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胡壯(1994~),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青島市嶗山區(qū)第三中學,研究方向:歷史學科教育。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落實,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教師更為關注如何培育學生學習能力、學科素養(yǎng),引領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和方法。在傳統(tǒng)歷史課堂教學中,尤為關注理論傳遞和講解,而在新課改理念引領下,教師要善于利用歷史地圖來剖析、梳理歷史理論知識,增強歷史課堂活動趣味性,促使學生的深度、主動探究,收獲豐富的學習經(jīng)驗和技巧,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zhì)量。文章主要是對歷史地圖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策略進行探究,以期對歷史教學改革提供啟示。
關鍵詞:歷史地圖;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8-0154-04
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引領下,教師要重視培育學生學科實踐能力、思維品質(zhì),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習題、知識重復講解的方式,而是要更新、改革教學形式,用學生感興趣的素材、案例來講解知識,喚醒學生的學習動力。歷史地圖具備顯著的形象性、直觀性特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展示歷史地圖,既能夠增強學生自身的歷史理解,還能夠培育學生積極的歷史思維、必備品格、價值觀念,提升學生歷史學科實踐能力。另外,在歷史課堂中運用歷史地圖,能夠以圖文相輔的形式展示知識,帶給學生感性、直觀的感知,訓練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素養(yǎng),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效率。
一、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歷史地圖的作用
(一)訓練學生空間思維能力
梁啟超先生對歷史和地理間的關系做出了解釋:“如果不了解地理概念,就無法解釋歷史現(xiàn)象中涉及的空間概念,就類似于建造房子的時候存在地基不明確問題。”由此可見,歷史和地理之間的關聯(lián)性大,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歷史地圖來培育學生空間思維、整體思維、多維思維、立體思維,引領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任何歷史事件都具備相應的地理環(huán)境、發(fā)展背景,要想讓學生扎實掌握歷史知識,學生需要明確空間概念,對歷史事件有正確的理解與認知。由此可見,只有讓學生學習、觀察歷史地圖,才能夠構(gòu)建完整的空間概念,達到理想化的歷史知識學習成效。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史的時候,講到鄭和下西洋的知識點,要想讓學生感知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中的壯舉,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這樣既能夠讓學生了解之前的“西洋范圍”,還能夠?qū)︵嵑推叽蜗挛餮蠼?jīng)過有全面的認知。另外,在學生的認知中,認為“西洋”概念和“西歐”概念是一致的,但是鄭和下西洋沒有到達西歐,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歷史地圖的方式,了解到文萊是東洋與西洋的界限,意識到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意義。
(二)清晰展示歷史概念,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知識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歷史地圖,能夠清晰展示歷史概念,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知識,培育學生良好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歷史教材中,諸多概念、知識點較為抽象,學生無法深度理解歷史知識中蘊含的深層含義。特別是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學生只能夠在教師的語言指導下去分析、探究,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混淆歷史事件的情況。針對以上問題,通過展示歷史地圖,能夠讓學生清晰化梳理歷史概念,構(gòu)建完整的歷史知識結(jié)構(gòu)。例如,在講解“隋朝大運河”歷史知識點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改變以往文字講述的教學形式,而且要為學生展示《隋朝大運河》歷史地圖,讓學生了解大運河中的核心結(jié)構(gòu),標注路線和渠的位置,讓地圖更加完整,深化對大運河空間概念的記憶和理解。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繪制大運河簡易圖,讓學生用技巧記憶大運河中的示意圖,感知隋朝大運河在世界水利歷史中的地位。
(三)幫助學生梳理歷史知識中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性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歷史地圖,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歷史知識中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性,讓歷史知識體系更加完善,提高歷史知識學習效率、質(zhì)量。例如,在講解“西漢絲綢之路的開辟”歷史知識點期間,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為何絲綢之路要經(jīng)過河西走廊,之后無論絲綢之路如何變化,河西走廊卻一直存在?”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只憑借歷史課本知識是無法實現(xiàn)的,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歷史地圖,讓學生通過觀察地圖拓展更多的歷史知識。自西漢之后,河西走廊大力發(fā)展灌溉農(nóng)業(yè),能夠為游客提供用水、食宿,這些都是河西走廊一直存在的原因。由此可見,通過展示歷史地圖,能夠把歷史知識相互關聯(lián)、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真正理解歷史知識內(nèi)涵,訓練學生知識歸納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訓練學生學科能力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應用地圖,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訓練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zhì)。對于初中生來講,歷史課程知識量、難度大,存在一定的抵觸學習心理,缺乏學習歷史知識的自主性、興趣。通過展示歷史地圖,能夠讓學生了解歷史、接近歷史,親眼目睹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改變傳統(tǒng)歷史課堂中教師機械講、學生被動聽的狀態(tài),帶給學生直觀、感性的學習感受。歷史地圖能夠刺激學生自身的視覺系統(tǒng),讓學生專注解析、分析歷史知識。例如,在講述“絲綢之路”歷史知識期間,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絲綢之路線路圖”,讓學生感知絲綢之路中“路”才是重點,了解絲綢之路路線中的基本含義,感悟絲綢之路中蘊含的經(jīng)濟要素,更加專注分析、了解歷史事件。另外,通過應用歷史地圖,能夠訓練學生歷史知識比較能力,例如,在我國兩宋時期中,存在多個政權(quán),學生很容易混淆南宋、西夏、北宋和金、西夏、遼的時間概念與空間概念。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兩幅形勢圖,這樣一來,能夠讓學生清晰對比、記憶歷史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成果。
二、 歷史地圖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深入挖掘歷史地圖中的史料信息
隨著歷史課程教學的改革,“史料教學”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教學,通過開展史料教學活動,能夠引領學生關聯(lián)歷史知識,訓練學生案例、知識分析能力。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歷史地圖,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歷史地圖中的史料信息,培育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 利用歷史地圖比較歷史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歷史地圖,教師不要讓學生單一觀看、分析歷史地圖,而是要挖掘歷史地圖中蘊含的史料信息,比較歷史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中來發(fā)現(xiàn)歷史知識規(guī)律。例如,在講解宋朝、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歷史知識期間,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兩張歷史地圖,并且讓學生分析兩張圖中的區(qū)別,了解出現(xiàn)變化、不同的具體原因。通過學生的用心觀察、剖析能夠發(fā)現(xiàn),唐朝時期的交通路線主要是海陸并舉,但是宋朝主要是以海路為主,教師要融合當時的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時代背景來講解知識,讓學生意識到因為北方戰(zhàn)亂、西夏興起,中原通向西域的商路受阻,宋朝政府積極鼓勵海外貿(mào)易政策。另外,航海技術的出現(xiàn)、造船業(yè)的發(fā)展、指南針的應用,這些都是導致宋朝時期交通路線發(fā)生變化的成因。通過讓學生對比歷史地圖,梳理、關聯(lián)歷史知識,完善學生的歷史體系。
2. 借助歷史地圖揭示歷史事件的本質(zhì)、發(fā)展進程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展示歷史地圖的作用和價值,深入剖析歷史地圖中涉及的史料信息。教師要借助歷史地圖揭示歷史事件中的本質(zhì)、發(fā)展進程,讓學生透徹理解歷史知識內(nèi)涵,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對歷史知識有全局性、全面性的認知。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知識的時候,學生經(jīng)常會混淆地方管理制度,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清朝疆域圖》《元朝疆域圖》《秦朝形勢圖》《周初分封諸侯國分布圖》等,讓學生了解不同朝代中的疆域情況,從中提取關鍵信息,對歷史事物的演變和發(fā)展有更多的了解,培育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展示歷史地圖,能夠讓學生意識到無論哪一個朝代,在“鞏固、加強地方管理,大力維護國家統(tǒng)一”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
3. 利用歷史地圖構(gòu)建時空聯(lián)系,挖掘隱含知識點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歷史地圖構(gòu)建時空聯(lián)系,挖掘歷史地圖中的隱含知識點,多角度闡述歷史事件的意義、內(nèi)涵,訓練學生歷史知識理解能力。首先,教師要圍繞具體歷史情境讓學生觀察歷史地圖,例如,在探索“元代忽必烈統(tǒng)一全國”歷史知識期間,學生對這部分內(nèi)容較為陌生,教師可以用歷史地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元代行政區(qū)域、疆域和當前我國領土區(qū)域劃分的區(qū)別,相較于文字理解、講述,這種多媒體技術展示的形式,學生容易梳理思路,把歷史事件和地圖信息相互關聯(lián),訓練學生動腦思考、知識歸納能力。其次,教師要帶領學生挖掘歷史地圖中的隱含知識點,對課內(nèi)歷史教材知識作出補充。例如,在學習“古代印度”歷史知識期間,部分學生覺得古印度是當今的印度,實際上二者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當今印度、古印度的地圖,讓學生去對比、分析,學生最終意識到了古代印度是當今的南亞次大陸,具體包含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印度等國家,而當今印度基于地理范圍層面來分析,只屬于古印度中的一部分。借助歷史地圖,能夠構(gòu)建時空聯(lián)系,拓展學生歷史知識面,激發(fā)學生探索歷史知識的自主性。
(二)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模式,突破難點、重點教育內(nèi)容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模式,借助歷史地圖來突破難點、重點教育內(nèi)容,幫助學生構(gòu)建系統(tǒng)化的歷史知識結(jié)構(gòu),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 圍繞教育內(nèi)容,靈活選擇歷史地圖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育內(nèi)容,靈活選擇歷史地圖,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引領學生扎實、用心地學習歷史知識。在歷史教材中穿插著諸多的歷史地圖,學生通過欣賞、分析歷史地圖,能夠梳理歷史時間脈絡、知識脈絡。由于歷史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不要一一講解歷史地圖內(nèi)容,而是要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帶領學生剖析歷史地圖,明確本堂課的難點、重點知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例如,在講解“漢通西域與絲綢之路”歷史知識期間,教師需要讓學生掌握西域地理位置,講述張騫出使西域的作用、史實,探索絲綢之路中的路線,明確絲綢之路處于中外交流中的位置與作用。教師可以圍繞教育內(nèi)容,帶領學生去分析《絲綢之路》的歷史地圖,從中了解絲綢之路具體路線,并且提出問題:“開通絲綢之路的人是誰?結(jié)合歷史地圖分析一下這條路線為什么被稱之為絲綢之路?”學生一邊觀察地圖,一邊查閱資料,強化對所學歷史知識的記憶,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 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歷史地圖教學活動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想發(fā)揮歷史地圖的優(yōu)勢,教師不要讓學生反復、機械式觀看歷史地圖,而是要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歷史地圖教學活動,讓教育內(nèi)容直觀、形象化地展示出來,激發(fā)學生探索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提高歷史教學活動質(zhì)量。實際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排斥歷史地圖,認為歷史地圖中涉及的知識點較為繁雜,無法專注剖析歷史地圖中涉及的史料知識。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形象化展示歷史地圖,讓學生清晰了解歷史地圖中的知識脈絡、歷史事件。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分布圖、路線圖,并且動態(tài)化呈現(xiàn)地圖中的路線所經(jīng)地點、起止方向,并且用不同顏色來呈現(xiàn)相應的板塊,扎實掌握所學歷史知識。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放大歷史地圖,讓學生認真、全面分析與觀察,帶給學生良好的視覺感受,營造輕松的教育氛圍,培育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學習習慣。
(三)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趣味開展歷史教學活動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理念,著重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趣味開展歷史教學活動,利用歷史地圖訓練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整理知識能力等,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綜合素養(yǎng)。同時,教師要改變以往主導教學地位,要收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去觀看、繪制歷史地圖,從中感知學習、探索歷史知識的快樂。
1. 學會繪制地圖,訓練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分析歷史地圖,還要鼓勵、帶領學生繪制地圖,訓練學生實踐能力,在動手操作中深化對歷史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如下學習任務:“自主繪制鄭和下西洋航行路線的簡圖,探究鄭和下西洋的實際意義”“自主繪制歐洲中世紀莊園中的平面圖,探索莊園布局與農(nóng)民的實際生活”“自主繪制哥倫布開辟西歐、北美新航路中的示意圖”。通過布置以上學習任務,讓學生去繪制平面圖、線路圖,以此來開闊學生的歷史知識視野,訓練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學會自主歸納、整理歷史知識,讓學生腦海中的歷史知識體系、結(jié)構(gòu)完善化。學生在繪制歷史地圖期間,教師要適當點撥、引導,有目的性地鞏固難點、重點歷史知識,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自信心,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
2. 整合地圖資源,趣味導入歷史知識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改變單一、機械灌輸歷史知識的教育狀態(tài),而且要利用歷史地圖的方式,趣味導入歷史知識,整合歷史地圖資源,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結(jié)構(gòu)。歷史教材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但是歷史教材并非唯一的教育資源,教師也可以利用網(wǎng)絡資源、影視紀錄片、歷史文物來闡述歷史知識,對課內(nèi)歷史教材知識進行補充、拓展。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歷史地圖來加工、整理歷史知識點,實現(xiàn)歷史知識的串聯(lián)。例如,在講解“秦統(tǒng)一中國”歷史知識期間,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秦朝形勢圖》,讓學生聯(lián)系圖示、標題來了解秦朝疆域情況、周邊民族分布情況、秦朝都城具體地理位置等,精準化掌握秦朝疆域中的范圍與輪廓,正確識別境內(nèi)中的河流分布情況,提升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知識理解能力。另外,教師要利用歷史地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在講解“宋代經(jīng)濟發(fā)展”歷史知識期間,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xiàn)《宋朝對外貿(mào)易路線路》《唐朝對外貿(mào)易線路圖》,讓學生通過觀察這兩幅地圖,對宋朝和唐朝貿(mào)易線路有更多的了解,從中來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相較于傳統(tǒng)歷史課堂中的知識講解,這種直觀展示的方式,容易讓學生梳理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一邊觀察地圖,一邊思考問題,有目的性地探索新的歷史知識,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三、 結(jié)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改革,新課標對歷史教學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教師要改變機械講題、知識灌輸?shù)恼n堂教學形式,引領學生整體把握歷史知識脈絡,讓學生獲得直觀、形象的學習感受,訓練學生空間圖解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喚醒學生學習、探索歷史知識的興趣,取得最佳的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吳鳳金.培育時空觀念,提升歷史思維——初中生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策略探究[J].亞太教育,2022(19):59-62.
[2]張艷麗.淺談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插圖有效使用的方法——以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為例[J].才智,2020(7):59.
[3]王偉.基于核心素養(yǎng)之“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以北師大版的初中歷史教材為例[J].教育觀察,2018,7(6):39-40.
[4]張寧.以圖設問,以圖導學——淺談初中歷史填充圖冊的編制新思路[J].歷史教學問題,2016(5):133-135.
[5]溫欣榮,鄧衛(wèi)新,吳格明.目前初中歷史教材的文字失范問題——“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言文字狀況調(diào)查與研究”成果之一[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5(3):137-139.
[6]陳毓秀.更新觀念 探索新教法——初中歷史教科書使用時應注意的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1991(6):32-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