理疏導、調適,心理干預是當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障礙、問題時的一種措施。心理干預較之于心理疏導、調適應當更為果斷、及時。心理干預的對象,往往是心理問題要朝心理疾病方向發(fā)展。心理干預就是要將學生的心理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讓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再擴大、惡化。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過程中,教師同樣要應用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術。在心理干預前,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了解學生的心理輔導需求等。
心理干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心理分析療法、心理動力療法、精神分析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暗示療法、支持療法、森田療法等。不同的療法,針對的是不同的心理疾病傾向。如,“強迫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很多學生都有一種強迫癥的心理傾向。為此,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就可以采用認知行為療法,主要包括阻止思維、防止暴露反應等。當一個具有強迫癥傾向的人反復出現強迫思維、出現強迫癥狀并持續(xù)存在時,教師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有效轉移病人的注意力或對病人實施外部控制,如設置鬧鐘等方法,來阻止病人強迫思維的發(fā)生,同時輔之以相關的放松訓練,從而減輕強迫癥患者的焦慮。如,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應用程序、可穿戴技術等對學生的情緒進行追蹤、對學生的壓力進行疏導、對學生的身心進行冥想放松訓練等。通過多管齊下,能讓學生逐步消解強迫癥,這樣的一種逐步消解方式,在心理學上也稱之為“逐步脫敏法”“系統(tǒng)脫敏法”。借助于人工智能化的設備、工具,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管理、調適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時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水平等提供即時反饋和個性化建議,讓學生的心理不斷走向健康,形成健康狀態(tài)。值得注意的時,在對學生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心理干預的時候,必須遵循保密原則。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保密就是對人格的尊重。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時不能做違反倫理和道德的事情。要讓人工智能對學生的心理干預合法、合規(guī)、合理、合情。為此,不僅要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同時還要反思這種干預內容、干預方式、干預措施與策略是否符合道德倫理等。這樣的一種反思心理干預的過程,筆者將之稱為“元干預”,即干預的元認知、元行為。這是人工智能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使命、責任。
人工智能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一把“鑰匙”。借助人工智能設備,能使學生看不見的認知、思維等可視化、外顯化。作為教師,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引進、開發(fā)人工智能技術,讓人工智能技術與對學生的心理干預,讓人工智能與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技術整合、融合,并且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積極、主動、及時地介入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之中,從而既充分發(fā)揮人工智能的心理輔導功能,同時也充分發(fā)揮心理輔導的育人功能。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優(yōu)化賦能,用人工智能對學生的心理疾病傾向進行有效干預,能有效引導學生的心理朝向健康、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人工智能技術在學校的心理健康學科教育中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應用。作為教師,要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并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讓人工智能和心理健康課程為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服務。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實際,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健康水平等,在人工智能的輔助、推動下大膽地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實驗。通過心理健康實驗,緩解學生的心理健康障礙、困惑,消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讓學生的心理不斷地走向健康、走向和諧、走向潤澤,這是人工智能輔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參考文獻:
[1]俞國良.數字技術賦能學校心理健康服務[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3,44(1):19-29.
[2]張建武,孔紅菊.虛擬現實技術在實踐實訓教學中 的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10(4):109-112.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