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強化對大學生微時代人際信任度的實證研究,采用微媒體使用調(diào)查問卷、微媒體人際信任量表對420名大學生人際信任度進行測量。結(jié)果表明: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較高;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年級維度存在顯著差異,年級高低與人際信任度顯著正相關(guān);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專業(yè)維度存在顯著差異,理工科學生人際信任度明顯高于文科大學生;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干部經(jīng)歷維度存在顯著差異,有學生干部經(jīng)歷大學生得分明顯高于無學生干部經(jīng)歷大學生。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性別、生源地、居住方式、微媒體使用時間及頻率等維度不存在顯著差異。對此,需要進一步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微媒體、形塑正確的網(wǎng)絡人際信任觀。
[關(guān)鍵詞]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1-0019-06
網(wǎng)絡人際信任是指處于風險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個體,謀求自身弱點不被利用的一種預期,[1]或是個體在人際互動進程中,基于交往對象言辭、承諾可靠性做出的一種預期。[2]網(wǎng)絡人際信任的匿名性以及不可預期性決定了其脆弱性與認知性特征。[3,4]一般來說,影響網(wǎng)絡人際信任的初始因素包括:公共性、能力、仁慈、內(nèi)部規(guī)范、責任感以及快速信任形塑中的面孔可信度等;[5,6]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形塑,往往經(jīng)歷基于計算的信任、基于知識的信任、基于認同的信任三個階段;[7]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外現(xiàn)往往以安全感知狀況為主要表現(xiàn)。[8]
學術(shù)界在測量網(wǎng)絡人際信任過程中,基本上形成了評估模型、傳播模型、預測模型。[9-11]當前,學術(shù)界認為網(wǎng)絡人際信任研究的前沿問題包括:手機依賴與網(wǎng)絡人際信任關(guān)聯(lián)性、網(wǎng)絡成癮視域下的人際信任問題、網(wǎng)絡社交中的人際信任問題等,[12-14]其中,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問題已經(jīng)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guān)注的議題。
強化對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的研究,亟須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的計算與測量。對此,學界已進行了扎實且極具借鑒價值的研究工作,比如,依托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R-RSC)的大學生網(wǎng)絡使用調(diào)查,[15]依托網(wǎng)絡人際信任問卷調(diào)研的安全感中介作用研究,[16]依托網(wǎng)絡空間人際信任量表調(diào)研的網(wǎng)絡人際信任中介效應研究。[17]
測量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基于初始信任階段的自我表露、人際信任深層次演繹維度的主動接納以及人際信任度外現(xiàn)階段的安全感需求,已然成為人們審視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狀況、探究應對策略與社會支持方式的三大視角。在此,本文擬從上述三個維度,對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加以測量。
一、方法
(一)被試
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某地區(qū)四所高校(部屬高校三所,省屬高校一所)的420名本科生、碩士生作為調(diào)查對象。其中,男生219名、女生201名;理工科學生244名、文科學生176名;大一學生85名、大二學生78名、大三學生95名、大四學生86名、研究生76名。
(二)工具
1.微媒體使用調(diào)查問卷
采用自擬人口學和微媒體使用情況問卷采集相關(guān)資料,包括性別、年級、專業(yè)、生源地、學生干部經(jīng)歷、微媒體使用時間、頻率等。
2.微媒體人際信任量表
參照丁道群的研究,[18]修訂高華輝編制的社會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人際信任調(diào)查問卷,[19]修訂后的問卷共12個條目,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別給予1-5分的評定。計算12個項目的總分(12-60分),得分越高表示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越高。修訂后的問卷,旨在從自我表露、主動接納和安全感需求三個維度探究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
經(jīng)檢驗,該問卷信度在0.61-0.73之間,效度在0.55-0.78之間;基于SPSS 20.0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微媒體使用與微媒體信任各維度得分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檢驗等,檢驗水準α=0.05。
二、結(jié)果
(一)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的整體狀況
基于表1數(shù)據(jù)顯示,微媒體視角下大學生被試的人際信任度得分均值為38.10分,高于理論中值36分,由此說明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偏高。
(二)基于年級的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差異性分析
如表2,基于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不同年級的大學生自我表露(F=6.612,P<0.05)、主觀接納(F=4.561,P<0.05)、人際信任度(F=5.173,P<0.01)三個因素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安全感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根據(jù)數(shù)據(jù)進一步比較分析得出自我表露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大四>研究生>大二>大一>大三;主觀接納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大二>大四>研究生>大三>大一;人際信任總分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研究生>大四>大二>大三>大一。由此說明: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年級維度存在顯著差異,年級高低與人際信任度顯著正相關(guān)。
(三)基于專業(yè)的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差異性分析
如表3,基于T檢驗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在安全感度上理工科大學生與文科大學生不存在顯著差異(T=2.791,p>0.05),在自我表露上理工科大學生與文科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T=3.481,p<0.05),在主觀接納和人際信任分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T=3.713,p<0.01;T=4.092,p<0.01)。四個因素得分上,理工科大學生得分均高于文科大學生,由此說明: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專業(yè)維度存在顯著差異。
(四)基于干部經(jīng)歷的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差異性分析
如表4,基于T檢驗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在微媒體視角下人際信任的四個因素上有學生干部經(jīng)歷的大學生與無學生干部經(jīng)歷的大學生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四個因素得分上,有學生干部經(jīng)歷的大學生得分均高于無學生干部經(jīng)歷的大學生。由此說明: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干部經(jīng)歷維度存在顯著差異。
此外,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微媒體視角下自我表露、主觀接納、安全感度和人際信任總分在性別、生源地、居住方式、微媒體使用時間及頻率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討論
(一)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偏高
調(diào)研數(shù)據(jù)顯示,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普遍偏高,總平均分為38.10分,高于理論中值36分。其中低于理論中值人數(shù)占總?cè)藬?shù)47.6%,高于理論中值人數(shù)占總?cè)藬?shù)52.4%。由此說明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明顯偏高,這與之前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有所不同。[20]出現(xiàn)這種差異性的影響因素大致包括:第一,隨著網(wǎng)絡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與有效普及,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于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交往日益重視,并開展各項工作予以引導,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對于大學生人際信任度的形塑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與現(xiàn)實中的人際交往不同,即微時代的到來使得大學生人際信任度發(fā)生了更為復雜的變化。實際上,微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演繹態(tài)勢,必然對其人際信任度形塑產(chǎn)生重要影響。再加上大學生群體由“95”后向“00”后的過渡,群體結(jié)構(gòu)變化日益明顯,也會產(chǎn)生與之前大學生群體人際信任度不盡相同之處。第三,微媒體的廣泛應用,廣大青年學生更樂于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展示自我,與他人溝通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學生的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
但是,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較高也暗藏著多重危機,比如,易受網(wǎng)絡不良思潮的侵蝕、遭遇網(wǎng)絡詐騙等,其中,較高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暗藏的網(wǎng)絡技術(shù)依賴性危機更應引起人們的警惕。對此,高校需要針對微博、微信等新型媒體在青年學生群眾的廣泛應用以及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偏高等實際狀況,強化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推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首先,實現(xiàn)線上線下相銜接,積極構(gòu)建大學生豐富、全面的人際交往新模式。微博、微信等新型技術(shù)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應用,激發(fā)了青年學生主動交往的積極性,這是對傳統(tǒng)面對面人際交往方式的轉(zhuǎn)變,有助于緩解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各種壓力,重塑人際交往的自信心。因此,高校需要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積極形塑“學習—交往—進步”的校園微媒體交友機制。其次,學校宣傳部門、團學組織還需要強化對校園訊息的監(jiān)測與甄別,對于學生高度關(guān)注的校園議題,需要第一時間予以回應,對于校園傳播的各種虛假信息,及時清除,促進校園微媒體交往的健康發(fā)展,從而為廣大青年學生的網(wǎng)絡人際交往營設(shè)良好氛圍。
(二)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的差異性分析
第一,基于年級的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差異性分析。大四學生及研究生的信任度普遍高于大三之前的學生,由此說明,大學是青年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形塑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但同時也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存在日益沉溺網(wǎng)絡、手機依賴與孤獨感日益加劇的危機,“手機依賴與孤獨感和網(wǎng)絡空間人際信任顯著正相關(guān),網(wǎng)絡空間人際信任與孤獨感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21]
對此,要求高校進一步強化對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的檢測,其中,鑒于“網(wǎng)絡人際信任和手機依賴呈顯著正相關(guān)”,[22]降低大學生的手機依賴性以及孤獨感具有明顯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建立健全學生心理測評、思想動態(tài)跟蹤考查機制,尤其是對其微博、微信的動態(tài)更新進行跟蹤分析,定期檢測、反復對比,實現(xiàn)對青年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實時把握,進而在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作運行中,引導大學生在降低手機依賴性的過程中,形塑其正確的網(wǎng)絡人際信任觀。
第二,基于專業(yè)的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差異性分析。理工科大學生與文科大學生在自我表露、主觀接納、人際信任總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理工科大學生得分整體高于文科大學生。由于專業(yè)學習以及知識構(gòu)成的差異,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往往對網(wǎng)絡人際信任存在不同的認知。
對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強化不同專業(yè)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的計算測量、對比分析工作,細化不同專業(yè)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的差異性,另一方面則需要根據(jù)不同專業(yè)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的情況,針對性地制訂應對方案。當然,更需要實現(xiàn)不同專業(yè)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正確使用微媒體、正確認識網(wǎng)絡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世界。
第三,基于干部經(jīng)歷的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差異性分析。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有學生干部經(jīng)歷的大學生得分均高于無學生干部經(jīng)歷的大學生,這說明大學生擔任學生干部能實現(xiàn)自我鍛煉,往往更樂于使用微博、微信等積極與他人溝通交流,彰顯出微時代青年學生的新風尚、新面貌。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較高既體現(xiàn)了青年學生依托微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積極性,同時也因暗藏多重危機而引人關(guān)注。
對此,高校一方面需要強化微時代學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其正確認識微媒體、正確使用微媒體,培育微時代校園學生領(lǐng)袖,這既是助推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又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則需要強化學生干部的網(wǎng)絡素養(yǎng)教育,引導其正確認識微媒體中潛藏的多元社會思潮,提高其網(wǎng)絡人際交往中的警惕性,謹防網(wǎng)絡詐騙。
(三)意義及展望
大學期間是青年學生接受新鮮事物最快、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的關(guān)鍵階段,因此,基于虛擬空間的大學生人際互動情況以及人際信任情況均會對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23]在此,本研究強化對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的監(jiān)測分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一,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明顯偏高,一方面,說明隨著微時代的到來,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shù)已經(jīng)成為廣大青年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已然貫穿大學生新聞資訊獲取、社會志愿服務、在線學習互動、課余實踐拓展、文體娛樂活動等日常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必須警惕其中暗藏的危機。第二,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年級、專業(yè)、干部經(jīng)歷等維度的差異性,則要求我們實現(xiàn)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甄別、監(jiān)測的類別化,探究不同群體間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的差別,并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應對。第三,微時代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度研究是一項長期性、關(guān)涉青年健康成長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課題,因此,人們還需要從手機依賴、網(wǎng)絡成癮、網(wǎng)絡社交等多視角,從自我表露、主動接納、安全感需求等多維度,進一步深化該課題的研究工作。
四、結(jié)論
1.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較高。
2.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年級維度存在顯著差異,年級高低與人際信任度顯著正相關(guān)。
3.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專業(yè)維度存在顯著差異,理工科大學生人際信任度明顯高于文科大學生。
4.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干部經(jīng)歷維度存在顯著差異,有學生干部經(jīng)歷的大學生得分明顯高于無學生干部經(jīng)歷的大學生。
5.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性別、生源地、居住方式、微媒體使用時間及頻率等維度不存在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
[1]Corritore, C. l., Kracher, B., Wiedenbeck, S., 2003, On-Line Trust: Concepts, Evolving Themes, a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58(6), pp.737-758.
[2] Feng, J. J., Preece, J., 2004, Empathy and Online Interpersonal Trust: A Fragile Relationship,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3(2), pp.97-106.
[3]Wilson, J. M., Straus, S. g., McEvily, B., 2006, All in Du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 in Computer-Mediated and Face-To-Face Team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99(1), pp.16-33.
[4]Ho, S. M., Ahmed, I., Salome, R., 2012, Whodunit? Collective Trust in Virtual Interactions, Social Computing, Behavioral-Cultural Modeling and Prediction72, pp.348-356.
[5]Rusman, E., van Bruggen, J., Sloep, P., Koper, R., 2010, Fostering Trust in Virtual Project Teams: Towards a Design Framework Grounded in a Trust Worthiness Antecedents(Twan) Sche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68(11), pp.834-850.
[6]Oosterhof, N. N., Todorov, A., 2008, The Functional Basis of Face Evaluation,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05(32), pp.11087-11092.
[7]Kuo, F. Y., Yu, C.P., 2009,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rust Dynamics in Work-Oriented Virtual Team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4(4), pp.823-854.
[8]張鳳娟,劉珍,范翠英.網(wǎng)絡社會支持與網(wǎng)絡安全感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教育評論,2014(2):52-54.
[9]Caverlee, J., Liu, L., Webb, S., 2010, The Socialtrust Framework for Trusted Soci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and Algorethms, Information Sciences180(1), pp.95-112.
[10]Golbeck, J. A., 2005, Computing and Applying Trust in Web-Based Social Networks,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D, USA.
[11]Zolfaghar, K., Aghaie, A., 2012, A Syntactical Approach for Interpersonal Trust Prediction in Social Web Applications: Combining Contextual and Structural Data, Knowledge-Based Systems(26), pp.93-102.
[12]趙文進.青年學生手機依賴與網(wǎng)絡人際信任的關(guān)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102-105.
[13]劉穗,喻承甫,阮婷,張衛(wèi).母親心理控制與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人際信任和同伴依戀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7(6):44-50.
[14]金鑫,李巖梅,李小舒,楊立謙,勞煜晨.網(wǎng)絡社交態(tài)度、網(wǎng)絡信任、人際信任與社交焦慮、孤獨感之間的關(guān)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1):185-187,16.
[15]汪丹丹.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16]趙文進.青年學生手機依賴與網(wǎng)絡人際信任的關(guān)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102-105.
[17]張蓬葉.大學生網(wǎng)絡自我效能感、網(wǎng)絡人際信任與網(wǎng)絡利他行為的關(guān)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18]丁道群,沈模衛(wèi).人格特質(zhì)、網(wǎng)絡社會支持與網(wǎng)絡人際信任的關(guān)系[J].心理科學,2005(2):300-303.
[19]高華輝.社會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人際信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
[20]龐彤彤,宋鳳寧.大學生人際信任度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6(1):63-66.
[21]姜永志,劉勇,王海霞.大學生手機依賴、孤獨感與網(wǎng)絡人際信任的關(guān)系[J].心理研究,2017(3):82-87.
[22]趙文進.青年學生手機依賴與網(wǎng)絡人際信任的關(guān)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102-105.
[23]蘇麗麗,印小玲.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信任問題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24):78-80.
(責任編輯:劉潔)
作者簡介:王雯婷(1986—),碩士,黨委學生工作部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基地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Micro Era
Wang Wenting
(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Party Committe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terpersonal trus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micro era, a survey using micro-media and the Micro Media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was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of 420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micro era is relatively high.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trus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micro era in terms of grade, with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er grades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Interpersonal trust also varies significantl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micro era in terms of majors, wi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show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interpersonal trust than students in the liberal ar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trus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micro era based on leadership experience, with students who have experience as student cadres scor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such experience. Interpersonal trus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micro era sho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mensions such as gender, hometown, living arrangements, micro-media usage time, and frequency. In response to these finding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guiding young students 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icro-media and shaping a proper perspective on online interpersonal trust.
Key words: Micro era;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