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摘要]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發(fā)揮著重要的思想引領作用。新課標強化課程育人導向,要求將黨的教育方針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落實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yǎng)?;诤诵乃仞B(yǎng)的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路徑,包括對單元學習主題的解讀、核心素養(yǎng)的解析,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單元教學設計思路的整體描述。
[關鍵詞] 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單元教學
道德與法治教材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tǒng)合的編寫形式,將學科中的核心內容組織起來,每個單元具有相對獨立的單元主題,更具結構化和情境化,在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與價值。那么,如何結合教材特點落實學科育人目標,本文對此進行探索。
一、解讀單元主題,引領路徑
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每一單元的學習主題相對固定,對教學內容具有系統(tǒng)化的整理和表達,其教學實踐是一個從知識學習到生活建構的過程。因此,在進行實踐性單元活動設計時,首先要對單元學習主題進行正確的解讀,扣住中心,明晰教學的出發(fā)點。
(一)主題建構:整體性和結構化
單元導學,這要求教者首先對單元的主題要有整體的把握,并通過對單元內容的分析,建構單元教學的基本邏輯,進行結構化的梳理,引領教學路徑。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聚焦的主題是“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場所的定位主要是家庭,其中《玩得真開心》《別傷著自己》分別聚焦一個“玩”字,關注一個“吃”字,重在安全引導;《吃飯有講究》《早睡早起》分別防患于一個“險”字,倡導一個“早”字,側重健康教育,因而四課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并列的。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這一單元聚焦“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國情教育”兩大主題,呈現(xiàn)了從鴉片戰(zhàn)爭到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再到改革開放等多個重要歷史事件,以時間為序,既有整體性又相互勾連,逐步推動。因此,在進行本單元實踐性活動設計時就可以時間為軸,聚焦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呈現(xiàn)遞進的邏輯關系。
(二)主題呈現(xiàn):一體化和階段性
新課標強化課程的一體化設計,同一個主題在不同年段中有不同的呈現(xiàn)和要求,整體呈現(xiàn)出“螺旋上升”的方式。因此,在進行單元主題解讀時既要關注學段的銜接,做到前后貫通,又要照應本學段的學習要求。
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涉及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相關主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責任意識,引導學生遵守公共規(guī)則。而類似的主題在一年級上冊“校園生活真快樂”、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公共生活”和四年級上冊班級層面的公共生活話題中均有體現(xiàn),同時也關聯(lián)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公共生活的相關主題。因此,在進行單元主題的解讀時要進行前后關聯(lián),明晰教學的起點和延伸點,要立足本學段、本單元進行主題內容的解讀,知道本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公共生活及個人與公共生活的關系,從“共享共維護”“共建”到“共參與”,引導學生形成對公共生活的整體了解,懂得愛護公共設施、維護公共利益,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這也就是本單元在整個學段中的階段性呈現(xiàn)。如果說“一體化”是一條線,向兩端延伸,那么“階段性”就是一個點,點與點之間間次拉開、層層上升;而在單元主題解讀時對于“階段性”的精準落位,對應的是“一體化”的前后銜接,體現(xiàn)的恰恰是學生成長的現(xiàn)實需求。
二、解析核心素養(yǎng),明晰方向
新課標注重深度挖掘目標的內涵,建構了以核心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的課程目標。通過對單元的主題和內容的解析,結合新課標中所提煉的核心素養(yǎng)及相應的學段目標,可知在學習活動中,單元活動的設計應當引導學生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堅持素養(yǎng)導向
道德與法治教材以單元承載學生學習活動所指向的問題域作為教材的基本結構,邏輯清晰,內容統(tǒng)整,價值導向明晰。新課標中對課程目標的調整,使素養(yǎng)培育導向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創(chuàng)新探索的重要方向。從整個學段而言,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呈現(xiàn)出從一年級到九年級的一體化銜接、系統(tǒng)化設計、立體化呈現(xiàn)的特征。以“家中的安全與健康”為例,本單元是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起始年段,也是第一個家庭教育專題,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提供了路徑。本單元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等內容,“法治觀念”中“生命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的初步培育,以及在活動和交往中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信”“積極向上”“友愛互助”的“健全人格”,并讓學生參與到家庭生活,初步樹立“擔當精神”“有序參與”的“責任意識”。
(二)確定素養(yǎng)目標
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首先要強化素養(yǎng)立意,圍繞單元的主題,充分挖掘其育人價值。在解讀課標、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形成個性化的教學目標。由于不同地區(qū)、不同班級的學生的情況不一樣,因此每個班的教學目標都應該是有差異性的,沒有普遍適用的教學目標。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依據(jù)新課標要求,變以往的三維目標為素養(yǎng)目標,其表述要能夠體現(xiàn)行為主體、行為表現(xiàn)、行為條件、行為程度四個要素,即“誰學”“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以“家中的安全與健康”為例,其對應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如下表所示。
以“在活動交往中能夠審視自我,初步做到正確地認識自己,進行初步的自我調節(jié)和管理情緒,樂觀開朗”這一目標為例,其學習主體是學生,“活動交往”是行為表現(xiàn),“正確地認識自己,進行自我調節(jié)和管理情緒,樂觀開朗”是行為條件,“初步做到”是行為程度,四個要素描述完整、準確,使目標具體、可觀察、可測量。
三、解構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方式
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要通過對單元教學活動的選擇和設計來進行。在具體操作中,就是要對教材的邏輯進行解構,設計新的思路和方法,探索更加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更為高效的經(jīng)驗與策略。
(一)構建主題情境,重組內容結構
在進行單元情境線的構建時,要做到統(tǒng)觀大單元主題,將多個相關的教學情境有序貫穿,創(chuàng)設基于單元主題的情境性任務。同時,進行教學內容的重組,將各部分的教學內容有機串聯(lián)起來。在具體構建主題情境線的時候,要做到如下四個導向:
一是價值導向。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邏輯、學科特點及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情境。通過仔細研讀教材,發(fā)現(xiàn)教材內容背后的價值,關注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生活的起點,精心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通過情境的體驗實現(xiàn)價值的引領。
二是整體導向: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關注課程內容的邏輯性,包含生活邏輯、學科邏輯,以及學生的認知邏輯和心理邏輯。創(chuàng)設出有利于學生活動的完整的、連貫的單元活動情境。若做不到整個單元串聯(lián),則應盡可能整節(jié)課串聯(lián),讓活動的過程更加具有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促進學生身心的融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三是思維導向。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一是通過情境問題驅動,由學生提出真問題,促進學生更加積極地思考,主動形成新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智慧。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辨,讓學生在兩難的問題思辨中形成新的道德認識并提升思維的品質。
四是情感導向。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最終指向是使學生更好地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因此,課堂上讓學生受到情境的啟發(fā)和感染,激起情感上的共鳴和契合,從而真正地將道德行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比如,五年級下冊“公共生活靠大家”這一單元的主題情境是“報名參加市民觀察員,參與城市公共生活建設”,通過明晰“社會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點贊榜樣”“建言獻策”這四項職責,對單元內容進行重組。在實地觀察、問題探析、情境思辨、行為選擇中,初步樹立規(guī)則意識、法治觀念和公共意識,增強社會情感。
(二)強化實踐體驗,注重動態(tài)評價
新課標強化實踐性,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因此,在進行活動設計時,要以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設計體驗式的學科實踐活動。一方面,利用教材的開放性,打破時間、空間的封閉,將課堂向課外、校外開放,始終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與課內外實踐活動相聯(lián)系,深化或者拓展課堂教學重點。另一方面,利用課程標準和教材中的邏輯框架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實踐資源,實現(xiàn)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的良性互動,通過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引入,把課前、課中、課后統(tǒng)一起來,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參觀、訪談、項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建設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大課堂,切實提高育人的質量和實效。
活動作為學生學的形式,要能夠落實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通過教師、學生、家長、同伴等不同的主體,關注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予以及時的評價,從而達成活動目標的一致性、學生學的一致性,以及教師教的一致性。新課標堅持以評促教,通過對課堂的實施效果予以動態(tài)關注,采用多主體、開放式的方式,對學生的參與及效果進行評價??梢杂谩霸u價量表”“自檢表”的方式,多維度體現(xiàn),包括“課前預習”的達成、“課后實踐”的完成、“知識積累”和“情感體驗”的效果、課堂學習的參與度等。比如,對照“家中的安全與健康”這一單元中《吃飯有講究》的課堂環(huán)節(jié)部分,設計如下評價表:
同時,鼓勵學生參與評價標準的制訂,并在活動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做好評價結果的收集、分析與反饋。在評價主體的選擇上,要綜合多種方式,除教師評價之外,更多鼓勵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此外,還可以引入家長、社會多方面的評價。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元協(xié)同,科學合理地運用評價方案,增強價值導向。
[參考文獻]
[1]李曉東.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的理解與呈現(xiàn)[J].福建教育,2022(05).
[2]高德勝,章樂,唐燕.“接上童氣”: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朱 莉? ?江蘇省南通市永興小學,南通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