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大學生的幸福觀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和多重價值觀的影響,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幸福觀,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十分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內(nèi)容。通過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在對幸福的認知、評價預期、獲取手段等方面總體上是科學的,但也存在部分學生對未來沒有信心、挫敗感加深等諸多問題。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對當代大學生消極幸福觀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探索了幸福觀教育的生活化路徑,進而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幸福觀給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 幸福觀;幸福觀教育;生活化路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北京經(jīng)濟管理職業(yè)學院一般課題“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實現(xiàn)路徑研究”(21YBC04)
[作者簡介] 趙 林(1975—),男,安徽蒙城人,碩士,北京經(jīng)濟管理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28-0177-04 [收稿日期] 2023-11-20
引言
幸福是人們在為理想奮斗的過程中或在人生目的得以實現(xiàn)時而產(chǎn)生的一種愿望得到滿足的主觀心理體驗,追求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幾乎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動力。幸福觀是指人們對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求幸福等問題的總的看法和基本的觀點。幸福觀既是在幸福心理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又對幸福心理活動過程具有支配、控制的作用。幸福觀有積極和消極之分,一個具有積極幸福觀的人總是能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在生活中能夠體驗到較多的愉快情感,擁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消極的幸福觀對于人的人生道路選擇、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都會產(chǎn)生誤導作用,對于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也會產(chǎn)生消極的負面影響。人的幸福觀是可以進行引導和教育的,幸福觀教育能夠使廣大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追求自己的幸福,能夠確保學生的奮斗和追求符合時代潮流,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需求[1]。因此,探索、研究當代大學生幸福觀特點,并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幸福的含義,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幸福觀,不僅有助于大學生科學合理地處理和對待人生中的各種問題,而且可以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對大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當代大學生幸福觀現(xiàn)狀
(一)對幸福的認知
雖然大學生對幸福的認知主流是積極的,但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有部分大學生對幸福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誤區(qū),主要體現(xiàn)在他們對幸福完整含義的把握上,在對待集體幸福與個人幸福、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關系的認識上,以及對人生幸福意義的理解上等方面存在錯誤認知。這說明,大多數(shù)調(diào)查對象能夠自覺地用道德標準來衡量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但尚未具有將追求美好的道德理想與幸福相結合的意識,沒有認識到道德修養(yǎng)對人生幸福的重要意義。
(二)對幸福的評價和預期
在調(diào)查中,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但也顯示,大學生在對幸福的評價和預期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少部分學生對幸福的評價和預期把握不準。對幸福的感知能力低下,幸福感不強,甚至缺少幸福感。二是一些學生對未來幸福的期望值較低。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未來的幸福缺乏信心,這可能與他們自身的性格特質、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他們在追求幸福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等綜合因素息息相關。
二、當代大學生消極幸福觀形成原因分析
(一)客觀因素
1.重功利的社會環(huán)境。市場經(jīng)濟的競爭性對大學生幸福觀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對生活、學習和健康成長產(chǎn)生了一定負面作用[2]。此外,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都會使學生走進誤區(qū),形成不正確的幸福觀。西方社會思潮也影響著大學生的消極幸福觀的形成,使當代大學生對自身狀態(tài)和現(xiàn)實利益的關注越來越明顯傾向功利。
2.亟須轉換的學校教育價值取向。在各教育活動中存在較明顯的功利化傾向,更多注重學生各類技能或證書的培養(yǎng),忽視了對學生幸福觀的培養(yǎng)和塑造。也因為種種主客觀因素,當前大部分學校沒有對大學生系統(tǒng)地進行幸福觀教育[3],既沒有將幸福觀教育納入教育體系中,也沒有自覺地肩負起對學生進行幸福觀教育的責任。
3.不當?shù)募彝ソ逃?。部分家長一味地追求物質需要而忽視了精神追求,致使有些孩子沒有感受到精神幸福給人帶來的愉悅體驗。部分家庭的溺愛、嬌慣,養(yǎng)成了子女懶惰、依賴性強等不良個性,奮斗和創(chuàng)造意識淡薄[4]。生活在問題家庭中的孩子缺少愛與被愛的幸福感受,容易形成孤僻和冷漠心理,致使他們遠離、誤讀幸福,形成錯誤的幸福觀。
(二)主觀因素
1.學生的文化水平偏低。一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和感受能力會受到其文化水平的制約。在對學生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認為“錢越多越幸?!钡膶W生中,大部分文化課成績比較低,特別是人文知識比較貧乏。學生的文化水平較低使學生不能正確地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
2.學生對幸福的辨別與評價能力較低。學生的辨別與評價能力較強,則會較準確地明辨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正確的幸福觀,調(diào)查和訪談中發(fā)現(xiàn),他們不知如何去評價教師的好壞、不會評價學生的好壞。他們對幸福的錯誤認識也是對于不同幸福觀的認識不清導致的。
3.學生的意志力較低。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就退縮,把難題放在一邊,在生活上遇到難題就找父母??梢?,一些學生意志力薄弱,不能戰(zhàn)勝挫折去獲得幸福,即使幸福就在眼前也認識不到,也享受不到。
三、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生活化路徑
(一)探索學校幸福觀教育生活化
1.學科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挖掘各門學科課程的德育資源,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把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鮮活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連接起來,通過學生的生活化體悟實現(xiàn)理論教化。堅持生活育人原則,依據(jù)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標準教育大學生判別和區(qū)分正確的幸福與不正確的幸福。
2.通過活動滲透幸福觀。寓幸福觀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正確的幸福觀念。實踐活動是使學生體驗和感受幸福,樹立正確幸福觀的最佳途徑,學生通過在活動中努力、創(chuàng)造、奉獻,可以體驗到過程幸福和創(chuàng)造幸福。
3.寓幸福觀教育于校園文化中。要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把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作為培養(yǎng)學生幸福觀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使學校內(nèi)部的各個環(huán)境、各個場所都成為幸福觀教育的陣地。通過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促進學生正確幸福觀的形成。
(二)在社會生活中開展幸福觀教育
1.挖掘社會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加強成年人世界的幸福觀建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幸福觀。加強成人的社會責任意識,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體驗到的幸福生活環(huán)境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全社會形成教育合力,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才能得以順利進行。
2.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學生對社會的了解主要通過大眾傳媒獲得。圖書、報刊、電視和網(wǎng)絡等大眾傳媒在制造精神文化產(chǎn)品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幸福理念等方面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相關教育部門、新聞媒體要共同努力為廣大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為幸福觀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huán)境。
3.開展好社會生活實踐。通過社會生活實踐,發(fā)揮社會各方面的綜合因素,促進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幸福觀教育是多方面、多渠道、多層次的,可以通過與社會相關機構或單位打造立體化合作平臺來促進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如:以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等為載體的幸福觀傳承教育基地;以敬老院、希望工程為陣地,建立大學生幸福觀實踐教育活動基地等。
(三)突出家庭生活在幸福觀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
1.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父母的幸福觀直接影響孩子幸福觀的養(yǎng)成,家長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引導孩子在勞動和創(chuàng)造活動中樹立過程幸福觀和創(chuàng)造幸福觀。
2.家長應提高自身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下習得父母的優(yōu)良作風,對子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積極向上的幸福觀具有積極作用。
3.家長應提高對幸福的認識,形成正確的幸福觀念,認識到進行幸福觀教育是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基礎,懂得如何將這種素質傳遞給孩子,懂得如何正確了解孩子的心理行為,如何因材施教。
四、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實施措施
(一)通過價值引導,使學生樹立精神幸福觀
價值觀引導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價值澄清法。運用價值澄清法通過從四個方面來進行:一是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接受現(xiàn)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二是培養(yǎng)學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良好品德。三是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和反思。鼓勵對自己價值觀的形成原因、形成條件等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反思性思考。四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引導學生將自己慎重選擇的價值觀付諸行動,并要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強化、反思和調(diào)整。價值澄清法不只鼓勵訓練學生的澄清技巧,而且要培養(yǎng)他們深思熟慮地進行自我指導的能力,并使他們把這種能力轉化為行為。
(二)引導學生由價值觀向幸福觀的轉化
價值觀和幸福觀的形成是相伴相生的,但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價值觀形成之后要引導學生由價值觀向幸福觀轉化。就精神幸福觀而言,要通過正確的方法使學生明確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人的精神內(nèi)涵,在于人對社會的精神貢獻。當學生明確了這一點之后,引導學生體驗人的精神內(nèi)涵給自己帶來的精神幸福,體驗人的精神貢獻給自己帶來的幸福感受。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幸福觀
對于幸福觀教育的實踐活動,教師要認真策劃:明確活動的目的,活動目的要符合創(chuàng)造幸福觀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活動內(nèi)容,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符合教學的要求,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幸福[5];確定活動的過程,組織活動的程序,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活動的反饋與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注重把內(nèi)心體驗上升為穩(wěn)定的幸福觀。
(四)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培養(yǎng)德行幸福觀
一個人的道德人格能否使人感到幸福一般來說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自己的道德人格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可,當自己追求的道德人格得到社會的認可時,他就會沿著這個目標去完善,否則,他就選擇其他的道德追求。二是道德人格能否給自己帶來目標滿足,當行為主體按照自己的道德標準去從事某種行動時,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就會去追求這種道德人格的完善。為此,對大學生的德行幸福觀教育,使大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體會道德人格的魅力,或者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矛盾的道德體驗中領悟德行的幸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于幸福觀教育的情境創(chuàng)設,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方面,要與現(xiàn)實相符,與現(xiàn)實相背離的情境會失去教育的信度,會收到相反的教育后果;另一方面,教育情境一定要有德行的矛盾性,要能為學生明辨不同的德行提條件,而且要有利于學生參與其中,成為情境中的一個角色。
(五)進行心理教育,使學生體悟過程幸福
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引導大學生在為理想奮斗的過程中能夠察知、體驗幸福的無處不在,并且能夠在逆境中進取,努力追求幸福。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學生克服不良情緒,體會幸福的感受。個體對幸福的感受是與其不同的情緒,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良好的情緒會對美好的情景產(chǎn)生幸福的感受,不良的情緒則會產(chǎn)生消極的感受,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幸福之前,首先要觀察學生的即時情緒,當學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時,應采取正確的方法調(diào)整學生的情緒。常用的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方法有移情法、發(fā)泄法和升華法,及時調(diào)整學生的情緒,使其不為瑣事而煩心[6]。
2.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促進幸福觀的形成。學生對某一個活動過程是否感到幸福與其對這一活動的興趣有很大聯(lián)系,當他對該活動感興趣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就會感到幸福,否則,他就會感到乏味甚至痛苦。因此,我們對大學生進行過程幸福觀的培育時,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對該活動的興趣,只有當他們對該活動感興趣時,他們才能真正地投入,才能在活動中體會幸福。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方法主要有激勵法和遷移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實現(xiàn)對幸福的追求。幸福的獲取過程是一個追求的過程,對于意志力薄弱的人來說,遇到困難時退縮了,即使幸福就在眼前也無法實現(xiàn),更無法體驗。因此,對幸福的追求要培養(yǎng)頑強的意志力。對于意志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困難讓學生克服,可以用榜樣的作用激勵學生,或指導學生每天做好計劃,并檢查監(jiān)督,抑或是引導學生與周圍同學比較,激發(fā)他們奮力追趕,等等。當學生的意志力有一定的提高后,進而引導他們體會戰(zhàn)勝困難、實現(xiàn)目標的幸福感受。
參考文獻
[1]任小琴.新時代大中小學“幸福觀教育”一體化建設研究[J].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理論學習),2023(2):51-55.
[2]鄧麗君,陽衛(wèi)文.高職學生幸福觀教育現(xiàn)狀及其對策研究[J].經(jīng)濟師,2022(10):212-213+215.
[3]劉志敏,閆玉.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教育對策探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3,44(9):107-111.
[4]張映苗.新時代大學生奮斗幸福觀培育與踐行研究[J].大眾文藝,2022(18):114-116.
[5]韋宇婷.大學生勞動幸福觀教育的三重維度[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4):18-24.
[6]杜文彬.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探索[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23,22(12):110-111.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Happiness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ZHAO Lin
(College of Marxis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100102,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social trends and multiple values, and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How to effe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 research topic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foun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evaluation expectations, and acquisition methods,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and deep frustration among some students. 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negative happiness views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from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s, explores the life oriented path of happiness education, and provides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rect happiness views.
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education on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life oriented pa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