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在“雙減”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探索新的教學策略。文章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重構評價體系三個方面探討了“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以學生為主體
作者簡介:周媛(1991—),女,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呈現(xiàn)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一方面,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開始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另一方面,隨著小學教育的發(fā)展,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越來越貼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積極開展探究活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以興趣為導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依托生活情境實現(xiàn)學生與教材內容的鏈接
生活情境的引入旨在讓小學生快速地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面對抽象的文字表述時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難。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并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法。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并預估學生的興趣點。由于小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在教學類似國家機構、公民權利等抽象內容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列舉案例。教師無論是在備課還是在講解的過程中,都應從學生的視角分析教材內容,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快速地與教材內容建立情感鏈接,還能夠在自由且寬松的課堂氛圍中積極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實現(xiàn)師生的良性互動。
以《學習伴我成長》一課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學習無處不在”以及“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圍繞上述兩個生活哲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并結合學生的興趣點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一個空白的表格。表格共分為三列,第一列為“掌握的技能”,第二列為“學習的時間”,第三列為“學習的經過”。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從以上三個方向分享自己掌握的技能。在大部分學生闡述完自己的生活經歷后,教師再引用齊白石先生的案例向學生證明: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貫穿于人的整個生命過程。在課程的最后,教師可讓學生圍繞“活到老,學到老”這一生活哲理進行名人案例搜集,并在下節(jié)課開始前進行成果匯報。
隨著小學教育的發(fā)展,道德與法治教材出現(xiàn)了生活化的趨勢。從內容上看,教材增加了有關生活案例及名人名言的內容。區(qū)別于枯燥的文字講述,生活案例更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針對這一轉變,教師需要重新審視教材,并且在課程開始前深挖教材內容,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深入理解知識。
(二)依托信息技術實現(xiàn)知識點的生動表達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象思維為主,其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更青睞具體、生動的表達方式,針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知識點的視頻化、圖片化闡釋[1]。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通常以教材內容為核心,并采用口頭講述的方法輔助學生理解知識,教學質量較低。為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要優(yōu)化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并引入信息技術。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微課及線上教學模式吸引了不少一線教師的目光。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開始結合學生的學情與教材內容,依托動態(tài)化的呈現(xiàn)方式講解知識點。
以《四通八達的交通》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制訂微課的框架?!端耐ò诉_的交通》主要講述各種交通工具的特點,學生要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家鄉(xiāng)交通的演變史并學會設計旅游線路。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向學生征集關于“家鄉(xiāng)交通的演變”的素材,讓學生自主搜集家鄉(xiāng)交通演變的資料并將相應資料發(fā)送至固定的郵箱。隨后,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可在微課中插入生動的視頻與圖片。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可結合教材中的旅游線路,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你要在國慶節(jié)到遼寧大連旅游,你會如何設計往返行程?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其中涉及的交通工具,并分析各種交通工具的特點。當學生都掌握了公共汽車、轎車、高鐵以及飛機的特點后,教師再根據微課內容讓學生總結交通工具的演變過程。最后,教師可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飾演不同交通工具上的工作人員。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實現(xiàn)知識點的生動化闡述。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口頭講解,微課等教學方式的引入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以活動為載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培養(yǎng)學生探索的能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針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開始重構原有的教學理念,并重視多元化活動的設計。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雙減”背景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重視學生的體驗感。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通過自己的探索了解相應規(guī)律的過程中,不僅能獲得滿足感,還能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2]。教師以活動為載體展開知識的講解可以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和記憶。
以《我們的好朋友》一課為例,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朋友間相處的模式和尺度。從教材的內容設置來看,在闡述“朋友間的不合理要求會損傷友誼”這一觀點時,教材要求學生結合此前學習的內容開展以“好朋友是否一定要為對方保守秘密”為主題的辯論活動。為了促進學生自主探索,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堅持為朋友保守秘密,認為這樣是忠誠和靠譜的表現(xiàn),也有學生持反對態(tài)度,他們認為盲目地為朋友保守秘密是錯誤的。結合學生的分享,教師可充分了解學生的態(tài)度并對其中的論據進行客觀評價,這樣能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道德與法治能引導小學生通過正確的處理方式解決學習或生活中的困惑。單純的知識點講解并不能滿足學生的探索欲。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要優(yōu)化原有的教學方式并設計多元化的活動。
(二)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合作能力越來越重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與溝通習慣。部分教師將合作狹隘地定義為小組討論,但是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合作是一個系統(tǒng)且復雜的過程。一般來說,學生要想完成某項小組學習任務,首先要明確自己在小組中的定位,了解自己的任務。隨后,不同角色的小組成員在組織者的協(xié)調下展開下一步的探索。當組員都完成自己的任務后,指定的監(jiān)督者和記錄者再進行后期的任務檢查和任務匯報??傊瑢W生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進行科學的引導。
在學習《我們的班規(guī)我們訂》前,教師可要求學生結合“班規(guī)有什么作用?”和“在制訂班規(guī)時需要注意哪些因素?”這兩個問題展開討論。本課屬于小學四年級的內容,而四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規(guī)則意識,因此,教師在后續(xù)的課程講解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班規(guī)制訂?;趯W生的回答,教師陸續(xù)歸納出班規(guī)的特點以及作用:班規(guī)是班級共同生活的規(guī)則,在日常的班級生活中,班規(guī)可以讓同學們愉快、安全地學習和活動。當學生逐步了解班規(guī)的作用以及影響后,教師再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邀請學生一起制訂班規(guī),提出“你認為哪一條班規(guī)需要修改?”“如果讓你添加一條班規(guī)你會添加什么?”等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應以小組為單位,并選取一名代表闡述本組的觀點。為了提升其他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在小組代表提出自己小組的觀點后,鼓勵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明自己的態(tài)度,還要闡述相應的理由。
小組合作區(qū)別于小組討論,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引導。隨著小學教育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合作與溝通的重要性。為了提高小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師可以在學生合作初期就提出角色分配內容以及不同階段所要完成的事項。
三、以多樣化為前提,重構評價體系
(一)調整評價標準,提高課堂的互動效率
在“雙減”背景下,要想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就要重視課堂互動與評價。在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中,教師經常將考試分數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這種評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道德與法治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還要重視學生在實踐中的知識應用。所以,單純的結果式評價并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此外,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運用不同的評價標準。
例如,在學習《弘揚優(yōu)秀家風》一課時,教師可圍繞“什么樣的家風可以稱為優(yōu)秀家風?”“優(yōu)秀家風會對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該如何弘揚優(yōu)秀家風?”這三個問題展開教學。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優(yōu)秀家風,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設置課后采訪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后時間以小組為單位探尋身邊的優(yōu)秀家風。面對這種長期的任務,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規(guī)劃不合理或敷衍的情況。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活動開始前要引導學生編寫活動日志?;顒尤罩景嘶镜慕巧止?、探訪對象以及探訪內容,教師在后續(xù)的活動評價中有效利用活動日志不僅能保證公平公正,還能在評價的過程中提出適當的意見。
評價是教師反思的前提,同時也是學生的“指路標”。一般來說,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學生通過評語不僅可以了解教師的態(tài)度,還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此外,教師的經驗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評價作為學生情況的總結,能夠幫助教師在下一次的教學中更快地找到學生的興趣點以及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二)增加評價主體,提高評價效率
在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中,教師是評價的唯一主體,喜歡將成績的好壞或作業(yè)完成情況作為評價的標準。但成績和書面作業(yè)完成情況僅能體現(xiàn)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并不能全面體現(xiàn)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雙減”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強調評價主體的多樣性。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需要師生良性互動的學科,單一的評價主體容易讓學生處于消極的狀態(tài)。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還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區(qū)別于成年人,小學生的內心更加敏感。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在評價的過程中引入多個評價主體,并重構評價體系。
例如,在學習《選舉產生班委會》之前,教師可通過“大家知道班委會的選舉流程嗎?”“大家在班委會選舉中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等一系列問題引出班委會選舉這一概念,并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答案,將班委會的選舉流程歸納為發(fā)布競選公告、自愿報名參加、競選人演講與答辯、無記名投票、公開唱票五個步驟。之后,教師再結合“班委會的職責是什么?”和“班委會的選舉有哪些標準?”這兩個問題,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對班委會選舉的看法。在學生理解了班委會的作用后,教師可要求班委會成員根據自己的工作范圍聊聊自己的相關職責。同時,其他同學也要對班委的工作匯報進行評價。最后,教師進行整體評價。這樣的多主體評價能提高評價的質量。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優(yōu)化教育方法,增加評價主體,完善評價體系,以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立體性。區(qū)別于單一的評價方式,教師將多種評價方式相融合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開始轉變教學理念,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設計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并完善評價體系,鼓勵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魏海軍.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之生命教育[J].華夏教師,2019(9):51.
周芷玉.關愛教育下小學德育課堂的構建[J].名師在線,2021(2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