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摘 要:在“五育并舉”的大背景下,美育教育如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就中小學合唱團而言,在訓練及評價過程中實施主體多元化、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的多元化訓練評價模式,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多元文化;音樂教學;合唱
隨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日漸提高。教育的發(fā)展變革會隨著國家發(fā)展的需要而變化。中小學教育是國民最基礎的教育階段,也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向逐漸變革。2021年7月24日,“雙減”政策落地后,各校開始實施“減負提質”“五育并舉”等工作,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也應運而生。如何在素質教育的時代去評價學生,也成為老師們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合唱是聲樂藝術領域中的一種集體歌唱的形式。合唱講究協(xié)作能力,它的發(fā)聲方法、表現(xiàn)形式跟獨唱是有所區(qū)別的。合唱訓練能使孩子們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在欣賞作品時提高審美能力,在每一次比賽和演出時提高學生的表現(xiàn)力、增強自信心。因此,合唱是一門很好的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藝術。本文將探究如何去訓練以及評價學生的合唱能力。
大部分音樂教師在合唱訓練環(huán)節(jié)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排練方式,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會導致訓練過程枯燥無味、教學形式無法得到有效創(chuàng)新。雖然當前優(yōu)秀的合唱作品不斷涌現(xiàn),但是在合唱訓練過程中,教師沒有做到實時高效的教學創(chuàng)新。比如在練聲環(huán)節(jié),教師通常只是帶領學生進行模唱練習,并未通過其他方式讓學生理解抽象的發(fā)聲方法,缺少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走神,對如何唱好一首合唱作品的認知僅停留在表面。這種傳統(tǒng)的訓練方式,相對應的是單一的評價模式。期末,教師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打分,要求從學過的合唱曲中選一首歌進行演唱,唱得好分數(shù)高,反之則分數(shù)低。因此,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多元化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演唱也無法達到教師想要的合唱效果。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客觀性”。改革的目標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更加完善,教師育人的評價制度更加健全,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辦法更加多元。
在多元文化視域下,合唱訓練在教學改革活動中需要對現(xiàn)有的訓練模式、訓練方法、合唱作品、表現(xiàn)形式及評價機制進行革新、優(yōu)化、調整,引入多元化的知識內容。同時也需要合理利用資源,給予學生豐富的學習探索空間。我校合唱團員的組成可分成三類:一是從小學過聲樂,有一定的歌唱基礎的學生;二是沒有學過聲樂,但有一門特長,在樂感方面有很好的把握性的學生;三是沒有上過任何音樂方面的專業(yè)課,但熱愛唱歌的學生。
這些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訓練合唱具有一定的難度。筆者通過一年時間,對孩子們進行了系統(tǒng)的聲音訓練。
一、多元化的訓練方式
教師將豐富多元的教學內容融入情景教學、游戲教學、模唱教學、編創(chuàng)教學等方法中,可以提高學生對合唱訓練過程的興趣,同時也促進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運用學科融合法訓練氣息
訓練時,教師要求學生先進行氣息訓練再進行發(fā)聲訓練。想要唱好歌,氣息很重要,對學生來說,氣息短淺是最大的問題。筆者通過融入科學課程,讓學生以吹紙條、吹蠟燭的形式,感受慢吸慢呼和快吸快呼的氣息不同,并讓學生自我總結,得出兩種呼吸方式都會帶動腹部、橫膈膜擴張,從而讓學生領悟氣息在歌唱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呼吸來演唱曲目。在后期訓練中,筆者在音樂課堂中又融入體育課程,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在操場上慢跑兩圈,或進行原地跑,做到演唱氣息穩(wěn)定。
(二)運用情景教學法練聲
打哈欠的狀態(tài),抬眉毛提笑肌,嘴里像含滿了一口水,這些是學生在平時訓練中一定會有的狀態(tài),孩子們經常唱著唱著聲音就垮掉了。于是筆者運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們想象自己是小綠龍、小馬寶莉在森林里行走,想象聲音從頭上尖尖的角發(fā)出,氣息像長長的尾巴往下沉。在邊走邊唱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相互觀察同伴的狀態(tài),這樣可以達到放松的發(fā)聲狀態(tài)。
(三)運用奧爾夫教學法培養(yǎng)節(jié)奏感
奧爾夫教學法里有聲勢節(jié)奏訓練,學生運用身體作為樂器,通過拍手、打響指、拍腿、跺腳等形式,進行節(jié)奏模仿訓練。在這個訓練中,筆者將學生從一組分成兩組再到三組、四組,節(jié)奏從單一節(jié)奏型練習到輪奏練習再到合奏練習。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孩子一腦多用的能力和身體協(xié)調能力,同時學生也在歡快的訓練氣氛中掌握了各種類型的節(jié)奏。
(四)運用模唱法增強學生音準
在合唱訓練中,音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當分成多個聲部進行演唱時,如果學生出現(xiàn)音準不準的情況,會影響歌曲最終表現(xiàn)效果。在發(fā)聲練習中筆者會讓孩子們以循序漸進的視唱模式進行音準練習。首先是二度音程練習:12 23 34 45 56 67 71 1 旋律上下行唱到肌肉記憶。其次再到三度音程:13 24 35 46 57 61 1 一樣的上下行訓練直至滾瓜爛熟。最后,以此類推四度音程、五度、六度,還有半音的變化音練習等。學生仔細聽鋼琴彈奏的旋律進行模唱,可以有效提高音程關系的準確率。
(五)運用編創(chuàng)教學法挖掘部分學生創(chuàng)作潛力
以一首簡單的兒歌為主,讓學生加上三度疊置的二聲部,或4/4拍變4/3拍,或增加歌曲強弱處理、速度快慢變化,再加上隊形變換、肢體動作變化等形式,呈現(xiàn)出一種全新的風格。學生在自主編創(chuàng)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音樂風格差異,掌握音樂元素,從而提升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力。
(六)家校協(xié)作讓學生做到持之以恒
筆者要求學生每天在線上進行打卡,自覺練聲5分鐘,家長進行監(jiān)督。在這5分鐘里,學生回憶教師在上課時的要求和教授的內容,然后按照要求進行聲音和氣息的練習,久而久之將練聲變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多元化的表現(xiàn)形式
(一)嘗試演唱多元化的合唱作品,豐富學生的情感
在一年多的聲音訓練過程中,筆者教學生們唱一些簡單的二聲部合唱作品,在學生氣息、音準都穩(wěn)定后,開始慢慢讓學生嘗試歌謠和外國歌曲,如《落雨大》《氹氹轉》、客家話歌曲《一棵開花的樹》《莫欺少年窮》、拉丁文歌曲《adiemus》、英文歌曲《do re mi》《together》、《經典古詩詞童聲合唱曲》等。學生通過學習和演唱這些歌曲,了解每一種語言背后的國家文化,不僅豐富了文化知識,還增強了文化自信。
(二)日常訓練過程使學生的個性逐漸凸顯
一是演唱方面能力突出的學生。一些聲音條件較好、悟性較高、日常練習勤快的學生,會在演唱方面有很大的進步,基本達到合唱團的要求。這時候筆者會把主要的演唱任務教給他們,讓他們帶領各聲部進行聲音練習。
二是編創(chuàng)方面能力突出的學生。一些性格偏內斂的學生,對和聲構成方面興趣頗深,這時候筆者會選擇一些大家都喜歡的輕快流行的小短歌,讓他們嘗試譜寫二聲部。
三是舞臺表現(xiàn)力突出的學生。一些聲音條件稍弱的學生,也許在舞蹈方面特別擅長,這時候筆者會把作品合成之后加入動作肢體表現(xiàn)的工作交給這類學生。學生們在律動編創(chuàng)中同樣能提高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
四是綜合管理能力突出的學生。一些各方面能力都很強的學生,在管理整個團隊上有一定的威懾力,筆者會讓他們擔任合唱團團長、聲部長等職務。這些學生不僅能組織好合唱團的日常練習工作,還能協(xié)助老師進行紀律管理、組織團建活動,增強合唱團員們的凝聚力。
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應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單一評價,這種評價模式只是一味根據(jù)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課程改革要求評價打破“一人主宰課堂”的現(xiàn)狀,要求教師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各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在一門特長的培養(yǎng)中認識自我、發(fā)掘優(yōu)勢,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核心素養(yǎng)。
(一)自我評價方式
主張學生自我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學生要思考自己一學期來在合唱訓練過程中的自我表現(xiàn)。學生要從學習態(tài)度、技能掌握、是否達到自己的目標這三點進行評價。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比如合唱訓練課每星期兩次,其他時間需要學生自覺進行聲音和氣息的練習,多欣賞不同合唱團的合唱作品。學生通過自我評價,發(fā)現(xiàn)促進自身提高的方法,總結出日常積累的重要性,有助于端正學習態(tài)度和明確下學期努力的方向。
(二)生生互評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在評價中相互督促,共同進步。同伴之間的評價對學生來說也許更容易接受。比如在聲音的訓練中,筆者要求學生相互聆聽旁邊同學的聲音,用心聆聽聲部之間的聲音。學生在邊唱邊聽的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同伴的長處,向優(yōu)秀音色靠攏,做到聲音統(tǒng)一。學生在交流中提高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通過語言表達出來,提高自身表達能力。
(三)師生評價方式
在合唱訓練課中,學生十分在意教師對自己的評價,教師應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客觀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在一個合唱團中,不可能人人都是優(yōu)秀的演唱者,因此教師需要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有些學生聲音條件非常好,教師應注重演唱方面的評價;有些學生在作品理解上有獨特的見解,教師應注重基礎知識方面的評價;有些學生在編創(chuàng)方面有很強的能力,教師應注重學生編創(chuàng)方面的評價;有些學生在舞臺表現(xiàn)力方面有特別之處,教師應注重學生表現(xiàn)力方面的評價;還有些學生擅長管理團隊,教師應注重綜合能力方面的評價。當然,教師除了評價學生的長處,還應要求學生盡量彌補自己的不足,做到全面發(fā)展。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不同之處,因材施教。
(四)家校評價方式
學生在家練習,然后進行線上打卡,這就需要家長配合,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教師從家長的評價中可以了解學生在日常練習中的情況,及時進行指導。學生在參加合唱訓練的過程中,學習到的不應只是合唱技巧、作品的表現(xiàn)等,還應該有互幫互助、集體觀念和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因此,家長的評價、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評價也十分重要。
(五)社會評價方式
社會評價方式主要是通過比賽、藝術展演的形式對整個合唱團演唱的作品進行評價,這類評價屬于綜合性評價,學生平時的積累最終需要通過社會評價去獲得肯定。學生通過比賽,克服緊張情緒,完整演繹歌曲,將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展示在舞臺上;學生們在比賽現(xiàn)場觀摩其他合唱團隊的表演,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社會評價方式不只是對個別學生進行評價,對教師、整個團隊都是一種考驗,教師從獲得的名次中了解今后合唱訓練中需要補缺之處,進而提升合唱團隊協(xié)作力。
四、結 語
多元化的訓練方式和評價體系在合唱訓練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擯棄了“一刀切”的教育形式,讓教師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長處,從而因材施教。多元化評價讓每一位熱愛合唱的學生能夠在合唱團里發(fā)揮自己的光亮,或組織管理,或編創(chuàng)歌曲,或演繹作品,都能展示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從而提升整體核心素養(yǎng)。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是一種模塊評價模式,本文目前只涉及縱向的評價,在日后的訓練中,還需要思考如何在每一個縱向評價的基礎上進行橫向多元化評價,完善評價模式,最終形成覆蓋每個學生的每一面的全面評價模式。
多元化教學及評價在合唱訓練中展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日常練習的重視度,提升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讓教師能夠在實踐中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南寧市翠竹實驗學校)
參考文獻
[1] 徐雅楠.趣在合唱,唱出音樂的“和諧”[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9(1):44-48.
[2] 潘莉.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多元化評價[J].天津教育,2022(18):131-133.
[3] 彭紅英.運用多元化評價促學生全面發(fā)展[J].新課程研究(上旬),2022(2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