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 要】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需要而辦教育。識字是處在幼小銜接階段小學生的必要功課,識字教學應從生活情境中來,到生活實際中去。文章基于學生識字的真實現(xiàn)象,進行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策略探究,以期讓學生在生活中愉快識字,在識字中愉悅生活。
【關鍵詞】生活教育 小學語文 低年級 識字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從國家層面看,語文新課標對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有了新方向,增加了新內容,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價值引起了廣泛重視。識字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研究對象,教學難點在如今的“雙減”背景下更為突出。一線教師如何在逐篇的課文學習中準確把握識字教學的本質要求,整合設計識字教學的板塊,教會學生在生活中真正認識并運用漢字?學生如何在課堂中高效識字,架構與生活的聯(lián)系?筆者發(fā)現(xiàn)在識字教學的課堂,往往會出現(xiàn)誤區(qū)。
一、識字教學的誤區(qū)
(一)是真實的情境嗎
兒童從幼兒園邁入小學后要想系統(tǒng)化地學習知識,識字迫在眉睫。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為了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采用了多種方法,如音樂渲染,視頻感受,圖片導入等,課堂顯得格外“熱鬧”,細細一看,蜻蜓點水,學生在一個“偽”情境中體會,沒有讓教學目標落地,沒有發(fā)揮生活教育的本質和優(yōu)勢,走向了“為了生活而生活”的誤區(qū)。
例如,在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中,“秤”是課堂中難懂的重點生字。筆者聆聽了一位教師的公開課,內容如下:
師:同學們,官員們想出的稱象辦法是什么?哪位同學能說一說?
生:有的官員想出的辦法是造一桿大秤,砍一棵大樹做秤桿。
教師相機進行“秤”字教學,出示文字與圖片并解釋,秤是古時候的人們稱糧食所用的工具,所以是禾字旁,糧食買賣的時候要公平。因此,在識字時可以使用“加一加”的方法,即“禾+平=秤”。
誠然,古人造字很有意思,“秤”字“禾”“平”也,隱喻糧食買賣要公平。但對于現(xiàn)階段的兒童來說,“稱糧工具”“買賣公平”是難以理解的詞匯,看似是在勾連“生活經驗”識字,但這并不是學生的生活經驗。
(二)是形、音、義的結合嗎
在語文課堂,每一篇課文都離不開識字與寫字。學生學完生字,教師往往通過“字音是否讀準確,生字是否寫規(guī)范,選字是否答正確”來評判對錯,考查學生的生字掌握能力。其實,這種評價方式衡量的是學生識記漢字的能力而非運用漢字的能力,剝離了“形、音、義”的內在融合,沒有達到語文新課標指出的“感知漢字與生活的聯(lián)系,感知常用漢字形、音、義之間的聯(lián)系”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的字詞句運用和寫話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寫錯別字,不會使用積累的詞語,在語境中造句時更是難以下筆。
如同音字“在”和“再”的辨析,即使教師“正音、觀形、解義”之后,學生仍然頻頻出錯,其實,這便是生硬的結合。寫作,像草木苗芽破土而出的形狀。其一指苗芽才長出來,是剛剛,剛才的意思。其二指苗長出來了,是存活著,存在著的意思。苗芽在土壤中,金文加“土”寫作?!霸佟笔侵貜颓懊?,第二次的意思。甲骨文寫作。像魚前面有一橫,表示遇到險阻返回,去而復返的意思(見圖1)。學生辨別了兩個同音字的形狀、含義不相同之后,才能很好地解答“( )見和正( )”“( )見到他,是( )大學的校園里?!?/p>
(三)是趣味化,游戲化,生活化的課堂嗎
在一線課堂中,識字寫字耗時多,教學過程刻板化、流程化,設計缺乏新意,教師為豐富課堂內容,很容易縮減這一板塊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反復抄寫。歸根結底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與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沒有關注學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忽略了學生是充滿靈性的“自然之子”,在學習上是有主動性的,反而剝奪了每個學生的識字主動權。
二、識字教學的策略探究
(一)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情境
教師教學的最大創(chuàng)造力,是為學生設置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打通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聯(lián)。低年級的教學既要基于兒童的形象直觀思維和活潑特點,還要注重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
仍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的“秤”字教學為例,在教師教學之前,學生通過資料查閱,不難發(fā)現(xiàn)各種樣式的“秤”在廚房、商場、菜場、雜貨店等生活場所隨處可見,秤是用來稱東西的工具,可以顯示數(shù)字和物體重量等。教師在學生已知的經驗基礎上,巧做小實驗,將“一桿秤”和“一些稻谷”帶到教室,用秤稱重稻子,兩端相平即可測出稻谷的重量。形象直觀的實驗能有效地將“加一加”的識字方法和造字規(guī)律融入其中,使學生印象深刻。
《操場上》是一年級下冊的識字課文,學生已經熟知操場是活動場所,教師可以提前拍攝學生的運動照片,還原活動場景,在黑板上打造平面的“小操場”,讓體驗真實發(fā)生;也可以通過“你畫我猜”的游戲讓學生猜一猜在操場上玩過的活動項目,聚焦“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踢毽子”等詞串,尋找動作詞的構字規(guī)律。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快樂識字,能說出教材中沒有出現(xiàn)的詞語,如排隊,報數(shù),摔跤,跳繩等。能表達語句,如“我在操場上跑步,跑得特別快,我很開心”。也正因為學生處在真實的情境中,才會有效地運用詞語,有話說、想說話。
(二)貫通形音義的三個層面
漢字的形、音、義是三個不同的層面,但是三者密不可分,相互牽連。理解是兒童識字的必要條件,一線課堂中呈現(xiàn)的孤立識字,本質只是建立字音和字形的關系。這種缺乏建構的知識是一種惰性知識,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是很難被提取運用的?!半p減”背景下,識字教學需要整合建構,優(yōu)化評價方式,從強調學生的記憶能力,轉變?yōu)殛P注學生的運用能力。學生有能力做到通過其中一個要素,識得另外兩個要素,并將漢字充分遷移到生活中。
如《小青蛙》中的內容是學生熟悉的事物,其中,用“青”鏈接“睛、情、晴、清、請”。從讀音看,這些字韻母都相同;從字形看,這些字都含有“青”,借助不同的偏旁組成新字。學生通過字形的偏旁發(fā)現(xiàn),“睛”和眼睛有關,“情”和心情有關,“晴”和太陽、天氣有關,“清”和水有關,“請”和言語交流有關。進一步換偏旁類推,與昆蟲有關的是“蜻”,與植物有關的是“菁”?;氐轿闹?,學生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文從字”,可以一組一組、一類一類、一串一串地學習??傊處熞龑W生總結漢字規(guī)律,類推識字,當學生眼前重現(xiàn)場景時,即使忘記漢字,也能通過事物本身推敲出字形構造。
(三)培養(yǎng)“小先生”式的領學者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課堂識字缺乏生活氣息,容易走向流程化,讀準字音,書空筆順,生字組詞,看似多樣實則分離,導致學生的生字運用能力難以快速發(fā)展,從而害怕識字,抗拒識字。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小先生制”依據(jù)“即知即傳人”的原則,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兒童以教師的身份對其他同學進行教學。如今的“雙減”課堂強調課堂有導學者、領學者、補學者,變被動為主動,由此,識字與寫字的“小老師”不僅要熟悉漢字知識,還要自主深入思考。而學生在這些深度領學的過程中,也在發(fā)現(xiàn)漢字本身獨特的美,并學會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
以“識字小先生”為例,不少教師習慣使用手腦聯(lián)盟的游戲方式教學。這一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強,學生如果能通過演繹釋放天性,課堂會變得妙趣橫生。以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的字詞句運用為例,“小先生”通過不同的神態(tài)和夸張的肢體動作演繹各個狀態(tài)的“笑”,讓學生們猜測體會。當嘴角微微上揚時是“微笑”;大哭之后,不一會兒又笑了是“破涕為笑”;摸著肚子大笑而不能自止是“捧腹大笑”;眉頭舒展,眼含笑意是“眉開眼笑”。課堂外,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更不容忽視,每一周教師可以按照四人小組的形式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chuàng)意識字獎勵機制,頒發(fā)“識字大王”證書,選定“創(chuàng)意天才”小組,久而久之,學生的錯別字大大降低。當然,課堂中也可出現(xiàn)“朗讀小先生”“表達小先生”等角色,為學習型課堂賦能生長。
漢字源遠流長,是中華瑰寶。立足語文課堂,如何傳承中華血脈中的文字精神。張幼琴老師認為基于文化傳承視域的識字教學,是以文化的立場審視識字教學的本質,以科學的方法探尋適合學生識字的有效途徑,以漢字本身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對美的豐富體驗。因此,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情境,貫穿漢字的形音義三個層面,使得學生在趣味化、游戲化、生活化的課堂中認識漢字、運用漢字,傳承漢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