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要改進教學模式和策略,讓學生自發(fā)地走進課堂,遷移經驗知識,重構意義理解,
靈活遷移應用,建構學科知識結構,發(fā)展深度學習思維,形成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為實現這一點,一線教育工作者提出深度學習理論,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對此,作者借鑒前人經驗,進行促進學生數學深度學習的策略研究。文章依據深度學習下的數學課堂教學特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旨在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7-0025-0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凝練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將其作為數學教學核心。深度學習作為一種課堂變革理念,
指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數學深度學習是以數學學科核心內容為基礎,以核心問題為關鍵,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溝通經驗知識,重構意義理解,靈活遷移應用,發(fā)展高階思維的學習。深度學習的數學課堂有四大特征,即學生主動學習、溝通經驗知識、重構意義理解、靈活遷移應用[1]。這四大特征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依據,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深度學習的四大特征為依據,聯系具體的教學
內容,應用適宜的策略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具體策略如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主動學習
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自主思考、探究,為進行深度學習做好準備[2]。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經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在體驗現實生活時,不少學生有“看日歷”
的經歷,感性地認知了年、月、日。于是,在課堂上,
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向他們發(fā)問:“大家知道今天的日期嗎?”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說出日期。教師追問:“在大家的記憶中,有沒有一些美好的日子?”
學生遷移生活經驗,用“××年××月××日”的形式描述不同的日子。在學生描述時,教師進行板書,
并圍繞板書內容提問:“這些日子,都用到了哪些時間單位?”在體驗生活情境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興趣。因此,在興趣的支撐下,學生認真對比板書內容,發(fā)現“年、月、日”,踴躍表述。基于此,教師提問:“關于年、月、日,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學生遷移生活認知和數學認知,聯想到不同的內容,積極作答。如有學生答道:“一年有12個月,有365天。”此時,教師把握時機,追問:“每一年都有365天嗎?”在生活經驗的助力下,部分學生提道:“還有366天”。其他學生傾聽時,產生認知沖突,自發(fā)提問:“為什么有的年份有365天,而有的年份有366天?”一石激起千層浪,
全體學生對此產生探究興趣。于是,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課堂,探究“年、月、日”。
有效的問題情境能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尤其,在體驗問題情境時,學生能夠發(fā)揮自主性,遷移生活認知和數學認知,積極探究,自覺走進數學課堂,夯實深度學習基礎。
二、組織體驗活動,構建學科結構
布魯納認為,學習者通過建構學科結構,可以增強思維深度,獨立面對新的知識領域,創(chuàng)造性地看待事物,發(fā)現、解決新問題[3]。學科結構是學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之間的關聯[4]。在進行深度學習時,
學生要建構學科結構。眾所周知,體驗是最基本的學習形式。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揮多種感官作用,看、擺、摸、剪、拼、畫等,同時進行觀察、分析、類比、判斷等,掌握知識、技能,獲取思想方法,積累活動經驗,進而建構學科結構。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組織體驗活動。
例如,在“1分有多長”這節(jié)課上,教師組織兩項體驗活動:活動一,建立度量標準,體驗1秒;活動二,運用度量標準,體驗1分。在活動一中,教師要求學生觀察鐘面,跟著秒針“走”一圈。大部分學生可能使用不同的方式跟著秒針“走”,如眨眼睛、數數、拍手等,體驗1秒有多長。在1秒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描述自己的體驗成果。有學生提到“在1秒里,我眨眼7次”,有學生提到“在1秒里,我的脈搏跳了一
次”。通過體驗,學生對“1秒有多長”建立了感性認知。
在活動二中,教師鼓勵學生體驗“5秒有長多”“10秒有多長”。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遷移活動經驗,觀看鐘面,并使用個性方式感受“5秒”“10秒”。之后,
教師引導學生體驗“35秒有多長”。在體驗時,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播放國歌,引導學生傾聽,用自己建立的度量標準判斷35秒。當感覺到35秒時,學生寫下相應的歌詞。接著,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出示一個鐘表,同時播放國歌,引導學生傾聽歌曲,觀看鐘面,驗證自己的判斷。經過驗證,學生增強了對
‘35秒’的認知。按照如上方式,教師引導學生數數,
體驗“1分有多長”。
在不斷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覺使用看、聽、想等方式感受不同的時長,“直觀”地認知“1分有多長”。同時,學生因此關注度量意義下的時間標準,便于增強度量意識,發(fā)展量感。此外,學生聯系分、秒,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掌握學習方法,積累度量經驗,建構學科結構,增強深度學習效果。
三、小組合作學習,發(fā)展深度思維
在數學課堂上,學生要發(fā)揮思維作用,善于思考數學內容,積極與小組成員交流,發(fā)表個性觀點,或進行自我質疑、批判,對新知進行理解和判斷,形成自我認知,重構知識理解[5]。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增強思維深度,便于發(fā)展高階思維。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例如,在“圓柱的體積”這節(jié)課上,教師先引導學生探究圓柱的體積公式。在學生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后,教師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用長方形的紙卷成圓柱體。在活動中,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展現用長方形紙(兩張大小一樣的長方形紙)卷成圓柱的過程。學生在觀察時會有不同的看法,如“兩個圓柱的體積一樣大”“粗短的圓柱體積大”或“細長的圓柱體積大”?;诖耍處煿膭顚W生與小組成員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在合作時,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將長方形的紙卷成不同的圓柱,有的測量圓柱的底面直徑、高,有的計算底面半徑、底面周長、體積,并建立表格。在分工的同時,學生認真交流,分享各自的發(fā)現,碰撞思維,達成統一認知。
例如,有組員提問:“為什么我們使用的長方形紙張一樣大,但圍出的圓柱體積不同?”在問題的作用下,小組成員審視操作過程,觀察、分析數據,發(fā)現
“在側面積相同的條件下,粗短圓柱的體積大于細長圓柱”。面對如此發(fā)現,學生遷移數學認知,聯系具體數據,認真計算。在各自計算后,學生共享結果并對比,確定“粗短圓柱的體積大于細長圓柱”。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歷猜測、操作、觀察、交流、對比、判斷等一系列過程,靈活地應用數學所學,獲得數學結論,尤其搭建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實現了意義理解。同時,學生始終保持思維積極性,進行批判思維、抽象思維等,提高了高階思維發(fā)展水平。
四、進行隨堂練習,靈活遷移應用
遷移應用是檢驗深度學習是否發(fā)生的重要指標。深度學習注重遷移應用知識于真實情境,解決問題。在進行遷移應用時,學生會發(fā)揮思維作用,分析問題條件,獲取關鍵信息,由此聯想數學所學,確定解題思路,繼而解決問題,實現學以致用。同時,學生會鍛煉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習水平。鑒于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隨堂練習。
例如,在“乘法”這節(jié)課上,學生體驗了多種活動,
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诖耍處熢O計難度不同的練習題,具體如下:
練習一:學校準備為三年級學生購買鉛筆。已知三年級一共有400名學生,每支鉛筆3元。請問,為每名學生購買三支鉛筆,一共要花多少錢?
練習二:超市在搞促銷活動。明明花了96元買了4個文具盒。紅紅花了32元買了1個文具盒。請問,明明和紅紅誰買的文具盒便宜?便宜多少?
學生認真閱讀練習題題目,找出關鍵信息,由此列出乘法算式,進行運算。
學生完成題目后,教師鼓勵他們匯報。有學生匯報:“先計算一共要買的鉛筆數量:400×3=1200(支)。再計算買鉛筆的費用:1200×3=3600(元)?!贝藭r,教師進行引導:“能否列出綜合算式?”學生綜合解題步驟,列出算式:400×3×3=3600(元)。于是,其他學生毛遂自薦,分享不同的解題思路,如有學生說道:“先計算為每個學生購買鉛筆的費用:3×3=9(元),再計算給全體學生買鉛筆的費用:9×400=3600(元),由此列出綜合算式并得出答案:3×3×400=3600(元)。”之后,學生按照如此方式,展現練習二的解題思路、方法和結果。
在進行隨堂練習時,學生靈活遷移應用新知,將新知轉化為“舊知”,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而對其進行完善,實現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拓展。同時,學生因此積累問題解決經驗,便于提高遷移應用能力,增強深度學習效果。
五、繪制思維導圖,完善知識體系
完善知識體系是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過程和目
的[6]。大部分數學知識點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把握這些聯系是學生完善知識體系的關鍵。邏輯思維是學生探尋知識點間聯系的工具,思維導圖是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助力。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緊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建立思維導圖,完善知識體系。
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學生經歷轉化過程,將圓形轉化為已知圖形,探尋二者之間的關系,并遷移已有數學認知,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在此之前,
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都使用了轉化法。由此可見,轉化法是圓、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之間的“橋梁”。于是,教師可以轉化法為重點,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
具體而言,教師提出任務:“請回想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試著總結出共同的方法,并用思維導圖展示各自的回顧成果。”在了解任務內容后,學生自覺回顧所學內容,在腦海中浮現不同的推導面積公式的場景。圍繞這些場景,學生用繪畫方式展現推導過程和具體方法。與此同時,學生觀察、對比,發(fā)現共同之處——都使用了轉化法。由此,學生完善思維導圖,建立知識體系。
在思維導圖的助力下,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數學所學探究其他內容,增強數學學習效果。此外,部分學生因此形成并發(fā)展了邏輯思維,提高了高階思維發(fā)展水平。
六、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時機,緊扣深度教學的四大特征,結合教學內容,
應用適當的策略,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通過種種活動,
學生能夠扎實掌握數學知識點,把握其中的聯系,實現知識點間的融會貫通,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順其自然地發(fā)展量感、思維能力、應用能力等,提高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切實增強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朱姚禹.深度學習,感知數學魅力:探析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度量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2
(35):118-120.
劉晶晶.促進數學深度學習 助力師生真正成長: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引導策略[J].知識文庫,2022(22):55-57.
周毛塔.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J].當代家庭教育,2022(22):178-180.
曾培蓉.核心問題引領下打造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的策略探究[J].教師,2022(21):54-56.
何潔.聚焦數學課堂,促進小學數學深度學習[J].數學教學通訊,2022(16):76-78.
宋湘珍.從蜻蜓點水到深度學習: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J].第二課堂,2022(5):19.
作者簡介:趙志珍(1986.12-),女,甘肅臨洮人,
任教于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南屏鎮(zhèn)嵐林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臨洮縣優(yōu)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