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強
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施中,以初中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為參照物,涵蓋了家國情懷、道德修養(yǎng)、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內(nèi)涵,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文、思想、實踐等多方面的綜合價值,是當前我國初中生“三觀”形成和法治觀念塑造的重要課程。從近年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改革效果來看,大多數(shù)初中生在極富生活色彩的課堂教學中,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快樂,并將該課程的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理論的傳授,更要把教育教學改革與素質(zhì)教育相結合,貼近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诖?,本文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采用生活化策略的價值出發(fā),探究了生活化策略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教育;生活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1-0209-03
初中課程改革要求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使初中生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完全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的基本理念,并逐漸“內(nèi)化于心”加強理解與感悟,“外化于行”以理論指導實踐,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用道德、法律的知識和理論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同時,新課程改革中也明確提出了“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基本任務,而當前我國中學道德與法治建設正面臨新的挑戰(zhàn)。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既要積極改進、優(yōu)化、突破,又要以富有生命力、生活化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加強學生的法治精神,從而促進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顯著提升。
1.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采用生活化策略的價值淺析
十九大報告中曾經(jīng)明確指出,當前的社會已進入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不僅僅局限于物質(zhì)生活富裕,而且對社會公平、社會法治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且對社會正義、社會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正在不斷提升。法律是保障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法治保證,它涉及社會各個方面。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與學生法治意識的樹立、法律知識的學習、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密切相關。教育與教學的發(fā)展是動態(tài)的、不斷進步發(fā)展的。因此,教師教育教學的觀念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順應社會的發(fā)展,順應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首先,以生活為基礎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實踐,與“立德樹人”的基本教育任務相一致,同時也符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所規(guī)定的拉近學生與學科、教師之間距離的基本要求。其次,以生活化的教學策略為基礎,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一些邏輯、理論知識,用生動的情景或生活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使初中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法治知識,接受法律教育,不斷促進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學習意識,主動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將生活化的策略賦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提高整體教學效果。此外,以生活化為基礎的道德與法治實踐,充分反映了新課改所倡導的“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生活化的實施策略,對于中學教學改革、教學創(chuàng)新和學習模式創(chuàng)新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路徑
(1)營造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將書面文字生活化
相比于小學生,初中生對學習更加專注,特別是對教育和教學中的一些新鮮事物,還是抱著一種好奇和探究的態(tài)度。因此,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充分考慮到初中生的年齡特點,結合他們的學習水平、興趣愛好等因素,盡可能引進一些切合初中生生活的新鮮事物,營造具有生活特色的教學環(huán)境,吸引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在貼近生活的環(huán)境中學習。具體來說,在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時,要把生活的教學元素和內(nèi)容與道德與法治的知識相結合,使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能夠通過生活實例的形式展現(xiàn),也就是體現(xiàn)出日常生活的法治與道德的內(nèi)容。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中,可以更容易地掌握法律、道德理論等知識,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質(zhì)量。
比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有關“家的意味”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以從生活化的內(nèi)容出發(fā),從家庭對國家的意義、家庭對個人的意義等方面,使學生從家庭的溫馨感受中樹立關愛家人的意識,從“小家”到“大家”,從而樹立熱愛國家的意識,深切感受到個人和家庭、家庭與國家的密切聯(lián)系。如果教師只是簡單講解課本的內(nèi)容,那么,孩子們就不能真正了解和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家庭幸福與自己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在實施教育教學前,教師必須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客觀全面的分析“家的意味”,力求使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更加明確?;诖?,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收集一些有關和諧家庭、幸福家庭的錄像素材,并將其歸類、整理。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教材內(nèi)容與錄像內(nèi)容相結合,開展“家庭幸福,我快樂成長”主題式的教學內(nèi)容,使同學們能夠直觀地認識到,家就是自己努力向上的動力源泉,也是自己休息時的心靈港灣。同時,教師還可以要求每個學生與家長共同錄制一段家庭生活錄像,并選取一些內(nèi)容豐富、意義深遠的進行分享展示,使同學們在錄制過程中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家的意味”,讓學生充分融入充滿生活化氣息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同時也可以理解“愛家愛國”“愛護家人”等道德與法治的深遠含義。
(2)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將生活體驗融入其中
隨著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持續(xù)發(fā)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對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進行調(diào)整,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重視理論知識、以考試為目的,要以加強學生生活經(jīng)驗為導向,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進行教育教學理念的革新,這是中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活動中強化生活化策略成效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具體而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以學科教學內(nèi)容為立足點,在遵循初中生認知、心理發(fā)展、生理發(fā)展特點的前提下,充分引導學生進行人生體驗,發(fā)揮其教育教學中“引導者”的角色,使其對生活的法律內(nèi)容、道德觀念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與心理行為上的認可,從而在增強其生活經(jīng)驗的背景下,形成對學科知識的強烈認同感。
比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揭開情緒的面紗”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觀念,使同學們在教材內(nèi)容學習的過程中將日常生活經(jīng)驗運用其中,可以采取“匿名信”的方式,讓同學們把平時遇到的困惑、難題等寫下來。當教師查看“匿名信”后,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疑惑做出相應的回答。在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地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難題與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并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的人生經(jīng)驗,加強其學科生活化體驗感,并逐漸學習如何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感。特別是在初中階段,某些青少年容易出現(xiàn)的消極、叛逆的情緒,可以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結合教師的科學指導,實現(xiàn)不良情緒的合理宣泄;再如,在“少年的征程”這一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同學們探討“好人好事”“英雄事跡”等身邊的事件,以生活中的素材使他們感受作為新時代青年人的擔當,從而培養(yǎng)初中生愛國愛家、愛國愛黨、奉獻社會的崇高精神,踐行道德與法治理念。
(3)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融入生活化元素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后作業(yè)的優(yōu)化也要融入生活化設計,在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作業(yè)都是對課堂教學的一個補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活與學科的無縫銜接已成為強化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后作業(yè)布置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yè)優(yōu)化的實踐過程中,必須充分體現(xiàn)生活化的教學思想,同時,還要與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相匹配,使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認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重要內(nèi)容,并積極將書面知識化為行動,增強自身實踐力,以達到提升學科素養(yǎng)、增強綜合素質(zhì)的教育目的。比如,在“以禮待人”的課后作業(yè)設計中,教師可以把禮貌意識的教學融入課后作業(yè)中,讓學生在課后作業(yè)的完成過程中,深入感受何為以禮待人,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以禮待人,教師可以設計帶有生活化特點的作業(yè),用實踐參與的形式把道德與法治中的生活化元素展現(xiàn)出來,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建設的質(zhì)量。具體而言,在課后作業(yè)的設計上,可以運用校風建設、校園板報等方式,使學生圍繞“以禮待人”這一主題,開展校園板報繪制,或制作手抄報,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深化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其次,教師可以讓同學們留意生活中自己在言行舉止方面哪些地方做到了以禮待人,并將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感所悟,形成一份思想報告,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強化作業(yè)成效。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逐漸建立學生的道德意識,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能意識到教材與生活聯(lián)通之處,積極對課堂內(nèi)容思考感悟,靈活運用與生活之中,逐步成長為一個道德修養(yǎng)好、法治意識強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
(4)強化家校聯(lián)通合作,提升生活化教學成效
初中生生活的環(huán)境主要是以學校、家庭和社會為中心,家庭是他們的第二課堂。此外,家庭也是中學道德與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因此,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實施,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兩方協(xié)作,不斷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以生活化教學方式增強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效果,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塑造他們的法治觀念,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yǎng)。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下,進一步提高中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效果。具體而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師應定期且長期地開展家校合作,組織法律專題講座、道德教育主題活動、家長交流會等各式各樣的活動。通過家校合作的形式,讓學生的父母參加到自己孩子的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相關的教育工作中,并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以耳濡目染的生活化形式提升孩子的學習效果。同時,家校合作的進一步加強還可以讓學生的父母了解到,學校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開展的途徑和策略,從而有效配合教師,實現(xiàn)課程的增效增質(zhì)。此外,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邀請有法律工作經(jīng)驗或者本身從事教育方面的父母開展道德法治教育研討會,以家長的身份向?qū)W生宣講道德法治教育。
比如,很多父母都是做律師的,那么,教師們就可以舉辦一次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討論會。在交流會上,學生家長以專業(yè)的視角向師生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重要意義,并介紹了課程的基本內(nèi)容及體系,并以案例問答的形式向同學們講解法律知識、法律觀念,以一件件生動鮮活的事例,讓初中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法律術語、法律觀念、道德思想等內(nèi)容有了直觀的認識,以創(chuàng)新性的理念和生活化的方式強化了學生道德觀念,使學生重視自身的道德建設,不斷增強其法治意識,營造一堂氛圍濃厚、生動鮮活的道德與法治課。最主要的是,通過這種家校合作座談會,讓學生們真正體會到了道德與法治的無所不在,理解了道德與法治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從而發(fā)揮出學習主動性認真學習課內(nèi)內(nèi)容、積極拓展課外知識,配合教師有質(zhì)有量地完成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通過這種家校聯(lián)通的方式,讓家長以生活化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強化道德法治教育力度。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不斷深化和發(fā)展,社會各界、教師、學生家長越來越多地關注和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推進與創(chuàng)新。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是一門極具教育內(nèi)涵的課程,它與日常生活緊密連接、息息相關,對日常生活有著非比尋常的指導意義,有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對于他們的健康發(fā)展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生活化策略教學方法的價值及作用,在貼近學生生活的現(xiàn)實情況下,將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從而有效改善和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1]白鶴珍.淺析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2022(33).
[2]朱恩.探究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2).
[3]尤文晃.以情動人,立德樹人——淺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學苑教育,2022(32).
[4]馬俊倉.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探討[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10).
[5]靳睿瓊.融入生活元素,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J].中學課程輔導,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