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改革是踐行育人方式轉變的重要陣地,也是體現(xiàn)課改成效的一面鏡子。聚焦于課堂教學改革是從國家到地方到學校工作的重點。農(nóng)村普通高中在課改浪潮中艱難前行,不斷探索?;趹烟睾!敖逃墓?jié)奏”理論以及學習科學相關理論,一所農(nóng)村普通校逐漸探索出課堂教學的“三階段”,即探索階段、指導階段和綜合階段。闡釋“三階段”的內涵,并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進行不斷反思、總結,希圖進一步完善這一教學流程。
關鍵詞:課堂教學;“三階段”;懷特海;教育的節(jié)奏
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該文件強調,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隨后,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該文件也要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育家葉瀾老師曾說,“我們認為,學科、書本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是“育人”的資源與手段,服務于“育人”這一根本目的?!盵1]
一、課堂教學過程變革的必要性
教學改革的關鍵在課堂。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一定是一位教學中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以一個反思者和研究者的姿態(tài)面對手中的課本和課堂中的教學,相信這樣的教師會感到教育教學大有可為。尤其是在農(nóng)村普通高中,可以做的還有很多。首先是要有想法,這個想法是基于學生如何學,用如何學來撬動如何教這個“巨石”。說如何教是“巨石”,顯然不為過。因為我們對待教學的固有態(tài)度、習久而成的做法已經(jīng)深深影響著我們的言行,難以僅憑一兩節(jié)觀摩課、三五次政策傳達就能夠轉變的。我們必須從自身的反思開始。
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lián)在進行了為期十年的教學內容改革后,學校教學逐漸出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象,就是學生學業(yè)、課業(yè)負擔過重,同樣,教師也出現(xiàn)負擔過重的現(xiàn)象,而相對地,學校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有所放松,結果造成各學科教育教學工作功利化傾向嚴重,在抓智育的時候丟棄了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并且直接導致中學教育與勞動就業(yè)在一定程度上脫節(jié)。為了解決這一突出問題,蘇聯(lián)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一方面重新修訂教學大綱,主要是減輕學生負擔;另一方面則竭力強調以綜合性觀點對待教育工作,在抓智育的同時,強調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勞動教育的統(tǒng)一性。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發(fā)展背景下,巴班斯基以總結羅斯托夫地區(qū)的經(jīng)驗為依據(jù),并通過教育實驗提出了一整套最優(yōu)化的教學原理、措施和建議,適應了克服教育現(xiàn)象中的消極面的需要。[2]
課堂教學不僅從根本上決定學生的發(fā)展、學校的生存和國家的未來,還從根本上決定了課程的執(zhí)行,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各級學校教學改革的重點與核心內容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另外,課堂教學是以特定的知識為主要內容,通過課堂教學,實現(xiàn)知識、培養(yǎng)能力、思想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甚至促進學生生理健康發(fā)展在內的多項任務,對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過程。課堂教學的多功能性決定了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對學生有最佳的整體效應,因此,要使課堂教學的整體優(yōu)化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就需要使課堂教學的教學品質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從總體上講,教學結構上,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程,其課堂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不一樣的,不僅要合理地確定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還要合理地安排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所有要素和組合模式。[3]
對教學過程進行優(yōu)化,是時代的呼喚,是當前大的教育環(huán)境背景下的應有之舉,更是擺在所有學校和老師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學校和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反省、檢視教學活動本身,重新發(fā)現(xiàn)自身的教學有沒有問題,或者說有沒有可以改進或優(yōu)化的地方。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繼續(xù)探討如何融入時代因素、社會要求、學生需要,最終形成符合科學精神、時代風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教學范式。
二、課堂教學“三階段”的內涵及實施
懷特?!督逃哪康摹诽岬降摹敖逃墓?jié)奏”理論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發(fā)很大。懷特海提出生命具有周期性和循環(huán)性,并基于黑格爾的發(fā)展三階段(命題、反題和綜合)提出“教育的節(jié)奏”三階段。懷特海將“教育的節(jié)奏”分為三個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運用階段。[4]懷特??隙▽W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的不同,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發(fā)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在課程安排方面,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各種學科的專注力,展現(xiàn)知識、思想的條理、規(guī)律和知識之美;注意系統(tǒng)而靈活地掌握概念知識,達到熟練運用的目的。他還認為不需要設置專門的專業(yè)書籍,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精神都是通過普通教育的學習而來。[5]
盡管懷特海將目光聚焦于人從幼兒到成人整個過程的教育,但他的這一理論在課堂教學上也同樣適用。在集體教研活動和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學校運用懷特?!敖逃墓?jié)奏”相關理論,逐漸探索出一套適應各科教學且易于操作的的流程。具體做法是:我們將一堂課劃分三個階段,即探索階段、指導階段和綜合階段。將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運用階段改稱為探索階段、指導階段和綜合階段,是為了便于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更好地理解這一理論基礎?;趯W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傳統(tǒng),我們將探索階段設定為十分鐘,指導階段設定為二十分鐘,綜合階段設定為后十五分鐘。根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三階段每階段內部又可以分為若干小環(huán)節(jié)。每階段每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可以相對靈活。由于這個“三階段”主要由語文教研組成員提出,所以最初是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實驗。我們也將以語文課堂為例來說明這“三階段”的具體內涵。
(一)探索階段:引起好奇心和注意力
探索階段實質是認識事物,豐富認知,提供探索問題的契機,從而引起學生對新事物探索、研究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的過程。[6] “如果用一種枯燥的方式將受紀律束縛的知識強加給他們,會使他們感到厭惡。當實行紀律時,紀律應該滿足對智慧的一種自然渴望,因為智慧可以使單純的經(jīng)驗具有價值?!盵7]這里的“紀律”也是指內在的紀律,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施加給學生的思想束縛,即教師不能給學生一個自由發(fā)揮思想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在授課時,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死板、不生動,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死板,不靈活,這一切束縛了學生自由的、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動機和活力。學習科學相關理論認為,“學生帶著有關世界如何運作的前概念來到課堂。如果他們的初期理解沒被卷入其中,那么他們也許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則他們會為了考試的目的而學習它們,但仍會回到課堂之外的前概念。”[8] 所以,教師應知曉并辨別學生的前理解,合理糾正并引導,最終拓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涵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
首先要給學生一個自由發(fā)現(xiàn)、探索的機會,要滿足學生的探索知識的好奇心,充分發(fā)展他們的興趣點。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比如學生喜歡課堂活動或課外活動,教師就要盡可能多設置學生交流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學生自由發(fā)現(xiàn)、探索的過程中要適時給予指導,如提示重要的事實、簡化的概念和常見的名稱。探索階段,也不能缺少紀律。這里提到的紀律,依然是對學生思考層面進行一定程度的約束和指導,是內在紀律。但是,如果我們過早地讓學生過渡到指導階段,讓學生掌握精確的知識,了解基本細節(jié),準確的推論,熟練地掌握技巧。這樣就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知識的好奇心。在探索階段沒有培養(yǎng)好學生的思維習慣、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到頭來扼殺的是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造精神或首創(chuàng)精神。
基于此,我們最終確定,第一階段應以學生的自由探索為主,教師不需要過多干涉。對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的成果,教師要加以肯定;對于明顯錯誤之處需要教師及時提醒和糾正;對于小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需要留意,準備在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解答。如語文學科,教師在講授杜甫的《登高》時,頭十分鐘是個人自由品讀階段。由于每個學生知識基礎不一樣,閱歷經(jīng)驗也不一樣,對這首詩的個人感觸也不一樣,所以在學生自由品讀的最后3-5分鐘,鼓勵學生自由提問,或談個人感受。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一般不予以解答,而交由其他學生解答。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產(chǎn)生交流與碰撞。生生之間的一問一答不同于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因為如果老師回答學生的問題,就給學生一個暗示:這個答案具有權威性和不可撼動性,學生即使有疑問也多半不再提出質疑。若是生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因為學生彼此不會再考慮身份不同的問題,自由辯論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又能拓寬思考的廣度、加深探討的深度。課堂實踐證明,這樣的課堂活潑,有吸引力。針對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留作第二階段進行指導或開展小組討論。
(二)指導階段:知識系統(tǒng)化和抽象化
指導階段實質上主要是對探索階段習得的事實、知識、概念等進行系統(tǒng)化、抽象化,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揭示出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的因果邏輯關系,或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在指導階段,教師應幫助、指導學生將知識系統(tǒng)化,并解決教學重難點。[9]“我坦率地承認,如果浪漫階段安排得較好,那么第二個階段的紀律問題就不那么明顯,那時兒童們就知道如何去完成他們的工作,他們就想把工作做好,對他們所做的各種事情就可以放心?!盵10]學生在浪漫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觀察、了解事物的習慣,思維習慣,主動探究的習慣,到了精確階段,對于精確知識的學習才能做到自我約束,對一般知識的揭示和分析才能更加專注,對一些證明、考證的工作才會更得心應手。
此階段主要是為了尋求學生在某些知識點方面的共同難題,針對學習難點進行統(tǒng)一的講解。為能夠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主要采用的為講授法與討論法相結合的模式。講授法應用于給學生講解知識體系的架構,按照內容的層次給學生講解。討論法用于回應、補充相關問題和難點。
上一階段尚未解決的問題可以留作小組討論的話題。當然這需要教師敏銳地判斷這個話題值不值得討論,學生能收獲什么,對于課文的理解有沒有幫助等等。將上一階段未解決的問題留到這一階段解決,好處是自然過渡到第二階段,學生不會產(chǎn)生不適感。討論結束,教師予以適當總結。接著教師可以就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作提示、點撥,或系統(tǒng)講解。如語文學科:教師在教授《登高》時,把應關注的重難點拋給學生,讓學生因“難”而陷入深思。這些重點、難點可以是:“落木”可以換成“落葉”嗎?為什么?這首詩最后一聯(lián)怎么理解,如何翻譯?“登高”作為一個事件,一個傳統(tǒng)意象,怎么理解此類詩?學生如果當即無法解答,教師就需要講解了,也可選擇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三)綜合階段:運用新知識和新方法
“精確階段是通過掌握精確的知識細節(jié)進而領悟原理的階段;綜合運用階段是擺脫知識細節(jié)而積極運用原理的階段,這時細節(jié)退回潛意識的習慣中。”[11]懷特海認為,由精確階段到綜合運用階段的教育路徑是:觀察、了解一些知識概念,總結一些規(guī)律、原理 ? ? ?對原理、規(guī)律進行分析、領悟、論證 ? ? ?運用原理。在綜合運用階段,知識細節(jié)就成為潛意識里的備用的材料。主導自己的是智慧對知識選擇、組合、創(chuàng)新。綜合階段的特點是精確的知識依然在增長,但已經(jīng)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智慧在此時起了作用。懷特海始終反對書本知識的消極記憶,而強調主動積極地掌握知識,將知識運用于生活之中。
綜合階段是要達成在生活中運用知識概念的結果。此階段可以由三個部分構成:精講點評,總結升華——檢測反饋,內化知識——學以致用,拓展提高。其中,“評”的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對第二階段中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補充,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肯定,進而指出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存在哪些不足,進行因勢利導?!皺z”即檢測學生本節(jié)課的學習成果、學習目標落實的程度,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新知識、新方法進行梳理,進而鞏固學習內容,為以后的查缺補漏提供依據(jù)。“用”即拓展運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語文學科:可以精選練習題,讓學生當堂練習;或讀寫結合,讓學生寫一篇小作文,如用自己的話擴展《登高》這首詩;或讓學生即興朗誦等。
三、課堂教學“三階段”的審視與反思
“一種設計完美的教育,其目的應該是使紀律成為自由選擇的自發(fā)的結果,而自由則應該因為紀律而得到豐富的機會。我在其他場合所說的教育的節(jié)奏,正是指調節(jié)自由與紀律以適應兒童個性的自然發(fā)展。……這里的紀律是指內在的紀律,指知識的條理化、系統(tǒng)化以及約束思維習慣發(fā)展的教學行為。紀律是自我約束?!盵12]自由——紀律——自由構成三重循環(huán)。整個智力發(fā)展是由多個這樣的三重循環(huán)階段交替構成。智力發(fā)展的整個過程是由眾多這種細胞構成的有機體組織。三者交替構成,多重循環(huán)。按照懷特海的“循環(huán)周期”觀點,我們這個課堂教學三階段并不是一個自身封閉的體系,這三個階段可以不斷循環(huán)。[13]在第一個周期里發(fā)現(xiàn)的“大”問題、“難”問題,都可以自動進入下一個周期,師生在下一個周期里解決。不斷循環(huán),直至問題全部解決。如語文學科,在進行《登高》單篇教學時,可以將“登高”類詩詞作為一個專題,師生共同探討總結“登高”類詩詞的特點、鑒賞方法等。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應該以研究開始,并以研究告終。畢竟,教育從整體上說不過是使受教育者做好準備,去迎戰(zhàn)生活中的各種直接經(jīng)歷,用有關的思想和恰當?shù)男袆尤睹繒r每刻出現(xiàn)的情況?!盵14]課堂教學“三階段”整個流程在提高學生觀察、感受、理解、分析、綜合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各項素養(yǎng)的鍛煉和提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課文的示范性作用,引領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課堂內向課堂外延伸,引領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并凝結成為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
課堂教學“三階段”極大地改變了我們農(nóng)村校的教學現(xiàn)狀。課堂教學再也不是“滿堂灌”“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師適時引導,真正實現(xiàn)“以學定教”。盡管教師的備課量增加了,但是教師上課反而更有趣味,更有“意思”。學生的學習觀也發(fā)生了變化。有些學生感嘆:以前老師沒這么教過,很有趣!整個教學是以“學生主動地學”為主旋律的,因此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立足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我們學校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最初在語文教研組討論通過,最后在全學科教研會上通過。由我們語文組報送的區(qū)級課題已經(jīng)立項。下一步,需要進行全學科教師共同探討,不斷完善這一流程,爭取將“三階段”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佳。存在不足的是,老教師改革動力不足,依然是“老一套”教學習慣。老教師不參與進來,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也失去了巨大的指導和參考。另外,我們這樣的農(nóng)村校,缺少很多改革資源,如課程教學專家的實地指導、評價??傊?,農(nóng)村普通高中校課堂教學改革前途漫漫,需要不斷上下求索。
注釋:
[1]1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3-7.
[2]尤·克·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一般教學論方面(前言)[M].張定璋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3]丁麗娟.提高中小學教學質量的策略[J].教育探索,1997(3):43-44.
[4][5][7][10][11][12][13]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22:25,16-17,46,50,53,57,
52-53.
[8]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M].程可拉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3.
[9][14]鄭毅.新詩審美教學的四個階段——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3:14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