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語文課程需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在此背景下,具有母語教學、價值塑造和文化傳承等多重功能的語文教育充分凸顯出其與品德教育相融合的必要與可能。語文教育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恰當運用這些資源開展春風化雨式的品德教育。針對當前語文教育在課堂教學、校園活動、社會實踐中出現(xiàn)的“重文輕道”現(xiàn)象,應采取有效教育方式實現(xiàn)“文道合一”,即立足第一課堂,獲取語文知識,形成價值判斷;拓展第二課堂,進行道德實踐;關注第三課堂,形成人文素養(yǎng)。三種方式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最終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的雙重提升。
[關鍵詞] 語文教育;德育;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 G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2991(2024)02-0118-07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建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機制?!盵1]348-349少年兒童德育不僅要依托學校開設“道德與法治”等專門課程,還要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xiàn)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語文教育是對少年兒童實施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及其所承載的民族文化方面的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程德育的重要實現(xiàn)途徑?!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語文課程的首要理念便是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2017年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提出:“語文、歷史、地理等課要利用課程中語言文字、傳統(tǒng)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盵2]我國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掃盲教育,基礎教育階段是少年兒童獲取知識、塑造品德的重要時期,語文教育應當在此階段發(fā)揮積極作用。那么語文教育能夠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哪些品德?語文教育又如何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品德?以下試作論析。
一、蘊璞藏真:語文教育中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
語文教材是中小學語文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要抓手,目前使用的語文教材基本是“文選”體例,即選取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經(jīng)典文章,按照相關主題加以組合而成,這也決定了研讀經(jīng)典文章成為語文教育的主要方式。中小學語文教材及必讀書目涉及的經(jīng)典文章甚廣,這些經(jīng)典歷經(jīng)千百年的積淀和發(fā)展,既源遠流長又博大精深,蘊含了中華民族最根本、最普泛的價值觀,體現(xiàn)了華夏兒女愛國明禮、仁義誠信、包容開放、勤奮自強等高尚的道德追求。
(一)守仁義之心:語文教育蘊含著個人道德理念
個人道德,亦稱私德,指人在個人生活中的道德意識及與他人交往中的道德行為習慣。語文教育中蘊含著自信、自強、勤奮、有為、明理、求真等多種個人道德理念,既有修養(yǎng)品格、兼濟天下的外向功業(yè)追求,又有尊重內心、天人合一的內向精神追求,語文教育中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個人道德教育資源。
以儒家提倡的修養(yǎng)自身的“仁義”之德為例?!叭柿x”內涵非常豐富,包含愛人、正義、勤儉、堅強等諸多含義,很多語文經(jīng)典篇章都包含仁義精神。經(jīng)典文章中記載了無數(shù)道德高尚的仁人賢士,他們在個人生活中注重“慎獨”,恪守君子仁義之德。譬如,北宋歐陽修為范仲淹所作的《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并序》,就贊頌了范仲淹的仁義精神:“公為人外和內剛,樂善泛愛,喪其母時尚貧,終身非賓客食不重肉。臨財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視其私,妻子僅給衣食?!盵3]258在這段文字中,歐陽修以史學家的筆法贊頌了范仲淹日常生活中幾方面的德行:一是為人和藹、內心剛正;二是心地仁愛,喜做善事;三是生活節(jié)儉,具體表現(xiàn)在身為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除非招待賓朋,否則每頓飯不會超過兩個肉菜,不提供妻子兒女基本衣食保障外的其他財物;四是幫助弱者,不吝錢財,心胸豁達。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典籍和文章強調個人道德修養(yǎng)。如《論語》中強調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4]20主張安貧樂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盵4]68而楊振寧在《鄧稼先》一文中評價杰出科學家鄧稼先:“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盵5]4學生徜徉于經(jīng)典文章中,會被種種高潔的道德情懷濡養(yǎng),從而喚醒自身的民族文化基因。
(二)行忠信之事:語文教育蘊含著社會公德理念
社會公德是與個人道德相對應的概念,主要指人在處理與國家、民族、社會、組織、集體關系時所遵循的道德準則。“忠信”在此處主要指忠于國家、取信于民,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包含報效國家、心懷百姓、忠于職守、做事公正等諸多方面。
語文教學中很多經(jīng)典文章以不同形式記載了忠于國家、舍生取義的忠信精神。譬如,唐代韓愈是位儒士,也是在關乎國家發(fā)展、天下太平的大是大非面前敢于直言的勇士。中晚唐時期,佛教大興,人不思進,生產(chǎn)力遭到極大破壞。韓愈針對信奉佛教的唐憲宗要迎佛骨供養(yǎng)于宮中一事,作《諫迎佛骨表》上奏,極力反對。他明知諫言關涉皇帝的信仰與顏面,可能遭遇殺身之禍,卻依然無所畏懼,其忠信精神令人感佩。我國的經(jīng)典古籍和文學作品中記載了太多這樣的人物,有膽有識、忠言敢諫、抗敵衛(wèi)國的賢士英雄不勝枚舉。古詩詞中傳頌著王昌齡“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等充滿愛國熱忱的詩詞?!独仙浇纭贰墩l是最可愛的人》《紅星照耀中國》中記錄了那些為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甘于奉獻的仁人志士。可見,語文經(jīng)典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
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西方娛樂至上、物質至上、個人主義的觀念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國人的生活。少年兒童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激發(fā)其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尤其重要。惟其如此,中華少年才能以本民族文化為根基,去包容、鑒別、學習其他文化系統(tǒng)中的先進思想和技術,從而成為具有民族根骨和世界格局的中華文明傳承者。
(三)造和諧之境:語文教育蘊含著環(huán)境道德理念
道德不僅關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還關乎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環(huán)境道德是針對19世紀后期人與自然不協(xié)調所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氣候惡化、物種滅絕等一系列問題而提出的,是調節(jié)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規(guī)范人對自然行為的道德要求。人類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系,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決定著人類的命運與未來。
語文教育中很多經(jīng)典文章體現(xiàn)出“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思想。莊子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6]31《周易·乾·文言》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7]19二者都主張對待自然要適應、尊重,人與自然形成共生互惠的關系。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須和諧統(tǒng)一才能得以長久,這是中華民族的普遍認知,也是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的重要原因。中國文學經(jīng)典中有很多描繪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和諧共生的畫面。如柳永《望海潮》詞云:“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8]119描繪了宋代杭州城坐落在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之中,城市中既有煙云樹木圍繞湖堤的靜謐,也有錢塘潮起怒濤奔涌的激蕩,大自然與熱鬧的市井、林立的樓閣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杭州的繁華美麗。同一時期的歐陽修也在《有美堂記》中盛贊杭州兼有經(jīng)濟繁榮與自然形勝:“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眾,為一都會,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資富貴之娛。”[3]171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代代相傳,生發(fā)出自覺創(chuàng)造和保護美好環(huán)境的意識。直到今日,杭州依然是人文、自然與科技融合較好的城市之一。“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觀激發(fā)出中華兒女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使其在生產(chǎn)生活中能夠秉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huán)境道德理念,守護共同的精神家園與現(xiàn)實家園。
當今,全球環(huán)境資源短缺使人類面臨嚴峻考驗,迫使人類重新思考起源于西方且一度被廣泛接受的“改變世界、征服自然”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雖激發(fā)了人類強大的創(chuàng)造熱情,但也使人類行為不斷突破自然承載的底線,造成不可逆轉的后果。語文經(jīng)典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同當下的環(huán)境教育是一脈相承的,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少年兒童可在經(jīng)典文章中加以體味,樹立正確的自然觀,保護自然生態(tài)。
二、重文輕道:當代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德育的主要問題
語文的學科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工具性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對人類表達與交流的影響和作用方面,人文性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具有承載思想感情、表達價值判斷的作用。然而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往往以考試和升學為導向,語文教育過程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思想價值的引領和培育,出現(xiàn)“重文輕道”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在語文教育三種實施方式,即課堂教學(第一課堂)、校園活動(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第三課堂)之中。
(一)語文課堂教學德育融入不足
課堂教學是按照教學計劃在課堂中組織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也稱為第一課堂。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從古代教育家孔子、朱熹到當代教育家陶行知、于漪,莫不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品德培養(yǎng)。于漪提出,中國人學習母語的重要意義在于“傳承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形成中華民族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9]30,在語文課堂上應既教文又育人。然而在中小學語文課堂講學中,很多語文知識中的德育資源沒有被充分挖掘,一些語文德育的教學方法不甚恰當。如識字教學僅重視學生對字形字音的掌握,對漢字意義探究的深度與廣度不足;在通過比較認識漢語言的表意屬性和聲韻美感方面,則囿于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知識積累,往往難以實現(xiàn)理想的教學效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比較重視積累詞語、學習修辭手法等,但對更深層的精神文化意涵的挖掘普遍不夠充分,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能結合杜甫生活貧苦的原因與安史之亂的社會背景,幫助學生領悟杜甫寧愿天下百姓安居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仁者之心的教師為數(shù)不多,語文課堂要做到“文道統(tǒng)一”尚需努力。
(二)語文校園活動德育融入不足
語文校園活動是學校根據(jù)教學大綱和培養(yǎng)目標,在課堂教學之外開展的校園內的學習活動。它突破了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通過比賽、展演等方式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加以鞏固、展示、運用和提升,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也稱為語文教育第二課堂。在義務教育階段,低年級的語文校園活動相對較多,特別是在“雙減”政策的實施以及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背景下,課外閱讀活動廣泛開展,但學校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的活動質量參差不齊。而隨著年級逐漸升高,在小升初和中考的競爭壓力之下,學校為了提升學生分數(shù),而將學生置于課堂之中和題海之內,語文校園活動開展?jié)u次稀少,即使偶爾開展,也多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偟膩碚f,語文校園活動開展不足,致使學生語文能力鍛煉不夠,而在語文校園活動尚且不足的情況下,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德育功能則更為困難。
(三)語文社會實踐德育融入不足
實踐是知識素養(yǎng)和能力素養(yǎng)的習得之源與應用之所。語文社會實踐是學生在校園之外、生活之中進行的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也稱為第三課堂。我國語文教育歷來重視知行合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世事洞明皆學問”都強調了認知與實踐的相輔相成。新近幾版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語文教育要源于生活,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實踐。然而在真實的語文教育中,語文實踐遠遠不夠。分數(shù)壓力使學生的生活時間多被刷題和學藝占據(jù),學生在自然中、社會中、勞動中進行語文實踐的機會較少,語文小組合作式實踐學習未能在課后廣泛開展。語文實踐尚且不足,語文實踐與品德教育的有效融合便無從談起,且目前已經(jīng)開展的部分語文實踐中,德育價值也未能被充分挖掘,語文實踐與德育融合的形式與過程還需精心設計與評估。
三、潤物無聲: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與品德融合教育的有效方式
針對語文課堂教學、語文校園活動和語文社會實踐中出現(xiàn)的“重文輕道”的典型問題,可通過調整語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教育方式加以改進。
(一)立足第一課堂,獲取語文知識,形成價值判斷
在語文課堂教學(第一課堂)的識字寫字、經(jīng)典閱讀、文章寫作、口語交際中融入品德教育,既是語文學科自身屬性的召喚,也是義務教育對語文學科的基本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guī)定:“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通過優(yōu)秀文化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協(xié)調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10]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更加強調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的,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yǎng)型課程目標體系;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基礎性,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養(yǎng),建立文化自信,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fā)展”[11]2。從兩版語文課標針對課程理念的表述中不難看出,國家越來越重視基礎教育語文課程的德育功能和育人使命。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學與品德教育融合要合情合理,不可生拉硬拽、過度闡釋。
在語文課堂的識字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解字形字源,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價值追求。例如,學習“和”字,讓學生明白“和”與“龢”通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盵12]303大意是“龢”是形聲字,“龠”是表示字義的形旁,是笙和簫之類的吹奏樂器,“禾”是表示字音的聲旁。龢字本義指音樂聲調和諧,經(jīng)常與“和”通用,后又引申為和諧、和平、溫和等意義,所以“和”表示的是事物之間的和諧關系。教學中可據(jù)此進一步引申拓展,聲調關系、人倫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調和共生便為“和”,和律為好,嘔啞為壞;和平為好,戰(zhàn)爭為壞;溫和為好,暴戾為壞。由此,足見字形字源中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判斷和精神追求。
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教學,例文多取于教材,而教材篇章乃甄選經(jīng)典,教師可結合閱讀引領學生追求真、善、美。例如,講授諸葛亮《出師表》時,可結合文中推薦賢士能臣的表述“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13]28,適當拓展相關人物事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評判是非、考察人物、修養(yǎng)自身;還可結合諸葛亮回憶劉備的知遇之恩,以及諸葛亮赤壁之戰(zhàn)、制造連弩等事跡,引導學生學習他的知感恩、重節(jié)義、報國家的精神。講授顧頡剛《懷疑與學問》時,可教育學生敢于思辨生疑、勇于追求真理;講授酈道元《三峽》時,可幫助學生領會山川壯美、探索自然奧秘。以上所舉,目的皆是使學生通過語文課堂長年累月教學熏陶、思考體悟,逐步形成是非觀念,并通過作文和交際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拓展第二課堂,鍛煉語文能力,進行道德實踐
語文第二課堂的形式有益于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常見的語文教育第二課堂有詩詞朗讀展演、演講比賽、話劇展演、作文比賽等,這些活動需要同伴間協(xié)同互助,同學間切磋較量,在鍛煉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也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創(chuàng)造良性競爭的環(huán)境。以詩詞誦讀展演為例,很多中小學開展了班級或學校層面的詩詞展演,為增強展演效果,會涉及背誦技巧、角色分配、服裝選取、隊形排練甚至音樂配合、光影布置等。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探討、共同學習,不僅加深了對詩詞作品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師生的情誼。而以比賽形式呈現(xiàn)的課堂活動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促使其思考怎樣梳理文字材料以及如何運用表達技巧,并在比賽中觀察對手、總結不足,真正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比賽中歷練。第二課堂活動對學生語文能力和道德品質具有雙重提升作用,教師和學校應適時適量地拓展第二課堂活動,注重第二課堂活動的品質,鼓勵學生自主參與,鍛煉語文能力,培養(yǎng)道德品質。
語文第二課堂的內容有益于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需要多種形式浸潤體會,才能鞏固語文知識、培養(yǎng)人文情懷。譬如,一些人物較多的小說類篇章,便可用課本劇展演的形式去展開教學。人教版部編本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為古典小說單元,選取篇章有《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可以在此單元的學習時段組織課本劇展演,不同組別、班級以話劇形式展示文章內容。以《景陽岡》課本劇中以下片段為例:“武松拿起碗來一飲而盡,叫道∶‘這酒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拿些來吃?!?.....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卑缪菸渌傻膶W生要展示武松的豪邁氣概,便需仔細揣摩人物的動作行為和語音語調,在反復體會與演練中加深對語言文化和人物性格的理解。而《紅樓春趣》一課,學生在扮演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等人放風箏時,需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為揣摩人物性格,這個過程既幫助學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能使其體會到漢語書面語的優(yōu)雅和口語的生動。同時,在活動中也更能加深學生對自我與他人、社會與歷史的理解。
(三)關注第三課堂,形成人文素養(yǎng),提高道德水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勇于探索”。[11]3" 此課標在義務教育的四個學段教學內容中皆設置了“梳理與探究”板塊,意在通過自主實踐獲得、運用和修正語文知識;同樣,品德教育的培養(yǎng)也離不開社會實踐,《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德育的六大途徑,實踐育人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見,語文的綜合學習與德育的實踐育人具有融合開展的可能與必要。
中小學語文“梳理與探究”學習方式可因時、因地、因人靈活開展,而將品德教育適當融入其中。譬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二學段“梳理與探究”學習內容有:“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積極思考,運用書面或口頭方式,并可嘗試用表格、圖像、音頻等多種媒介,呈現(xiàn)自己的觀察與探究所得”[11]11;第三學段“梳理與探究”包括策劃簡單的社會活動,要求“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影視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通過調查訪問、討論演進等方式,開展專題探究活動?!盵11]13基于上述要求,教師可因時開展第三課堂。例如,春天到來時,可以開展“詩詞中的春天”社會實踐。學生在節(jié)假日親近自然,拍攝自然美景圖片,以詩句命名,并通過班級群、照片墻等電子或實體媒介展出,對“春來江水綠如藍”“紅杏枝頭春意鬧”“草色遙看近卻無”“桃花一簇開無主”等詩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學習了如何運用文字描述觀察所得。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提高了語文能力、審美能力,也更加熱愛自然。在因地開展第三課堂方面,學??稍O置“小菜園”等農業(yè)生產(chǎn)實踐基地,增加學生對田間農業(yè)勞動的體驗。學生通過播種、除草、施肥、收獲,深度理解《二十四節(jié)氣》《落花生》等課文的意義,認識農作物發(fā)芽、拔節(jié)、結果的生長過程,體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勞動過程,從而能夠真正理解珍惜糧食、珍重生命、珍愛生活的意義。在因人開展第三課堂方面,可以小組為單位“尋找身邊的英雄”,訪談身邊教師、醫(yī)生、軍人等人物。學生通過小組分工、設計問題、聯(lián)絡人員、選擇地點、準備物品、收集材料、撰寫文章等環(huán)節(jié),可鍛煉寫作能力、發(fā)現(xiàn)人性光輝。在實踐中,學生也會暴露一些問題,如過于關注自我感受、奉獻意識不足等,均反映出學校和家庭在育人方面的薄弱之處。教師可據(jù)此調整教學內容與方式,有針對性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逐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道德水平。
四、結 語
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基于語文學科的屬性及課程德育的要求,針對當前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育中出現(xiàn)的不同程度“重文輕道”問題,可立足語文第一課堂,引領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形成價值判斷;拓展第二課堂,引導學生鍛煉語文能力的同時進行道德實踐;關注第三課堂,幫助學生形成人文素養(yǎng)的同時提高道德水平。通過語文教育“觀念塑造—能力鍛煉—融合反思”的循環(huán)往復,實現(xiàn)“文道合一”的目標?!拔牡篮弦弧笔俏覈Z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春秋時期孔子溫柔敦厚的詩教理念,到宋代周敦頤文以載道的文學主張,“文道合一”的理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和文學體現(xiàn)著民族思維、承載著民族文化,“文道合一”作為當代語文學科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有益于培養(yǎng)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氣度的一代新人。隨著時代發(fā)展,“文道合一”的語文教育將會隨著教育方法的不斷改進和各學科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生發(fā)出更強大的教育力量,助力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2023-08-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3]歐陽修.歐陽修集[M].劉楊忠,選編.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2006.
[4]孔子.論語[M].陳曉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5]楊振寧.鄧稼先[M] //七年級下語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6]莊子.莊子[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
[7]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柳永.柳永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9]于漪.語文的尊嚴[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10]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1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22.
[12]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湯可敬撰長沙:岳麓書社,1997.
[13]諸葛亮.出師表[M]//九年級下語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王凌宇】
Integrat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Moral Character: The Way and Method of Integrat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LI Jia
(School of literature,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clearly require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should revolve arou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fully exerting its unique educational function. In this context,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mother tongue teaching, value shaping,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fully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integrating it with moral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ontains rich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should make appropriate use of these resources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in a spring breeze and rain style. In response to the phenomenon of “emphasizing literature over morality” in current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campus activities, and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 educational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to achieve “integrating of literature and morality”. Based on the first classroom, we should acquire Chinese knowledge, form value judgments, exp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engage in moral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the third classroom and cultivate humanistic literacy. These three ways achieve a dual improvement in students’ language and moral literacy, which are cyclical and spiral upward.
[Key words] Chinese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