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推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深刻領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chuàng)性論斷、把黨和國家政策要求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踐行動。推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包括教育目標、原則、任務和路徑,需要整合教育資源,凝聚一體化教育共識,推進教育一體化建設,全面增強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文章旨在探索推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對策。
關鍵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校;民族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027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on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Universities
GAO Na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Promot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universities is a practical action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t original statement of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and state policies into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Promot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universities is a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including educational goals, principles, tasks, and paths.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gather consensus on integrated educatio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systematic, continuous, targeted, and effective educa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on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universities; ethnic work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1]。這一政策指向已成為當前高校教育的使命擔當,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任務的根本要求?!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要“建設高質(zhì)量教育體系”[2]。教育體系的發(fā)展建設已成為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新主題和新方向。推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亦是如此,既要牢牢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也要緊緊圍繞高質(zhì)量教育體系做好建設工作。
1"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的意蘊內(nèi)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觀與民族教育實際相結合、不斷豐富完善并形成體系的過程,需要明確包括指導思想、教育目標、原則和主要任務在內(nèi)的基本問題,唯此才能為推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提供正確的指引。
1.1"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的基本要素
政治保障是核心。中國共產(chǎn)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堅持黨對高校發(fā)展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正確方向。推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亦是如此,必須加強黨對教育一體化的統(tǒng)籌管理,把方向、管大局、做決策、保落實。
師資隊伍一體化建設是前提。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高校應建立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為主體,各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育人團隊。建立常態(tài)化的師資培訓制度,加強專題培訓,充分發(fā)揮高校人才資源優(yōu)勢,確保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大學生中賡續(xù)傳承。
教學是載體。盡快調(diào)整教育思路,組織進行結構性調(diào)整。按照增進共同性和全方位嵌入的方向,落實推進混合編班、混班教學、混合住宿,營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適宜學生共同學習生活、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在教育主體上,充分發(fā)揮導師、輔導員、黨團組織的影響效應,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協(xié)同育人格局。
學校是主陣地。高校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場域、教育場域和心理場域,其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只有牢牢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才能培養(yǎng)大批契合時代發(fā)展、適應時代需要、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2"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指導思想和教育目標
一是指導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統(tǒng)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加強學校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不斷完善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長效機制,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動力。
二是教育目標。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核心目標。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不斷增強廣大高校師生“五個認同”。同時,教育引導學生踐行愛國主義,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培養(yǎng)家國情懷,自覺投身于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偉大實踐。
1.3"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原則
其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根本保證?!罢h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3]。黨的領導是教育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定海神針”,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使高校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堅強陣地。其二,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本指向,還需強化教育引導、浸潤熏陶、厚植滋養(yǎng)、實踐養(yǎng)成,構建課堂教學、常規(guī)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一體化育人平臺。其三,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原則,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大學各學科、各學段全過程,從新生入學起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1.4"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主要任務
推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需以政治、歷史、文化、共同奮斗目標為切入點,解析當前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任務。第一,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旨在讓學生深切感受自身的理想志向同祖國的前途命運是緊密相連的。第二,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對中華民族歷史演進進行認知和理解,認識祖國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第三,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旨在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多彩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從而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內(nèi)生動力。第四,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華民族一家親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使學生了解各民族共同建設、保衛(wèi)祖國的史實,強化民族認同,樹立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理想信念。
2"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的路徑
2.1" 政、學一體化
加強頂層設計,提高政治站位。工作成效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提供指導與引領。高校黨委要找準定位、精準發(fā)力,系統(tǒng)謀劃、統(tǒng)籌實施,高位推動出臺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施方案。完善工作體制機制,建立高校工作責任制與多方聯(lián)動機制,形成部門協(xié)同參與工作格局。
2.2" 產(chǎn)、教、研一體化
以“教”為出發(fā)點,設計各學科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契合內(nèi)容,引導學生樹立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的意識。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nèi)容有機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和歷史、文學相關專業(yè)課程,落實到課程思政實施中,使各學段、各學科老師凝聚一體化教育共識。以“研”為輻射點,充分發(fā)揮高?!爸悄覉F”“思想庫”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優(yōu)勢,多學科協(xié)同,整合研究力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解讀。以“產(chǎn)”為著眼點。一是加快推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打造互融互鑒的新理念、新范疇,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二是挖掘、整理、宣傳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推動中華民族史編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三是總結各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益經(jīng)驗,共建共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案例庫。
2.3" 過程一體化
就縱向而言從歷時性維度解析,在時間上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全過程。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在時間上要貫穿整個大學生涯。就橫向而言從共時性維度解析,通過專題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橫向鋪開,以達到知行合一,完成教育過程一體化,使大學生在整個大學生涯中全方位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同時,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抓手有形、有實、受眾有情、有感、教育有效。
2.3.1" “四史”學習教育著眼于有實
“有實”即有事實、史實?!八氖贰苯逃恰耙虿氖┙獭钡慕逃?,針對性強。“四史”內(nèi)容各有側重,如黨史學習,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從無到有,從遭遇危機到正視錯誤,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踐宗旨不斷走向成熟的見證;新中國史旨在感受在共產(chǎn)黨的帶領下,各族兒女一步步邁向繁榮昌盛的印跡;改革開放史見證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印證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證明。在“四史”學習中,傳承弘揚黨和各族人民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讓學生重溫百年黨史,親身體驗黨的奮斗歷程,感受中華民族親如一家的情感歷程。
2.3.2" 愛國主義教育著眼于有情
“有情”即有真情、共情。愛國主義教育是“原先原發(fā)”的教育,扎根性強。通過開發(fā)系統(tǒng)教材、體驗愛國主義教育場景、挖掘集體記憶和象征符號等,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族人民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作出的共同選擇和推動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強化共同理想信念,引起情感共鳴,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基更加堅實、情感紐帶更加堅固。
2.3.3" 民族團結教育著眼于有感
“有感”即有感觸、感想。民族團結教育是“播種打底”的教育,奠基性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而民族團結教育又更為直接地指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教育實踐中可以播放民族團結的電影、紀錄片,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教育引領各族學生打好中華民族底色,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2.3.4" 思想政治教育著眼于有形
“有形”即有形式、形體。思想政治教育是“品德涵養(yǎng)”的教育,情感性強。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把握教育主體從內(nèi)隱的心理歸屬、到內(nèi)生的情感依附、再到外顯的行動卷入的認同心理遞進規(guī)律,既要抓住有形,也要把握無形。如視覺沖擊、影像感知、圖文記憶、符號強化等,采取形、聲、像、意等多種手段進行全面展現(xiàn),也要開展浸潤式實踐活動,如走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舉辦沉浸式主題黨、團日活動,提升中華民族共情能力。
2.3.5" 教育實踐活動著眼于有效
“有效”即有成效、實效。教育實踐是“拾遺補缺”的教育,靈活性強。一方面,充分發(fā)揮實踐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可依托學生組織,積極開展師生共同參加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如研學旅行、社會調(diào)研、紅色教育基地體驗等增進各族師生相互了解。
2.4" 文化空間一體化
在話語表達方面,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適應和借鑒新媒體網(wǎng)絡傳播方式的表達話術。在校園環(huán)境建設方面,深入開展校園文明創(chuàng)建,打造一批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的文化品牌項目,在校園、圖書館、教學樓、教室、宿舍等場所展示體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活動中,開展如民族音樂賞析、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民族知識競賽等,使學生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在營造氛圍方面,鼓勵支持創(chuàng)作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短視頻、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先進宿舍、模范個人創(chuàng)建活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高校鮮活范本。
3" 結語
高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尤其是民族高校,其服務主體、教育內(nèi)容具有特殊性,更應該接好第一棒,發(fā)揮好示范和引領作用。同時亦需清醒地認識到推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必要性、緊迫性,構建完備的教育體系需要統(tǒng)籌資源,找準定位,多點發(fā)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師范生教育全過程的路徑探究”(2024-ZZJH-076)。
參考文獻
[1]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EB/OL].(2021-08-29).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 221128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13). http://www.gov.cn/xinwen/ 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 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17-1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