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電影紀錄片已成為塑造我國國家形象的一個重要方式。優(yōu)秀的電影紀錄片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在激發(fā)觀眾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方面做出貢獻。國家對傳播領域的重視呼喚紀錄片的發(fā)展,也需要優(yōu)秀紀錄片題材的支撐。在此基礎上,“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逐漸進入公眾視野,電影紀錄片 《遠方未遠——“一帶一路”上的華僑華人》應運而生,收獲了一致好評,成為跨越文化壁壘與弘揚主旋律結(jié)合的經(jīng)典案例。本文以此為例,從塑造國家形象的作用、必要性和策略三個角度出發(fā),探析紀錄片塑造我國國家形象和傳播中國聲音的路徑。
關鍵詞:國家形象;電影紀錄片;“一帶一路”;情感共鳴
一、紀錄片:國家形象塑造的新戰(zhàn)場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xiàn)對象,對其進行藝術(shù)加工與展現(xiàn),以展現(xiàn)真實為本質(zhì),并用真實引發(fā)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shù)形式。[1]“真實”是紀錄片的核心,它強調(diào)記錄真實的事件,也強調(diào)對現(xiàn)實的還原和解釋,以及對社會文化的了解和反思。相比其他影視形式可能存在虛構(gòu)情節(jié)或藝術(shù)夸張從而誤導受眾認知、粉飾現(xiàn)實問題、虛構(gòu)形象特征、強化形象的刻板印象等問題,紀錄片展現(xiàn)的國家形象更具真實性和可信性,能夠正確引導受眾認知、展現(xiàn)真實形象特征、減少形象的刻板印象等。紀錄片的敘事結(jié)構(gòu)更加多元化,打破了傳統(tǒng)塑造國家形象主要手段的線性敘事模式,增加了敘事的多樣性和互動性。這一創(chuàng)新,不僅豐富了觀眾的觀看體驗,也為國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更多途徑,使我國的國家形象建設朝著更加多樣化、更加有效的方向發(fā)展。紀錄片可以跨越國界,多題材、多視角地真實傳播中華文化、精神內(nèi)涵、國家價值和理念,以真實的故事觸動情感共鳴和人文關懷、吸引關注、打破誤解、擴大影響力。
二、紀錄片在國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一)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
紀錄片是一種重要的影像表達手段,也是構(gòu)建國家形象最直接的方式。[2]《遠方未遠》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將華僑華人在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故事展現(xiàn)給全世界,擔當起傳播中華文化以及促進不同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通過呈現(xiàn)華僑華人的經(jīng)歷,在母國與住在國之間搭建起文化溝通的橋梁,讓更多人了解到不同國家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以簡潔而富有感染力的敘事語言,將復雜的文化內(nèi)涵簡化為易被觀眾理解的故事,在無形中傳遞了國家的價值觀和文化自信。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吸引世界關注和投入的重要因素。[3]在國家形象的構(gòu)建過程中,紀錄片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國家豐富多樣的人文景觀,還通過真實的畫面和深入的訪談,講述了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這些作品基于堅定的事實基礎,用鏡頭編織出一幅幅立體的國家畫卷,使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zhì)和文化品格。紀錄片通過講述那些生動的故事,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美德,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為塑造一個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促進國家友好交流
紀錄片憑借獨特的鏡頭語言,將一個國家的政治、歷史、文化、經(jīng)濟等多方面內(nèi)容真實地記錄在影像之中?!哆h方未遠》讓世界看到了華僑華人在海外的奮斗與貢獻,以及他們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融合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從而增進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對彼此文化的理解。以具體的人物和事例,展現(xiàn)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真實面貌和多元文化,有助于打破國際上對相關國家和地區(qū)的刻板印象。通過講述華僑華人的情感和奮斗歷程等,引發(fā)國內(nèi)外觀眾的情感共鳴,使觀眾更容易接收和理解片中所傳達的文化信息與價值觀。受眾通過不同題材的紀錄片,能夠更充分地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等。紀錄片的播出在引發(fā)國人關注的同時,也能夠吸引更多國際觀眾,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流。[4]
(三)塑造公眾正確認知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介和新媒介都在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教化教育等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紀錄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紀錄片的深刻思想內(nèi)涵能夠引發(fā)受眾思考,使受眾獲得感官和精神層面的雙重滿足。[5]紀錄片能夠影響觀眾對一個國家的看法,塑造其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能夠深入挖掘一個國家的各個層面,包括歷史文化、社會問題、民俗風情等。這些深刻的內(nèi)容能夠讓觀眾對該國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形成更全面、立體的印象。
三、《遠方未遠》對國家形象的塑造
該紀錄片精心挑選了 “一帶一路”倡議布局中的關鍵城市和重要支點,深入挖掘了12個華僑華人群體的生活細節(jié)。影片通過對他們?nèi)粘I罴氈氯胛⒌挠涗?,向觀眾展示了六千萬海外華僑的群像—他們中既有辛勤勞動的普通工人,也有專注于創(chuàng)業(yè)的企業(yè)家;既有追求學術(shù)成就的學者,也有積極參與社區(qū)活動的志愿者。這部影片旨在讓人們了解海外華僑華人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他們?nèi)绾卧诓煌奈幕h(huán)境中尋求歸屬感和自我認同。
(一)多模態(tài)傳播,沉浸式塑造大國形象
該片采用4K技術(shù),幾乎所有內(nèi)容均為海外拍攝,部分國家的拍攝由導演團隊和國際攝制團隊共同完成。馬黛茶和咖啡杯穿梭其間的熱鬧的阿根廷議會現(xiàn)場、孩子們用大小易拉罐伴奏的塔那那利佛街頭合唱、意大利時裝從線頭到布料再到成衣的林林總總、金邊人家的傳統(tǒng)排屋生活、柬埔寨的送水節(jié)和阿根廷國慶日的慶典……這些難得一見的內(nèi)容都為該片帶來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哆h方未遠》不同于以往紀錄片的單一敘述模式,而是從小故事入手,娓娓道來,用生動的鏡頭展現(xiàn)了人物奮斗的歷程,不僅有利于打破不同圈層之間的界限,還可以增進觀眾對紀錄片內(nèi)容的理解,擴大紀錄片的影響力,獲得較好的傳播效果。[6]
(二)情感共鳴,塑造與國際社會對話的有效通道
情感傳遞是一門藝術(shù),通過精心設計的電視畫面,將觀眾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體驗和想象投射到熒幕上。觀眾在觀看時,不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選擇與之共鳴,從而與影片建立起一種深刻而長久的情感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傳播效果理論認為,觀眾對信息的反應程度可以分為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而情緒的判斷又是建立在認知加工的基礎上。但也有學者指出,在一些情境中,情緒可以獨立于認知,并成為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7]由于我國與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生活習俗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強行向海外受眾推介我們的價值觀往往難以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部分宏大的主題敘事也難以喚起個體的情感體驗。[8]因此,在國際社會中引起受眾的共鳴,是塑造正面國家形象與國際社會對話的有效途徑。在敘事方法上,《遠方未遠》采取了描述性、非評價性的敘事方式。在人們的刻板印象里,非洲國家往往代表著貧窮和落后,但是 《遠方未遠》并沒有采用居高臨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敘事方式,既沒有故意展現(xiàn)馬達加斯加過去的貧窮,也沒有過分展現(xiàn) “一帶一路”建設后的欣欣向榮來進行對比,有效提升了信息傳播效率,讓觀眾在感動之余也能深刻理解和接收其中所傳達的信息,進一步提升了觀眾對 “一帶一路”的文化認同,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受眾在國家形象塑造中的情感互動。
四、《遠方未遠》傳播優(yōu)化路徑
“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 《遠方未遠》充分利用影像話語和敘事文本講述中國故事,打通多元渠道,傳遞 “一帶一路”精神,聚焦故事里的人物,探尋共通的情感體驗,這也是當前打造國家品牌、建構(gòu)國家形象的新方向。該片在塑造形象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針對性優(yōu)化。
(一)拓寬傳播路徑,實現(xiàn)對外傳播
要想讓世界讀懂中國,在對外傳播中塑造更新、更全面、更具有擔當?shù)拇髧蜗蟊夭豢缮?。[9]“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要想充分發(fā)揮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功能,既要通過表達內(nèi)容、敘事方式等手段提升自塑能力,還要適當借助 “他人”力量拓寬傳播路徑,從而更廣泛、更深入地傳播國家形象。[10]隨著對外傳播理念的不斷深入,《遠方未遠》頻頻在海外發(fā)聲,該片已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 (亞洲)頻道、總臺中文國際 (歐洲)頻道、總臺中文國際 (美洲)頻道、匈牙利國家電視總臺、柬埔寨國家電視臺等平臺播出或展映。這一模式有助于突破中國紀錄片的傳播壁壘,更好地實現(xiàn)對外交流?!哆h方未遠》紀錄片有助于澄清多元文化語境沖突下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刻板偏見、歪曲和誤會,還可以有效對沖 “文化折扣”帶來的理解偏差,增強 “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上的認同度,推進 “一帶一路”倡議夢想照進現(xiàn)實。
(二)聚焦人物,探尋共通的情感體驗
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不僅需要跨越地理空間,更需要跨越精神空間,需要化解障礙和偏見,以促成交往雙方在精神上的互通。寬泛的史實鋪陳并不足以使影像敘事深入人們的精神世界,各式各樣的人物角色及其所體現(xiàn)的精神意志才是紀錄片通向受眾精神認同的橋梁。紀錄片 “故事”的最終落腳點是人,人物既是故事事件的參與者或貢獻者,同時也是情感的創(chuàng)作者和傳遞者。約翰·哈頓和利亞姆·莫雷提出的 “共情橋梁理論”認為,“跨越文化和語言障礙的共情,需要通過嵌入式觀察和經(jīng)驗分享來實現(xiàn)。通過分享他人的情感經(jīng)驗,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更好地理解彼此并建立情感連接?!盵11]當個體的情感體驗被引入敘事框架內(nèi),人物命運的變遷和波折就能夠觸動觀眾的心靈,使之產(chǎn)生共鳴,并因此成為鏈接觀眾價值認同的有效途徑。在老撾,有一位名叫姚賓的廣東人。他在中老 “驚天動地”的聯(lián)合項目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驚天”衛(wèi)星,指代的是 “老撾一號”通信衛(wèi)星。它的成功發(fā)射和運行,為老撾提供了穩(wěn)定的國際通信服務,極大地豐富了老撾的信息交流與社會發(fā)展。與此同時,“動地”工程—中老鐵路的建設,也是中老合作的又一大手筆。鐵路建成后,將徹底改變老撾的交通格局,使這個曾經(jīng)封閉的內(nèi)陸國家成為一個開放的 “陸聯(lián)國”。屆時,老撾將能夠直接連通東南亞乃至全球市場,大大提升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在 “一帶一路”壯闊的時代背景下,“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將鏡頭對準絲路上普通的堅守者、奮斗者與傳承者,實現(xiàn)了 “以事為題”到 “以人為題”的敘事轉(zhuǎn)化,達成了從 “時間線”到 “人物線”的敘事轉(zhuǎn)變。在對話中,“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搭建起了情感的橋梁。情感隨人物之間關系的變化而流動,透過全景式的人物群像,受眾得以見證不同社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合作中相交相融的過程?!耙粠б宦贰鳖}材紀錄片的跨文化敘事踐行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講事實、塑形象、擺道理、構(gòu)情感,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形動人。說理與陳情并重、紀實與故事交織,從而努力探尋跨文化語境中情感的交匯點,力圖突破文化阻礙,讓 “一帶一路”真正實現(xiàn)從物質(zhì)世界到精神世界的相融相通。
(三)見微知著,個體敘事與國家言說的統(tǒng)一
在這個多元而復雜的社會里,個體的故事和國家的敘述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既展現(xiàn)了個人的經(jīng)歷和情感,也反映出國家的歷史與文化。這種統(tǒng)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tǒng)一,更是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的共鳴。我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歷史觀、大局觀和集體觀,對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的重視使得紀錄片呈現(xiàn)出宏大敘事的特點。而西方文化注重個性表達,強調(diào)自我追求,創(chuàng)作者更多地將鏡頭對準社會的微觀層面,關注現(xiàn)代社會和文化,反映當下人們的生存和生活現(xiàn)狀。[12]《遠方未遠》的跨文化敘事綜合了以上兩種文化特性,將個體敘事與國家言說統(tǒng)一,既顯其宏大,又見其細??;既有理想高度,又有現(xiàn)實溫度。紀錄片中,旁白從宏觀層面對 “一帶一路”倡議展開專業(yè)化解讀,人物故事又從微觀層面佐證觀點的建立?!哆h方未遠》對國家、民族和歷史等宏大主題的思考,逐漸深入到當下的人和當下個體的生活,將普通民眾與 “一帶一路”的時代話語巧妙結(jié)合,理性宏觀與現(xiàn)實生活相互映照。通過個人的發(fā)展歷程,映射國家發(fā)展大局。普通個體以各種身份參與 “一帶一路”建設,他們的行為表征與狀態(tài)表征是對 “一帶一路”的最好詮釋。
五、結(jié)束語
在全球化的今天,國家形象的建構(gòu)不僅僅是對外展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影響力的關鍵因素。一個正面且富有吸引力的國家形象無疑能為其贏得更多尊重和支持。而 “一帶一路”主題紀錄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內(nèi)涵,正成為傳遞 “一帶一路”精神的一扇重要窗口,能夠有效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從而在塑造積極的國家形象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作為 “一帶一路”精神的傳播者,紀錄片創(chuàng)作團隊應充分結(jié)合 “一帶一路”主題,把鏡頭對準那些真實發(fā)生的故事,用鏡頭捕捉 “一帶一路”給世界帶來的變化和影響,用影像語言講述鮮活的 “一帶一路”故事,傳遞 “一帶一路”精神,推動國家形象的良好塑造。
參考文獻:
[1] 靳麗洋.小眾的追求:淺談新世紀我國的私紀錄片[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5):80-81+109.
[2] 張勁雨,付悅菡.冬奧題材紀錄片對國家形象的建構(gòu):以央視紀錄片 《大約在冬季》為例[J].聲屏世界,2024(09):63-65.
[3] 范紅.國家形象的多維塑造與傳播策略[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8(02):141-152+161.
[4] 熊言亦佳.新世紀電視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策略與方法思考[J].傳媒論壇,2022,5(24):85-87.
[5] 沈淦潤,徐雄慶.基于文本符號和文本敘事的國家形象建構(gòu):以紀錄片 《中國》為例[J].中國報業(yè),2024(14):142-143.
[6] 陳紅蓮,姚北方,饒蔓,等.跨文化視域下文化類紀錄片對國家形象的塑造:以 《典籍里的中國》為例[J].新聞世界,2024(08): 108-110.
[7] 同[6].
[8] 沈崢嶸.構(gòu)建共通意義空間,傳播全球語境下的中國方案:以 “外國人眼里的‘江蘇這十年’”國際傳播融媒項目為例[J].傳媒觀察,2023(S1):36-39.
[9] 楊金川,殷俊.跨文化視域下中國國家形象的 “合塑”敘事與優(yōu)化路徑研究:基于中外合拍紀錄片 《走近大涼山》分析[J].四川戲劇,2024(03):91-95.
[10] 同[2].
[11] 王一賽,樂琦.國際傳播的共情策略探析:以紀錄片 《柴米油鹽之上》為例[J].新聞潮,2023(09):7-9.
[12] 任彤彤.“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跨文化敘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