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歷史學科最具特色的要素,是其他核心要素得以達成的必然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應以《中等職業(yè)學校歷史課程標準》為參照,使學生達到規(guī)定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學業(yè)質量水平,從而實現樹立學生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提高學生分析與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實證精神的目標。教材是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主要依托,要依據教材史料的布局和類型進行教學??赏ㄟ^營造合理的歷史教學情境,選擇恰當的歷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互動的歷史教學活動,增強教師的史學素養(yǎng)與教學能力等具體路徑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關鍵詞:中職歷史;史料實證;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4289(2024)07-0064-04
2020年,教育部發(fā)布了新版《中等職業(yè)學校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深入概括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涵蓋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關鍵領域,突出了職業(yè)教育的獨特性。史料實證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五大要素之一,是歷史學科最具特色的要素,也是實現其他素養(yǎng)發(fā)展的關鍵。因此,中職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內涵外延:培育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課標參照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整理、分析、歸納,辨別史料的真?zhèn)危缓笤偻ㄟ^對真實可信史料的運用,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一種態(tài)度與方法。為了確保對歷史正確且客觀的認識,必須高度重視收集史料、整理史料、辨析史料,由此去偽存真以建構或還原歷史。
如何通過學生的表現檢測他們是否具備了史料實證素養(yǎng)?抑或說,判斷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水平有沒有參考標準和依據?這次課程標準最大變化之一,便是制定了學業(yè)質量水平,學生史料實證學業(yè)質量的兩個水平描述如表1所示。
水平1作為史料實證的初級階段,著眼史料信息的提??;而水平2作為史料實證的進階階段,強調史料的運用。兩個階段的水平層次呈現逐次提升態(tài)勢,但又相互銜接,為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指明了方向。從學生學的視角而言,水平層次作了清晰劃分,以利于為他們研習史料時做指南、參考之用,同時,也可以按照不同水平層次對標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水平。從教師教的視角而言,水平層次的劃分,既為史料研習活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也使得教師能夠按照指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傊瑢W業(yè)質量標準及其水平層次劃分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標準化的參考,也能有效保障史料實證素養(yǎng)實施落地。
二、功能價值:培育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目標方向
歷史學研究必須依賴史料,對史料的實證分析構成了歷史學研究的根本。在中職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史料的實證處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樹立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
歷史學研究堅持“實事求是”的理念,高度重視一手資料的價值。傅斯年在其著作中強調,歷史研究應深入挖掘,不遺余力地搜集證據,以確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課程標準較詳細地規(guī)定了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要求:首先,學生要認識到史料作為認識歷史的橋梁,是任何其他事物不可取代的;其次,學生需要掌握識別各類史料的技能,并學習如何搜集史料;再次,學生要形成辨別史料真?zhèn)蔚哪芰Γ⒗斫馐妨献髡叩囊鈭D和目的;最后,學生應能夠從史料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歷史觀點和解釋。因此,在中職歷史教學中加強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
(二)提高學生的分析與學習能力
按照梁啟超的說法,“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者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必須嚴格考證史料、評估史料。中職歷史教學大可不必像史學家一樣將如此專業(yè)且繁雜的史料分析方法用到平常教學活動中,但是教學活動電可以借鑒這種史料分析方法。比如,可以讓學生追問史料為什么是這樣,作者有何意圖或偏見,有哪些地方不可信,如何看待作者的分析視角,等等。只有加強對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的重視程度,才能形成正確認識歷史的基礎,從而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分析與學習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實證精神
歷史的認識過程是通過做實歷史證據,由此基于它而進行歷史解釋的建構,這一過程必然要求史料實證。要將歷史證據做實,離不開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嚴謹的態(tài)度。在夯實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中職歷史課程發(fā)揮著獨特的教學功能。核心素養(yǎng)除了上述的關鍵能力之外,還包括必備品格、正確價值觀念。史料實證旨在求真求實,在史料研習過程求真就是一種必備品格,它要求將史料以科學的態(tài)度、方法來處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和實證精神。
三、主要依托:培育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教材運用
對歷史的敘述、理解、解釋、評判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證據的基礎上。中職歷史教材包含豐富的史料,教師應將教材中的史料作為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重要材料,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用好、用透教材史料。
(一)依據教材史料的布局進行史料教學
中職歷史教材中包含的史料種類繁多,涵蓋了傳統(tǒng)的文獻資料以及圖像資料、實物證據、視覺圖像和口頭敘述等多種形態(tài),分布在導人、正文、輔助欄目、課后探究活動等多個板塊中。中職歷史教材對史料的選擇和布局,不僅清晰地展示了教科書編纂的風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具體實施。在教學中,應重視對于不同類型的史料以及不同板塊史料的充分運用。比如,越來越多圖像史料被選人教材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收集各欄目圖片史料,并選擇最能體現該課講述的歷史時期特點、最能幫助完成教學目標的圖片史料進行史料研習。
(二)依據教材史料的類型掌握運用原則
教材中多樣化的史料形式使歷史信息的呈現更加生動和直觀。要想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就必須掌握各種史料的分析運用方法。文獻史料是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載體,進行分析時要注意作者的個人因素、階級立場、政治因素、時代因素等。實物史料指的是歷史上人類活動所遺留下來的各類物品,如遺跡、遺址、遺物以及出土的文物等,這些實物資料能夠與文獻資料相輔相成,通過對比分析,揭示歷史的真實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補充文獻資料的不足;但這些史料可能只是很小的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歷史的全貌,要仔細觀察其細節(jié)。口述史料指的是通過口頭敘述并被記錄的歷史信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敘述可能與歷史事實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在對這類史料進行分析時,必須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中,以確保解讀的準確性。要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就必須充分挖掘各類型史料,協(xié)助學生構建一種基于歷史事實的分析視角。
四、實施范式:培育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具體路徑
當前部分中職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欠缺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不僅僅是主觀意識的缺乏,還受到當前考試評價模式的客觀束縛,導致部分學生輕視歷史學科的學習。此外,部分歷史教師可能由于自身史學素養(yǎng)不足,在教學中未能充分重視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
(一)營造合理的歷史教學情境
有效地構建教學環(huán)境對于成功授課極為關鍵。歷史情境創(chuàng)設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學過程,鑒于歷史的不可逆性,歷史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相較于其他學科有一定的獨特性。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直接觀察到生動、動態(tài)的歷史場景,教師需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歷史時空中感受歷史,激發(fā)他們的科學想象力。教師要積極運用教材史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體驗式情境,例如,運用輔助欄目中莎草紙文書記載的具有戲劇性歷史故事的文字史料,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史料自導自演歷史小話劇,讓學生在扮演歷史不同角色的過程中,深化知識理解和獲得情感共鳴;在講解古代文物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前使用橡皮泥等材料,親手制作一些文物的模具,比如講解遠古人類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時,可以課前讓學生制作相關的石器;在介紹抗美援朝時,可播放電影《長津湖》,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志愿軍的艱辛,了解那些可愛的人,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要求。
(二)選擇恰當的歷史教學方法
適宜的教學方法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具有顯著作用。歷史學科是一門包含豐富知識點、綜合性較強的科目。歷史知識繁多且復雜,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關注教學的趣味性以及知識講授的專業(yè)性,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便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
課堂教學應以講授法為主要手段。在講授充滿豐富歷史故事情節(jié)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精煉的語言和生動活潑的歷史故事講透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在講課過程中,首先通過提出引人入勝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然后,按照由淺人深的順序,逐步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歷史事實過渡到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最后通過層層深入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了歷史的進程。
在課堂教學中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練習法。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近年來高考中涉及“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真題,作為檢驗學生知識掌握和素養(yǎng)提升的工具。這種做法有助于評估教學效果,收集真實的反饋,進而優(yōu)化“史料實證”的教學方法。
在課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采用研究法,圍繞特定主題,遵循“史料實證”教學的步驟,開展自主研究性學習。這將幫助學生從理論學習轉向實踐經驗的積累,實現從間接學習到直接體驗的轉變。激勵學生主動搜集相關史料,既讓學生理解何為史料,也讓學生能夠將其分類,了解各自的特點;同時,向學生傳授搜集和應用史料的基本準則和技巧,以及如何綜合利用史料進行歷史研究的方法和其價值。再如,可以引導學生參觀博物館、探訪歷史遺址等研學旅行,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歷史。通過這種方法,深化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新互動的歷史教學活動
隨著“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中職歷史教育正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以素養(yǎng)為本位逐漸取代知識本位,日常教學就是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職歷史教師要想在這個改變過程中實現華麗轉身,就必須重新確立“新的教學觀”。教師應當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適時創(chuàng)新設計教學課堂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和效果。例如,課堂增加“案例分析”環(huán)節(jié),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或人物,小組合作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透過史料去理解歷史的復雜性和多維性?!皻v史小論文撰寫”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整合史料學習內容與自己的歷史觀點撰寫歷史小論文,鍛煉他們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以及獨立思考、學術表達能力。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有目的地挑選與教學的重點、難點相契合的史料,致力于提升史料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并幫助他們在新情景、新問題中遷移這種能力,以解決問題,同時電是為了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這包括培養(yǎng)學生從歷史資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并能夠以科學、準確和合理的方式進行解讀的能力。比如講解“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這一教學重點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它,教師可向學生展示杯酒釋兵權的史料,然后拋出問題“宋太祖為什么要這么做”,引導學生運用史料中獲取的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問題答案,即“為了解決唐末五代地方割據的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歷史史實有了更深層次的掌握,同時也提升了他們對史料的解讀技巧。
(四)增強教師的史學素養(yǎng)與教學能力
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其本意就是讓老師超越學科理解基礎教育的本質,無論是教學內容設計還是教學方法設計都應該針對核心素養(yǎng)這些目標。培養(yǎng)中職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隱含了一個前提,即中職歷史教師得先具備史料實證素養(yǎng)。因此,教師想要提升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史料實證能力。除了掌握基礎的教學理論和專業(yè)知識,教師還應當深化自己的史學修養(yǎng),廣泛閱讀歷史文獻,學習史學理論,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在史料實證方面的素養(yǎng)提升。同時,教師應有效運用現代教學工具,充分利用自媒體時代提供的技術和平臺資源。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豐富歷史資料來源,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還能使師生接觸到更廣泛、更翔實的歷史數據。更為關鍵的是,技術手段的融入能夠顯著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為教學帶來創(chuàng)新和活力。因此,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借助數字時代的技術優(yōu)勢,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的資源分享特性,深入挖掘并利用那些融合了技術元素的史料,以發(fā)掘其深層含義和價值。同時,教師們還應積極利用技術所提供的互動特性,開展基于網絡的混合式學習模式,這將有助于推動學生進行以問題為中心的史料探究,同時電為教師實施專題化、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提供支持。
(作者單位:四川省閬中師范學校,四川,南充637400;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成都6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