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引導兒童養(yǎng)成獨特的音樂審美眼光,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教師在音樂課堂上搭建合適的學習支架,可以呈現出無限的審美價值。本文以鮮活的課堂教學為例,依據支架理論,嘗試以圖示性支架、語言性支架、結構性支架帶領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
[關鍵詞] 學習起點;學習體驗;學習能力
一、現場直擊:看“過猶不及”的課堂
小學音樂課堂是師生同頻共振的學習場域,最佳狀態(tài)是兒童能運用自身經驗同音樂作品進行碰撞。但審視我們的課堂就不難發(fā)現,音樂課堂存在著一些“過”和“不及”的現象,以致喪失了和諧美。具體而言,不少教師會在課前做很多教學預設,希望能夠吸引學生,但往往在有效性和針對性等方面考慮不足,以致教學呈現出碎片化、形式化、表演化等問題。
案例一:教學《校園的早晨》,教師計劃用畫、詩、歌等形式增強課堂美感,但并未深入思考和活用各環(huán)節(jié)即時生成的有效資源,因此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類似的活躍課堂,真正給學生留下的有價值的東西不多。
案例二:教學《來和我劃船》,教師先帶領學生復習“船歌”:船歌一般采用什么節(jié)拍?部分學生面面相覷,不敢作答,零星有幾個聲音嘗試道:3/4拍、6/8拍……教師追問:“為何船歌通常采用這類節(jié)拍,而不采用2/4拍或4/4拍呢?”大部分學生仍舊默不作聲,教師尷尬一笑,自問自答:“因為3/8拍、6/8拍或者12/8拍能給人一種搖曳的感覺。”
案例三:教學《口哨與小狗》,初聽樂曲后教師問學生:“樂曲表現的是什么?樂曲的情緒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便讓他們邊聽音樂邊模仿。頓時,教室里熱鬧起來:有可勁地在教室里亂蹦亂跳的,有踩著各種步伐的,還有坐在座位上說話的……
二、理性診斷:想“事與愿違”的努力
知識須“親知”。很明顯,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是花了一些心思的,學生有時學得也“很歡”,但在“歡天喜地”的“華蓋”下,呈現的卻是“音樂的蒼白”。這些看似“熱鬧的場景”,對于學生音樂審美的體驗與獲得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思考1:重數量VS重質量——學生立場的缺失。部分教師認為不同的音樂活動體驗,能增強學生歌唱的表現力或提高歌唱訓練的難度,進而實現培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目標。其實不然。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關注學生是如何參與、如何表現的,一切教學行為都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尊重學生的音樂學習基礎和認知規(guī)律。
思考2:重輸入VS重建構——學習過程的疏漏。音樂教學應避免教師單向的灌輸,避免單一的模仿與跟唱,而應提倡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豐富他們的體驗、感悟,關注學生參與過程中的經驗累積。教師要聚焦音樂學習本質,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掌握音樂知識、技能的同時,把握音樂內核,發(fā)展音樂核心素養(yǎng)。
思考3:重形式VS重內容——學科能力的忽視。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關注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效率,應落實到學科能力的培育上。只有舍得給學生足夠的體驗機會,給其充分探究的空間和主動參與的時間,他們才能在真正的深度參與中,掌握學科能力。
綜上,音樂作為一門愉悅身心的課程,教師應努力進行“適度”與“深度”的實踐探索,把對學生未來學習和發(fā)展最有用的知識挖掘出來,突出重點,把復雜的教學過程趣味化、簡單化,讓課堂更“精彩”,讓學生學得更輕松,真正實現學生音樂能力的發(fā)展。
三、行動策略:給“力所能及”的幫助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事先確定好課堂上的一切細節(jié)。教學相長的“奧妙”就在于,教的方法應以學的方法為依據。音樂教學最重要的是能巧妙地、不為學生所察覺地給予學生及時的“學習支持”,幫助他們適時切入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所謂“學習支持”,是指師生與學習環(huán)境及學習中的其他要素之間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交互活動。
(一)“圖式性”支架:關注真實的學習起點
音樂課堂的無拘無束、令人安心、輕柔滋潤能讓兒童全情參與其中。而音樂的種子,也更容易在這樣的“土壤”里萌芽生長。以下以《田野在召喚》為例,嘗試進行探析。
1.吻合“樂”境:音樂自有境,入境始于親
每一件音樂作品,都有其不同的情境,都是獨特的存在。創(chuàng)設真實可感的教學情境,能有效引領學生走進音樂、走近作品。如教學《田野在召喚》,教師就可緊扣《田野在召喚》的意境,借助多媒體設備,將意大利田園的優(yōu)美寧靜、風光旖旎呈現在學生面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激發(fā)他們學習新知、欣賞美景的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以感、聽、動、視多感官聯動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一次“美妙的田野旅行”,穿插節(jié)奏游戲、體態(tài)律動、視聽模仿、歌唱表演、樂器伴奏等音樂活動,潛移默化地滲透意大利音樂文化主題,進而為學生感性認識、深度理解、自信演唱、創(chuàng)意表達這一世界性的音樂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2.切合“學”境:一切為之需,興味方盎然
立足音樂課程,著眼兒童發(fā)展,應是課堂教學整體規(guī)劃、合理設計的行動綱領。在《田野在召喚》的歌唱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和分析音樂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找到各自不同的感受點,讓學生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例如,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輕聲模仿,找出歌曲旋律的特點,再采用對比的方式解決歌曲節(jié)奏難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旋律的異同并展開交流,同時要提醒“同音反復”演唱要輕巧、短促。最后,采用柯爾文手勢,幫助學生建立旋律的音高概念。
總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歌曲意境,獲得對歌曲的情感體驗,教師應嘗試采用多元化歌唱體驗方式,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有效增強學生對音樂主題的識別與認知,循序漸進地為學生把握歌曲意蘊打下堅實基礎。
(二)“語言性”支架:催生自由的學習體驗
每一件音樂作品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個性,有其自身的妙趣所在,并且鮮明地蘊含于它的技術元素中。但課堂的教學時間又是相對有限的,教師要用發(fā)現的眼光去欣賞特定作品的“獨特”,找尋那些更值得人們駐足停留,最能凸顯音樂內核的價值所在。
1.“適時”點撥:用巧妙的方式開啟音樂之門
有深度的音樂學習體驗,不能忽視學生自身的審美理解。教學中,教師應做到精講、少講,多啟發(fā)誘導。如在教學歌曲“弱起”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就要告訴學生:每個小樂句的開頭都是從弱拍開始,這種弱起節(jié)奏有推動感,仿佛小伙伴們背起行囊迫切地要出發(fā)了。同時指出,出現了mi的同音反復和休止符,就要注意感受小伙伴們輕快活潑的腳步,用輕快、有彈性的聲音唱一唱!隨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句尾的休止符號,表現了春天萬物蘇醒的蓬勃氣息,我們要唱得跳躍,有彈性。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歌曲的熱烈與歡快,教師還應進行彈唱示范,并讓學生對比旋律的變化。
在教學中,師生交流時緩時急,時輕時重,學生對意大利“鄉(xiāng)村之美”就能產生一種期待與共鳴。這種音樂體驗靈動、適時,能讓學生真正領悟到音符與音符間藝術組合的變化之美。
2.“適度”渲染:用細膩的行動點燃音樂智慧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對于發(fā)展學生的課堂審美能力而言,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具象化、細節(jié)化、清晰化。音樂在其傳播過程中,每個音符、每個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個段落都散發(fā)著一種可感的情緒導向,并直接“影響或侵襲”著聽者的心境。因此,要讓學生獲得這種音樂共鳴,教師就要善于用各種音樂性或非音樂性形式來點醒、點亮他們。
如在《田野在召喚》的教學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把握特點,就可以這樣引導:“行走在美麗的田野,我們心曠神怡,情不自禁引吭高歌,這里的旋律級進上行,加上了重音記號,把歌曲的情緒推向了高潮,讓我們一起來唱一唱!你們聽,大地也被你們的歌聲陶醉了,它輕輕地應和著。這里的低聲部既像大地跳動的脈搏,又如小朋友們堅定的腳步,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二聲部豐富的和聲效果。”
顯然,教師用“美”的語言,能夠喚起學生潛在的情緒感應,使音樂的情思與聽者的感觸產生碰撞和共鳴,真正產生了“以情動人”的情感效應。誠然,音樂其外露的情感信息具有多元性,其與聽者的情感相融合并產生共鳴后才能真正發(fā)生效用。
(三)“結構性”支架:提升音樂的學習能力
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情趣。因此,它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結構性支架,就是通過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探尋音樂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音樂情感的發(fā)展、變化趨勢。
1.“多元”組合:傾聽“耳”中的美
有效的音樂學習活動,應當將“音樂體驗”貫穿始終,教師要引領學生進入豐富的、深刻的、全面的體驗過程。如《田野在召喚》襯詞段落的教學,教師就可以按如下方式進行設計:
(1)“聽+演”:播放歌曲襯詞“梯里通巴”片段,邊聽邊看老師的動作表演;(2)“聽+猜”:隨老師擺手召喚的動作,猜猜意大利語“梯里通巴”的意思(快快來);(3)“聽+唱”:合著節(jié)拍齊唱襯詞部分;(4)“聽+看”:觀察老師表演動作的變化,并隨老師一起體驗;(5)教師小結:第二個“梯里通巴”處加上了頓音和重音記號,情緒變得歡快活潑,仿佛小朋友們邁著輕快的步伐出發(fā)了。
這樣有趣、靈動的反復體驗,使得學生情緒熱烈,學習事半功倍。由此可見,將教學活動融合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具身的音樂體驗是能“生根發(fā)芽”的。
2.“多維”建構:找尋“眼”中的美
音樂教學,其真正需要關注的應是知識和技能背后的東西,應是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仍以《田野在召喚》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有效反復”的課堂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覺醒、音樂情趣的生長。
(1)反復“典型節(jié)奏”: XX︱XX XX XX XX︱X0 X – ……
操作方式:提煉出典型節(jié)奏進行節(jié)奏訓練,強化鞏固。
(2)反復“相似節(jié)奏”:" XX︱XX XX XX XX︱X0 X –
XX︱X0 X0 X0 X0︱X0 X –
(3)反復“相似樂句”:" 43︱20 30 40 50" ︱" 30 1 –
43︱ 20 30 40 50 ︱ 3" ––
操作方式:通過跟唱、聽辨、做手勢模唱等練習,強化鞏固。
(4)反復“難點樂句”
操作方式:方式基本同上,并可針對“附點節(jié)奏”進行趣味挑戰(zhàn),加深印象。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習支持”是由教師發(fā)起和調控的,能強化學生音樂審美情感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聯結,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教師在音樂課堂上搭建合適的學習支架,可以呈現出無限的審美價值。教師從學生的心理世界出發(fā),為學生的學習成長賦能,帶領學生以更真誠、主動、熱情的姿態(tài),沉入音樂作品,遨游音樂世界,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胡兢慧.童心童眼童耳——音樂“童真課堂”教學探索[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6(12):36-38.
[2]胡兢慧.重構“教什么”,讓音樂課堂智慧轉身[J].江蘇教育,2016(9):48-50.
[3]胡兢慧.談音樂教學內容的有效利用[J].中國音樂教育,2016(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