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唯分數(shù)”教育觀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只重視智育,而忽視了德育、體育、美育、勞育。當前,社會的發(fā)展迫切需要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五育融合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立足該學科特點,以德育為基礎,結合教學需要,融入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實現(xiàn)五育融合價值。文章先論述了五育融合價值,然后闡述了五育融合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五育融合;價值;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0-0053-03
五育融合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指明了新時期的育人方向。眾所周知,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重在增強學生道德修養(yǎng)、思想政治素質、法治素養(yǎng)等,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覽1]。道德與法治學科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五育融合的價值,形成五育融合意識,繼而根據(jù)教學需要應用適宜的策略,融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增強學科育人效果。
一、五育融合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價值
(一)營造良好環(huán)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初中階段是個體發(fā)展智力、強健身心、塑造人格、學會勞動、建立審美觀的關鍵階段。堅持五育融合,可以在凸顯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增強學生素質,使學生全面發(fā)展。道德與法治學科以德育為主。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融入其他“四育”,可以切實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生會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受到“五育”熏陶,形成道德修養(yǎng)、體育意識、審美素養(yǎng)、勞動觀念,從而夯實全面發(fā)展的基礎。學生在獲得良好發(fā)展后,會獲得學習滿足感,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
(二)變革育人理念,助推思政教學創(chuàng)新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變革教育理念,是轉變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前提。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有利于凸顯學科育人價值。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以“五育”為重點,研究具體情況,對癥下藥,組織相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如此做法既可以摒棄傳統(tǒng)說教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提高智力,又能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四育”(德育、體育、美育、勞育)的熏陶,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三)強化思政作用,發(fā)揮學科育人價值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發(fā)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五育”中,德育處于首要位置,是育人的核心和方向。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當以德育為先,能力為重,著力推進學生全面發(fā)展[2]。同時,道德與法治學科和其他“四育”融合,可以使道德與法治課守正創(chuàng)新,筑牢立德樹人之基,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五育融合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綜觀上文可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必須做到五育融合。道德與法治學科承載著德育重任,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德育為基礎,融入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以“一育”帶“四育”,實現(xiàn)以德定智、以德健體、以德悅美、以德塑勞,詮釋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五育融合價值。
(一)以德定智
道德與法治學科以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3]。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過程,正是進行智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發(fā)揮自主性,自覺體驗多樣活動,在其中積極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建立道德與法治認知,同時發(fā)展多樣能力??v觀傳統(tǒng)教學,部分教師以知識為本,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影響了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對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實現(xiàn)以德定智。
以“增強生命的韌性”為例,在講到“冷漠與關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探究與分享”內容,同時在電子白板上展示一幅漫畫——《扶不扶》。在學生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教師提出問題:“一位老爺爺躺在馬路上,但是過往的行人都視而不見。如果你此時經(jīng)過,你會怎么做?為什么?”在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積極思維,遷移生活認知,提出不同看法。面對學生的不同看法,教師將他們分為正方(扶老人)和反方(不扶老人),組織辯論活動。在辯論活動中,學生思維活躍,圍繞本方的觀點進行闡述,暢所欲言。例如,正方說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要關心老人。在看到倒地的老人時,我們要將其扶起來?!狈捶秸f道:“有些老人摔倒是為了訛人。如果我們選擇把他扶起來,會遭受無妄之災?!贝藭r,雙方都意識到“扶不扶都有自己的道理”。教師可把握時機,進一步引導:“選擇扶還是不扶,都有道理。但是要想一想,有些老人的行為確實存在訛詐的可能,但同時也有需要救助的概率。是否存在一些既可以降低雙方損失同時又達成積極效果的方法呢?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的。在交往的過程中要向他人傳遞溫暖,這樣我們也能感受到溫暖?!睂W生受到啟發(fā),繼續(xù)思考和表達。
在課堂上,學生體驗情境,積極思維,踴躍討論,切實地展現(xiàn)了學習主體性。同時,學生因此達成合理的統(tǒng)一認識,建立了良好的思想道德認知,有利于儲備生活經(jīng)驗,踐行良好行為。此外,學生還因此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有利于提升智力發(fā)展水平。
(二)以德健體
體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身體發(fā)展,還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發(fā)展[4]。體育不只體現(xiàn)在體育課堂上,還體現(xiàn)在其他學科課堂上。例如,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不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這為進行體育提供了助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剖析教材內容,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利用適宜的方式融入體育,實現(xiàn)以德健體,使學生塑造健康心理。
以“守望精神家園”為例,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要了解民族精神。在之前的體育課堂上,學生學習了排球,并在體育教師的引導下了解了中國女排的發(fā)展歷史,感知了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國家榮譽至上、團結協(xié)作、自我拼搏的民族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支撐下,中國女排隊員艱苦訓練,勝不驕,敗不餒,于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造了世界大賽“五連冠”的輝煌。基于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播放紀錄片《女排姑娘》中的相關片段。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女排姑娘們在成功的道路上雖然遭遇種種挫折,但是在堅強的意志品質的支撐下,她們不斷克服挫折。在不斷克服挫折的過程中,她們積淀了女排精神。通過了解女排精神,學生可以增強對民族精神的認知,同時受到女排隊員的影響,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在課堂上,學生不但豐富了體育認知,建構了道德與法治認知,還受到了美好精神品質的洗滌。
(三)以德悅美
道德與法治學科旨在引導學生求真向善。真正的善,源于對美的追求[5]。道德與法治學科有真理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呈現(xiàn)道德的、善的事物,并引導學生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正確辨析生活中的“丑”與“美”,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基于此,教師可依據(jù)教材中的真理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挖掘相關素材,使用適宜的方式展示,引導學生感受、發(fā)現(xiàn)美,實現(xiàn)以德悅美。
以“愛在家人間”為例,為了使學生深化情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聯(lián)想發(fā)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間的一些矛盾。在學生聯(lián)想的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在大家聯(lián)想的事件中,父母做錯了嗎?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結合具體情境進行換位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深入探尋父母一言一行背后的原因,感受到父母的真實意圖,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基于此,教師鼓勵學生圍繞具體的親子矛盾,探尋與父母溝通的方法。在真實的情境中,大部分學生可以歸納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教師則在贊賞學生良好表現(xiàn)的基礎上,補充其他方法,使他們強化認知,豐富生活經(jīng)驗。
在課堂上,學生不僅高度集中注意力,認真思考,
透過故事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理解了課堂學習內容,還切實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有利于形成美好情感,學會諒解父母,并學會與父母和諧相處。
(四)以德塑勞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同時要求將勞動教育融入各學科。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勞動教育的落腳點。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諸多勞動教育資源,便于學生了解“什么是勞動”“如何勞動”。通過了解這些內容,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勞動認知,增強勞動素養(yǎng)。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研讀教材,挖掘勞動教育資源,融入勞動教育,實現(xiàn)以德塑勞。
以“創(chuàng)新改變生活”為例,創(chuàng)新過程正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過程。通過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認識創(chuàng)新的意義,意識到勞動的價值,學會用勞動改變生活。立足于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的作用為重點,
呈現(xiàn)相關內容。例如,教師在電子白板上播放讓學生感到既新奇又震撼的科技改善生活的實例視頻。結合視頻內容教師提出問題:“互聯(lián)網(wǎng)給人類社會和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在問題的推動下,學生認真觀看視頻,感受創(chuàng)新的影響。例如,有學生說道:“創(chuàng)新可以促進醫(yī)學發(fā)展。他人可以獲得更好的醫(yī)療服務?!绷⒆阌诖?,教師鼓勵學生操作平板電腦,查閱其他創(chuàng)新成果,思索創(chuàng)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學生登錄網(wǎng)站,
查閱資料,了解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新成果。之后,學生綜合闡述創(chuàng)新的影響。例如,“創(chuàng)新可以讓人類生活愈加便捷、舒適;可以推動生產(chǎn)力發(fā)展,讓社會財富高效增長?!被诖?,教師進行總結:“創(chuàng)新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勞動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創(chuàng)新是勞動的結果。我們要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為人類社會作出
貢獻?!?/p>
在課堂上,學生思考、探究,逐步了解了創(chuàng)新的作用,理解了本節(jié)課內容,鍛煉了探究能力、表達能力。同時,學生深入認識了勞動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為之后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五育融合的平臺。教師在五育融合下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在改進教學方式的同時讓學生主動學習,扎實掌握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尤其受到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熏陶,獲得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立足該學科的育人價值,形成育人意識。同時,教師要以德育為基礎,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挖掘適宜的教學資源,應用多樣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體驗。通過體驗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逐步掌握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受到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影響,發(fā)展學習能力,形成道德修養(yǎng)、體育意識、審美素養(yǎng)、勞動觀念,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余耀洪.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五育”并舉實踐策略[J].吉林教育,2022(31):17-19.
[2] 惠馨.基于五育并舉思想構建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9):153-155.
[3] 林曉冰.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22.
[4] 馬崢.淺談如何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推進心理健康教育[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3):110-112.
[5] 范美琴.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與美育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21(67):130-132.
作者簡介:鄧生偉(1975.6-),男,江西大余人,
任教于福建省晉江市陳埭民族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