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煜 龐廣儀
【摘要】本文論述實物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教學價值,提出將實物史料引入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包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實物資源、多種途徑搜集實物史料、緊扣學習內容運用實物史料、利用實物史料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等,同時說明實物史料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應當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初中歷史 實物史料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1-0072-04
實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遺址、遺跡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歸屬社會資源范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倡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方面開發(fā)與利用社會資源,認為社會資源是校內課程資源的必要補充,包括歷史遺址遺跡、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等。將實物史料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除了帶領學生實地參觀考察,還可以在課堂中呈現(xiàn)教具模型或資料圖片。雖然教師會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實物史料,但是受條件所限,很多情況下只能通過創(chuàng)造仿真條件和環(huán)境,讓學生間接接觸實物史料。在這種情況下,仿制品、視頻和圖片的功能價值得到突顯。作為歷史課程資源中重要的社會資源,實物史料是學生認識歷史、了解歷史的重要材料和途徑。歷史教材中豐富的史料圖片,是教學內容的補充與拓展,它們在真實反映史實的同時,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實物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很多初中生認為歷史學科不重要,甚至覺得歷史是一門依靠背誦和記憶就能夠學好的科目,因而對歷史學習不夠重視。將實物史料引入初中歷史教學,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學習歷史。實物史料作為史料的一種類型,具有具體、直觀的特點,相較于文獻史料,更能活躍課堂氛圍,滿足初中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幫助學生理解歷史
歷史發(fā)生在過去。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有限,難以發(fā)現(xiàn)歷史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理解歷史和感悟歷史方面存在困難。實物史料是歷史的物證,其真實性能夠彌補文獻史料的不足,有利于學生經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更好地理解歷史。例如,教師向學生描述秦朝統(tǒng)一的恢宏氣勢時,如果只是呈現(xiàn)《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史料文字,學生就有可能理解不深刻;如果呈現(xiàn)氣勢磅礴的秦兵馬俑,學生就能感受到秦朝的強大繁榮。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與探究能力
歷史是一門講究證據與邏輯的富有科學性的學科,歷史事件的敘述、歷史人物的評價都必須有理有據。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講述歷史事件,教學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將會失去學習的興趣,難以達成教學目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實物史料,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歷史、感悟歷史。運用實物史料進行“史料實證”,設計以實物史料為主題的探究活動,可以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使學生具備辨別對錯和真假的能力。“歷史思維概念的本質就是依據歷史資料,生動、完整、具體地再現(xiàn)逝去的歷史?!苯處熇脤嵨锸妨线M行歷史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史料重構歷史情境,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對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讓學生真切體會到人類歷史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從而學會思考、理解和追問。
以統(tǒng)編教材歷史七年級上冊第7課《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為例。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尋找‘銅冰鑒的主人”探究活動,逐步呈現(xiàn)探究材料,如墓主人以九鼎八簋作為隨葬品,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銅冰鑒”的主人可能屬于哪一個階層?學生經過思考和探究,得出答案:“銅冰鑒”的主人是曾侯乙。此時,教師再設計能夠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的“插入語”:“周朝明確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九鼎八簋這一規(guī)格的青銅器……”為了回應教師的疑問,學生必須主動學習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衰微等知識。教師設計這一探究活動,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讓學生知道解決歷史問題需要充足的證據,并且要充分考慮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
二、實物史料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實物資源
初中歷史教材呈現(xiàn)的實物圖片不僅典型,而且是學生容易接觸到的史料。學生閱讀歷史教材中的注解,便可以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例如,七年級上冊第13課《東漢的興衰》中有一幅圖《陶院落(模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陶院落的外觀,結合教材中的注解了解其用途,思考陶院落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情形、原因是什么。七年級上冊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需要學生識記秦朝為鞏固統(tǒng)一,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統(tǒng)一貨幣,也就是以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的貨幣。很多學生不熟悉半兩錢形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教材中的六國貨幣、秦半兩的實物圖片,輔以問答,幫助學生理解與布幣、刀幣、蟻鼻錢相比,秦朝的圓形錢幣更容易制作,相較于刀幣來說它不易折斷、損壞,相比布幣它更方便打磨且能夠將貨幣串起來、方便攜帶。經過對比分析,學生不僅記住了秦半兩的形制,還享受到了思考的樂趣。
(二)多種途徑搜集實物史料
實物史料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直接接觸實物史料。由于條件有限,很多情況下教師只能通過仿真器物,讓學生間接接觸實物史料。得益于科技的發(fā)展,教師獲取實物圖片和實物教具模型的方法逐漸多樣化,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師無法使用珍貴文物進行教學、學生無法親臨現(xiàn)場感受歷史的遺憾。例如,教師可以實地考察博物館、遺址、遺跡、紀念館等實物史料豐富的場所,拍攝適合用于歷史課堂教學的實物照片;可以依托網絡,訪問線上博物館、虛擬展廳、數(shù)字文物庫等,從中獲取實物史料;可以制作實物模型,作為實物的替代品;等等。以教學八年級上冊第24課《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從土地執(zhí)照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土地改革》,以鳳城市檔案局中的“土地執(zhí)照”作為切入點,先引導學生“回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了解解放區(qū)農民得到了確認土地所有權的權利,再由此深入分析土地改革的社會背景?!巴恋貓?zhí)照”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土地改革的歷史見證,既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又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將其用于教學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
(三)緊扣教材內容運用實物史料
實物史料種類繁多,獲取實物史料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在歷史教學中使用實物史料的目的主要是推進教學、達成教學目標,因此,實物史料的選擇必須緊扣教材內容。歷史教材內容組織受篇幅的限制,語言精練,有些歷史細節(jié)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學時,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合理利用實物史料充實歷史細節(jié),完善知識結構,增強歷史解釋,方便學生構建理論知識體系,提高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14課《明朝的統(tǒng)治》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補充明朝的內閣與強化皇權的關系等內容,播放視頻《從印信看明朝內閣的特點》,以內閣印信作為切入點,分析印信的使用情況,讓學生認識到建立內閣實際上是鞏固皇權的一種措施。內閣專用印信是“文淵閣銀印”,據《大明會典》記載,內閣的職權附載在翰林院之下,且內閣印信與翰林院印信的用途不同,內閣印信是進呈給皇帝的機密文件用印,并無對外專屬印信,這一史料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內閣并非明朝的正式機構,閣臣也只是皇帝的親近侍從。教學九年級上冊第1課《古代埃及》時,為幫助學生理解古埃及王權衰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古埃及陵寢形式,如:對比金字塔與古王國時期將墓修建于崖壁中的不同,思考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轉變?學生思考后認為,發(fā)生轉變的原因是古埃及王權的衰落。運用實物史料理解古埃及王權衰落的抽象概念,可以打破學生固化的觀念,讓學生明白王權的強弱并非一成不變。
(四)運用實物史料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要以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能力發(fā)展為目標,但是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依然存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未能得到凸顯,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初中歷史教學必須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的現(xiàn)象,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利用實物史料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給學生以親臨歷史的感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實物史料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教師利用實物史料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將學生的視角從局部轉向整體,有利于他們掌握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學習方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農具、機器、生活器具、古貨幣、瓷器、舊郵票、糧食作物等實物史料,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將其作為教材內容的合理補充。例如,講解原始農耕生活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河姆渡人、半坡人使用的石器、陶器等,搭建原始人類生活場景,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情景中。
教師還可以將實物史料作為講解歷史知識的信息載體,通過實物史料體現(xiàn)歷史文化內涵,引導學生透過實物史料感悟歷史,培養(yǎng)歷史核心素養(yǎng)。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單元導讀”提到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殷商時期的青銅器與三星堆遺址中發(fā)掘出來的青銅器進行佐證(如圖1):殷商時期的青銅器與三星堆遺址中發(fā)掘出來的青銅器雖然制作時期相近,但是發(fā)掘地點不同,且其風格迥異,此可證明中華文明的多源性;研究發(fā)現(xiàn),殷商時期的青銅器與三星堆遺址中發(fā)掘出來的青銅器也存在共通之處,如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代表“后母戊鼎”和三星堆遺址中發(fā)掘出來的青銅器的用途多為祭祀,這說明兩地古人都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銘刻在文明基因深處的祖宗崇拜,將衍生出日后的分封制、王朝政治??梢姡拿鞯亩嘣葱灾衅鋵嵦N涵了諸多的共性。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實物史料,通過層層提問,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的本質。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青銅酒器看商周時期的階級分化與等級地位。先呈現(xiàn)多種不同的青銅酒器,以及不同階層人物占有的青銅酒器數(shù)量,讓學生思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酒用糧食醞釀而成,在奴隸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底層人民吃不飽的情況下,貴族卻可以用多余的糧食釀酒,這是為什么?在解決問題中逐步厘清其中的邏輯關系。
利用實物史料開展歷史教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探究的學習情境。例如,給予學生實物史料圖片和關鍵詞,請學生描述情境,加深理解。在“北京人”授課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請學生根據“北京人”生活的遺存,想象和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在講解“分封制”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鼎和簋的使用規(guī)格創(chuàng)設歷史小劇場,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突破學習難點??傊瑢嵨锸妨系倪\用要與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結合起來,有效利用實物史料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將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三、將實物史料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應當注意的事項
(一)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初中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有所發(fā)展,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完全依賴,能夠通過簡單的推理解決問題。但是他們的認知能力發(fā)展并不完善,而能力的發(fā)展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師應當從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區(qū)域開始,先出示容易理解、易于分析的實物史料,在此基礎上提高分析難度,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將實物史料引入初中歷史教學,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指導學生搜集身邊熟悉的實物史料,善于利用學生熟知的鄉(xiāng)土資源開展教學,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以七年級上冊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廣西合浦縣漢墓博物館館藏馬俑作為素材(如圖2),將部分實物史料和漢朝與匈奴和戰(zhàn)這一內容結合起來,啟發(fā)學生思考:在戰(zhàn)馬資源稀缺的嶺南地區(qū),漢墓中卻出土了大量的馬俑,這說明什么問題?學生思考后認為:兩漢時期尚武精神風行南北,這是漢匈戰(zhàn)爭中漢朝能夠做到易守難攻的社會基礎。
教學八年級下冊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教師可以請學生搜集身邊的老物件,在課堂上以實物、模型、圖片的形式進行展示、交流,讓學生感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增強歷史體驗感。
(二)注意與其他類型史料相結合
實物史料存在于人類歷史的各個時期,而口述史料、圖像史料和現(xiàn)代音像史料到了近現(xiàn)代才逐漸被發(fā)掘和應用。實物史料內容豐富,可以彌補其他類型史料運用不足的缺憾,糾正誤載及其他不足之處。此外,實物史料反映的是社會各階層的歷史,在反映下層人民生產生活方面,相較于文獻史料更具優(yōu)勢。
與其他史料一樣,實物史料也存在真?zhèn)魏湾e誤解讀的現(xiàn)象。因此,實物史料也需要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實物史料不像文獻史料那樣可以直接解讀,它所呈現(xiàn)的是局部歷史,需要由專業(yè)人員對其進行解讀。解讀實物史料需要研究人員盡可能多地掌握資料,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去思考,獲取其中所包含的歷史信息。由于實物史料所處的時代太過久遠,因此我們有可能歪曲其反映的現(xiàn)象,阻礙歷史真相的還原。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將多種形式的史料結合起來使用,切忌使用單一史料孤立地對實物史料進行解釋,而要通過文獻史料,甚至是多種出處的文獻史料與其他史料共同驗證實物史料的真?zhèn)?,務必使求證過程科學,結論真實、客觀。多項史料的互證及解釋能夠在豐富歷史課堂教學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和歷史思維。
在運用實物史料教學歷史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掘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綜合運用文獻史料、圖像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種類型史料,指導學生觀察實物的外觀特點,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索史料對應的史實,并與文獻史料及其他類型史料相互印證,從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三)科學合理地運用實物史料
將實物史料引入初中歷史課堂,目的是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對實物史料進行鑒別和分析,解釋其深層內涵,圍繞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實際,利用實物史料對學習內容進行合理地補充與延伸,而不是將歷史課堂變成缺乏深層內涵的文物欣賞課。同時,教師要挖掘歷史教材中適宜使用實物史料的知識點,有選擇地利用實物史料開展教學。例如,在梳理戰(zhàn)爭進程時,教師可以利用地圖、視頻、表格、時間軸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快速厘清每一場戰(zhàn)爭的時間和歷史事件。除此之外,一節(jié)課時間有限,教學任務繁重,教師要合理安排運用實物史料的時間,不必為了特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運用實物史料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得過于冗長,以至占用了寶貴的教學時間。
(四)教師要提高運用實物史料開展教學的能力
加強實物史料的運用,充分利用實物史料開展歷史探究活動,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首先,教師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使用講授法,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理解實物史料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其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設計分層作業(yè),要求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方法,搜集、篩選、解讀和探究實物史料,形成成果報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和輔助的作用,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激發(fā)學生對實物史料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意識,以及實證意識與探究能力。最后,教師要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嘗試改進運用實物史料進行歷史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
實物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實物史料的使用也在考驗著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學科功底與教學組織能力,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善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感悟歷史,這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3]張棟.實物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為例[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8.
[4]何成剛.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中國近代史(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沈為慧.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中國古代史(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6]郭玉婷.實物史料的教學運用研究:以高中中國近現(xiàn)代史相關內容為例[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0.
[7]王紅星.談實物史料的鑒別和運用[J].江漢考古,1997(2):68.
作者簡介:孫煜(1999— ),江蘇常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是中學歷史教學;龐廣儀(1977— ),廣西欽州人,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國經濟史。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