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探究是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感知和操作探索周圍世界的活動,有助于發(fā)展幼兒的智力。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條件或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的內容,運用不同的方法,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參與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幼兒掌握學習科學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經驗。在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情境,
采取開放性提問方法,實現(xiàn)與幼兒間的良好互動,激起幼兒的探究興趣,并且要不斷反思教學,促進教學成效提升。文章對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意義及路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幼兒科學教育;科學探究;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7-0031-03
科學教育是幼兒對周圍世界進行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是在新的科學教育觀指導下的一種探究活動。科學探究涉及手、眼、腦和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1]。以往的科學教學活動依然存在“重上課”“灌知識”等問題,新科學教育觀則強調幼兒在科學探究中的獨立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把科學活動看作獲取知識和經驗、探索自然奧秘的途徑,將科學活動結果和科學活動過程有機結合。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世界進行積極主動地探索,讓幼兒喜歡科學探究活動,
并從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一、幼兒科學教育的意義
(一)能夠促進幼兒智力發(fā)展
智力是幼兒經過學習和訓練,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在幼兒時期,開展各種形式的科學教育活動能使幼兒接觸各種科學知識,有利于開發(fā)幼兒的智力潛能。
(二)能夠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
在開展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看、聽、說、寫,調動幼兒的各個感官,積極參與認識和理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過程。所以,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讓幼兒講出自然科學的概念,有利于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三)能夠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
第一,科學教育能為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提供能量和動力,促進幼兒的思維發(fā)展。第二,科學教育可以為幼兒未來學習抽象的、真正意義的科學概念和原理打下基礎。第三,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幼兒最突出的性格特點之一。科學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興趣、好奇心及對周圍世界的積極態(tài)度。第四,科學教育有利于促進幼兒增強自信心、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形成堅韌不拔的品質。第五,科學教育能夠培養(yǎng)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提高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二、幼兒科學教育的實施形式
幼兒科學教育的實施形式有集體教育活動、科學區(qū)角活動、生活中的科學教育、科學游戲等。
集體教育活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全班幼兒進行的教育活動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觀察認知活動、實驗探究活動、科技制作活動、討論交流活動。集體教育活動便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但其局限性是容易忽視幼兒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力,而科學區(qū)角活動可以成為集體教育活動的有益補充。
在科學區(qū)角活動中,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活動內容、活動材料、活動方式,依據(jù)自己的興趣和學習特點進行科學探究與科學游戲。幼兒的科學區(qū)角主要包括科學發(fā)現(xiàn)區(qū)的自然角和種植園,另外在沙水區(qū)、閱讀區(qū)、構建區(qū)、藝術區(qū)等也有很多科學活動。其中,種植和飼養(yǎng)是科學區(qū)角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
生活中的科學教育也是幼兒科學學習和探究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生活中要利用各種時機進行科學教育: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可以針對個別幼兒,也可以由某一事件引發(fā)小組或集體科學探究。采摘、參觀,甚至進餐、飲水、著裝等都蘊含著很多科學教育時機,教師要把握時機進行科學教育。例如,
幼兒好問“天為什么會打雷?”“是先打雷還是先下雨?”“樹為什么會長葉子?”等問題。此時,教師就可以把握時機,為幼兒答疑解惑,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游戲既是幼兒科學教育的一種方法,也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游戲中,教師讓幼兒在
“玩中學”,體現(xiàn)了寓教于樂和尊重兒童主體性的原
則。例如,在《瓶子與水》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將瓶子分發(fā)給幼兒,給幼兒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己觀察,再請幼兒將瓶子放在水里。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會看到“水冒泡”的現(xiàn)象,很容易提出“水為什么會冒泡?”
這樣的問題。
三、有效開展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周圍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條件,為幼兒提供探索機會
教師在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時,應以貼近幼兒生活的事物為教育內容,提供豐富的科學材料,讓幼兒在生活中通過不斷獲得豐富經驗促進自身科學知識和探究能力的發(fā)展[2]。
1.抓住悄然閃現(xiàn)的內容進行科學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抓住周圍環(huán)境中悄然閃現(xiàn)的內容進行科學探究,引起幼兒的關注,提高幼兒的探究參與感,加深幼兒對世界的了解與認知。教師要根據(jù)生活中的偶發(fā)事件,抓住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并及時提供物質材料和機會,讓幼兒進行探究。例如,午餐時,幼兒發(fā)現(xiàn)不銹鋼勺子里有自己的影子,教師及時捕捉到這一點后,開展“玩轉的勺子——哈哈鏡”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興致高昂,樂此不疲地進行探索。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做好傾聽工作,在幼兒表達分享自己的想法時,不要輕易打斷幼兒的思路,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教師還要抓住幼兒的閃光點,積極表揚,鼓勵幼兒加強對生活的觀察,
展開奇思妙想,提高想象力。
2.豐富探究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探究行為
天然的環(huán)境本就是最好的探究場所,如果能在自然的環(huán)境周圍配備相應的探究工具則會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置身于環(huán)境中去發(fā)現(xiàn)和預設,放置一些或天然、或標準的工具供幼兒使用,真正起到環(huán)境育人的效果。比如,教師可在農場周圍或墻面懸掛一些農耕器具、紗布、繩索、各種各樣的種子,堆放一些樹枝、竹竿等。不同的材料會帶給幼兒不同的探究故事,引發(fā)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二)實施多樣化的教育方法,促使幼兒提高探究興趣
興趣是激發(fā)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內在動力,能使幼兒產生好奇心。教師要運用多樣的方法,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幼兒園科學活動教育的方法一般有觀察法、科學實驗法、種植與飼養(yǎng)法、科技制作法等[3]。
1.觀察法
觀察法在幼兒科學教育實踐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其他類型的活動同樣離不開觀察。有些自然科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動植物的生長,季節(jié)變換等,需要幼兒進行連續(xù)、持續(xù)的觀察。這類活動對幼兒觀察的持久性要求較高,一般要與記錄的方法相結合,適合在中班或大班開展。
2.科學實驗法
幼兒的學習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進行的。通過直接的操作,能夠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茖W實驗法是幼兒園科學教育中最主要的形式,它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操作材料和儀器,
通過簡單的實驗探究事物內在規(guī)律的活動。以小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喝水‘寶寶’”為例,實驗前,教師先讓幼兒直觀感知海綿紙與皺紋紙有什么不同,再猜測海綿紙和皺紋紙進行喝水比賽的話,誰喝的水多。這充分激起了幼兒積極參與活動、想要去探究的欲望。教師引導幼兒自己試驗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能使幼兒獲得有益的直接經驗。
3.種植與飼養(yǎng)法
種植與飼養(yǎng)法既是幼兒科學教育的方法,也是幼兒喜愛的活動。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幼兒種植一些蔬菜、花草,飼養(yǎng)一些小魚、小鳥,使他們不僅能夠觀察動物和植物的外形特征,而且還能了解它們的生長過程。通過種植與飼養(yǎng)法進行科學學習,幼兒會對對象進行觀察、分類、比較、記錄,有利于促進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同時也能夠學習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培養(yǎng)手腦并用的能力。
4.科技制作法
科技制作活動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自然材料和廢棄材料,根據(jù)一些簡單科學原理,綜合運用多種能力制作出適合操作的玩具的過程。在科技制作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將客觀存在的簡單科學事物或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制作,使幼兒逐步形成對科學世界的正確認識。
(三)幼兒為主,師幼互動,提升幼兒經驗
在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以幼兒為主體,給幼兒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既要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又要積極支持幼兒[4]。在幼兒學習的活動中,
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提出挑戰(zhàn)任務,激發(fā)幼兒的探索動機。在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幼兒總結經驗。在活動中,師生可以通過有效互動,達到提升幼兒科學知識與經驗的目的。
1.運用直接經驗,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幼兒是用各種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的。在活動中,教師可提供大量的直接經驗,引導幼兒親身去體驗,探索答案。如隨機性活動,讓幼兒直接觀察平面上的出氣孔,下雨前小動物的變化,下水道的水哪里去了,等等;又如生成性活動,幼兒發(fā)現(xiàn)教室里有一個光環(huán),教師和幼兒一起尋找光環(huán)是從哪里來的。原來是教師手表的反光,然后生成一個系列活動——“光與影”。
2.善用隨機經驗,提高幼兒探究能力
每天發(fā)生的隨機經驗對幼兒來說是最自然的、最有意義的,教師對其加以運用,能夠有效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春天來了,幼兒發(fā)現(xiàn)空中飛著許多柳絮,于是教師和幼兒玩“捉柳絮”的游戲。在游戲過后,教師引導幼兒思考柳絮從哪里來的,它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良影響等問題。
3.提供適合材料,滿足幼兒探索需要
科學探究活動的物質材料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設計和提供給幼兒適合探究活動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
4.提出適時挑戰(zhàn),激發(fā)幼兒探索動機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合適的機會,以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探索。教師可以適時地運用發(fā)散性問題與聚合性問題。以發(fā)散性問題為例,教師可以準備一堆鎖與鑰匙,根據(jù)幼兒的探索進程提出不同問題:“鑰匙共有多少?怎樣快速配對打開?”在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開放性問題激發(fā)幼兒積極探索的興趣,引導幼兒自主探究世界。
5.設計統(tǒng)合活動,拓寬幼兒探索深度
教師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以科學為中心的主題活動要滲透各領域教育目標,設計適合幼兒需要的各類科學游戲活動,如“有趣的磁鐵”“好玩的輪滑”
等。科學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可以通過集體教育活動、區(qū)域活動、科學游戲等活動來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讓幼兒了解科學知識[5]。通過觀察、感知、操作、實驗的方法,教師可讓幼兒自由、大膽的探索,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幼兒熱愛科學、主動學
習、樂于嘗試、勇于探索的科學素養(yǎng)。
皮亞杰指出,只有兒童自己構建的知識才是真正符合兒童年齡的知識,并且與他的認知結構相融。探究,正是滿足幼兒自我建構知識的最佳活動,教師應該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選擇適合的科學探究內容,創(chuàng)造游戲情境,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以參與者的身份適時跟進并進行提問,提高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讓科學探究活動精彩且有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點的科學探究內容,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境,以幼兒為主體,同時參與到活動中,適時跟進與有效提問,設計活動主題,啟發(fā)幼兒思維,在課堂上巧設情境,采取開放性提問方法,實現(xiàn)與幼兒間的良好互動,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并不斷反思教學,促進教學成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哈蘭,瑞維金.兒童早期的科學活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張俊.幼兒園科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夏立標,王泳濤,周紹梅.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指
導[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8.
馬明俊,幼兒科學教育[M].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15.
劉占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丁姍莉(1979.10-),女,福建晉江人,
任教于福建省晉江市第四實驗幼兒園,園長,高級教師,本科學歷,泉州市幼兒園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