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登虎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世界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遠的,對此,作為教師,應注重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能培養(yǎng)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使學生更加健康的發(fā)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意義,然后就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現(xiàn)狀及路徑作一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07—0030—03
小學時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單純、活潑,可塑性強,應用德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熏陶學生,能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豐富的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以及富有人文氣息的語文課堂環(huán)境,為德育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所以語文也成了德育的有效載體。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把德育融合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影響和熏陶學生,能在鼓勵學生學好語文文化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進而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人類社會雖已步入信息化時代,但我們也應認識到科技的發(fā)展是把雙刃劍,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人們增添了很多誘惑和煩惱,尤其對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這種誘惑更大。一些學生常沉迷于手機中無法自拔,法律意識淡薄,利用網(wǎng)絡散布個人信息,使他人的隱私受到侵犯。這種不良行為對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而通過加強德育工作,就能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法律道德意識,使其懂得做人的道理,在面臨問題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1]。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小學時期是學生形成認知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滲透德育,能為學生日后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由于還沒有完全形成認知,不能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對學習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思維及理性思維,這樣能讓學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認識,最終提升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2]。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語文是傳統(tǒng)文化載體,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情感方面有著獨特優(yōu)勢。過去的語文教學會忽略學生思想情感的發(fā)展,從而制約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而重視和加強德育,能通過督促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與精神風貌,塑造健康人格[3]。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在指導學生融合德育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學生自覺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性,讓學生有更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現(xiàn)狀
(一)教師對于德育缺乏重視,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滲透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往往存在著教師對德育意識滲透的重視力度不夠的問題。德育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一門重要課程,然而,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道德品質的關注則有所欠缺,這就導致教師不會有目的有意識地挖掘課本中的德育元素并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導致學科教學與德育意識培養(yǎng)之間的融合力度不夠。
(二)課堂教學融合路徑單一,削弱了學生的探索熱情
德育教學開展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由此可以看出德育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鑒于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必須不斷地改進教學模式,并且要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對教學目標進行相應的改進,這樣才能使德育的質量得到保證,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在未來的發(fā)展。在當前新課改的推動下,小學語文教育已經(jīng)在趣味性和互動性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并能在確保學生正常學習語文的基礎上,幫助其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從而保證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全方位的提升。但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來看,大多數(shù)都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階段,完全按照課本涉及的內(nèi)容進行授課,對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接受能力及個性特點沒有得到重視,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德育學習的興趣,還會影響其未來的情感發(fā)展[4]。
三、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路徑
(一)深入解讀時代背景,挖掘教材德育價值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的文章很多,有很多文章都蘊藏著很深的寓意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值得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和利用,確保德育的融合效果。對此,教師應對德育素材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利用,帶領學生共同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道德素質,對德育內(nèi)容進行補充和拓展,讓語文教學成為更好的德育載體,獲得綜合育人效果[5]。如,在教授《我是中國人》時,便可以帶領學生深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當中的德育資源,以此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圖畫的方式,初步了解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并在學習過程中感受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
(二)利用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開展德育滲透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思維和文學素養(yǎng),還能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核心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素養(yǎng)[6]。
1.設計問題,換位思考,情感共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該怎么做。啟發(fā)學生在讀文中從主人公的心理角度換位思考,使其與作者、主人公之間產(chǎn)生情感共鳴,把對文章中的思想內(nèi)容學習變成自己的體驗與感受。
2.創(chuàng)設情境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養(yǎng)。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在課堂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抓住能夠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的課文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
(三)通過開展寫作教學有效滲透德育
人們常說:“言為心聲?!币粋€人在文章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情緒,也是其本人思想道德品質的反映。作文與德育之間關系密切,作文課是語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它既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又兼有認識事物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強烈的思想教育的作用。作文離不開材料,而豐富的材料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有經(jīng)驗、有見識,才能有思想,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學會收集與學習內(nèi)容有關的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隨時出現(xiàn)的社會熱點問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性對待新出現(xiàn)的社會熱點,使他們成為真正優(yōu)秀的人。
(四)廣泛開展實踐活動,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進行道德教育
德育如果僅停留在口頭的說教上,效果并不理想,而通過實踐活動進行道德教育往往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四月份清明節(jié)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五月份參觀博物館,了解人文歷史,感受歷史文化魅力;六月份參觀禁毒教育基地,學習禁毒知識,增強識毒、防毒、拒毒的意識和能力;重陽節(ji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與老人一起聊家常,弘揚孝老愛老美德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能給學生的心靈以感動和啟迪,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親身體驗,讓全體學生既是思想教育的參與者,也是德育體驗的受益者。
(五)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弊鳛榻處?,不僅要具備專業(yè)的理論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對此,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樹立正面的榜樣形象,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內(nèi)在的自律需要,就會變成引導和激勵學生需要的精神力量。比如,尊重他人、誠實守信、勤奮學習等。通過多次引導和強化,讓這些行為習慣逐漸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從而促進德育的發(fā)展。
總之,要做好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就必須發(fā)揮教師自身的引導與組織作用,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素材和課外實踐活動滲透德育,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時,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是一個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教師只有不斷努力,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立鵬.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J].天津教育,2022(06):11.
[2]蘇倩.淺談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研究,2022(06):01.
[3]常桂荷.論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無痕滲透[J].智力,2022(04):11.
[4]劉剛.學科滲透德育,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吉林教育,2022(04):01.
[5]張德茂.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新課程,2022(01):05.
[6]尹昌.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山東教育,2021(12):31.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肅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合德育教育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0369)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