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近年來,受戶外音樂節(jié)、網絡綜藝、新媒體的影響,獨立音樂進入公眾視野,獨立音樂人得到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獨立音樂粉絲們狂熱追捧樂隊的特殊行為引發(fā)人們關注。文章還原獨立樂隊粉絲群體的真實樣貌,全面呈現當代亞文化青年的審美趣味與價值取向,旨在推動獨立音樂健康發(fā)展。方法:文章基于互動儀式鏈的視角,以中國知名樂隊——新褲子樂隊的演出為例,采用半結構化訪談法,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在尊重并回應受訪者的需求和興趣的同時,獲取了全面真實、準確有效的反饋信息。結果:研究發(fā)現,粉絲在觀演互動過程中,通過產生自我投射式認同,將現實與過去空間相聯系,產生“求同”和“存異”的心理,實現了自我身份認同的建構,通過社會類別化、社會比較和積極區(qū)分完成群體身份認同的建構,以特殊行為完成符號化的表達。整個過程中,互動儀式通過激發(fā)情感,提升參與者的儀式體驗,參與者的情感反應又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儀式的參與和認同,形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閉環(huán)。結論:文章揭示了互動儀式在激發(fā)情感和增強粉絲身份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僅對了解獨立樂隊粉絲群體的行為特征和情感體驗具有實際意義,而且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互動儀式鏈;獨立樂隊;身份認同;新褲子樂隊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6-0-03
獨立音樂的概念源于西方,主要涵蓋搖滾、后搖、電子樂、朋克、爵士等小眾、非主流的音樂類型。隨著網絡綜藝節(jié)目《樂隊的夏天》的火爆,獨立音樂獲得了廣泛關注,新褲子樂隊憑實力獲得了第一季的冠軍,收獲了大批獨立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和追捧。節(jié)目的成功播出也讓無數風格各異的獨立音樂人進入大眾視野,隨之而來的是獨立音樂演出如Livehouse、音樂節(jié)、演唱會的蓬勃發(fā)展。在戶外演出過程中,粉絲與樂隊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互動儀式,這種互動不僅完成了粉絲群體的自我表達與認同,還建構出了符號化的表意體系,同時加深了他們對儀式的參與和認同。
1 互動儀式鏈的形成
互動儀式鏈的理論最早由蘭德爾·柯林斯提出,其核心要義是通過互動儀式在情境中激發(fā)情感能量,塑造群體團結的符號最終生成道德感[1]。互動儀式鏈的四個構成要素為群體聚集、排斥局外人的屏障、相互關注焦點、共享的情感狀態(tài)[2]。當上述要素基本構成,群體的關注點不斷聚集,彼此作用就會形成群體團結。群體越團結越能激發(fā)個體情感能量,個體情感能量越大越能促進群體能量聚集,如此循環(huán)往復,形成互動儀式鏈[3]。
新褲子樂隊憑實力與綜藝熱度,成為國內音樂節(jié)的巡演???,并在多所城市舉辦了大型演唱會,吸引了大規(guī)模的粉絲群體觀演。粉絲基本了解新褲子樂隊的音樂風格、過往經歷和歌曲專輯,借助媒體平臺關注巡演動向,找準時機搶票觀演,網絡媒介下的“知識鴻溝”成為觀看新褲子演出的門檻,將非粉絲群體排斥在局外。演出過程中,新褲子樂隊的表演無疑是全場矚目的焦點,粉絲們熱情地參與其中,通過“歡呼、吶喊、合唱、高舉橫幅、開火車”等形式,釋放充沛的情感能量,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互動儀式鏈。
筆者通過訪談發(fā)現,在新褲子樂隊線下演出的互動儀式中,粉絲釋放的情感能量會轉變?yōu)榉答?,促進個體完善自我認知和身份塑造。因此,互動儀式鏈也是促成粉絲身份認同的關鍵因素。后文將從互動儀式的角度出發(fā),探討新褲子樂隊粉絲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
2 互動儀式鏈視角下身份認同的建構
2.1 自我身份認同
2.1.1 自我投射想象性認同:粉絲的反思性自我理解
安東尼·吉登斯提出:“自我認同是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是個體與社會互動產生的結果,具有反思性和連續(xù)性的特征?!保?]在新褲子的演出現場,粉絲與樂隊互動后會對樂隊產生情感投射,他們把新褲子樂隊視為無畏、勇敢、瀟灑、反叛的象征,將該精神作為內驅力,朝著理想中的自我發(fā)展,又把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幻想中的關系轉移到新褲子樂隊身上,獲得一種自我投射式的想象性認同。粉絲D(女,20歲,音樂專業(yè))表示:“新褲子更多的是一種瀟灑、一種態(tài)度。他們脫胎于朋克精神的反叛影響著我,讓我在生活中更加坦蕩隨性,帶著幽默戲謔的心態(tài)去面對一切。”
2.1.2 記憶空間與現實空間的互動:符號信息促成回憶
個體對自我的確定性是基于其所處的現實空間,并通過記憶空間中過去的經歷來獲得確認的。對新褲子樂隊的粉絲而言,記憶空間代表他們對過去經歷的回憶,而現實空間則指的是他們觀演的互動過程。記憶空間與現實空間之間通常會形成某種聯系。當粉絲接收到演出現場的符號信息時,如歌聲的聽覺符號、歌詞文本和宣傳標語的語言符號、舞臺設計和現場布景的視覺符號等,他們的回憶會被喚起,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再對樂隊的傳達內容進行自我解讀。粉絲E(男,20歲,音樂專業(yè))表示:“那段時間考研,生活比較灰暗,現場營造的氛圍和彭磊富有能量的聲音,就跟生命中突然打下來的一道光一樣,讓我忘掉了生活的煩惱,放下了自己現實的身份,享受暫時的逃離與忘我的開心?!?/p>
2.1.3 “求同”和“存異”的自我歸類心理:粉絲與非粉絲群體的特征區(qū)分
認同具有自我歸類屬性,包括“求同”與“存異”兩個方面[5]。回望新褲子樂隊坎坷的創(chuàng)作歷程,成員們始終堅持反叛傳統(tǒng)、不妥協、不迎合、自由瀟灑的態(tài)度。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曾形容自己有“反大眾人格”,新褲子的粉絲會以相同的方式來評價自己,同時產生區(qū)別于非粉絲群體的性格與審美特征。粉絲C(女,20歲,空乘專業(yè))表示:“新褲子樂隊在我心中挺瘋,彭磊瘋言瘋語一直在與現實社會做抗爭,不想順應市場,他們的歌讓我更加勇敢,從以前的社恐逐漸變成社牛,不怎么會再聽別人的評價、看法,身邊人都不理解我聽搖滾、化濃妝、穿衣風格,以及把長發(fā)剪成狼尾?!?/p>
新褲子樂隊的粉絲通過自我投射的想象性認同,將理想自我投射到偶像身上,實現了對自我的反思性理解。他們從演出現場提取符號信息鏈接到自己的記憶空間,完成確定性自我身份的建構后,以樂隊的反傳統(tǒng)、不妥協、自由瀟灑的態(tài)度為基準,彰顯自我歸類后的差異化特征,滿足了求同和存異的心理需求。
2.2 群體身份認同
魯珀特·布朗提出,行為體的自我認同主要源于群體的成員身份,因此行為體會努力建立或維持一種積極的社會身份認同[6]88。社會類別化、社會比較和積極區(qū)分對維持群體身份認同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2.2.1 社會類別化:粉絲群體的區(qū)隔特征
社會類別化指把事件、對象和人歸類的過程,群體的獨立存在需要一條認知邊界將其區(qū)隔化[6]89。筆者調研發(fā)現,“喜歡新褲子樂隊”是成為新褲子粉絲的標準,也是粉絲用來區(qū)分外界的認知邊界。粉絲通常在微博超話、豆瓣小組、流媒體平臺以及非官方粉絲群或線下演出場所聚集、互動和交流。因為擁有“新褲子粉絲”這個共同稱號,他們感受到自己是群體中的特殊存在,遵守著群體中潛在的行為文化。這種社會類別化不僅是認知邊界的建立,更是認同和歸屬感的體現。
2.2.2 社會比較:粉絲群體內外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社會比較是指粉絲將內部群體與外部群體進行對比[6]89,以尋找內部的相似性與外部的差異性,并對“我們”進行不同于“他們”的定義。在這個過程中,粉絲群體身份認同的形成并不僅僅基于他們對新褲子樂隊的喜愛,還涉及更廣泛的價值觀、審美取向和文化偏好等。
筆者在訪談中發(fā)現,新褲子樂隊的粉絲對“我群”與“他群”的差異有著較為清晰的認知,并且努力塑造和維護內部群體的相似身份。他們普遍認為自己相比于外界,擁有更積極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粉絲H(女,19歲,電商專業(yè))表示:“當同樣處在一個低迷境遇的時候,別人會說‘死了算了’,我們心想,會有路的,總會有轉機、有希望,有一種來自搖滾的力量在頂著?!狈劢zK(男,21歲,法學專業(yè))表示:“我們比外界其他人更加叛逆,在面對外界其他事情的時候,會保持獨立觀點和批判意識?!彼麄冏非螵毺氐那楦畜w驗,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更加細膩,此外,他們對其他文藝形式也表現出了濃厚興趣。粉絲J(女,26歲,教育專業(yè))表示:“我覺得大家都是情感比較細膩豐富的人,對很多文化領域的內容,比如書籍、電影、音樂、哲學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边@些共同的文化偏好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
2.2.3 積極區(qū)分:強調我群的優(yōu)越性
積極區(qū)分指不僅認為我群與他群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性還有助于強調我群的優(yōu)越性[6]90,對增強群體的信仰感、增強彼此間的相似性和與外界的差異性具有重要作用。這種積極區(qū)分的過程使新褲子樂隊的粉絲不僅意識到自己與其他群體的不同,還認為這種差異是他們這個群體優(yōu)于其他群體的特征,他們對自己的音樂品位充滿自信,對流行音樂的受眾審美持反感態(tài)度。粉絲I(女,13歲,初中)表示:“我們跟外界不同的地方,最明顯的就是聽歌品位吧,我很不喜歡那些火得一塌糊涂的網絡歌曲,為了流量熱度把自己的品位放棄掉,現在這個網絡時代,聽搖滾的人真的不多,至少在我的同齡人里,我們學校的老教師,聽的全是那些‘金曲’,我們簡直像一股清流一樣?!?/p>
社會類別化促使粉絲建立了群體認知邊界,將自己所在的粉絲群體與外界區(qū)分開來,形成了共同的群體身份,凸顯了粉絲內部的相似性和與外界的差異性。積極區(qū)分使粉絲將自己所喜愛的音樂類型、樂隊歌手與其他音樂類型進行對比,產生“我群”優(yōu)于“他群”的觀念。在粉絲的互動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類別化、社會比較和積極區(qū)分,增進了彼此間的共識,也維持和增強了粉絲群體間的身份認同。
3 互動儀式鏈下粉絲身份認同的符號表達
在觀演這一特殊情境下,互動儀式激發(fā)的情感能量在促使新褲子樂隊的粉絲完成身份認同建構的同時,也生成了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表達,于線上粉絲交流群、線下觀演或粉絲聚會場所中呈現,見表1。
這些通過身體動作、聲音反饋、視覺產物等方式實現的符號化表達是對儀式的回應和反饋,既影響了參與者的情感狀態(tài),又加深了粉絲、粉絲群體和樂隊三者間的互動關系,增進了粉絲之間的內部團結,實現了粉絲身份認同的建構,增強了粉絲對儀式的參與感、認同感。這意味著儀式和情感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儀式通過激發(fā)情感來提升參與者的儀式體驗,參與者的情感反應通過符號表達促進儀式的進行,最終形成循環(huán)往復、情感傳遞的閉環(huán)。
4 結語
在當今的獨立音樂圈中,粉絲對獨立樂隊的喜愛反映了他們的個性化審美與精神追求。他們不斷探索自我,形成不同于主流的價值觀導向、審美取向、生活態(tài)度、興趣愛好。當代亞文化青年豐富的內心世界,彰顯了當代年輕人對個性化、多元化和差異化的追求,映射了他們對主流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反思與批判。
參考文獻:
[1] 王兆鑫,高彥菁,毛萬熙.新時代中國青年在儀式場中的榮譽感考察[J].青年探索,2021(4):84.
[2] 李倩楠,朱曉玉,葛杭.基于主客感知的節(jié)慶旅游互動儀式研究:以江蘇興化“茅山會船”為例,2023(8):46-47.
[3] 姜曉紅,區(qū)灝銘.互動儀式鏈視域下球迷現場加油的情感能量進路與價值賦能[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3,43(3):2.
[4] 羊許益,價值認同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2010(4):106.
[5] 邢媛,吉登斯的現代性自我認同品格思想研究[J].哲學分析,2021,12(1):143.
[6] 聶文娟,群體情感與集體身份認同的建構[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1,28(4):88-90
作者簡介:譚碧涓(2003—)女,湖北宜昌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音樂產業(yè)。
指導老師:劉戀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2024年度武漢音樂學院“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計劃”項目“互動儀式鏈視角下中國獨立樂隊粉絲群體身份認同研究——以新褲子樂隊的演出為例”成果,項目編號:BRR2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