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麗萍
【摘要】科學與日常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谛W生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的特點,教師應突出小學科學教學的開放性和生活化,設計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課堂問題,讓科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同時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文章從生活視角出發(fā),探討構建小學科學激趣課堂的策略,以期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
【關鍵詞】小學科學;激趣課堂;融趣生活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小學科學教師要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探究生活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的革新路徑,積極構建貼近生活的小學科學激趣課堂,融趣于生活,融趣于教學,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掌握科學的奧妙,感悟科學知識的價值所在。
一、在“點”上,設計科學問題,構建奇趣課堂,發(fā)展科學想象力
在讓生活走進小學科學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重點圍繞教學重難點,在“點”上發(fā)力,通過趣味化的問題設計和趣味化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以推進奇趣課堂的構建,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一)圍繞目標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巴爾扎克指出,真正的科學家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幻想家。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引領他們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并解讀關于科學的奧秘。
例如,以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為例,該單元的教學目標包括了解石頭的特點、分類、用途,了解泥土的玩法,學會區(qū)分干沙子和干黏土等。教學時,教師可從教材中的兒歌入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以問題“大家玩過石頭、泥土和沙子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石頭有大有小、有圓有尖,沙子有粗有細、有黑有白,泥土有黃有黑、有干有濕”等基本的生活常識,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究相關的科學知識。
(二)圍繞重點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赫爾岑指出,科學是到處為家的,它需要播種才能得到豐收。對于小學科學教學而言,教師可以圍繞課堂教學重點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主動探究,并在實踐中進行求證,尋找答案,獲得科學知識的增長和學習視野的拓展。
例如,以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水”為例,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水的變化”,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從以下三個方面引領學生探究。
(1)水的形態(tài)。通過設計問題“水的主要形態(tài)是什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觀察水的形態(tài),感受水是液態(tài)的,是無色無味的,是透明的。
(2)水的力量。通過設計問題“水的力量有多大”,引導學生結合小水輪的轉動思考其工作原理,讓他們認識到水的流動會產生力量,會讓水輪動起來,將這一原理運用到生活中能為農業(yè)生產提供很大的科學助力。
(3)水的溶解。通過開展實驗“水的顏色”,引導學生觀察把鹽和糖放進水里后水發(fā)生的變化,讓他們知曉水能溶解鹽和糖,水的味道會發(fā)生變化,而顏色不會發(fā)生變化,從而看到水的神奇之處。
(三)圍繞難點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科學創(chuàng)新的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yǎng)想象力的前提是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學生的學習不能僅限于教材中的知識。教師應該圍繞教學難點設計問題,引導他們發(fā)散思維,多角度思考,以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鍛煉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空氣”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難點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對以下三個問題展開探究,以突破學習難點。
(1)“空氣是否占據空間?”教師可讓學生從吹氣球這個小實驗入手,在實踐探究中感知空氣是占據一定的空間的。
(2)“空氣是否有質量?”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驗證空氣是否有質量。
(3)“大自然中的風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涉及熱空氣和冷空氣的知識。同樣的,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開探究,引導他們結合自然現(xiàn)象思考熱空氣和冷空氣相遇時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以掌握其中的科學原理。
二、在“線”上,圍繞教學環(huán)節(jié),增添課堂趣味,培育科學態(tài)度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線”串聯(lián)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教學活動既有關聯(lián)性又有趣味性,進一步構建起小學科學激趣課堂。
(一)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做好探究準備
預習是學習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教師要重視課前預習活動,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有效預習即將學習的內容,做好課前準備。
例如,在開展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研究土壤”的教學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關于土壤的知識,形成初步認知。學生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展開預習。
(1)閱讀教材內容,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類型等相關知識。
(2)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在實踐探究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土壤的特點、性質等。
(3)借助網絡資源優(yōu)勢,查閱關于土壤的科學知識、科學實驗等,從生命、科技、宇宙、歷史等各個角度全方位認識土壤。
(二)課中探究環(huán)節(jié):推進探究實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睘榇?,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展開獨立探究。
還是以“研究土壤”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為學生布置研究課題,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尋找保護土壤的有效路徑。教師可先展示教材上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土壤產生的不良影響,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在驅動力之下以查閱資料和實踐探究的方式尋找保護土壤的方法,并嘗試基于當前已有的土壤保護方法思考出更加有效的方法,讓科學知識動起來、活起來、用起來。
三、在“面”上,結合教材內容,設計融趣實驗,培養(yǎng)科學思維
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引領學生融入生活的“面”中去,強化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和科學探究能力。
(一)解讀生活,喚醒科學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沒有想象力的靈魂,就像沒有望遠鏡的天文臺。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喚醒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科學、探究自然、探究生活。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人的呼吸和消化”時,教師可基于融趣生活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學習本單元的重點知識。
(1)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塑料袋比較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空氣有何不同,認識呼吸器官和它們的作用。
(2)從食物的“旅行”中認識人的消化器官,并從“旅行”的路線中認識消化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
(3)從食物與營養(yǎng)的角度認識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養(yǎng)成均衡飲食的意識和習慣。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基礎知識,喚醒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使學生在質疑、設疑和解疑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并能夠學以致用。
(二)融入生活,培養(yǎng)科學意識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將科學知識的教學融入日常生活中,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學習、主動實踐、主動探究。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人的呼吸和消化”中“食物的旅行”這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將教材知識延伸到學生的生活認知領域,使教材知識更具象化、生活化和趣味化。比如,引導學生根據食物“旅行”的路線,開展模擬食物在消化道里的運行路線的小實驗,探討什么樣的飲食習慣有利于消化器官的健康。這樣的實驗探究活動能夠讓學生系統(tǒng)了解身體每個消化器官的特點和功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源于生活,同時教給學生活的、動的、有用的科學知識。
四、在“?!鄙希l(fā)揮集體力量,滲透教學要求,提升科學素養(yǎng)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說過,科學尊重事實。因此,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教師要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開展教學,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和求真務實的探究態(tài)度。
(一)培養(yǎng)嚴謹態(tài)度,培育科學素養(yǎng)
李四光說:“一些陳舊的、不結合實際的東西,不管那些東西是洋框框,還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們打破,大膽地創(chuàng)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論,來解決我們的問題?!毙W科學教師要以教材科學知識為基礎,著重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引導學生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展開科學探究,發(fā)展科學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資源”中“地下水”這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從地下水的形成和當前地下水受污染破壞的情況入手,引導學生正視當前存在的地下水枯竭的致命問題,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地下水資源,總結日常生活中保護水資源的方法,養(yǎng)成珍惜水資源的環(huán)保意識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二)明確合作要求,培育科學態(tài)度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能力的培養(yǎng),大都需要通過觀察、實驗、集體討論等方式來完成。這些活動,依靠個人的力量往往很難完成,此時合作探究就顯得尤為必要。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資源”中“珍惜水資源”這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調查活動,通過協(xié)作分工,分別調查自家的家庭用水情況和周邊生活污水的處理情況,最后撰寫調查報告,向教師和其他同學匯報調查結果。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能夠在提升學生探究實踐能力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許曉春.讓科學真正走進生活:淺談小學科學學科課外延伸的實施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2010(2):54.
[2]王清.挖掘生活化內容 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設計優(yōu)化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16(2):54-55.
[3]喬國峰.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運用淺探[J].青海教育,2020(4):51.
[4]師振平.“生活化教學”策略在科學課堂的實施[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6):44.
[5]虞云麗.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22(32):54-56.
[6]虞文龍.小學科學教學“理”“趣”平衡的探索[J].新智慧,2022(2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