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高考語文試題堅持立德樹人導向,積極落實課程標準精神,深化考試內容改革,在考教銜接的深耕中呈現(xiàn)出命題新趨勢:關注思維品質,讓思辨審美舉足輕重;探索多維整合,讓高階能力強勢顯現(xiàn);突出語言運用,讓建構遷移蔚然成風。教學需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立于高處,涵養(yǎng)清晰、縝密的思維品質;面向寬處,樹立大語用觀,提升高階能力;用于實處,建構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考教銜接;思維品質;多維整合;語言運用
*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高中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SZJ22093,福建教育學院資助)階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開放課題“‘讀思達’視域下中學語文項目化學習的探究”(項目編號:KCA2022001)階段性研究成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研制的學業(yè)質量標準是為“促進教、學、考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核心功能之一為“引導教學”,《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優(yōu)化考試內容,突出立德樹人導向,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因此,“考教銜接”既有扎實的學理依據(jù),又有迫切的現(xiàn)實要求,并積極呼應“雙減”改革。2020年以來,新高考語文試題在考教銜接上持續(xù)深耕,呈現(xiàn)出關注思維、多維整合、語言運用等方面的新趨勢,與統(tǒng)編教材實現(xiàn)潛在關聯(lián)、深度協(xié)同,有效推進課堂改革。鑒于此,本文在“考教銜接”視域下對新高考語文命題新趨勢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啟示。
一、立于高處:關注思維品質,讓思辨審美舉足輕重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人才培養(yǎng)要重視對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教育。[2]新高考語文試題愈發(fā)關注考生思維品質的養(yǎng)成,引導考生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
一方面,提供思辨性閱讀場域,考查邏輯思維能力。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文言文閱讀選用駁論式復合文本,材料一《韓非子》以“孔子肯定趙襄子善賞”為論敵,韓非子對此進行駁論,體現(xiàn)儒家與法家在賞罰思想上的分野,材料二《孔叢子》中孔鮒批駁韓非子的觀點,以事件的先后順序論斷孔子不可能評論身后事。此類復合文本突破傳統(tǒng)意義上同質、印證式的組合方式,為考生提供思辨性閱讀場域,一則與統(tǒng)編教材《拿來主義》《答司馬諫議書》《過秦論》《六國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邏輯的力量”單元等形成緊密關聯(lián),二則關注考生的邏輯思維,倡導質疑論據(jù)的可靠性與充分性,學會用縝密的邏輯鏈條評估文本的觀點。又如2023年全國甲卷作文材料引導考生思考“技術發(fā)展在人與時間的關系中所起的作用”的論述主題,一方面技術加速生活節(jié)奏,同時將便捷、效率塑造為價值準則,另一方面技術讓個體生命喪失閑暇,生活變得機械刻板。寫作過程中,實證與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聯(lián)想與歸納等思辨能力得以考查。此外,2020年全國Ⅲ卷作文“如何為自己畫好像”、2023年新課標Ⅰ卷現(xiàn)代文閱讀Ⅰ《后真相時代》、全國乙卷作文“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等選材均富含思辨色彩。由此,考生面對思辨性材料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思維展開的過程。
另一方面,重視閱讀審美鑒賞,考查形象思維能力。2023年新課標Ⅱ卷現(xiàn)代文閱讀選自沈從文代表作《社戲》,試題關注沈從文湘西作品閱讀的差異性問題,引導考生在關聯(lián)比較中進行審美鑒賞。選擇性必修教材“學習提示”明確提到:閱讀沈從文的《邊城》,應該“思考他為什么會寫這樣一個‘世外桃源’式的鄉(xiāng)村社會,表達了怎樣的社會理想?!边@一提示指向沈從文湘西作品的閱讀基本法,即“世外桃源”是沈從文作品的一個表象,并非其文學終極目的,他要借助“世外桃源”來討論背后的問題,那就是湘西歷史與現(xiàn)實的“常與變”,進而表達其社會理想。選修教材《長河》則聚焦描寫了水上人家、鄉(xiāng)紳、學生、婦女等代表性群像,意在表達在現(xiàn)代文明、現(xiàn)代政治的沖擊下,“這個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c‘變’”以及由此產生的哀與樂,也含蓄表達了某種山雨欲來的憂懼之感。兩個湘西作品均暗示把握沈從文作品的關鍵在于理解“常與變”問題,那么,閱讀試題文本《社戲》時便需要充分調動感受與理解、聯(lián)想與想象、關聯(lián)與發(fā)現(xiàn),從文中“照例”這類字眼中意識到這是關于“常”的問題,從“多處使用”這一不那么尋常的做法中領悟作者的有意強調和焦慮,即對“?!敝獾摹白儭钡拿舾?。《邊城》中沒有“照例”,“例外”就還比較遙遠,“邊城”就可以繼續(xù)沉浸在世外桃源般的夢里,《長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與《邊城》構成了對照,將“常”與“變”的悲劇性更替更加顯明地呈現(xiàn)出來。擇要而論,這對考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選用馮至作品《江上》,教師可組織進行《江上》《理水》《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多文本對讀,從歷史小說的文體特征“故事”“新編”角度切入,亦或從作者創(chuàng)作特色“詩與思”聚焦,讀解馮至筆下感性而具體層面的現(xiàn)實世界與哲理思辨的觀念世界,完成對作品的具體感受、體驗、欣賞和鑒別的審美活動。
雖然新高考語文試題加大對思維品質的考查力度,但質疑、批判等關鍵能力的測試偏弱。課程標準學業(yè)質量水平明確提出,“能就文本的內容或形式提出質疑”“能找到相關證據(jù)材料支持自己的觀點,反駁或補充解釋文本的觀點”“能對同一個文學作品的不同闡釋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質疑”,[3]為質疑、批判測試目標的考查提供了堅實依據(jù)。未來的試題命制中,可以考查檢驗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可以考查辨識有缺陷的推理,可以考查是否能有效構建論辯。[4]新高考中逐漸呈現(xiàn)質疑、批判等關鍵能力的試題,將更有效地引導一線教學。
綜上,新高考語文試題立足在思維考查中啟智增慧,一方面通過選取具備思辨性的語料,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另一方面經由潛在的閱讀審美鑒賞,增強形象思維能力。思維品質的考查方式仍處于探索與創(chuàng)新階段,由此,教師應強化考教銜接意識,充分重視統(tǒng)編教材中的典范文本,精選復合文本,踏踏實實真閱讀,強化文本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提升思維品質。此外,教師可多加援引分析論證存在缺隙的文本,如論據(jù)不足以證明論點、論證結構模糊或混亂、論證缺乏針對性等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論證過程并準確判斷問題,在對文本進行主動審視、質疑、求證、反思中涵養(yǎng)清晰、縝密的思維品質。
二、面向寬處:探索多維整合,讓高階能力強勢顯現(xiàn)
課程標準在高考命題建議中指出:“以綜合考查作為命題導向。倡導綜合性的測試形式,可圍繞情境選擇相關材料,設置一組有內在聯(lián)系的、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或任務?!盵5]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翼”順應了這一改革要求,達成“綜合考查”的關鍵,是新高考試題中多維形態(tài)的整合嘗試,也是綜合、比較、關聯(lián)、推斷、評價等高階能力的落地生根。
首先,新高考試題從單一文本走向復合文本閱讀,在形式上作整合的探索。所謂的復合文本,即圍繞一個主題、圖文結合、材料與材料之間存在邏輯關聯(lián)的一組文本,打破了單一文本的線性結構,增加了文本的復雜度,對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新高考以來,實用類、思辨類、文學類文本閱讀便嘗試選用復合文本,2023年全國四套試卷的文言文閱讀也選用復合文本,重現(xiàn)了1985、1986、1988、2003年文言文多文本閱讀樣態(tài)。這一新趨勢的“復古”與統(tǒng)編教材多文組課、群文閱讀同向同行,提供了信息來源不同、文本類型多樣、價值觀念多元的閱讀情境,考查關聯(lián)、比較、綜合等高階能力。教學中,教師應加大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關聯(lián)比較意識,提升辨析、歸納能力。
其次,打破板塊之間的邊界,持續(xù)深化整合的力度。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現(xiàn)代文閱讀考查“你會愛的”單獨成段的藝術效果,這涉及認知語法學的基本觀點,即句法形式和語義之間具有像似性。又如2023年全國乙卷現(xiàn)代文閱讀考查“人、牛、犁渾然一體”效果的營造方式,涉及語言運用中多用短句與放緩敘述節(jié)奏的關系。再如2023年全國甲卷第5題考查帶有引號的詞語“多嘴”“聽到”在原文中的具體含義及引號的作用,對標點符號的考查往往出現(xiàn)在語言文字運用板塊,第一次出現(xiàn)在信息類文本閱讀中,打破了固有板塊之間的邊界。無論是試題從單一文本走向復合文本閱讀,還是板塊與板塊之間的融合,都是在形式上作整合的探索嘗試。
內容上的整合則追求閱讀與表達的融通,關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統(tǒng)整運用。如2023年全國乙卷第8題要求考生分析“人、牛、犁渾然一體,這種藝術效果是如何營造出來的”,“人、牛、犁渾然一體”由讀者的閱讀視角可得,分析“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的營造方式”則要求由讀者的閱讀視角切換為作者的表達視角,從作者視角進行審美解讀,發(fā)現(xiàn)這種藝術效果背后的原因。賞析時,不是簡單地分析使用了哪些藝術表現(xiàn)手法,而是由主客作用與反作用、總體行文特點、文章結構等進行多角度、多感受的考量。再如2023年新課標Ⅱ卷語言文字運用題語料“安靜一下不被打擾”、2024年九省適應性練習現(xiàn)代文閱讀Ⅰ材料“自然帶的邊緣交錯地帶”延伸至寫作板塊,成為寫作材料,實現(xiàn)了閱讀與表達的整合。此外,2021年八省聯(lián)考《秋雨》《國文教員》、2022年全國乙卷《“九一八”致弟弟書》、2023年新課標Ⅱ卷《社戲》等,雖然文本類型、文體特征相異,但均從閱讀與表達融通的角度進行頂層設計,考查了綜合、比較、關聯(lián)、推斷、評價等高階能力。
總之,新高考順應“以綜合考查為命題導向”的改革要求,整合的樣態(tài)是多元的,是由單一文本走向復合文本,由一個板塊走向其他板塊,由閱讀鑒賞回歸自主表達。教學中,教師要有統(tǒng)整意識,不宜單打一,而應樹立大語用觀,[7]通過關聯(lián)閱讀、群文閱讀、專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提升學生的高階能力,以便更從容地應對綜合性強的新高考語文試題。
三、用于實處:突出語言運用,讓建構遷移蔚然成風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實、觀點、程序、策略和方法解決學習和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具體問題。”[8]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則要求:“個體能夠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理解新信息并將其納入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中,能夠根據(jù)已接收的新信息與解決問題的需要建立各種知識組合?!盵9]二者均強調對語言儲備與建構、語言遷移與運用能力的考查。值得關注的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包含“語言積累與建構、語言表達與交流、語言梳理與整合”三方面,[10]而這一具有基礎性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新高考語文試題中正不斷被突出強調。
在選材上,正面關注“語言”本體。2023年全國甲卷語言文字運用語料摘編自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1963年10月10日發(fā)表在《光明日報》2版的《說工具——語文教學問題隨感》一文,文章首先說明“語文是個工具,進行思維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工具,是進行各項工作的工具”,隨后提及“語文課本的文章應對怎樣教才能使學生正確地、充分地掌握語文這個工具”。這則語料恰到好處,一是與統(tǒng)編教材《漢字漢語專題研討》中張志公先生《漢語語法的特點和學習》《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形成顯性關聯(lián),消除考生對材料的陌生感;二是相較于選取典型的文化現(xiàn)象、突出的科學成就等,堅定地回歸語文學科本身,關注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彰顯濃厚的語文味。選材上的字斟句酌,是對語用情境的重視,更是對語言運用的突出。
在題干設問、答案設計上,增強對統(tǒng)編教材中重點內容的呼應運用,逐漸追求“基于文本內容,又適度超越”,切實考查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yǎng)。如2023年新課標Ⅱ卷考查辨析相似句子“優(yōu)雅地舞著,踱著,鳴著,顧盼著,尋覓著”“正優(yōu)雅地跳舞,踱步,鳴叫,顧盼,尋覓”表達效果的不同,答案中涉及漢語詞匯單雙音節(jié)的內容,這在高考語言文字運用題中首次出現(xiàn)。單雙音節(jié)的變化是漢語非常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也是考生日常生活交際中不自覺使用的語言樣式,這一考題的呈現(xiàn),引導考生從感性的個人體驗、社會生活情境中轉向理性的學科認知情境,從感性此岸渡向理性彼岸,獲得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鍛煉了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第5題要求考生準確把握文本,探尋對藜麥的新聞報道進行辨別的過程,進而概括作者多樣化的證明方法。不少考生受熟悉的中學知識體系、答題模板的負面影響,狹隘地將題干中“采用哪些方法”誤解為“采用哪些論證方法、說明方法”,從“引用論證、因果論證、事實論證、舉例子”等角度作答,忽略了“針對媒體提出的問題,作合理的解釋”這一重要得分點。究其根本,考生未能根據(jù)統(tǒng)編教材的已學知識與解決問題建立新的知識組合,語言建構與運用在本題中失效。回歸必修下冊教材《中國建筑的特征》,梁思成首先提出中國建筑上的“文法”“詞匯”及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這些新穎的概念,接著便使用“解釋分析”方法對新概念作合理的解釋。新課標Ⅰ卷正是通過暴露問題,強化師生對統(tǒng)編教材的重視,對語言儲備與建構、語言遷移與運用能力的持續(xù)培養(yǎng)。再如2022年全國甲卷第6題要求解讀三則關于中國雜交水稻培育的復合文本,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答案設計中,“提供了雜交水稻的技術范式,推動了遺傳育種學的學科發(fā)展”之說在文本中并無相應的直接表述,但運用材料二“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開始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探索,兩年后終于發(fā)現(xiàn)水稻具有雜種優(yōu)勢”的觀點,結合課程標準“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學習多角度觀察社會生活”,可以推斷本題的答案設計具備合理性。由此可知,新高考試題的指向并不是返回文本的字字計較,而是體現(xiàn)了文本背后的觀念與核心知識,[11]這是不容忽視的命題新趨勢,意在引導培養(yǎng)上位的思維框架,更靈活地建構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
由是觀之,新高考語文試題在材料選擇、題干設問、答案設計上都突出語言運用,關注語言本身,強調與統(tǒng)編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建立知識鏈接,引導考生基于文本內容,及時有效地建構起已學知識與具體問題的橋梁,進而實現(xiàn)思維的遷移運用。此外,試題的新趨勢試圖破解“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窘境,預示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基于文本進行微觀分析,同時要培養(yǎng)跳出文本的中觀、宏觀意識,幫助學生構建從本位的延伸到歷史文化、社會現(xiàn)實等思維維度,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新高考語文試題積極落實課標精神,深化考試內容改革,在考教銜接的深耕中呈現(xiàn)出命題新趨勢:關注思維品質,讓思辨審美舉足輕重;探索多維整合,讓高階能力強勢顯現(xiàn);突出語言運用,讓建構遷移蔚然成風。試題命制的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是與統(tǒng)編教材同向同行的過程,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過程,也應是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身處其中,教師唯有緊抓課程標準,立足統(tǒng)編教材,研判高考試題,尊重學生成長規(guī)律,提高課堂質量,才能更從容地應對新高考改革浪潮。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18):35-39.
[2]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xié)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3-5-28).https://www. 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16154.htm.
[3][5][8][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8,49,5-6.
[4]趙靜宇.高考語文與批判性思維考查[J].當代教育科學,2015(6):57.
[6]紀榮海.全國卷高考語文閱讀測試的四大變化[J].語文建設,2018(5):47.
[7]紀榮海.近三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的堅持、變化及其教學啟示[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8):4-8.
[9]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9.
[11]蔡可.從“解答題目”轉向“解決問題”——高考語文命題何以引導教學改進[J].基礎教育課程,2022(8):5-6.
(作者:蔡安妮,福建省石獅市教師進修學校高中語文教研員)
[責編:夏家順;校對:胡承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