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碎片化”閱讀模式是信息時代背景下的一種閱讀常態(tài)。該閱讀模式已經成為當代中學生比較喜愛的一種閱讀模式,同時也在多方面影響著學生的語文閱讀行為。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如何利用“碎片化”閱讀模式促進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是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文章以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作為研究背景,基于
“碎片化”閱讀模式,圍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展開分析,旨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碎片化”閱讀教學方法,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碎片化”閱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0-0005-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應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同時也強調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閱讀引導,幫助學生培養(yǎng)讀書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
由于初中生在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及閱讀興趣等方面不盡相同,在“碎片化”閱讀模式的沖擊下,教師一方面需要順應學生已經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充分利用“碎片化”閱讀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需要探索發(fā)揮“碎片化”閱讀優(yōu)勢的方法,助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使“碎片化”閱讀成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手段。本文擬結合初中語文教材,選取適合開展“碎片化”閱讀的內容,進行舉例分析。
一、“碎片化”閱讀內涵及優(yōu)劣
(一)“碎片化”閱讀的內涵
結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分析“碎片化”閱讀的內涵可得,“碎片化”閱讀與“整本書”閱讀相對,是學生對文章“節(jié)選”的零散閱讀。由此可見,“碎片化”閱讀并不具備整體性,而這一特性與當代初中生閱讀耐心薄弱、閱讀興趣低的現(xiàn)狀契合。所以,“碎片化”閱讀方式適用于初中生的語文閱讀學習。
(二)“碎片化”閱讀的優(yōu)劣分析
“碎片化”閱讀的優(yōu)勢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該閱讀模式是當下初中生較喜愛的一種閱讀模式,所以在該模式下,學生更愿意去獲取相關的信息資訊,即
“碎片化”閱讀是學生拓寬自身文學視野的一種有效方式。第二,“碎片化”閱讀能夠降低長篇閱讀的枯燥性,使學生從短小的節(jié)選中了解某一長篇著作的大致內容。第三,“碎片化”閱讀能夠滿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需求,主要指向初中語文學科的“名著導讀”課型教學。教師可以在“名著導讀”的教學中引入“碎片化”閱讀模式,利用該閱讀模式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名著的興趣,使學生對某一名著有初步的理解和認知[1]。然而,“碎片化”閱讀并不利于學生對整本書的整體感知。在“碎片化”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隨意切換無形之中打亂了文本之間原有的聯(lián)系,而如此弱邏輯性、弱系統(tǒng)性的閱讀行為并不能夠保證學生對整本書內容有全面了解??傮w來看,“碎片化”閱讀模式優(yōu)劣共存。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側重于規(guī)避“碎片化”閱讀的不足,通過閱讀情境、閱讀問題、閱讀要素等幫助學生深化對閱讀內容的感知,強化學生對文本與文本之間原有聯(lián)系的把控,由此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碎片化”閱讀模式的優(yōu)勢,使“碎片化”閱讀成為一種可供學生應用的高效閱讀方式。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用“碎片化”閱讀的思路
“碎片化”閱讀對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影響優(yōu)劣共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若想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地應用“碎片化”閱讀,則需要慎重考量,發(fā)揮其優(yōu)勢,
規(guī)避其劣勢。對此,本文擬定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碎片化”閱讀的思路,具體如下:
第一,在日常的閱讀學習實踐中,學生的“碎片化”閱讀行為易導致學生的閱讀注意力短暫,那么教師則需要將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欲望作為切入點,在選取“碎片化”閱讀內容的過程中,充分考量學生的興趣點,并將此興趣點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產生持續(xù)閱讀的欲望,即“以碎引整”,通過“碎片”精選推薦的方式引領學生開展整體性的閱讀活動,使“碎片化”閱讀模式成為整本書閱讀模式的鋪墊。
第二,在日常的閱讀學習中,“碎片化”閱讀行為并不利于學生掌握文本邏輯。對此,教師可以巧設“碎片化”閱讀問題,利用“碎片化”閱讀問題,優(yōu)化學生的“碎片化”閱讀目標,使學生在探索閱讀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文本邏輯。
第三,將具體的章節(jié)作為整本書的“碎片”,關注學生以往所學,利用“碎片化”閱讀拉進著作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以“碎片”章節(jié)的閱讀為整部著作的閱讀作鋪墊。
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碎片化”閱讀實施策略
(一)創(chuàng)設“碎片化”閱讀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行為。結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可知,對于篇幅較長、章節(jié)較多的閱讀任務,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沒有得到充分激發(fā)。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諸多新興教學方法出現(xiàn),其中情境教學法以生動、直觀、趣味、現(xiàn)代化的特點深受學生喜愛。對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碎片化閱讀情境,利用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2]。
以《西游記》為例,首先,教師可在備課環(huán)節(jié)選取
《西游記》電視劇趣味性較強的片段進行錄制,如“孫悟空化身唐僧吐出若干個心臟”的片段、“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么?”的片段等,然后將這些片段整合為一個完整的微視頻,留作備用。其次,在閱讀教學初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課前制作好的微視頻,創(chuàng)設“碎片化”的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對《西游記》原著內容的閱讀興趣?!八槠遍喿x情境本身需要極具趣味性,才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原著內容的欲望。相較于傳統(tǒng)的閱讀推薦而言,“碎片化”閱讀情境等同于一種“動態(tài)”的原著內容推薦。
(二)基于具體的閱讀問題,優(yōu)化閱讀目標
綜合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學生的閱讀行為可知,初中生往往缺少足夠的耐心去閱讀某一部文學名著。但是,高效的文學作品閱讀是學生獲得文學知識的必由之路,也是開闊學生文學視野和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先決條件。初中生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影響下,對教師的閱讀指導存在極大的依賴性;部分學生甚至在文本閱讀之后直接等待教師說明中心思想、人物個性、文章主旨等,缺乏自主思考的意愿與自主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針對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碎片化”閱讀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結合具體的讀物設定對應的問題,優(yōu)化學生的閱讀目標[3]。
例如,在《紅星照耀中國》的名著導讀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就名著的核心內容擬定相應的閱讀問題,實施“碎片化”閱讀教學模式。第一,碎片化閱讀名著中個性鮮明的人物,以“周恩來”為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呈現(xiàn)描寫“周恩來”人物個性的原著內容:“他個子清瘦,中等身材……他講英語有點遲緩,但相當準確?!贝龑W生閱讀后,教師隨即提出問題“周恩來是怎樣走上革命道路的?”,使學生將此問題作為后續(xù)閱讀活動的閱讀探究目標,從而提升學生名著閱讀的效率。第二,“碎片化”閱讀名著中動人心魄的情節(jié),教師根據(jù)作品內容板書“第五次‘圍剿”“整個國家的遷移”并提出問題“名著中還有哪些你認為最動人心魄的情節(jié)?”,指引學生快速歸納作品中的重點情節(jié)。此外,在《紅星照耀中國》的“碎片化”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提出“長征的意義是什么?”“書中還介紹了哪些人物?”等問題,使學生能夠主動關注本部名著中其他篇章的內容。例如,學生若想解答“書中還介紹了哪些人物”這一教學問題,就需要利用課余時間或節(jié)假日翻閱本部名著,并采用“碎片化”閱讀的方式,理清各篇內容所對應的各位人物。所以,教師可以在“碎片化”閱讀教學實踐中,將某一教學問題作為課后作業(yè),讓學生采用“碎片化”閱讀方式,進一步了解某一部名著的更多內容。
(三)基于學生以往所學,“碎片化”甄選閱讀章節(jié)
對于“碎片化”閱讀模式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回顧學生以往所學,采取“碎片化”的方式,甄選書中的相關章節(jié),消除學生對整本著作閱讀的抵觸心理。
以《朝花夕拾》的教學為例,《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包含10篇回憶散文。對初中生而言,閱讀散文較為困難,特別是魯迅的文章又非常深邃。一本完整的散文集是一篇篇文章的組合,可以說每一篇文章都是其中的“碎片”。為此,教師可以從中選取高“含金量”的“碎片”,幫助學生克服對整本書閱讀的恐懼心理。教師可以從學生曾經接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始,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快樂的童年;之后再將另外一篇《五猖會》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明確魯迅小時候的苦惱,以及封建教育體制對兒童本性的扼殺。
(四)抓住關鍵要素,使學生深度領會
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要素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把握文本的核心內容,而文本關鍵要素的挖掘需要教師進行“主導”。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把握學生的閱讀興趣點,使關鍵要素成為學生深度領會文本內容的切入點[4]。例如,在
《駱駝祥子之話說洋車夫》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洋車夫”作為關鍵要素,引導學生在“碎片化”的閱讀模式下尋找“洋車夫”的共同之處,探究“洋車夫”的個體關聯(lián),感知洋車夫生活的時代背景,理解
“洋車夫”這一群像,使學生通過對“洋車夫”這一關鍵詞的深挖和總結,對作者所要表達的群像有更深刻的感知與理解。
(五)重視“碎片化”批注,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與想象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應用“碎片化”閱讀時,教師應重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批”與“注”,使學生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批注提高自身的閱讀效率。批是指讀者在文章的重點、動情處,指出自己的思想路線,逐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有意識地對文本內容及不同文本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反思,消除閱讀“碎片化”現(xiàn)象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注則是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文章的重點和疑問點標注出來,有助于讀者把握文章的核心內容,并明晰文章脈絡。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批注法,從這些有價值的切入點入手,細讀文本,嘗試解析文本中的信息,在注釋中仔細揣摩、挖掘,對文本進行熟悉、理解和分析,與文本的視野結合,實現(xiàn)對“碎片化”閱讀文本的深入理解。
“碎片化”閱讀存在淺表化、聚焦低等問題,極易導致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真正深入。同時,在
“碎片化”閱讀過程中,學生往往會被一種或多種刺激的感覺吸引。在無引導的情況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停留時間、深度、廣度、精確度等都取決于閱讀意識的強弱和被刺激的程度。因此,對于“碎片化”閱讀的教學應用,教師需積極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閱讀節(jié)奏,運用閱讀策略,有意識地批注文本激發(fā)閱讀的想象力,從而達到提高閱讀水平的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作品中的“空白點”,
將自身的興趣點巧妙地轉換成深入文本的切入點,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四、結束語
“碎片化”閱讀是一種有代表性的閱讀方法,該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無形中改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在“碎片化”閱讀過程中,學生可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閱讀內容,拓寬閱讀視野,提高閱讀和欣賞能力。在開展“碎片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碎片化”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抓住關鍵要素,通過設定具體的閱讀問題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目標,同時還需要結合學生的以往所學為學生甄選“碎片化”閱讀章節(jié),引導學生在“碎片化”閱讀的過程中批注,使“碎片化”閱讀成為初中生拓寬文學視野、提升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
參考文獻
[1] 劉光明.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新課程,2022(30):127-129.
[2] 李拉目.淺談初中語文閱讀的開展策略[J].格言(校園版),2022(21):61-63.
[3] 代瑜.初中語文閱讀高效課堂的構建[J].當代家庭教育,2022(18):65-68.
[4] 黃偉健.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形成機制[J].新作文,2022(18):92-93.
基金項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課題“中學生借助紙質讀物進行碎片化閱讀的探究”(立項編號:PTJYKT221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海東(1975.12-),男,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第十六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2018年被評為“莆田市先進教師”,2008年被評為
“莆田市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