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和編輯雖有不同的職責和角色,但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一起推動一部優(yōu)質、健康、大眾期待的圖書問世,并在這個過程中為它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潛力、耐力,盡可能向世人呈現出它更美好的樣貌。相比于作者孕育作品,業(yè)內對圖書編輯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接生婆,形象地說明了編輯和作者之間的接力和合作關系。編輯和作者的有效溝通,對打造高質量、受讀者歡迎的圖書產品非常重要。
關鍵詞:圖書編輯;第一讀者;職業(yè)素養(yǎng);溝通
在出版領域,作者是作品的創(chuàng)造者,沒有作者的想象力、才華、創(chuàng)意和辛苦耕耘,出版工作就失去基礎,無法開展。而圖書編輯,更多時候需要充當橋梁的角色,以一種“機工織錦,玉人琢玉”的角色期待和專業(yè)勞動,將面目暫時比較模糊、形式有時沒那么完善、未來尚不明朗的作品進行修整、打磨、潤色、包裝,最終推向市場和讀者,從而實現自己的職業(yè)價值。
一、第一讀者:堅守編輯的職業(yè)責任
在作者完成或者剛構思出一部相對粗糙的作品之后,在作品最后抵達市場和讀者之前,負責策劃、審閱、梳理文稿的編輯是“第一讀者”,甚至是“唯一讀者”。這些“第一讀者”“唯一讀者”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是優(yōu)秀作品的不吝贊美者,是“找茬”的啄木鳥,還是剪裁修補的縫紉師?
看到作品逐漸擁有璞玉一樣的特質時,編輯內心的驚喜、興奮自然不用說,這也是編輯愿意為此付出心力的根本動因,這時編輯的熱情和贊美自然會感染作者,使二者關系充滿知音式的溫暖和煦。但在實際編輯工作中,這樣的時刻往往很稀有,更多時候,編輯尤其是大眾原創(chuàng)圖書的編輯,往往長著一張“挑剔”的面孔,常常會給充滿期待甚至雄心萬丈的作者來上一次冷水的“洗禮”:結構過于松散,情節(jié)邏輯有不合理之處,人物形象單薄蒼白,語言枝蔓太多……這時,作者、編輯之間的和諧關系就難免面臨挑戰(zhàn)。
編輯當然明白作者的重要性,也不會故意為難作者,“挑剔”只是我們的職業(yè)倫理和責任使然。往小了說,編輯不能生產不健康、不規(guī)范、沒有品質和營養(yǎng)的圖書,這種圖書產品引起專業(yè)人士以及讀者的詬病,甚至斷送我們的職業(yè)生涯;往大了說,圖書編輯承擔的本來就是文化和知識的普及、傳承和推廣工作,要致力于“為讀者提供優(yōu)良的精神文化產品”,“要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和職業(yè)責任心”[1]。
很明顯,一個與作者溝通良好、合作融洽的編輯,工作起來必定會事半功倍。反之,則會效率低下,很難將圖書做成雙方滿意的樣貌,自己的職業(yè)理想和熱情也會漸漸被消磨,變得越來越消極、被動甚至滿腹牢騷。如何與眾多學識水平和才華高于自己、風格迥異、個性多樣的作者實現良好而有效的溝通,不僅要保障優(yōu)秀作品的生成,還要營造相對長遠和健康的合作關系,是圖書編輯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二、抱誠守真:搭建尊重與信任的橋梁
美國著名編輯家杰拉爾德·格羅斯在主編的《編輯人的世界》中說:“編輯與作者的最佳關系應是相互肯定、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的,并且在才能上互補,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上乘之作?!盵2]這應該是和作者實現良好溝通的前提和基礎。從編輯角度說,一定要本著抱誠守真的信念,沒有從心底生發(fā)的肯定、尊重和欣賞,就無法展開任何一項工作。
編輯對作者的認可、尊重,主要應該體現在對其個人學識、智慧和才華凝結而成的勞動成果的尊重。圣馬丁出版社的資深編輯丹尼認為:“編輯的最高準則:永遠要記住,這不是你的作品,而是作者的作品。”[3]《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圖書出版者經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jié)?!痹趯ξ母暹M行必要的修改、刪節(jié)和潤色時,編輯一定要及時、耐心地與作者溝通,一起探討,而不是采用想當然和過于隨意的方式自行處理。面對分歧,要本著客觀的原則,抱誠守真,對作者的涵養(yǎng)有信心,合理合據提出建議。
現實中,筆者曾見過很多編輯私下里的不滿和抱怨。更常見的是,在這樣的心理影響下,有些編輯會不自覺地濫用權力,根據自己的習慣、喜好,隨意刪消、修改作品。對于付出巨大創(chuàng)作心血、自有其風格和創(chuàng)作意圖的作者來說,這就犯了大忌,勢必引起作者的反感,非常不利于編輯和作者之間建立信任關系。
筆者曾經編輯過一本有著五十余位作者的文集,其中既有專業(yè)領域知名的專家,也有尚不知名的新手作者,文稿質量自然參差不齊,也有只想“一刪了之”“直接改了”的時候,但富有經驗的編輯前輩時刻提醒:不要沖動,不要下意識就想改,不要只想順著自己的語言習慣,應該多與作者溝通確定……這個過程雖然煩瑣、疲憊,但最后作者們高度評價了我們的編輯工作,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和理解,而且與我們保持了長久的信任和友誼。
對作者的尊重不是表面的客氣,而是用心看到每個作者的創(chuàng)作個性,最大限度地尊重其勞動成果。
三、保駕護航:提升編輯的職業(yè)素養(yǎng)
杰拉爾德·格羅斯認為:“最好的編輯并不是改動最多或最少,而是恰到好處地讓作者的才華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使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引來如潮佳評,從而提高作者的職業(yè)聲譽和自我認同,吸引廣大的目標讀者群,以使作者信心滿滿筆耕不輟,源源不斷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盵4]要贏得作者發(fā)自內心的尊重、認可和欣賞,真正實現和作者的高級互動,編輯需要不斷提升專業(yè)度和職業(yè)素養(yǎng)。
如今,大部分編輯已經變成了全流程的“產品經理”,大多時候都需要身兼數職,既要在漫長的出版流程里協(xié)調,又需要認真審讀、打磨好一部部具體的書稿,時不時還要在各種活動場合穿梭忙碌……“雖然我們所處的出版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但出版所承載文化傳承、傳播的本質與功能并沒有改變。”[5]筆者認為,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越需要編輯按下浮躁、耐住寂寞,踏踏實實提升自己的專業(yè)度和職業(yè)素養(yǎng)。
一位資深出版人曾表示,幫作者端茶倒水、跑腿訂票的編輯當然自有其勤奮之處,但編輯最核心的任務還是應該修煉內功,提升自己在相關領域的專業(yè)度,盡可能實現與作者之間的平等、有效對話。編輯如果只能和作者溝通細枝末節(jié)的字詞、語法、標點,對文稿本身提不出真知灼見,無法為書稿貢獻更多價值,恐怕很難真正贏得作者的尊重和認可。
中華書局以出版大量好書和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編輯而享譽業(yè)內。編輯養(yǎng)成史素有傳統(tǒng),“深度交往,開闊視野,審讀稿件,組織學術傳播與知識生產,成為學術界中堅力量和頂梁柱”[6]。“剛工作時,前輩編輯就常說兩句話:中華書局的編輯需要慧眼獨具;中華書局的編輯是可以與學者‘對話’的?!盵7]道出了經驗與深意。
廣泛深入地進行行業(yè)參與、閱讀和思考;對作者整體創(chuàng)作持續(xù)關注,對其創(chuàng)作潛力有一定預測;對作品能產生“出于直覺”的理解和喜歡,最大限度投入和共情;努力與作者實現平等對話,成為最敏銳的“第一讀者”;把自己鍛煉成出版業(yè)務的熟手,在內文排版、封面裝幀、市場推廣等各方面多下功夫,增強為作品保駕護航的能力……這些一點兒也不高明、不新鮮的能力和本領,其實才是編輯贏得作者尊重和信任的核心所在。
四、有情得法:選擇合宜的溝通方式
日常工作中,編輯和作者的溝通還應該注意方式方法,有情得法,掌握一些技巧。
從溝通方式來看,電子郵件溝通顯得更正式、更常用。給作者寫一封正式的、嚴謹的、熱情的電子郵件,告訴作者編輯認真細致地審閱了書稿,既增加了彼此的信任,也有利于系統(tǒng)梳理文稿問題。缺點在于,不斷地一來一回不能立刻得到回復,影響工作效率。
隨著微信的普遍使用,編輯越來越習慣于用微信處理各種問題,大到稿件傳遞,小到溝通一處格式、一個標點符號、一句文案等。好處在于反饋相對及時,也更容易迅速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少了公事公辦的“冷冰冰”,更有利于增加了解、加深感情。缺點也很明顯,比如容易丟失文件,有時顯得過于瑣碎、耗時等。筆者建議,重要的事情、整體較多的溝通要及時備份保存。
編輯和作者的面談也非常重要。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約稿、商談重要情節(jié)結構調整等,可以選擇和作者面談,一起喝個下午茶等?!熬庉嬕私庾髡呔袷澜绲膫€人特點,這樣才能很好地領會作者構思的細微差異,才能經常在稿件的字里行間看到作者的動機?!盵8]在交流中,作者也能更加體會編輯的辛苦付出和個性特點,感受到對其作品抱持著的美好期待,從而利于溝通目標的實現。當然,編輯應該在面談前做好準備工作,明確面談的核心和要點,避免過于天馬行空,既耽誤了時間,也會給作者留下華而不實的印象。
在具體溝通時,筆者有幾個小的感受分享。
首先,編輯要不卑不亢、平等客觀地對待自己的作者?!熬庉嫴荒軕赜趯Ψ降牡匚缓蜋嗤桓姨岢鲑|疑和意見。反過來,也不能因為作者是無名小卒或年輕的晚輩而輕視……必須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切不可不懂裝懂?!盵9]這正是編輯的基本素養(yǎng)的體現。
其次,在需要作者配合修改完善書稿時,最好先熱情而真誠地贊揚書稿的特質、優(yōu)點、創(chuàng)造性和價值。蘭登書屋的資深編輯康明斯這樣開啟一段溝通:“這份四十六頁的手稿充分體現了你迷人、鮮明、獨特的寫作風格,你所引用的素材也的確很豐富。但我深刻感覺到,這本書還需要再擴充一些內容……”[10]這樣的開場白可以有效緩解作者和編輯之間因為書稿修改可能出現的緊張局面,同時也能增強作者不斷完善作品的信心。如果一開始就條分縷析、滔滔不絕地指出作者書稿的諸多問題,任誰都難以很愉快地接受。
再次,盡可能提出具體問題,列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而不是僅憑自己的感覺泛泛而談。一般情況下,作者更信任訓練有素、條理清楚的編輯。在溝通過程中,試著把瑣碎的問題梳理并歸納在一起;把具體的問題說明白,落到實處,盡量避免含混;切忌想到哪兒說到哪兒,這樣會浪費彼此時間,也讓作者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協(xié)助編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最后,在溝通用語上,編輯應該盡量避免強勢、武斷、過于生硬的口氣,改用友好、溫和、商量的口吻;也盡量少用公事公辦的態(tài)度,而改用相對日常的聊天的語氣。比如,可以把“最好修改為”變成“也許可以修改為”,把“必須”“一定”換成“個人的看法是”“請您考慮一下”,等等。
每個編輯在職業(yè)生涯中都要面對很多作者,他們年齡有差、行業(yè)有別、性情各異,溝通時肯定要因人而異。最重要的,還是要秉持尊重、信任、友好的基本原則。
五、結 語
隨著電子時代的全面到來,編輯面對的出版環(huán)境無疑越來越復雜,出版物形式不斷翻新,營銷媒介和平臺飛速變化,但長遠來看,“內容為王”一定是市場的核心訴求。時代和讀者都呼喚著真正健康、規(guī)范、優(yōu)質的圖書產品。作為孕育內容的作者和生產內容的編輯,唯有同行攜手,互相尊重、信任,并保持良好有效的溝通,才能為讀者帶來更好、更優(yōu)的圖書作品。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參考文獻
[1] 劉志強.學報編輯論叢[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152.
[2] 格羅斯.編輯人的世界[M].齊若蘭,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6.
[3] 同[2]:283-284.
[4] 同[2]:3-4.
[5] 姜小青.從傅璇琮先生說起,談“學者型編輯”[N].中華讀書報,2023-10-18(6).
[6] 李巖.中華書局編輯與作者交往的秘笈[N].文藝報,2024-10-28(6).
[7] 杜羽.如何做一位學者型編輯[N].光明日報,2016-02-23(9).
[8] 米利欽.編輯工作原理與方法[M].李文惠,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121.
[9] 王益友.淺談編輯如何維護與作者的關系[J].出版參考,2021(9):19-21.
[10] 康明斯.編輯是何人?:薩克斯·康明斯的工作[M].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7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