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趙波 江魏
一、案例背景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是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佛坪縣立足山區(qū)群眾居住分散、交通受限、經濟水平較低的發(fā)展實際,牢記公共文化服務“全民性”“公益性”的宗旨,以“點單式”服務為基礎,通過“駐村式”送文化、“機構式”藝術培訓、“疊加式”文化惠民等方式提高了“端菜”的品質,讓基層群眾充分汲取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帶來的精神力量,有效縮短了城鄉(xiāng)文化差距。
二、主要做法
(一)“館長快線”落實群眾“點單”
佛坪縣地處秦嶺腹地,總人口只有3.5萬,因人口少且居住分散,基層文藝人才少,這對群眾文化發(fā)展形成了一定制約。文化系統(tǒng)干部大力推行“點單式”服務,建立了“館長快線”公共文化服務微信群,由文化館館長做“群主”,各鎮(zhèn)文化專干、各村村干部、村文藝骨干全部納入“文化點單群”,群眾的文化服務訴求通過微信群第一時間對接負責人,訴求得到及時響應。
(二)“駐村集訓”培養(yǎng)骨干力量
針對各村“點單”的文化服務需求,佛坪縣文化館采取“駐村扎點式”的服務方式,組建“文化暖心走基層”小分隊,在全縣7個鎮(zhèn)分別駐鎮(zhèn)一周時間,對文藝骨干進行“點對點,面對面”的集中培訓。小分隊對群眾普遍喜愛的旗袍走秀、廣場舞、書法、竹編等文藝項目,精心設計培訓課程。由本館業(yè)務干部、文藝志愿者與外聘專業(yè)老師組成師資隊伍,對學員進行針對性指導和培訓。為了使培訓達到“學得會、用得上、有實效”的目的,在全部課程結束后,縣文化館都要組織學員進行考核性結業(yè)表演、展示活動,確保學有所成。文化館從中選拔優(yōu)秀節(jié)目參與市縣大型文藝活動演出,如漢中市春節(jié)文藝匯演、佛坪縣國慶節(jié)文藝演出、秦嶺大熊貓文化旅游節(jié)等。
(三)“機構式”藝術培訓為群眾筑夢
佛坪縣文化館位于縣文化和旅游服務中心大樓4樓,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在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中被評定為國家二級館,為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良好條件。縣文化館利用館內藝術培訓室良好的設施條件,借鑒藝術培訓機構的教學模式,采取“學期制”固定課程和規(guī)范化的制度管理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公益性藝術培訓。一是在課程設計上,文化館根據成年人和少年兒童不同群體的藝術傾向,精選成人舞蹈、成人書畫、非遺刺繡、少兒舞蹈、電鋼琴、繪畫、手工等經典課程,每期課程20課時;二是采取靈活的教學時間,為了讓上班族、上學族都能享受免費的文藝培訓,文化館對各門課程采取錯時上課的方式,讓所有學員的學習時間得到充分保障;三是制定了較為嚴格的教學和學習制度,保證了教學的效果。
(四)“疊加式”文化惠民全覆蓋
為了更好地豐富山區(qū)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近年來,佛坪縣不斷加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縣鄉(xiāng)村大舞臺建成率已達95%(受山區(qū)地形限制,個別村無建設場地)。在基礎設施改善的基礎上,縣政府堅持每年落實22萬元專項資金購買惠民演出44場次,結合省市每年下達的“戲曲進鄉(xiāng)村”文化惠民演出56場次,平均每個村每年惠民演出達到2場,全縣實施農村數字電影放映540場,保證每村每月放映1場。文化惠民演出數量高居全市前列。
在茱萸花節(jié)、大熊貓文化旅游節(jié)等大型活動期間,縣文化館邀請高水平文藝團體來佛坪演出,組織公益小分隊深入鄉(xiāng)村、景區(qū)景點、項目工地等開展慰問演出,在家門口為山區(qū)群眾送去文藝大餐。
(五)“旅游搭臺”群眾唱好文化戲
佛坪縣在“送”文化的同時也注重激發(fā)群眾自身潛力,為群眾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每年利用旅游節(jié)慶活動和傳統(tǒng)節(jié)日為群眾搭建表演的舞臺。一是在每年元宵節(jié)固定舉辦佛坪縣元宵節(jié)綜藝晚會,參演人員全部為本縣群眾;二是利用每年7月份固定舉辦的秦嶺大熊貓文化旅游節(jié)組織全縣群眾文化活動。群眾廣場舞表演是活動開幕式固定的暖場節(jié)目之一,每年自5月份起,縣文化館專業(yè)干部就將排練指導與群眾早晚跳廣場舞的生活常態(tài)相結合,以生活化的指導方式和群眾連在一起?!袄辖止适隆苯诸^路演作為周末固定節(jié)目,全部由當地群眾表演,各村文藝社團、在校中小學生、暑期返鄉(xiāng)的大學生成為路演的主要參與者,群眾通過非遺表演、音樂舞蹈等充分展示自我,增強了自信。
佛坪縣還邀請省市知名學者、藝術家來佛坪采風,為鄉(xiāng)村民宿群落規(guī)劃發(fā)展出謀獻策,積極營造文藝氛圍,為鄉(xiāng)村旅游賦予地域文化符號,大幅提升全域旅游品質,讓基層群眾受惠獲利。佛坪縣還組織當地村民、民宿農家樂經營者,學習省級非遺項目神仙豆腐和佛坪竹編制作技藝,成為非遺與旅游融合的典范。
三、取得成效
(一)“零距離、零門檻”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極大豐富了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自創(chuàng)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示范縣以來,縣文化館在縣文旅局統(tǒng)籌指導下,每年舉辦文化暖心走基層、文藝演出、街頭路演等文化活動150場次以上,縣文化館每周免費開放時間超過60小時,年均服務群眾5萬余人次,開創(chuàng)了佛坪文化工作新局面。
(二)高質量的公益培訓讓熱愛藝術的普通群眾實現“學藝夢”
公益性藝術培訓為基層培養(yǎng)了一批文藝骨干,文藝骨干們不僅提高了個人藝術修養(yǎng),還成為基層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縣有廣場舞隊、合唱隊、鑼鼓舞獅隊、彩船展演隊、健身操隊、書法協會、旗袍協會等群眾文藝團隊70余支,在活躍基層文化生活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h文化館指導群眾創(chuàng)編的舞蹈《喚》榮獲漢中市家鄉(xiāng)旅游歌曲廣場舞大賽一等獎。
四、經驗啟示
(一)“端菜”和“點菜”相結合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為鄉(xiāng)村群眾打開文化之門
佛坪縣立足縣域實際,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精準性、便捷性、惠民性上下功夫,堅持政府主導、重心下移,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佛坪縣通過深入落實“點單式”服務、“駐村式”培訓、“疊加式”文化惠民,實現“群眾在哪里公共文化服務就延伸到哪里”,縮小了城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差距,增強了基層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二)建立系統(tǒng)化、長效性的文化服務項目是提高公益性培訓質量的保障
保持連續(xù)性是培訓出效果的保證。佛坪縣文化館以“零門檻”免費向社會開放各類文化藝術培訓課程,以規(guī)范化的教學模式,形成系統(tǒng)化、長效性的文化服務項目,使培訓者和受訓者都保持良好的教學狀態(tài),構建起文藝普及、文藝惠民、文藝提質的完整服務體系,避免公益性培訓流于形式、走過場的弊端。
(三)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僅要深化內涵的質,更要擴大外延的量
推動群眾文化繁榮不僅需要送文化,更需要整合資源為群眾搭建展示才藝的舞臺,讓送文化開出的花朵為更多人所欣賞。佛坪縣利用秦嶺大熊貓文化旅游節(jié)為群眾搭建表演平臺,最大限度激發(fā)基層群眾的文化參與熱情,同時也豐富了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游客的文化體驗,為高質量建設“靜美佛坪、熊貓家園”貢獻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