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鋒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政策的不斷調整和改革,以及新課程標準的發(fā)布和執(zhí)行,初中歷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逐步改變傳統(tǒng)注重知識傳授、忽略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形式,向著以培養(yǎng)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為根本的大單元教學方向轉變,旨在全方位地提升初中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意識,為將來更高階段的歷史知識和技能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意義、現(xiàn)狀和有效實施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實施策略
歷史大單元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創(chuàng)新型教學形式,隨著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興起,傳統(tǒng)固化、刻板、一刀切的教學形式已經難以滿足初中生對知識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了。需要歷史教師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以新課程標準中的目標和要求為基礎,以大單元教學形式為途徑,全方位地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從整體知識體系構建、分層教學目標設置中深刻體會大單元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一、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初中歷史在教學中應該以大概念教學為基礎,將那些分散的知識、技能、觀念等連接成為整體,并賦予它們新的意義和概念”,而大單元教學就是以大概念為基礎,圍繞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構建學習框架、避免碎片化知識學習,逐步促進學生掌握科學探究歷史的方法,并不斷地拓寬學生的視野。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采取大單元教學不僅能夠改變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體的知識灌輸模式,還能從大單元教學形式、策略、目標和內容等方面制訂創(chuàng)新性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力。
二、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現(xiàn)狀
(一)教學目標固化、統(tǒng)一,缺少分層目標設置
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關鍵是教學目標的明確,而很多歷史教師在實施大單元教學過程中都習慣性籠統(tǒng)地概括教學目標,導致歷史素養(yǎng)較好的學生覺得學習歷史沒什么難度,但是歷史素養(yǎng)水平較差的學生卻覺得單獨的知識重點都沒能有效掌握,又如何掌握涵蓋面如此之大的大單元教學目標。所以,教育過程中缺少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分層目標設置,導致大部分學生都跟不上大單元教學的進度,教學效果也遲遲得不到顯著提升。
(二)教學形式單一,持續(xù)灌輸零散知識
雖然大單元教學是現(xiàn)階段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大趨勢,但是教學形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的預設教學目標、分課時講解教學知識、梳理標志性事件、標注重要考點、隨堂隨機測試的應試化教育形式。這導致學生對大單元教學缺少學習興趣和動力,甚至遇到復雜而冗長的教學內容時,反而缺少持之以恒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完全體現(xiàn)不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形式化到底進行著大單元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缺少學生對歷史知識自主性學習和探究動力的培養(yǎng)。
(三)教學內容固化,缺少生活化的大單元教學
活動
初中歷史知識體系具有極強的關聯(lián)性和發(fā)展性,任何一個專項的歷史知識和事件從不同的視角和背景下思考,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而現(xiàn)階段采取大單元教學形式,極其考驗歷史教師對大概念和整個歷史知識系統(tǒng)的綜合把握和靈活應用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大單元整體教學計劃和內容,機械地追趕進度,流程式實施教學過程,缺少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導致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核心素養(yǎng)也難以全面發(fā)展。
三、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
(一)以大單元整體教育目標為基礎預設分層教學目標
初中歷史知識體系內容龐大,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歷史知識時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難以形成整體性的知識框架,同時,由于每個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質、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不同,對歷史知識建構和理解的水平也不同。如果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強調整體教學目標的統(tǒng)一性,難以幫助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升歷史核心素養(yǎng)。所以,需要以大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為基礎,預設一致性教育視角下的分層教學目標,給予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平等學習和提升的機會。
例如,在學習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秦漢時期-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內容時,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秦統(tǒng)一六國的基本情況,并記住秦統(tǒng)一中國的時間、設立的都城和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并能夠初步認知統(tǒng)一對人民生活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可以分設三個層級的教學目標。目標一“基礎知識維度”,知道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史實、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和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重要舉措;西漢和東漢休養(yǎng)生息、文景之治、推恩令等重要內容。目標二“能力提升維度”,能夠在完成目標一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互動深入理解秦統(tǒng)一的原因及意義。了解西漢、東漢時期獨尊儒術、絲綢之路等重要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社會化的促進意義。目標三“知識拓展維度”,在完成以上兩層目標的基礎上,需要形成整體性的知識框架,并且對比性地理解秦始皇和漢武帝的統(tǒng)治措施,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進行深化理解和知識記憶。以此形式構建大單元教學視角下的分層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不再為難以完成整體教學目標而焦慮煩躁,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水平自主選擇適合的分層目標,通過大單元整體教學課時的推進而展開深入和系統(tǒng)性的學習,真正地做到人性化和個性化統(tǒng)一的大單元教學效果。
(二)以核心素養(yǎng)為基礎,構建多元化的大單元
策略
1.項目化教學模式整合大單元教學體系
初中歷史知識采取大單元整體教學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因為教學內容和形式需要與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匹配,否則難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始終是“打著大單元教學的旗號,依然進行著單向的知識灌輸”。而項目化教學形式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創(chuàng)新型教學形式,主要是指在歷史教師對大單元整體教學內容綜合把握的基礎上將有助于優(yōu)化教學目標、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興趣的內容以項目主題的形式呈現(xiàn)。并且將其中自主完成資料收集、思維導圖構建和重要歷史事件梳理等內容交由給學生獨立完成。歷史教師在此過程中則實現(xiàn)由知識灌輸者身份向引導者和陪伴者的身份轉變,全方位促進和提升單元整體教學的效果。
2.通過翻轉式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在大單元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意識為基礎,全方位地提升學生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翻轉式教學模式是信息技術背景下的一種有效轉換師生角色、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新型教學策略,深受學生和教師的喜愛,主要是指在大單元教學計劃和目標公布之前,以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將重點知識和內容以微視頻的形式讓學生預習,進而在正式開展大單元教學時,能夠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
效果。
例如,在學習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近現(xiàn)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這一內容時,歷史教師就可以將相關知識點和歷史事件以“微視頻”的形式進行展示,同時結合本單元的知識導圖和知識體系表一同發(fā)布至班級群中,讓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和復習相關內容,構建翻轉式的大單元導學環(huán)節(jié)。同時完成教師的預設問題和任務驅動,結合微視頻和知識體系梳理表中的相關內容概括出“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歷程”,并嘗試結合知識體系表中的相關內容梳理出,我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在交通、通信、習俗等方面的發(fā)展趨勢,以及在教育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標志性教育舉措。在正式進行大單元教學時,歷史教師可以在第一課時中以梳理本單元知識體系為基礎,采取“快問快答”的知識競賽形式開啟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深化教育環(huán)節(jié)。以此形式既能有效地檢驗學生在翻轉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效果,還能改善課堂教學氛圍,為大單元教學效果提升做好鋪墊。
(三)豐富教學內容,設置生活化的大單元教學
活動
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告訴我們“任何教育都不能脫離生活實際,而是應該結合現(xiàn)實生活給予學生關于未來人生發(fā)展所需要的教育,而不是作假的教育?!睔v史學科所傳授的知識和信息都是與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內容,如果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空洞地給予學生概括性的教學目標,然后機械地添加知識和內容,是難以讓學生學會用發(fā)展性視角看待和理解歷史問題的。所以,在進行大單元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入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大單元教學目標。
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大單元教學內容結束后,可以采取觀看愛國主義題材電影《建黨偉業(yè)》,幫助學生更加真實和有效地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深入理解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直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的10年間所發(fā)展的重大歷史事件。通過電影角色扮演者對歷史人物的刻畫和演繹,深刻感受中華民國初期動亂、五四運動及中國共產黨建黨等重要歷史內容。以此形式讓大單元教學活動能夠從生活化的觀影視角,以豐富的感官刺激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知識體系,掌握歷史人物特色。最重要的是在看到其中標志性的歷史事件和相關內容時能夠聯(lián)想到大單元教學過程中自身知識系統(tǒng)構建的鋪墊和啟發(fā)作用。最后,歷史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在觀影結束后自行選擇電影中的所喜愛的歷史人物角色,并結合教材知識和網絡資源深入了解該歷史人物的發(fā)展背景,為大單元教學增加更為細化的知識內容,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對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具有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若想真正地突顯大單元整體教學對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推動作用,還需要歷史教師能夠充分尊重初中生的歷史知識學習現(xiàn)狀,構建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大單元教學策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傳承者和接班人做好基礎的歷史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谷華.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模式構建策略研究:談大單元教學模式下的學生主體性地位[J].遼寧教育,2023(19):59-61.
[2]陳榮貴.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3(28):84-86.
[3]周群.學生主體視角下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J].天津教育,2023(26):174-176.
[4]林默.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9):151-153.
[5]黎英,張龍珠.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的大任務設計及其實踐思考: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單元為例[J].福建教育,2023(33):12-14.
[6]趙啟鵬.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8):109-111.
[7]李春芳,王宏偉.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實施[J].學園,2023,16(1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