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紅色文化,中華民族千年來形成的以武術為代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均為思政教育的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武術文化與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度融合,既有著天然的契合,也是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有益嘗試。本文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及實地考察等方法,對當前校園武術融合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的現(xiàn)狀進行了反思。研究認為,校園武術融合紅色文化教育的理想與現(xiàn)實存在差距,體現(xiàn)在缺失的武術文化內涵傳播未能助力德育工作高質量發(fā)展、校園傳統(tǒng)武術高質量師資人才匱乏、校園傳統(tǒng)武術“習武先習禮”的德育優(yōu)勢尚未得到重視。提出深化武術思政教育改革,融合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重視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為紅色文化融入武術思政教學提供保障;加強“武術思政課”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平臺建設,激發(fā)學生興趣鞏固教育發(fā)展之根本,以期為紅色文化融入傳統(tǒng)武術課程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立德樹人;傳統(tǒng)武術;紅色文化;思政教育
The Value of Integration and Optimal Path of Red Culture andTraditional Wushu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ityEducation
LI Liangming, LUO Qimei, XIANG Hanlin, et al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China.)
Abstract: Morality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 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ey course of that task. Both the red culture formed by the CCP in the process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Wushu, form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ushu and red culture would be a natural fi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ose two is a useful attempt for school sports in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uses literature reviews, expert interview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Wushu and red cultu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ampus. It founds tha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ideal and reality of integrating Wushu and read culture education in campus. Poor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Wushu could not promote high-quality morality education. There are few of high-quality teachers of Wushu in campus. The advantages of ‘studying morality before studying skills’ of the soul of Wushu in morality education has not been taken seriously. It is suggested that: (1) proposed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martial a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 the red culture and innovate teaching mode. (2)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talents to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martial a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3)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d culture education practice platform,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enlightenmen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ourses.
Key words: Morality education; Traditional Wushu;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852""""""""""""""""""""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fā)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學校思想政治課改革創(chuàng)新,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1]。堅持社會主義辦學的方向,就是要將“立德樹人”視為根本任務和目標。思政課,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紅色文化,中華民族千年來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均為思政課的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武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代表,傳統(tǒng)武術文化從開始到現(xiàn)在甚至未來,都是學校體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而傳統(tǒng)武術在歷史上、思想上與紅色文化的高度契合,則是現(xiàn)代西方體育項目所無法比擬的,雙方在深度融合后的理想釋放點,正是學校體育課程中的思政部分。因此,對于傳統(tǒng)武術與紅色文化在新時代學校體育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積極思考,有助于傳統(tǒng)武術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有助于推動我國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有利于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讓學生不僅學會武術,更能了解武術文化中的深厚底蘊。
1 "紅色文化與傳統(tǒng)武術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研究現(xiàn)狀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時期以及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所形成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4]?!毕嚓P研究始于2003年,主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紅色文化與體育教學融合發(fā)展的內涵及價值研究,如黃先鋒等認為學校體育拓展了紅色文化的發(fā)展、傳承的空間和新型鮮明的特點,為其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5,6];(2)對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如吉麗娜指出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是對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補充[7];(3)為可行性與策論研究,如張玉東在論及如何開發(fā)與利用時,要因地制宜地結合各區(qū)域紅色文化類型、特色[8]。紅色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教育資源,學者們對于其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的探討成果頗豐,學者們分別對紅色文化的內涵、價值等研究較為透徹,但就體育教學而言,如何將紅色文化融入武術思政教育課程的具體實踐中去,仍需繼續(xù)研究和加以探討。
有學者對赤水河流域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合開發(fā)進行了研究,如游氏武術、溫水小手拳等與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的結合[9]。還有學者對晉中民俗體育的特征進行研究時,提到了紅色體育開發(fā)的建議[10]。然而,以上研究對于思政教育的融入尚未進行討論。錢俊偉、錢永健在立德樹人視域下,探討了紅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提出了“體思雙升”“體德雙修”“體智雙優(yōu)”的全面發(fā)展聯(lián)動建設[11],但傳統(tǒng)武術并非是其研究重點。楊建營等人對體育教育專業(yè)的武術課程思政元素進行了案例解析[12],徐峰則對“武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和路徑進行了辨析[13]。以上文章為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并奠定了基礎。但總體看,目前傳統(tǒng)武術在校園中的發(fā)展正面臨瓶頸,其與紅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并應用于思政教育亦尚缺足夠的理論關注和實踐探索,與其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依然存在現(xiàn)實偏差,亟待研究。
2 "立德樹人視域下紅色文化與傳統(tǒng)武術課程思想教育融合的價值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德樹人”就是要引導青年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14]。紅色文化,則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由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是不斷推動社會進步的理想信念。是革命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15]。在傳統(tǒng)武術中的德育教育,既要讓學生理解學習傳統(tǒng)武術對身心帶來的積極作用,也要使學生明白練習武術的目的,即是為了更好地參與國家未來的建設和服務。
以上三者,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紅色文化是精神食糧,傳統(tǒng)武術則是教育載體。三者的有機結合價值極大,在歷史和教育上也是有基礎的。我們可以從延安故事、井岡山故事等傳頌紅色革命精神的文獻和采訪中發(fā)現(xiàn),革命中抗戰(zhàn)勇士們時刻不忘勤奮訓練,提升戰(zhàn)斗能力。而訓練的本質內容,也正是“習武”。這種習武,不僅讓革命將士們練就了一身本領,過五關斬六將,取得了一次次革命戰(zhàn)役的勝利;更是讓他們在習武強身中,塑造了不畏艱險、團結協(xié)作、敢為人先的精神品質。將新時代傳統(tǒng)武術思政教育與這些優(yōu)秀紅色革命歷史結合起來,能夠喚醒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武術精神更好地認識人生和社會,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目標。
2.1""武術文化內涵傳播的缺失未能助力德育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傳統(tǒng)武術的傳承方式為師徒制,其內核是靠模擬血緣的倫理道德來維持,傳授方式多為一對一,教授內容沒有局限。而發(fā)展至今,學校武術教育的傳承方式演變?yōu)榘嗉壷?,其內核是靠契約和法律來維持,傳授方式為一對多,教授內容為簡單易學的簡化武術。從傳承方式來看,現(xiàn)代班級制武術教育由于人數(shù)、時間、教學內容等方面的限制,其教學內容和形式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學校武術缺乏武術文化及武術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這導致了學校武術教育的異常發(fā)展,在“表面繁榮”的掩蓋下呈現(xiàn)出“僅名存實亡”的現(xiàn)象。有句老話:“我沒有學過武術,就沒有學過禮節(jié)和道德?!笨梢娢湫g教育和武術文化教育都是中國武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6]。中華武術歷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史,失去文化內涵的學校武術教育就如失去靈魂的肉體,即使學生武術套路招數(shù)耍的再華麗,就只是花拳繡腿,猶如行尸走肉一般。當前學校武術教育以趣味性極低的武術套路教學為主,對于武術文化的教育幾乎沒有涉及,即使有也只是順帶提及,并沒有專門性的武術文化教育[17]。從現(xiàn)階段學校武術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學校武術教育以增強體質為目標,教學內容以武術套路為主。然而,這種趣味性極低、專業(yè)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往往對于學生缺乏吸引力,因而導致很多學生出現(xiàn)“自身對武術項目很感興趣,但對學校武術課有些許排斥”的心理,致使導致武術進校園工作發(fā)展緩慢。
2.2 "校園傳統(tǒng)武術高質量師資人才匱乏
當前學校武術教育以技能教學為主,對理論、思維層面的教學較為忽略,且各學校開設的課程重合度高,課程設置窄,導致各校培養(yǎng)出的學生普遍學習了專業(yè)技能,但缺乏理論素養(yǎng)支撐。學生對武術的理解,通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18]。教學中,雖然解決了“是什么”的(技能)問題,但沒有解決“為什么”的(精神)問題。后者才是讓“習武者”成為“武者”的真正保障,也是在體育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基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歸根結底是缺乏高質量武術師資人才造成的。當前,學校武術教育的實施和開展基本由學校體育教師承擔,這存在兩方面的問題:首先,從學校專業(yè)武術教師的數(shù)量配置比來看,當前的教學師資難以滿足教學需求。其次,現(xiàn)階段學校的多數(shù)武術教師多沒有武術專業(yè)背景。為了滿足教學的需要,他們多是“半路出家”,這直接影響了武術技能和知識傳授的質量,體現(xiàn)在:普通教師對于武術并沒有深刻的理解,無法傳遞武術內在深層次文化層面的內容,不了解武術在傳遞“紅色文化”為代表的思政教育中可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教學過程中會主動或被動地規(guī)避掉上述內容的教學;同時,“現(xiàn)學現(xiàn)賣”的武術套路也流于形式,較為單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會使學生逐漸對武術學習感到厭倦。
2.3 "校園傳統(tǒng)武術“習武先習禮”的德育優(yōu)勢尚未得到重視
校園開展傳統(tǒng)武術一方面希望學生通過對武術動作的學習達到增強學生體質,培養(yǎng)學生意志和品質,另一方面希望通過武術文化的學習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禮儀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充分結合青少年的成長特點和欣賞視角,傳播正能量的傳統(tǒng)武術故事,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懷,為實現(xiàn)兒童青少年全面健康發(fā)展[19]。學校霸凌和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前者是學生膽小懦弱且沒有技能護身,后者仗著比身邊的同齡人力量強對其他同學發(fā)泄,兩者都是事件發(fā)生的首要原因,若不加以制止和教育,受害者會越來越多。而練習武術,首先學習的是武術的禮儀,這武者表現(xiàn)出來的最基本的道德行為。學生們不僅通過學習武術得到武術禮儀的熏陶,而且可以通過學習武術強身健體和學會自保的拳法套路,可以在危急時刻保護自己。校園開展的武術課程,并未把“習武先習禮”的德育思政放于首位,教師們按照課程任務安排授課,學生沒有領悟武術的精髓。
3 "立德樹人視域下紅色文化與傳統(tǒng)武術課程思想教育融合優(yōu)化路徑研究
3.1 "深化武術思政教育改革,融合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紅色文化融入武術課程教學有其內在邏輯和深刻價值,要達到優(yōu)勢互補、共生共榮的效果,除了對紅色文化進行現(xiàn)代化改造和挖掘研究之外,還要不斷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革命圣地時多次強調,要牢記紅色政權從何而來,中國是如何建立的。我們要尊重黨創(chuàng)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我們的四個“自信”[20]。紅色文化蘊含豐富的育人價值,挖掘利用紅色文化獨特價值是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校園思政課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迫切要求。將校園傳統(tǒng)武術融合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傳統(tǒng)武術融合紅色文化不僅極大的豐富了學校體育教育內容和育人手段,而且有利于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吧形洹笔俏湫g技術的核心,是武術文化的基礎[21]。作為起源于人類生存技能的搏擊技藝,武術要求在習練過程中融入勇武頑強和不畏強者的尚武精神。在中國面臨危險的時候,武術英雄們挺身而出,不畏強敵,捍衛(wèi)祖國和民族的尊嚴,他們永存史記,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學校武術教育應找準武術學科的特點,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挖掘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22]。這讓學生在學習傳統(tǒng)武術和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核心價值觀。不僅有利于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加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例如讓學生參與八段錦健身氣功表演活動,學生將在校的理論知識與校外的社會實踐相結合,不僅磨礪自己的技能,也進一步增強自身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綜合能力,為投身大眾健身的社會實踐的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使學生在紅色文化中耳濡目染,汲取紅色文化“養(yǎng)分”,將愛國主義精神文化深植于學生心中。
3.2 "重視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為紅色文化融入武術思政教學提供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好老師應該是以因材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sup>[23]時至今日,“師資”問題是阻礙當前武術進校園工作開展的首要問題,武術專業(yè)運動員技術雖好但執(zhí)教能力相對較弱,普通教師教學能力強但其專業(yè)技術水平相對較差,對武術文化的了解還不夠透徹,教學相對受到限制。然而,教師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基礎,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專業(yè)教育、教學水平和師德水平。因此,武術進校園工作若想深入良性發(fā)展,關鍵角色是教師,關鍵步驟是提升學校武術教師的專業(yè)及教學水平。由此可見,學校武術教育作為當下武術傳承和發(fā)展的搖籃,學校要十分重視武術專業(yè)教師的培養(yǎng)。一方面,他們需要加強專業(yè)技能的培訓和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學校武術教師對于武術文化的學習,從教師角度出發(fā),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提升學校對于教師的關注度,從而調動武術教師的積極性和熱情,以促進學校武術教育的科學發(fā)展。與此同時,在面對當前學校武術教師欠缺的現(xiàn)實條件下,學校要積極引進武術專業(yè)綜合性人才,同時加強體育教師對于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學習,提升教師對于武術文化的自信心,從而幫助教師建立武術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提高武術課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從師資層面實現(xiàn)學校武術教育的良性發(fā)展。克服數(shù)量和質量不足的實用解決方案,是武術傳承人走進校園,進行武術傳播[24]。
3.3 "加強“武術思政課”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平臺建設,激發(fā)學生興趣鞏固教育發(fā)展之根本
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踐教育重要平臺,也是地域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與方法。就“術課”而言,因其特有的學科特殊性,即以運動技術教學為主,那么如何貼切的嵌入紅色文化作為“術課”課程思政的內容,這對高校領導、體育教師、學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戰(zhàn)。高校領導首先要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就近把當?shù)氐募t色遺址、紀念館(園)、故居等紅色資源納入思政課教學實踐平臺建設。如將紅色遺址等紅色資源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訓練基地,讓學生集體練習太極拳、八段錦、長拳等傳承紅色文化精神。而興趣,是教學的關鍵。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教育界的關鍵。對于兒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來講,能代表自己的學校、單位甚至國家參賽是一件無尚光榮的事情,這可以激發(fā)歸屬感、尊重、使命感。換言之,相較于機械的動作學習,競賽更能激發(fā)個人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人往往在競賽中能夠發(fā)揮無限潛能,適當采用競賽的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表明:武術競賽不僅能挖掘運動員潛能,提升運動員的運動技術水平,另一方面還是武術技藝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形式,同時還有利于中華武術精神的弘揚,可謂一舉多得[25]。由此可見,與其閉門造車,不如投其所好,充分抓住該特性,借助武術競賽,通過爭取榮譽的形式,一方面提升兒童青少年武術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滿足學生對于榮譽獲取的心理,通過獲得榮譽,增強學生自信心和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除此之外,武術競賽的開展應形式多樣,內容多樣且不拘泥于規(guī)模大小,班級間、年級間、校級均可,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武術競賽激發(fā)學生對于武術學習的興趣,為助力學校體育事業(yè)發(fā)展。
4 "結 "語
當前,傳統(tǒng)武術進校園的工作尚有較大進步空間。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反思校園開展武術傳承和發(fā)展現(xiàn)狀,迎合時代發(fā)展需求,創(chuàng)新模式,創(chuàng)新方法。將紅色教育融入武術課程,充分利用紅色優(yōu)質教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既是做好思政育人的有力嘗試,也是武術精神傳遞的有益創(chuàng)新,引領青年學生弘揚革命精神,激發(fā)愛國精神,讓青年學生們在人生起跑線上感受武術的無窮魅力,學習傳統(tǒng)武術文化,理解紅色精神,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大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不忘立德樹人初心 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 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EB/OL].(2020~09~09)[2021~06~07].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55197.
[2] 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EB/OL].(2020~08~31)[2021~06~07].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43368.
[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 [EB/OL].(2020~10~15)[2021~06~07].http://cpc.people.com.cn/shipin/n1/2020/1016/c243247-31895095.html.
[4] 王 "欣,王志偉.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的路徑研究[J].教學改革,2020(03):160~161.
[5] 黃先鋒,周 "琥. 紅色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的思考[J].湘南學院學報,2014,35(02):107~110.
[6] 吉麗娜. 紅色體育文化的內涵及價值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11):7~9.
[7] 吉麗娜. 紅色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14):103~104.
[8] 張玉東. 兵團紅色體育融入石河子中學體育課程的可行性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8.
[9] 范 "維. 赤水河流域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紅色文化資源融合開發(fā)[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07):32~33.
[10] 王 "琳. 晉中民俗體育特征及其發(fā)展途徑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06):117~119.
[11] 錢俊偉,錢永健. 立德樹人視域下紅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6):159~166.
[12] 楊建營,馮香紅,徐亞奎,等. 體育教育專業(yè)武術理論課程思政元素及教學案例解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05):79~86.
[13] 徐 "鋒. 中國傳統(tǒng)武德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現(xiàn)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19(12):13~19.
[14] 編寫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6~42.
[15] 趙富學,黃桂昇,李程示英,等. “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釋析及踐行訴求[J].體育學研究,2020,34(05):48~54.
[16] 陳玉民. 可持續(xù)發(fā)展視角下武術進校園的價值及實現(xiàn)[J].教學與管理,2018(15):42~45.
[17] 姜 "霞,黃 "繁,柏 "超,等. 地方武術進校園探究——以陜西傳統(tǒng)紅拳進校園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8(27):41~44.
[18] 王 "垚,張成明,于洪波,等. 我國傳統(tǒng)武術拳種文化傳承特征及保護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9(12):7~12.
[19] 鄭建福. 運用微電影在大學校園傳播中華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03):157~160+196.
[20] 習近平.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EB/OL].(2021~05~16)[2021~06~07].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104621.
[21] 吳永杰. “尚武精神”的內涵及其在學校武術教育中的價值和傳承研究[D]. 河南師范大學.
[22] 于少文,劉璐璐,吳 "華,等. “課程思政”視角下學校武術教育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研究[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35(05):88~91+17.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EB/OL].(2014~09~09)[2021~6~7].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5628434.
[24] 張 "嬋,譚 "飛,王 "崗. 中國武術助力“德智體美勞”教育體系建構的理論之思[J/OL].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7[2021~06~0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140.g8.20210508.1115.002.html.
[25] 王 "崗,陳保學. 中國武術美學精神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02):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