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要:隨著“有質量的教育公平”目標的提出和“雙減”背景下的教育環(huán)境的轉型,針對新發(fā)展環(huán)境下突出教育問題的精準治理,拓寬教育公平的實踐路徑成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诖耍迩褰逃桨l(fā)展的歷史脈絡和最新前沿,能推動我國教育公平研究領域的理論創(chuàng)新。
關鍵詞:教育公平;教育發(fā)展;計量可視化分析;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9-0139-02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山東省鄉(xiāng)村教師職稱評聘政策實施效果持續(xù)跟蹤研究”(編號:2021QYB003)
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未來教育公平的推進要實現“有質量的教育公平”的目標,“十四五”時期“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成為中國教育公平的新內涵。在教育改革新形勢下要完成教育公平的視角轉化,就要從關注入學率和入學機會、課時和課程安排、義務教育完成水平等量上的平等,轉向關注在教與學實踐中獲得的教育質量,對于在家庭條件層面上處于不利水平的學生給予幫助和適當補償,以追求更平等的教育結果[1]。
通過知網數據庫檢索發(fā)現,2000年~2005年是教育公平研究的探索階段,對于教育公平的內涵界定在研究中的使用還未統(tǒng)一,表述具有多樣化特點。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提出要求,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成為學術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教育公平研究明顯增多,研究文獻數量大幅增加,發(fā)文量急劇上升并維持在高位。
研究者所關注的問題主要包括教育公平問題研究、教育公平理論研究、教育公平影響因素研究[2]。教育公平及其影響因素,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進行分析。從宏觀來看,一是由于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均衡造成地區(qū)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二是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導致的城鄉(xiāng)之間教育水平發(fā)展失衡,三是性別不平等造成的教育權利不平等,四是同一層次校際間以及不同層次校際間教育發(fā)展水平失衡。從微觀來看,年齡歧視、課堂機會不平等、教師素質差異等諸多因素都會對教育公平產生消極影響,并可能將教育公平的內部影響外部化[3]。
1.教育公平理論和內涵的研究
教育公平文獻圍繞教育公平現狀、問題分析和解決方法研究較多,有部分研究者在教育公平文章中對公平、公正、平等的概念進行分析,這類理論性文獻具有較高的引用量,對于該領域其他文章的理論支撐發(fā)揮著重要作用[4]。對于教育資源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教育資源對教育公平的影響研究,二是對資源的高效配置進行研究。教育公平理論主張教育資源配置不僅要做到全面,特別是要平衡區(qū)域和城鄉(xiāng)的投放,使有需求的受教育者能夠享受到應有的權利,最大化實現公平和效率的雙向促進,發(fā)揮教育資源在推動教育公平中的作用[5]。
2.不同階段教育公平的研究
對于基礎教育以及義務教育階段研究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城鄉(xiāng)教育公平研究、特殊群體的教育公平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公平問題、教育資源的配置和整合、其他國家對我國教育公平的經驗啟示、教育公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建構等。學前教育作為與義務教育關聯(lián)程度較高的關鍵詞,具有較為獨立的研究體系。高等教育公平研究對接經濟發(fā)展需求,為特殊地區(qū)和特殊群體的招生政策和對口支援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3.社會結構變化下的教育公平
不同社會階層可能會對能夠獲取的教育資源進行“過濾”,成績落后且家庭困難的學生很可能因此受到教育代際效應的影響[6]。在高等教育資源獲取上,社會階層顯著影響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的差異很大程度源自不同階層間基礎教育存在的差異,起點平等間接影響過程和結果公平,起點不公平可能導致弱勢累積[7]。盡管不同階層子女獲得的入學機會的差異在縮小,但一些階層在獲得優(yōu)質高等教育機會上更有利[8]。
4.教育公平實現途徑
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方面的研究包括不同區(qū)域、城鄉(xiāng)間資源配置的差距分析,區(qū)域資源配置差異的時空演變分析,地區(qū)資源配置的效率評估機制研究,教育資源配置政策研究四大類。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階段,教育資源配置改革的新特點體現為堅持政府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主導地位,盤活用好現有資源,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攜同各方最大化實現資源配置利益[9]。教育公平政策對于實現有質量的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自主招生、西部地區(qū)專項招生、職業(yè)教育發(fā)展、家庭困難學生補助等一系列政策推動了教育公平政策種類的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是教育公平實踐推進和創(chuàng)新的基礎保障[10]。
未來教育公平研究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加強理論研究。教育與經濟、社會、人口發(fā)展等的融合研究產生了教育經濟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倫理學等新學科,為教育公平研究開拓了新視角。二要注重教育公平與民生和高質量發(fā)展研究。三要重視教育公平的元研究,在研究中不能只偏向于數據整合和量化統(tǒng)計,還要考慮教育公平現實的“體驗感”,考慮人的多樣性、社會規(guī)則和制度等。四要關注政策研究,特別是結合最新教育政策,探討其對于教育公平的影響,為新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李政濤.中國教育公平的新階段:公平與質量的互釋互構[J].中國教育學刊,2020(10):47-52.
[2]余秀蘭.關注質量與結果:我國教育公平的新追求[J].南京師大學報,2019,16(01):29-38.
[3]賈瑋,劉磊.數字鴻溝與青年心理健康———基于CFPS數據的實證分析[J].人口與發(fā)展,2023,29(06):43-58.
[4]吳愈曉.社會分層視野下的中國教育公平:宏觀趨勢與微觀機制[J].南京師大學報,2020,17(04):18-35.
[5]Jia W,Liu L,Wang Z,et al.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ublic Services on ResidentsHealth:ASpatialEconometricAnalysisofChineseProvinc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ublic Health,2023,68:1605938.
[6]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Expansion,Reform,and Opportunity in Irish Education,1921-75[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3,66(1):41-62.
[7]金久仁.就近入學政策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的前提、價值和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8(21):20-23.
[8]Ma Y,Jia W,Wang J,et al.Does education finance reduce the inequality ofeducationalresults?Themediationeffectofshadoweducation[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13:1041615.
[9]孫天華,張濟洲.社會階層結構與高等教育機會獲得———基于山東省的實證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7(01):171-177.
[10]張萬朋,李夢琦.新常態(tài)下我國教育資源配置改革的特點、挑戰(zhàn)與應對[J].蘇州大學學報,2020,8(03):38-45.
Research Progress, Hot Topic Analysis, and Trend Outlook on Education Equity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Liu Jie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2662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the goal of "quality education equ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recise governance of prominent education problem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broaden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education equity have become important ways to deepen education equity. Based on this, clarify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latest frontie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equity can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equity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 educationalequity;educationaldevelopment;quantitativevisualization analysis;knowledge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