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育學生文化意識已成為廣大初中英語教師的共識,但在教學實踐中依然存在較多問題。文章提出基于單元教學培育學生文化意識的實踐路徑,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以明確的目標、有梯度的活動、多模態(tài)的學習資源和多元的評價方式為支撐,讓學生在單元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單元教學;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3-0002-03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新時代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1]。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涵養(yǎng)品格,提升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了文化意識培育目標: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fā)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
一、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學內容碎片化。大多數實踐與研究是基于單個語篇教學的視角,較少從階段性發(fā)展的角度進行思考與實踐,導致學生對文化知識、現象和行為的認知碎片化,難以形成結構化的理解。
第二,教學方式機械化。當前,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重文化知識講授,輕文化體驗和理解”的現象較普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文化知識的呈現和講解為主,忽視學生原有的認知,較少引導學生體驗、理解文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升華更是紙上談兵,而學生未能通過學習真正形成“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
第三,教學評價單一。目前對學生文化意識目標達成情況的考查多以紙筆測試為主,停留在“知”的層面,對如何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并進行有效的文化表達和跨文化溝通交流等行為方面的考查有所缺失。
二、基于單元教學培育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單元是依據《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圍繞主題(專題、話題、問題)或活動選擇學習材料,并進行結構化組織的學習單位[2]。對英語學科而言,單元是承載主題意義的一個最基本和完整的學習單位,每個單元都是以一個主題來編排。課程實施需加強單元教學的整體性,開展單元教學,是為了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綜合表現達到運用所學語言、知識、思想、策略和方法解決真實問題的程度,同時體現正確的價值觀。
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由淺入深、由外顯到內化、由認知態(tài)度到行為選擇的過程。學生要先學習與主題相關的文化常識,拓寬文化視野,體驗表層的文化差異,
探究文化現象背后的價值觀念,再分析、理解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最終對文化形成鑒別能力,在行為上表現為文化理解和包容,認同和吸納優(yōu)秀文化,呈現出得體的文化交際行為。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為學生規(guī)劃學習路徑和活動,幫助學生建構深層次概念,實現學科育人。
三、單元視角下文化意識培育的路徑
(一)探究主題意義,構建文化意識培育大觀念
有意義的語言學習必然是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以意義探究為目的的。教師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建立在對單元各個語篇進行深度解讀的基礎上,發(fā)現各個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內容,并在單元主題的統領下發(fā)現文化知識和價值之間的關聯,進而構建出文化意識培育大觀念[3]。
以統編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為例,本單元的話題為“Transportation”。從表層信息上看,該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在于輸入交通方式的英語表達,談論不同國家、地區(qū)的學生上學、訪親、出游時所采用的交通工具。深入分析語篇可以發(fā)現,各個語篇并非平行式地談論到達不同目的地的交通工具。編者從談論上學途中所采用的不同交通工具、花費時長和距離開始,然后談論拜訪遠方的親人途中需要換乘以到達目的地,最后呈現邊遠山區(qū)的兒童用繩索過河上學的故事。通過對這些語篇的深入分析,教師可以構建本單元的文化意識大觀念:(1)認知方面——交通方式受到地理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和技術發(fā)展水平的影響和制約;(2)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方面——基于現狀分析,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出行方式,珍惜美好生活。
由上可知,只有構建文化意識大觀念,教學才能呈現出整體性、關聯性和發(fā)展性,才能在多個課時之間設計連貫性和遞進性的任務,使學生通過單元多課時的學習形成相應的文化意識。
(二)立足學情分析,確定文化意識培育目標
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認為,學習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增長,而且與個體存在的每一個部分相互影響并發(fā)生相互作用。學生學習的過程并非被動接受,而是在多種因素的相互影響下發(fā)生的。因此,教師需從多角度分析學生在構建單元文化意識大觀念過程中受到的影響,確定適切的文化意識培育目標,避免單元的文化意識目標成為虛無的現象出現[4]。學情分析可以從先驗知識、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方面著手。
還是以統編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3這一單元為例,本單元從文化意識培育層面的學情分析如下:城區(qū)的學生普遍就近入學,主要的出行方式為公交車、地鐵、私家車、自行車或步行,缺乏遠距離上學和上學交通不便的生活體驗;學生對有差異的生活方式有好奇心,樂于探究和表達;學生初步具有邏輯分析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也愿意通過多種渠道學習新知識。通過上述學情分析,教師可確定本單元文化意識培育目標和課時目標,具體見表1。
本單元的文化意識培育目標關注了文化知識的積累、理解和內化。確定目標的過程主要依據英語文化教學3C理念,分別指向文化知識(culture)、文化能力(competence)和文化品格(character)[5]。
(三)進階課時活動,形成文化意識培育支架
《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遵循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的理念,引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序漸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結合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可通過“獲取知識、建立關聯—內化知識、理解內涵—聯系實際、遷移場景”的思路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文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文化場景中,樹立文化意識。
例如,為實現統編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3的文化意識培育目標,教師可以設計課時活動,具體如下(見表2):
活動是達成目標的階梯和支架,也是判斷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依據。以上課時活動設計緊扣單元學習目標,圍繞主題創(chuàng)設接近現實的語言環(huán)境和交際場景,在單元學習過程中展開輸入和輸出的循環(huán)活動,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文化意識。
(四)運用多種資源,拓寬文化意識培育渠道
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主題語境出發(fā),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背景理解和思考文化的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與跨文化溝通能力[6]。因此,教師只有運用多種類型的教學資源,如課外閱讀材料、視頻、圖片、網絡學習平臺等,才能全面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加深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提升文化意識培育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選用教學資源時,教師應堅持主題一致、目標導向、符合認知、順應時代的原則。教師可以借鑒其他版本的教材,調整、取舍、聯結、增補語篇;也可以利用英語報紙、英語線上學習平臺,選用多模態(tài)語篇,增加聽、讀、看等多種渠道的輸入,使單元學習內容順應學生的認知發(fā)展。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多模態(tài)的資源、手段、平臺和空間,對創(chuàng)造良好學習情境、促進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學方式變革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教師要具備“互聯網+”的思維和能力,充分利用線上平臺,為學生學習開拓更多渠道。
(五)豐富評價方式,提升文化意識培育效果
文化是一種“自覺”行為,往往難以用紙筆測試的方式進行評估和量化,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時可以通過轉換評價主體,引導學生運用量表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反思,從而轉變態(tài)度,改進行為[7]。例如,統編英語九年級(全一冊)Unit 10的主題為“Customs”,
學生通過單元學習,會了解世界各國的著裝禮儀、時間觀念、餐桌禮儀等方面的習俗,最終能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中表現得體。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定自我評價量表(見表3)。學生在進行自我評價時,會經歷“回顧學習—對照分析—改進行為”的過程,從而提升認知,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
在該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小小外交家”文化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分課時短劇表演的方式,展示各國的風俗和應有的得體行為,并通過質性評價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口頭或文字反饋。此外,教師還可以建立學生電子學習檔案袋,記錄學生的課時活動及表現評價,實現對學生文化意識發(fā)展的持續(xù)關注。
由上可知,教師積極探索和實踐單元視角下文化意識培育的多元評價,可以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獲得成長。
四、結束語
優(yōu)秀的文化對社會和諧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文化意識能夠指引核心素養(yǎng)其他要素的發(fā)展方向。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直接影響其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路徑,體現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因此,培育文化意識不應成為教師的口號,而應扎扎實實地落實到課程教學中。教師只有在單元教學中構建文化意識培育路徑,才能讓學生真正將學習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梅德明,王薔.改什么?如何教?怎樣考?高中英語新課標解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王薔.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英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王薔.全面和準確把握英語課程內容是落實課程目標的前提[J].英語學習,2022(4):18-33.
周大明,應玲.英語文化教學3C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4):8-12.
張小平.基于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設計[J].中學外語教與學,2022(8):23-26.
吳希.高中英語學科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實踐:以教材為起點[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0(8):20-24.
作者簡介:沈學娜(1982.5-),女,福建東山人,任教于廈門市海滄區(qū)教師進修學校,中學英語教研員,高級教師。曾先后獲得“海滄區(qū)優(yōu)秀教師”“海滄區(qū)優(yōu)秀班主任”“海滄區(qū)教壇新秀”“海滄區(qū)教科研先進個人”“海滄區(qū)校本研修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廈門市骨干教師,廈門市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對象,曾獲全國初中信息技術優(yōu)質課模擬展示課一等獎,福建省首屆“人教杯”論文評比一等獎,福建省中小學優(yōu)質課程資源征集評選課程視頻類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