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分析家國情懷內涵的基礎上,通過梳理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的教材內容,闡述家國情懷的滲透路徑,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策略:發(fā)掘當地紅色資源,深化家國同構;利用環(huán)境營造氛圍,樹立共同體意識;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滲透仁愛之情。
[關鍵詞]家國情懷;初中地理;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16-0092-04
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第二章第十五條明確提出,國家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辦好、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并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各類學科和教材中。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按照國家規(guī)定建立愛國主義教育相關課程聯(lián)動機制,針對各年齡段學生特點,確定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內容,采取豐富適宜的教學方式,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系統(tǒng)性和親和力、感染力[1] 。家國情懷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做好家國情懷教育是落實國家政策、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家國情懷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而且能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初中地理教師要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認真梳理教材,在講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滲透與本章節(jié)知識點相關的愛國主義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讓學生在面對重大抉擇時自覺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一、家國情懷的內涵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其內涵較為豐富,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2]。家國情懷教育是指通過教育手段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及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使其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的合格公民[3]。愛國先愛家,育人先育魂。初中地理教師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 家國同構
家是小國,國是大家。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家國同構是宗法社會的顯著特征。這里的“家”指的是家庭、家族,是以血脈來維系的;“國”指的是國家,是眾多小家的集合體。家庭觀念自古植根在我們的意識中。部分學生自小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往往把個人利益看得很重,其次是家族的利益得失、名譽、聲望等。初中地理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厘清家庭、家族、民族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讓學生意識到國家的重要性,了解國家是由眾多小家組成的,有國才有家。教師要通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胸懷,讓學生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進而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認同與熱愛。
(二)共同體意識
2014年5月28日至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fā)展的成果[4]。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側重于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增強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帶領學生了解每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以此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探究興趣,讓學生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而增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
(三)仁愛之情
仁愛的含義可以理解為親近、友愛等,是中國古人的一種道德行為,這與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謀而合。家國情懷教育最終要上升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高度,其目的是對學生的品德進行培養(yǎng),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仁愛之情是家國情懷的情感歸宿。初中地理教師要在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具有熱愛祖國、家鄉(xiāng)的情感和地理審美情趣,以及關心他人、待人友善的真摯品格。
二、初中地理教材中家國情懷內容梳理與滲透路徑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到,彰顯地理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全球視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念等方面的價值[5]。初中地理教師在備課階段應研讀教材,梳理教材各章節(jié)內容與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關系,深度理解教材,熟練運用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的內容為例,梳理教材中的家國情懷內容與滲透路徑,詳見表1。
初中地理教師應注重對教材的梳理,備課階段不能僅僅備本節(jié)課的內容,應深入思考、發(fā)散思維,分析每章節(jié)主要滲透的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仁愛之情等具體內容,圍繞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新時代的初中地理教師應順應國家的發(fā)展,全面培養(yǎng)學生。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策略
(一)發(fā)掘當地紅色資源,深化家國同構
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教育就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參觀本地紅色教育基地,感受當地的紅色文化。家國情懷教育最終要落實在實踐上。教師要適當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和校園,走進大自然,將課程思政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初中地理教師要具備基本的知識儲備,熟悉當地的紅色旅游資源,并有計劃地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帶領學生在當地開展研學旅行。這樣一方面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可以進行家國情懷的滲透。
以吉林省四平市為例,四平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這里留下了很多英雄故事和遺址,如塔子山戰(zhàn)斗遺址、四平烈士陵園、四平戰(zhàn)役紀念館等。教師可以提前做好準備,帶領學生到上述地方開展研學旅行。以塔子山戰(zhàn)斗遺址研學旅行為例,教師首先要做好研學前的準備工作,要求學生統(tǒng)一穿好舒適的登山鞋,統(tǒng)一衣服、帽子的顏色等,并依據班級人數配備相應的帶隊教師,確保學生安全。在塔子山腳下,教師向學生介紹塔子山戰(zhàn)斗的背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帶領學生重走先輩曾經揮汗水、灑熱血的路,在學生頭腦中構建當年戰(zhàn)火紛飛、遍地狼煙的場景,讓學生感悟如今的和平來之不易。教師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奉獻之情。登上塔子山山頂,教師帶領學生駐足在浴血豐碑面前,緬懷英烈、致敬先輩,喚醒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升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歸屬感。隨后,教師帶領學生眺望山下的四平市區(qū),讓學生感悟如今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引導學生自覺努力投身科研,為祖國發(fā)展和家鄉(xiāng)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利用環(huán)境營造氛圍,樹立共同體意識
教師要發(fā)揮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價值觀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環(huán)境營造氛圍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共同體意識。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方式類型多樣,教師要系統(tǒng)掌握每種方式并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
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室周圍的墻壁上張貼愛國人物的簡介、家鄉(xiāng)建設的成就、民族團結等壁畫;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每周利用教室后方的黑板更新關于愛國、愛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題材的黑板報,讓學生時刻受到家國情懷的熏陶。其次,教師可以定期舉辦民族團結、文化認同等相關內容的手抄報、演講和情景劇等比賽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搜集相關材料,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周末開展愛國主題班會,播放相關題材視頻,學生交流觀看視頻后的感受。教師可以適時提出相應問題,鼓勵學生開展小組辯論,讓學生通過辯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充當引導者、旁聽者的角色,在學生辯論結束后引導學生認真總結??傊處熞煤铆h(huán)境氛圍對學生的影響,確保學生在愛國主義的氛圍下成長為愛國、愛黨、愛家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三)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滲透仁愛之情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新時代的教師要具備靈活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教學資源的能力。短視頻、電影等能給學生帶來直觀的視覺沖擊,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學生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效果顯著。初中地理教師要合理利用影音資源作為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課后,教師可以積極搜集相關的紀錄片,如《我們的星球》《航拍中國》等,引導學生系統(tǒng)認識我們的地球。通過直觀的視覺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意識到在災難面前團結的重要性。
例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jié)“自然災害”,這一節(jié)主要介紹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比如干旱、臺風、洪澇、地震等,并介紹防災減災的各種措施以及自然災害形成的原因。由于沒有相關生活經歷,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對這部分內容感觸不深。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前播放臺風“杜蘇芮”導致京津冀地區(qū)遭受洪澇災害以及災后救援等視頻,給學生帶來視覺沖擊,加深其印象。教師通過強調來自社會的援助,引導學生思考無私奉獻及團結的重要性,讓學生深刻體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每次在災難發(fā)生后,沖在最前面的永遠是人民子弟兵。教師通過播放人民子弟兵的搶險救災視頻,引導學生領悟祖國才是我們堅強的后盾,進而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感,自覺在日常生活中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形成仁愛之情的優(yōu)秀品質。
四、結語
初中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家國情懷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家鄉(xiāng)的情感,重點講解中國地理部分的內容,認真梳理教材,厘清每個章節(jié)所滲透的家國情懷。例如,通過對祖國疆域、人口、民族的學習,學生知道我國幅員遼闊,人口、民族眾多,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樹立民族團結的意識;通過對我國水資源、土地資源的學習,學生知道我國存在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等問題,這有利于學生樹立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通過對我國農業(yè)、工業(yè)的學習,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經濟發(fā)展狀況,這有利于教師鼓勵學生將來積極投身家鄉(xiāng)的建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祖國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EB/OL].(2023-10-25)[2024-06-1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481.htm.
[2]" 謝雅靜. “家國情懷”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培育研究[D].太原:太原師范學院,2024.
[3]" 鄭辰.初中地理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3(10):4-7.
[4]" 習近平強調: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EB/OL].(2014-05-29)[2024-03-12].https://www.gov.cn/xinwen/2014-05/29/content_2690269.htm.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 " 陳" " 明)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師范專業(yè)認證背景下的地理科學專業(yè)實習教學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