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春
【摘 要】百年來,江蘇常州市橫山橋中心小學以“真”文化為百年辦學之魂。學校教科研工作以“求真務實”為工作方略。本文從教學是研學、問題即課題、研學教一體三個重要維度,實踐并升華了學校教科研工作,從而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真問題” “真研究” 一體化
橫山橋中心小學始創(chuàng)于1912年。百余年的薪火相傳,辦學先賢為學校注入了“求真”?;??!罢妗保菣M小發(fā)展的根脈,也是橫小辦學的基因。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根本,擁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學校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秉承“科研興?!薄翱蒲袕妿煛钡睦砟睿选扒笳鎰諏崱弊鳛閷W校教科研的工作方略,以人為本,遵循規(guī)律,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教師成為研究者”逐漸成為學校內生性發(fā)展的動力,有效促進了學校持續(xù)高質量地發(fā)展。
一、教學是研學,真研究走向常態(tài)
教學即研究,課堂是研究室,教學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我們研究課堂,其目的是立足于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一)“真課堂”研究“真學”
教師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情、研究教法、研究與教學相關的一切,才能實施有效、高質的教學。通常來說,學校教科研就是在做教學工作之前,想想學生的需求,猜猜學生會有怎樣的課堂反應和表現(xiàn);教學之后再反思“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很活躍,是什么原因”“學生參與意識不強,教學情境設計有問題”等。學校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變化來調整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甚至改變一些教學習慣,改變長期以來“行得通、還有點兒效果、用起來也順手”的“老辦法”“老套路”。學校號召教師在教前寫學情分析,課后寫教學反思,并把此舉作為考核教師教科研的重要內容。教師每天對這些存在于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究、解決,這就是在做教科研。好的教師應當是研究學問的“學科專家”和研究學生的“發(fā)展專家”。立足課堂、讀懂課堂、實踐課堂,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標識??蒲信c教學要做到不離不棄、相伴始終,使科研真正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助推器和發(fā)動機。
(二)學科組浸入“真研”
教學與研究合一是教科研的重要特點。學校貫徹教研組即課題組的理念,把教師備課、上課、課后反思都當作研究改進的過程。學期初,各學科組根據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真實問題,商討確定本學期的研究主題。在各學科的主題議課日,教師圍繞研究主題開展同課異構、一課多上,進行同構異教下的真研究;學校舉行以課例為載體的磨課、觀課、議課活動,打造研究型學科組。課題教研日,我們實現(xiàn)教研與科研的無縫對接:語文學科關注群文閱讀,數(shù)學學科研究深度學習,英語學科關注“讀者劇場”,藝術學科關注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的參與度高了,思維火花多了,研究的氛圍濃了。教學研究不是“教學”與“研究”的簡單相加,而是與教學活動緊密交織在一起。教研活動形式也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化,參與式、討論式、沙龍式等研討方式深受教師的喜愛。學校語文、數(shù)學、英語、綜合實踐等教研組先后獲得了市、區(qū)“優(yōu)秀(示范)教研組”稱號。目前,學校以課題研究為牽引,深化教學研究已成為學校教科研工作的一大特色。
(三)管理團隊深入“真論”
“相約星期二”源于美國作家的一部小說。當下,“相約星期二”已成為教師集體教學研究的代名詞。每逢星期二,學校的行政團隊選擇一個年級、進入各個班級進行教學調研,觀摩教師教學,討論教學得失,把脈研討教學問題,發(fā)現(xiàn)提煉教學的好經驗、好做法。如針對課堂互動、學生學習樣態(tài)和教師課堂調控等主題進行專題觀察調研,為教師優(yōu)化教學行為指明方向,借此提升教師研究課堂、駕馭課堂的能力?!跋嗉s星期二”現(xiàn)已成為學校教學學術日的代名詞。多年來,學校堅定不移地把研究課堂作為課堂轉型、提升質量的主陣地,學校連續(xù)獲得市、區(qū)素質教育質量評估一等獎,以及市、區(qū)辦學水平評估優(yōu)秀等級。
二、問題即課題,真研究走向系列
學校倡導“真問題、真研究、真成效”的科研之風,支持教師通過“問題和課題結合”“教學與研究結合”“當下與未來結合”的三結合路徑,把研究的主體凸顯,把研究的重心進行下移,把研究的效益進行推廣。
(一)科研管理體系化
學校濃郁的教科研文化氛圍的形成,得益于扎實的日?;芾磉^程。一是分層領銜——所有校級領導、中層行政必須領銜或參與一項課題;二是智慧導向——學校每年約請教科研專家、學科領軍人物來校指導,把脈問診、引領研究;三是完善過程——學校規(guī)定每個課題組每學期均要完成“五個一”常規(guī)研究任務,一次期初研討會、一次公開展示、一場沙龍活動、一篇研究論文、一次期末總結會;四是課題評價——學校通過課題網頁的線上調研,實時了解各課題的研究動態(tài),關注研究過程;五是成果獎勵——學校根據平時課題研究的開展情況,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參與度,研究成果的分享貢獻等方面進行課題研究評價考核,每學年評選校級“教科研先進個人”,給予績效考核獎勵。
(二)課題研究系列化
學校重視對課題的持續(xù)研究,努力把教育教學研究做細、做深、做透,最終形成較為豐厚的研究成果?!笆濉逼陂g,學校承擔區(qū)級課題“基于兒童立場構建求真課堂的研究”,教師從兒童立場出發(fā),著力打造“求真課堂”。通過幾年的研究、實踐,基本形成了“五段式”“求真”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學教互動—總結提煉—練習反饋)教學模式,并根據學科特點形成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學科教學范式。學校從優(yōu)化教師教學行為入手,繼續(xù)探索橫小“真課堂”,深入建設“真情、真學、真知”為特質的“真學”課堂。2021年,即“十四五”開局之年,學校在上輪課題研究的基礎上,申報了新課題“指向高階思維發(fā)展的小學互動型傾聽教學研究”。研究課堂、研究學生,研究教與學,使得我們越來越“主題明確、研究系統(tǒng)、話題集中”。自2016年以來,學校主持完成市、區(qū)級以上課題共計13項,所有結項課題獲得了市、區(qū)級以上教科研成果獎。
三、研學教一體,真研究賦能生長
教學、研究、學習是當代教師的三種基本職業(yè)生活方式,當下,學校研修、研訓一體化等概念的提出,更多地意味著在學校實踐中,研究與培訓正趨向合一。近年來,學校圍繞常州市“求真至善”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依托學校“真書院”這一平臺,組建青年教師成長營,開展學習分享、交流展示活動;組織“名師進校園”,邀請優(yōu)秀教師“送課、送培”上門,共享教育智慧;推行“青藍共舞”師徒結對,安排師徒教師展示公開教學、主題教研、展示能力;與兄弟學?!奥?lián)合教研”,合作研討,實現(xiàn)教師發(fā)展同頻共振。
(一)學與研結合
教師的人生是持續(xù)學習的人生。教師應向兒童學習、向教材學習、向同事學習、向社區(qū)學習、從自身的經驗中學習。從某個角度來說,教師做科研其實是持續(xù)閱讀學習的旅程。學校依托“真書院”教師專業(yè)成長平臺,打造“求真至善”四有好教師團隊。學校組織教師學習教科研理論和方法論知識,學習他人開展教科研的成功經驗,邀請省、市專家來校做教科研的報告;成立“青年教師云讀書俱樂部”,組織教師開展“三個一”讀書學習活動,即每月讀一本教育專著,每天讀書一小時,每周寫讀書心得,每個月由領銜人帶領共讀一本書,閱讀時做好批注;每學期組織優(yōu)秀讀書筆記評選活動,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進行獎勵。專業(yè)閱讀需要教師靜心閱讀甚至反復閱讀經典之作,唯有如此才能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學校每月組織開展一次“真書院讀書思享會”。教師在讀書分享會上,繪思維導圖、講讀書感悟、說教育實踐,教師們分享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課堂參與:沉默與喧囂》《教育寫作,教師教育生活的專業(yè)表達》《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課堂教學》《教師讀書的30種體驗》等專業(yè)書籍。通過閱讀,教師才能成長得更快,教師之路才能走得更遠。
(二)研為教所用
教師的教育教學對象是學生,學校教育科研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應體現(xiàn)在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上。學校號召教師在參與教育科研時,要把目光和行動朝向學生,指向學生的發(fā)展,要把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當作課題,把促進學生的成長當作研究動力,把學生的發(fā)展作為研究成果的驗證。教師勤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身的研究與職業(yè)成長才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教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形態(tài)上,能否解決實際問題,能否改進教育教學實踐,能否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能否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才是衡量教師教育科研水平的最終標準。
基于學校,為了學校。改進實踐、發(fā)展學生是學校教科研的真正旨歸。學校把研究、學習、培訓、教學四者綜合融通,踏踏實實地去做實實在在的研究,實實在在地做促進師生發(fā)展的研究。